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共36张ppt)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共36张ppt)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8 17:2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长安
思考:为什么轮车的发明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轮车的发明创造,让人类运输方式实现了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
双轮车
中国传统(古代)的运输工具:马车、船、轿子等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故乡》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产生: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发展:
①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②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经济与道路修建关系)
代表性成就:
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在罗马扩张的数百年间,一共修筑了四十万公里的道路。(反映了罗马帝国交通发达,形成以罗马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
罗马帝国修道路原因
①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
②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秦直道
军事交通工程,建造时间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全长736公里,从咸阳到九原郡,全长736公里。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30万工人修建。
五尺道又称滇僰( [bó ] )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中国:
①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汉代: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区别秦国和秦朝
都江堰
商鞅变法和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分别发生在?
秦朝道路修建积极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②改善交通落后状况,便利人们的生活,密切与少数民族联系。
③促进经济发展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④利于军队调遣,政令传达,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二、古代的水路交通
成就: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1、中国:
秦始皇修灵渠主要目的:运输军队和粮食征服岭南地区。
灵渠位于广西境内。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元朝海运
比较两图,你能发现变化吗?
以洛阳为中心
元朝都城
元朝大运河裁弯取直主要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
隋朝都城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意义(交流、统治、城市)
①大大促进中国南北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②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③推动了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消极影响: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
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特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水平高。
②发展曲折,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影响。
③政府重视并主导道路建设,政治色彩浓厚。
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交通工具不断革新,水陆交通网络发达。
⑤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范围广。
①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2、西方
论题:中外历史上人工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1、古代中国对海洋探索
表现:
表现: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海上贸易。
2、其他民族对海洋探索
特点:区域性的局部探索;受制于航海技术,活动范围有限,规模小,主要是掠夺和贸易。
表现: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3、全球航路建立(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迪亚士
达·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近代
4、开凿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近代新式交通工具
二、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表现:
西方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科技进步,交通工具的革新,政府重视铁路发展。
③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
④社会经济发展和交流的需求。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詹天佑)
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第一条铁路干线。
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
官员和老百姓围观火车
1876年6月30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上海到江湾一段于1876年7月3日(清光绪二年闰五月十二日)正式通车运营,是日盛况空前,“顷刻之间,车厢已无虚位”,“而来人尚如潮涌”。
  
1877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与吴淞之间,擅自修筑了一条长约14.5公里长的铁路,结果,被清廷花费28.5万两白银买断,然后拆毁了事。21年后淞沪铁路得以重建通车。
对晚清拆除铁路两种看法:
①阻碍社会进步的愚蠢行为。
②有利于阻止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两种不同看法折射出中国交通事业近代化发展的曲折和艰难。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2、轮船与航运业
西方
中国
意义:
①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②实行近代经营管理制度,引进西方股份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培养了航运经营管理人才。
④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创办者李鸿章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③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进程。
:
:
4、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影响
①解决动力,推动交通工具变革,便利人们沟通和交流。
② 便利人们出行,扩大人们的视野,加强联系。
③推动社会进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3、汽车出现:表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黄包车:人力车。
黄包车(1870年间创制)从日本输入上海。 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初时为双人同坐,男女可同坐,而在1879年,清政府因认为男女同坐有伤风化,同时车夫拉双人车也颇困难,因而禁止双人同坐。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
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
②传统观念的束缚,封建顽固势力阻碍。
③西方列强对路权的控制。
④晚清和民国政府的政治腐败,管理落后。
⑤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对新式交通工具的需求不足。
⑥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民信局收据
列强设立“客邮”,侵犯中国主权
大清邮政官局
1881年,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清朝电话局
1897年创办大清邮政官局,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中国古代的邮驿
主要是为官方服务
从官方服务到民间服务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特点:
①起步晚, 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
②区域之间交通发展不平衡
③半殖民地性质。
④交通工具新旧保存,交通方式多样,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影响
①提高了运输效率,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交通事业的近代化。
②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驿站的主要职能。
①负责传递国家公文和紧急情报。
②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③运输官府物资,办理皇室事务。
古代驿站主要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不面向社会和民间。
图1和图2分别为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交通干线示意图。这反映出(  )
A.政府放松对岭南的控制 B.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交通干线相比秦汉时期,需要绕过江南地区北上,这说明隋唐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影响力的提升影响到当时的道路交通建设,体现了中央加紧了对江南和岭南地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