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20分)
1.(2023七上·通榆期末)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京人和元谋人同处旧石器时代
B.北京人遗址在周口店
C.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粟
D.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170万年前,所以北京人和元谋人同处旧石器时代,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在周口店,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C项符合题意;
D: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023七上·通榆期末)约10000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不同 B.部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生产工具不同不是最主要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
B:部族性格和宗教不同不是最主要因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所以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不同,C项符合题意;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是最主要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造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2023七上·通榆期末)北京人的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那么该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京人的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可知,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符合题意;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汉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题主要考查远古时期的特征,考查学生要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4.(2023七上·通榆期末)西周时期,对贵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反映的制度( )
A.巩固了禅让制度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诸侯权力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西周实行分封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周时期,对贵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的礼器和乐器。这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
C:实现了土地分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了诸侯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礼乐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023七上·通榆期末)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力士叫牛子耕。这种把名字和牛耕连在一起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C.畜牧业发展迅速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力士叫牛子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名字和牛耕连在一起,并广泛使用,这反映了当时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畜牧业发展迅速,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6.(2023七上·通榆期末)“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诗《流沙》中描述战国时期的诗句。诗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周王室衰微 B.北方戎狄侵扰
C.兼并战争不断 D.农民起义频繁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周王室衰微,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戎狄侵扰,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七雄相互争斗,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频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7.(2023七上·通榆期末)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各诸侯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思想进步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是直接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B项符合题意;
C:缓和社会矛盾不是直接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推动思想进步不是直接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直接目的,应重点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8.(2023七上·通榆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剧烈变革的时代。那时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各国争相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表达各自观点。这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
A.发生背景 B.历史意义 C.现实意义 D.核心观点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题干揭示了百家争鸣的发生背景,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的核心观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9.(2023七上·通榆期末)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校正衡器、量器和度器,且至少每年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校正衡器、量器和度器,且至少每年校正一次。”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D:标志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度量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0.(2023七上·通榆期末)汉文帝时,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主要说明“文景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减免徭役 B.以德化民 C.以农为本 D.严刑峻法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减免徭役,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以德化民,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农业)。”“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知,汉文帝时提倡以农为本,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严刑峻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11.(2023七上·通榆期末)汉高祖、汉武帝对匈奴分别采取和亲和反击的政策,导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期和亲政策已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衰败落后,国力衰弱,所以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B项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时的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正确分析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3七上·通榆期末)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指出,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铁获得的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统一货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轻徭薄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平抑物价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铁获得的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知,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盐铁专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3.(2023七上·通榆期末)有学者认为:“东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死,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
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宦官专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东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死,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可知,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4.(2023七上·通榆期末)丝绸之路开通之初,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或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A项符合题意;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安息—大秦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长安—玉门关或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知识。
15.(2023七上·通榆期末)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入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摩诘”二字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答案】C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入汉语中”可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C项符合题意;
D: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2023七上·通榆期末)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下列相关史实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B.蜀汉发展经济,开发西南地区
C.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D.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三国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表述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
B:蜀汉发展经济,开发西南地区,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
C: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点。
17.(2023七上·通榆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C.少数民族的反抗 D.十六国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奢侈腐化,A项符合题意;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是根本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十六国的建立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8.(2023七上·通榆期末)下面是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宋、北魏 B.西晋、宋 C.北魏、宋 D.宋、西晋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宋、北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可知,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C项符合题意;
D:宋、西晋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9.(2023七上·通榆期末)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双方交战于淝水之畔。此次战役史称“淝水之战”,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B项符合题意;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点。
20.(2023七上·通榆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下列作品与人物的搭配,正确的是( )
A.《道德经》——孔子及其弟子 B.《兰亭集序》——王羲之
C.《齐民要术》——祖冲之 D.《洛神赋图》——贾思勰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符合题意;
C: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洛神赋图》是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二、非选择题(共4题,30分)
21.(2023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材料二 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都徒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武帝施主父之册(策)……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汉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周天子”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周天子”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卫鞅”在政治方面针对地方管理采取了什么变法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1)分封制。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3)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
(2)根据材料二“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阏,秦都徒之。并诸小乡衆,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3)根据材料三“武帝施主父之册(策)……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3)措施:实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2.(2023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夏、商、周。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维护周朝的统治。
(2)秦始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上走向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知识点】秦灭六国;夏、商、西周的更替;汉武帝的大一统;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代”指春秋之前的朝代夏、商、周。根据“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天下共主”,希望周王室统治天下,提倡维护周王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政治目的是促进国家大一统,维护西周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三图1战国形势图、图2秦朝形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上走向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故答案为:
(1)三代: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目的:维护周朝的统治。
(2)人物:秦始皇。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3)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上走向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3.(2023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的开篇引用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儿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 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间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材料一中的《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请你分别说出使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对材料三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
【答案】(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北方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3)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笼。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可知,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主要原因北方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南方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故答案为:
(1)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原因:北方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3)影响: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南方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4.(2023七上·通榆期末)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踢土地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观点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人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人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1)根据材料一,完成下表。
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1)①③⑤|②④⑥
(2)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都为之后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有①③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②④⑥。
(2)根据观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人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人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所以两者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都为之后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①③⑤;北魏孝文帝改革:②④⑥;
(2)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积极影响: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共同点: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都为之后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1 / 1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20分)
1.(2023七上·通榆期末)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京人和元谋人同处旧石器时代
B.北京人遗址在周口店
C.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粟
D.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2.(2023七上·通榆期末)约10000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不同 B.部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3.(2023七上·通榆期末)北京人的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那么该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2023七上·通榆期末)西周时期,对贵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反映的制度( )
A.巩固了禅让制度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诸侯权力
5.(2023七上·通榆期末)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力士叫牛子耕。这种把名字和牛耕连在一起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C.畜牧业发展迅速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6.(2023七上·通榆期末)“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诗《流沙》中描述战国时期的诗句。诗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周王室衰微 B.北方戎狄侵扰
C.兼并战争不断 D.农民起义频繁
7.(2023七上·通榆期末)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各诸侯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思想进步
8.(2023七上·通榆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剧烈变革的时代。那时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各国争相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表达各自观点。这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
A.发生背景 B.历史意义 C.现实意义 D.核心观点
9.(2023七上·通榆期末)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校正衡器、量器和度器,且至少每年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0.(2023七上·通榆期末)汉文帝时,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主要说明“文景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减免徭役 B.以德化民 C.以农为本 D.严刑峻法
11.(2023七上·通榆期末)汉高祖、汉武帝对匈奴分别采取和亲和反击的政策,导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期和亲政策已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12.(2023七上·通榆期末)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指出,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铁获得的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13.(2023七上·通榆期末)有学者认为:“东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死,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
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14.(2023七上·通榆期末)丝绸之路开通之初,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或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5.(2023七上·通榆期末)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入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摩诘”二字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16.(2023七上·通榆期末)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下列相关史实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B.蜀汉发展经济,开发西南地区
C.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D.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17.(2023七上·通榆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C.少数民族的反抗 D.十六国的建立
18.(2023七上·通榆期末)下面是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宋、北魏 B.西晋、宋 C.北魏、宋 D.宋、西晋
19.(2023七上·通榆期末)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双方交战于淝水之畔。此次战役史称“淝水之战”,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20.(2023七上·通榆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下列作品与人物的搭配,正确的是( )
A.《道德经》——孔子及其弟子 B.《兰亭集序》——王羲之
C.《齐民要术》——祖冲之 D.《洛神赋图》——贾思勰
二、非选择题(共4题,30分)
21.(2023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材料二 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都徒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武帝施主父之册(策)……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汉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周天子”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周天子”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卫鞅”在政治方面针对地方管理采取了什么变法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22.(2023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
23.(2023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的开篇引用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儿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 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间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材料一中的《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请你分别说出使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对材料三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
24.(2023七上·通榆期末)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踢土地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观点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人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人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1)根据材料一,完成下表。
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170万年前,所以北京人和元谋人同处旧石器时代,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在周口店,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C项符合题意;
D: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生产工具不同不是最主要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
B:部族性格和宗教不同不是最主要因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所以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不同,C项符合题意;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是最主要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造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京人的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可知,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符合题意;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汉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题主要考查远古时期的特征,考查学生要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4.【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西周实行分封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周时期,对贵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的礼器和乐器。这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
C:实现了土地分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了诸侯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礼乐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力士叫牛子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名字和牛耕连在一起,并广泛使用,这反映了当时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畜牧业发展迅速,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6.【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周王室衰微,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戎狄侵扰,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七雄相互争斗,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频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是直接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B项符合题意;
C:缓和社会矛盾不是直接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推动思想进步不是直接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直接目的,应重点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题干揭示了百家争鸣的发生背景,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的核心观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校正衡器、量器和度器,且至少每年校正一次。”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D:标志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度量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减免徭役,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以德化民,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农业)。”“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知,汉文帝时提倡以农为本,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严刑峻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衰败落后,国力衰弱,所以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B项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时的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正确分析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统一货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轻徭薄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平抑物价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铁获得的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知,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盐铁专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3.【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宦官专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东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死,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可知,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4.【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A项符合题意;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安息—大秦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长安—玉门关或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入汉语中”可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C项符合题意;
D: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三国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表述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
B:蜀汉发展经济,开发西南地区,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
C: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点。
17.【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奢侈腐化,A项符合题意;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是根本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十六国的建立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宋、北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可知,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C项符合题意;
D:宋、西晋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B项符合题意;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点。
20.【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符合题意;
C: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洛神赋图》是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21.【答案】(1)分封制。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3)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
(2)根据材料二“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阏,秦都徒之。并诸小乡衆,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3)根据材料三“武帝施主父之册(策)……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3)措施:实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2.【答案】(1)夏、商、周。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维护周朝的统治。
(2)秦始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上走向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知识点】秦灭六国;夏、商、西周的更替;汉武帝的大一统;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代”指春秋之前的朝代夏、商、周。根据“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天下共主”,希望周王室统治天下,提倡维护周王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政治目的是促进国家大一统,维护西周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三图1战国形势图、图2秦朝形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上走向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故答案为:
(1)三代: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目的:维护周朝的统治。
(2)人物:秦始皇。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3)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上走向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3.【答案】(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北方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3)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笼。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可知,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主要原因北方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南方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故答案为:
(1)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原因:北方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3)影响: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南方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4.【答案】(1)①③⑤|②④⑥
(2)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都为之后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有①③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②④⑥。
(2)根据观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人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人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所以两者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都为之后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①③⑤;北魏孝文帝改革:②④⑥;
(2)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积极影响: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共同点: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都为之后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