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8 21: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知识结构】
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 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 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唐朝中期)
①原因:儒学的 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 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流
2.道教:(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道教在 广为传播,主张“ ”和“ ”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 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 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 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艺术
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 ”和“ ”。
2.艺术:(1)书法:①东晋王羲之世称“ ”②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①东晋顾恺之提出“ ”,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②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 ”
(3)雕塑:山西大同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 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图学:裴秀绘制《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1)建筑:南朝工程李春设计建造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 ①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②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通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 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 、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4)唐朝高僧 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 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 。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习题巩固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日益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东汉时期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的雕刻形象; 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这说明( )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 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
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 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3.下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舞马是选择西域良马经过特殊训练后,让马在音乐节奏下进行的一种表演。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这一时期舞马的发展反映了( )
A.政治奢靡的景象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军事战争的扩大 D.礼乐制度的完善
4.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宽衣博业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装则必备( )
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 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
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 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
5.柳宗元认为佛教有些内容与《论语》符合,激烈反佛的韩愈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当时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学习儒家,开始讲礼义、忠孝,模仿佛教制订教规戒条等。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思想统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学 C.儒学主流地位丧失 D.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6.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放灯、观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积极参与。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描述了长安元宵节热闹的场景:“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这反映了此时( )
A.商业发展突破坊市制度限制 B.佛教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C.夜市经营活动不受政府管控 D.长安城里享乐之风日益盛行
7.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8.魏晋时玄学流行,佛家译经旋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举的般若理论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这说明该时期( )
A.魏晋思想发展多元特征 B.儒学正统地位被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佛道思想趋于统一
9.下图中两枚古币,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不能印证( )
①朝鲜和日本与中国有密切交流 ②日本大化改新取得了成功
③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放的政策 ④日本、朝鲜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被指责“有悖伦常”。五代时期传入中国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强调因果与孝道而著称,经文讲述了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这反映了( )
A.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儒家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C.儒学复兴运动成果斐然 D.佛教发展的本土化趋势
11.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可知( )
A.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B.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D.异域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发展
12.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 )
A.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 B.佛教的传播有利于维护统治
C.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1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班姬辞辇”,讲述了西汉时期,汉成帝欲与班婕妤同辇,班姬执礼以辞,并指出“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的故事。这体现了( )
顾恺之《女史箴图》第五段“班姬辞辇”(摹本)
A.道教思想影响艺术创造 B.文人画的典型艺术特征
C.儒家伦理对画作的渗透 D.对女性形象的精准刻画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旌不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物”本指某个地方的特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意有所延伸,与我们所说的物品相近。在古代东亚话语体系中,“方物”又与“贡献”这一古代东亚政治制度密切相连。方物虽然是静态的,但蕴含在方物中的象征意义却是动态的。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与日本方物交往概况
时间 唐朝传入日本方物名称及数量 日本传入唐朝方物 名称及数量
665年 表函
735年 弘文馆之画像、唐礼一百三十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侧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绿十卷、弦堰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
769年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770年 唐国消息、藤原朝臣清河等书
835年 锦甲一百领、胄一百口、袴四百腰
847年 金刚般若五干卷、转经(为宽门大神转一干卷、二十九日午前为住吉大神转伍佰卷、午后为香椎名神转五百卷;十二月一日午前为筑前名神转五百卷、午后为松浦少贰(藤原广嗣)灵转五百卷;二日为香春名神转一千卷;三日为八幡菩萨转一千卷),日本国首传禅宗记、圆载之表状。 绢八十疋、绵二百屯、冬衣、生料米十硕、衣粮、金币
894年 牒、中瓘(日本僧人)消息 表状、沙金一百五十小两
——徐亚丽《从方物交往看唐朝的中日交流》(1)据材料概括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的类别。
(2)据材料分析两国方物交流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与日本方物交流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反映了佛教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儒学正统地位削弱”,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样的佛像和菩萨像更接近中国传统审美,迎合中国民众的需要,因此说明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雕像中国化的过程,不能说明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雕像的中国化过程,而不是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说明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可知,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奢华生活,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良马来自西域,未说明该文化有少数民族特色,不能得出民族交融加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军事战争情况,排除C项;舞马表演不属于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及所学知识,崇尚虚无,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这明显是受到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B项正确;魏晋时期名士的服饰并非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不能反映民族交流,排除A项;虽然此时期佛教和道教冲击儒家思想,但儒学统治地位并没有“崩塌”,排除C项;材料中魏晋名士的习俗是因为政治上动荡,思想上老庄盛行,并非因为名士的引领,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三教并行,相互影响吸收,文化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因此D项正确;三教并行,相互影响吸收不能说明思想统一,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催生理学的结论,排除B项;三教融合的背景下,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并未丧失主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说明杨广不仅想象丰富大胆,而且给人以恢宏豪迈之感,透露出非同一般的胸怀与气势,更表露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和影响,B项正确;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度限制,排除A项;宋朝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排除C项;材料与享乐之风盛行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文学和正史中宣扬“忠君”“孝义”等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C项正确;“普遍推崇”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武士精神的发扬而不是衰落,排除B项;古代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违背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家译经使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这是实现佛教思想本土化的重要手段,其直接目的是减少传教阻力,以便于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更容易被人接受,这说明该时期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C项正确;材料说明该时期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魏晋思想发展多元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佛家译经旋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未体现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魏晋时玄学流行和佛家译经活动,不能说明儒佛道思想趋于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日本、朝鲜)。①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和朝鲜模仿唐朝铸造了本国的钱币,说明朝鲜和日本与中国有密切交流,不符合题意;②日本模仿唐朝铸造钱币并不能证明大化改新取得了成功,而且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符合题意;③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统治者推动开放的政策,因此日本和朝鲜可以来华学习,模仿唐朝铸造钱币,不符合题意;④日本、朝鲜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是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10.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佛教在五代时开始强调孝道,明显是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氛围,反映了佛教发展的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五代时期国家处于战乱分裂状态,排除A项;儒家正统地位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佛教而非儒学复兴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图片资料可知,唐朝时期的唐三彩在新罗、奈良等地区均有出现,说明的是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唐三彩是陶器,非瓷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进入印度学习佛教并带回佛经。其中部分佛经在印度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佛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流传于世,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A项正确;材料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材料与维护统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没有中印“经济”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佛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流传于世,因此材料强调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班婕妤以“圣贤之君身边应当有贤臣在侧”为由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贤君的要求,这一典故成为绘画题材,体现儒家伦理对画作的渗透,C项正确;“班姬辞辇”体现儒家观念,而非道教思想影响,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人物画中的杰作,排除B项;材料重点内容是“班姬辞辇”的绘画题材,未提及人物形象描绘刻画的细节,排除D项。故选C项。
14.(1)特点:文教对象范围扩大;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思想多元;渗透着大一统思想。(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拓宽了平民子弟的人学途径,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后世文教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即可)
(2)趋势:世家大族成为学术文化主体。原因: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世家大族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任答两点即可)
15.(1)类别:文化类;经济类;军事类; 宗教类;音乐类。
(2)特点:交流具有双向性,持体时间长;交流频繁;日本主动交流;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种类更多;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以文化类为主:日本传入中国以经济类为主。原因:唐朝对东亚地区强大影啊力;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政府与日本处于和平交往状态:日太供助方物方活向胡学习。
(3)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革新与进步; 促进了中日和平交流;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