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方式并迁移运用。 2.学习品味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诗歌阅读的方法,探究诗歌主题。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抒情方式并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阅读的方法,探究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1.大声地朗读两首诗,读后比较,你觉得两首诗在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结合具体的诗句,阐述你的理由。 学习小贴士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2.朗读下面两首诗,并判断抒情方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任务二 细细地品读这两首诗,比较两首诗分别借助哪些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果没有具体的意象,诗人又是借助哪些词进行说理的? 知识卡片 【诗词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学习任务三 1.请判断下面两个人物哪个是普希金?哪个是弗罗斯特?请说明理由。 学习小贴士——知人论世 不知背景难说诗。“知人论世”这种方法要求读者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知人”是指要对作者有一定了解,例如作者经历、身世、思想情绪、写作动机等等。而“论世”指的是要鉴赏一首诗,首先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因为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容造成一定影响。 2.阅读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比较异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是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出惊喜,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这首诗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这首诗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不久之后,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 课后作业 译文比较。 下列是不同译者对《未选择的路》最后一节的翻译,请反复朗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译文,并说明理由。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 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飞白 译) 在多少年后的某一天某一处, 我可能会回忆和述说 到此时此地: 林子里本有两条路可走呵, 而我则选取了鲜有人走的一条, 因此而有了这迥然相异的一切。 (哈克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