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2:10: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圈点批注,学会抓住细节了解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3.通过材料联读、品析词句,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圈点批注,学会抓住细节了解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教学难点: 通过材料联读、品析词句,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教学过程
(一)标题导入,猜读内容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在正式进入文本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标题来猜一猜:文章可能会写哪些内容呢? 师:是的。根据标题我们可以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事件。 师:关注标题也是我们略读文章的一个重点技巧。那么,我们就从这些事件入手,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略读,概括内容 1.方法示例 师:现在,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略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叶圣陶有关的事件。 师:略读有许多技巧,在同学们开始略读课文之前,老师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小贴士。 【PPT呈现小贴士】 (1)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记叙性文本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 (2)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性阅读。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快速粗知文章大意即可。 师:比如我们的阅读目的是概括事件,那么就可以根据每段的段首或段位迅速锁定叙事性的段落。第二段虽然提到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但都是在对叶圣陶先生进行评价,而非记叙,那么这一部分也可以略读。 【PPT呈现第三段内容】这是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前些年”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继续往后看可以发现,这里讲述的是叶圣陶先生伏案在描吕叔湘先生文章中的标点,因此可以概括为“代描标点”。 师: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一起运用略读的方法来概括事件吧。 2.事件总结 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事件的概括,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 师:文章的第三段记叙了叶圣陶先生代描标点、润改文章的事件,第四段记叙了叶圣陶先生送客的事件,第五段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回复信件的事件,六到八段都记叙了叶圣陶在作文上的要求。 师:刚才在略读小贴士里提到,略读就要抓住一些关键句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比如说,这篇文章中的这些句子就值得我们关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这个句子特别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特点。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个句子从与文字有关的事件过渡到了日常交往。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个句子从“待人厚”过渡到了“律己严”。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两个句子都在强调作文的特点,一是“简洁”,二是“力求完美”。 那么,同学们能发现这些关键句的共同特点吗? 师:是的,这些句子大多是评价性的句子,且大多都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评价性的句子、过渡句、总起总结句,作为略读的一个支点,从而更快速、更完整地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依据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将这五个主要事件分为两类:待人厚与律己严。 (三)圈点批注,感受人物 1.提供支架 师:在这二三事中,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找一找打动你的细节,结合具体的字词、语句做批注。 在这个句子里,我们可以圈画出动词“打工”,修饰词“不断地” “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虽是一代大家,但依旧在行动、语言上表达对来访客人前来问候的感激,“不断地”这一细节强调他并非客套,而是真心。叶老先生有礼节、尊重他人、懂得感恩,令人感动。 现在,大家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进行圈点批注。 2.分类展示 师: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也与大家分享几个典型的片段。 示例一: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多用短句,既强调叶圣陶先生送客时走过许多路,也罗列出叶老告别时的动作与语言,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他对客人的尊重。 这是从句式的角度感受叶老的形象。 示例二: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坚决”表示毫不犹豫地,坚定地。此时写出叶圣陶对于写文章的严格要求,体现其“律己严”的一面。 这是从用词的角度去感受叶老的形象。 示例三: 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从“做”和“作”分工不明这一小事入手,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在学术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叶圣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受。 这是从事件的特点来感受叶老的形象。 师:正如张中行所说,这些事件大多是小事,是生活的“末节”,但我们却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感受到一个待人深厚、认真严谨的叶圣陶先生。 (四)材料联读,体会情怀 1.对比感受,体会悲痛 师:可惜,这样的一个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面对叶圣陶先生的离世,文章的这句话虽然只有七个字,但却用到了三个标点。同学们,叶圣陶先生素来强调“简洁”,我们能不能删去一个标点,把这句话变成这样呢? 【PPT出示对比文字】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两者的区别。张中行作为叶老的晚辈,尊称一声“先生”,表达了其尊重之情,而“矣”这个词我们可以拖长音,整体语调放低,读出一种沉重与悲痛。同学们可以跟老师一起读。 教师示范朗读。 师:同学们,感受到两者区别了吗?这个分隔的标点加深了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张中行先生在这些称呼词、语气词甚至是标点的使用上,都沿袭着叶圣陶先生的细致与严谨。 2.材料联读,深入体会 师:但是,这里的悲痛与悲哀,仅仅指的是叶圣陶先生的离世吗?文章中有两次直接点明了“悲痛”之情,同学们能否运用略读的方法立刻找到呢? 【PPT出示语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逝世已是悲哀,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亦是悲哀,而得知叶圣陶逝世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到不幸的消息,更是乐景衬悲,悲上加悲。 师:张中行感叹“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那么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是否有与叶老相似的地方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现在,你有3分钟的时间可以思考。 【材料】 张中行一人挣钱养活全家8口人,张静9岁已经开始晚上帮父亲校对文稿。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张中行一个朋友的太太拿着刚发的工资去买了两袋面,回家的路上三轮车把面跑丢了,这位太太怕婆婆骂,不敢回家,张中行对她说,“你告诉婆婆,你托张太太买面,是张太太把面弄丢了。” ——女儿张静 为他(叶圣陶)整理一本《叶圣陶童话选》,书于1956年出版,我又看一遍,发现第18页《稻草人》那一篇,写牛“扬着头看天”,觉得迁就语音(yáng)不顾字面(仰),错了,是受人之托未能忠人之事。幸而之后翻阅《红楼梦》,第28回写宝玉说完“女儿悲”的酒令,众人都说有理,只有那位呆霸王“薛蟠独扬着脸”,心下才安然了。——张中行 师:是的,相信同学们不难发现,在待人接物上,张中行就像那个送客也要跨过无数台阶的叶圣陶一样,宽厚、善良;在学术钻研上,张中行就像那个伏案描写标点的叶圣陶一样,细致、严谨。 师:叶圣陶先生往矣,张中行先生往矣,但什么还在呢?请同学们动笔一起填一填。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样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中,相信我们都能读到依旧留存至今的认真态度、严谨精神、宽厚之心…… 师:也希望学习完这篇文章的同学们,能传承叶圣陶先生与张中行先生的精神。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