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2: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课文,认识议论性文章和自读课文的特点。 2.通过辨析课题,把握本文的观点和严谨的说理思路。 3.通过拟写批注,领会本文平实文雅的语言表达风格。 4.通过写话训练,表达自己对责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的观点。
2.理解文章严谨说理思路。 教学难点: 1.体会平实文雅的语言表达风格。 2.表达对责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认识作者 他“铁肩担道义”,发起“公车上书”,参与“变法”,先后办报,办学校育人才。 他“妙手著文章”,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启蒙国人,振奋民气。 他经历了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列强环伺、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但一直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 他就是学者、思想家梁启超。 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这里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比较课文,体认文体 1.课文预习过了,说一说这篇文章与这个单元前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比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 《最苦与最乐》 预设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散文,《驿路梨花》是小说,本文是议论性文章。 预设2:前面的课文都是写人叙事的文章,有人物的具体事件,还有人物的具体形象;而本文是讲道理的文章。 预设3:前面两篇文章很难从题目中了解内容,但是《最苦与最乐》可以通过题目猜测大意,本文围绕“最苦与最乐”讲道理。 预设4:前面两篇课文没有旁批,也没有“阅读提示”;而本文可以通过旁批与“阅读提示”读懂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2.小结过渡:总结同学们所说,主要有两点:从课文类型上说,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旁批与“阅读提示”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帮助;从文本类型上说,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常常会表达作者的观点。 3.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结合知识卡片,运用前两篇课文学到的略读方法,勾画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三、辨析课题,把握思路 1.上述的观点,都是围绕“最苦与最乐”来表达的。那么,课题为什么不写为“最乐与最苦”?请借助旁批和文段来思考。以“某一处旁批告诉我们……”的形式来说一段话。屏显文字。 2.原来题目中隐藏说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说理思路。结合大家的交流和屏幕上的提示,整理文章的说理思路。 3.由此可见,文章的说理思路清晰而严谨。 四、拟写批注,领会风格 1.前面我们认识了文体特点,也理清了说理思路,把握了本文的观点。下面我们洞察幽微,进入文本的细微处。再来看作家梁启超介绍。屏显文字。 梁启超作为大学者、大思想家,本文在说理上是抽象、有距离感,还是亲切、活泼、平实? 请从遣词用句的角度为本文拟写一处旁批,阐述你的看法。屏显文字。 2.小结: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说理不高高在上,文章的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既平实又有书卷气。 五、唤醒体验,表达感悟 1.聆听了大师的教诲,我们对责任肯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请大家联系学习和生活体验,参考示例,用一句话表达表达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屏显文字。 2.同学们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勇担责任,超越小我获得大快乐,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大写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