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2:2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中的郑燮(人称板桥)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诗篇的前两句精准而生动地勾勒出了竹子如何在峻峭悬崖上顽强扎根的生动画面,后两句则巧妙地通过竹子的坚韧与顽强,寓言般地映射出诗人自己刚毅不屈的性格以及坚守原则、拒绝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整首诗的语言虽质朴无华,却蕴含了深远而丰富的寓意。教授此诗时,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认识其中的生字,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更要引导他们在朗读中领悟诗中的意境,体验诗人所赞颂的坚韧品质,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种子。
二、教学目标
1. 对于本课的新词汇,要深入学习并精准掌握,不仅要透彻理解其含义,还要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应用,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
2. 朗读课文时,应以恰当的语调、自然流畅的速度和饱满的情感来演绎,不仅要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更要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全文,以体现扎实的语言功底。
3. 深入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品味诗人正直为人、清白为生的高尚情操,同时领悟本课通过具体事物巧妙表达内心志向的艺术手法,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深情投入学习,感受知识的魅力,让智慧的火花在他们心中燃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以深情的教育引导他们,让他们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人入胜的开场
1. 亲爱的同学们,是否曾为那流传千古的古诗所倾倒,沉醉于它们的美妙韵味?今日,我将带你们走进一首醉人的古诗——《竹石》。愿我们一同领略其风采,感受其韵味。
2.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深情朗诵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品味其中的美妙。
3.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后,你们的内心是否有所触动?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和感悟呢?期待你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让我们一同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4. 接下来,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分享一下你所查阅的关于郑燮的资料呢?相信在了解郑燮的背景后,我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竹石》这首诗的内涵。
5. 同学们,对于“竹子”这个元素,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为何竹子能在严寒中屹立不倒,为何它能在风吹雨打中依旧坚韧不拔。
6. 在此,我诚挚地邀请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为什么诗人称竹子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呢?“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字又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共同解读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
7. 最后,我想为大家总结一下。同学们,那一根根坚韧的竹子,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和考验后,依然屹立不倒,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它象征了一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你们是否也想成为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竹石》,探索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和深意吧!
(二)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生于1693年,离世于1765年,系江苏泰兴人。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这“扬州八怪”指的是一批在清代活跃于风景如画的扬州的杰出书画家,他们不仅深谙文学之精髓,更在书法和绘画领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郑燮的画作主要以兰、竹、石、松、菊等自然元素为题材,展现出新颖独特的创意和简约大方的构图,为当时的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他不仅在绘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还擅长书法与题诗。他的作品风格豪放不羁,既幽默风趣又深沉内敛,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与尊崇。
(三)初读诗歌,领略其独特魅力
1. 请同学们自由自在地朗诵诗歌,确保每个字的发音准确无误,诗句如流水般顺畅。
2. 让我们共同检验同学们对诗歌中生字词的自学成果,感受诗意的独特之处。
3. 挑选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诗歌,我们将一同聆听他们的发音是否优美动听,语句是否连贯流畅,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语音指导和词汇解释。
4. 让我们共同感受这首诗歌的无穷魅力:我们将齐声朗诵,分享这首诗给你们留下的深刻印象,领略它的风采。
5. 鼓励同学们勇敢提问:在欣赏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你们是否有过任何疑虑呢?可能的问题有:这首诗是否是题画诗?如果是,那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在描绘竹子,但它实际上又在隐喻谁呢?这首诗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呢?
(四)深入研读,领略文字之韵
1. 请心无旁骛地朗读课文,让思绪随文字翱翔。细心寻觅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竹子的深深眷恋,并在书页旁留下你的感悟。当你与这些动人心弦之处不期而遇时,尝试以充满情感的声音朗读出来,让文字的魅力在你的声音中绽放。
2. 在小组内分享:与同伴们交流你的体会和洞见,提出疑问,共同寻找答案。请记住,每个人对诗歌的解读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言之有理,你的观点都值得被倾听和尊重。
3. 汇报与引导:我们将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理解,我会在关键时刻提供朗读的指导。希望你们能够领悟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环境,而后两句则展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在后两句中,作者巧妙地以竹子为媒介,揭示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通过竹子的形象,作者完成了从自然到人生的思考,为整首诗注入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构想那幅画面:在春天的雷暴、风霜雨雪中,竹子顽强地破岩而出,生机勃勃。请大家用语言描绘出竹子的独特风姿和它所面临的严酷环境。然后,进一步展开你们的想象:竹子如何在荒凉的石缝中扎根生长,如何在春天为人们带来一抹清新的绿意,以及它如何在老去之后化作实用的器具。竹子以其坚韧不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更为我们的日常带来了便利与温馨。
4. 引导学生再度深入探索课文,让文字在内心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细细品味作者通过竹子所传达的深情厚意。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竹子来比喻一个高尚人物的坚韧与顽强。这样一来,学生定能更加透彻地领悟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所蕴含的拟人化修辞手法,并深感竹子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5. 学生自由畅读,并深入反思:结合郑燮的生平经历,这首诗除了对竹子品质的赞美外,还隐含了作者哪些独特的个性特质呢?
6. 诚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宝贵的思考成果,让我们一同感受这思维的碰撞与交融。
7. 教师感慨总结:郑燮不仅艺术造诣高超,更是一位心怀民生、疾恶如仇的公正官员。这首诗正是他在担任知县时期所作,他通过竹子寄托了自己清正廉洁、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和高尚情操的情怀。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颂,更是作者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彰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崇高追求。
8. 请再次阅读课文,并注意表达感情。
(五)教学心得
这一课是一首备受欢迎的题画诗,它用笔墨巧妙地描绘了竹子坚韧挺拔的风貌,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深深眷恋。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逐步理解课题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从而揭示出竹子生长的环境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情感。
我牢牢抓住“读”这一核心环节,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旋律与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技巧,体验竹子与人的相互辉映,品味那份宁静而深沉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渐渐领悟到诗人如何运用拟人和比喻等手法,将景物与人物巧妙地融为一体,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整堂课,我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和质疑等多种互动形式,学生们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逐步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培养了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
回顾这堂课的点滴,我深感自己教学得轻松自然,学生们也学得积极投入,这无疑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教学尝试。我坚信,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成长,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
(六)布置作业
1. 请以饱满的情感去朗诵这篇课文,沉浸其中,感受其深邃的韵味,让每一个字句都深深烙印在你的心灵深处。然后,以默写的方式,将这份美好完美地呈现在纸上,让它在你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
2. 选择你钟爱的一种植物,用心去观察它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用笔去记录你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让这份独特的体验融入你的生活,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运用你所学的写景技巧,将你所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你的世界之中,感受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短文,让读者与你一同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开始,逐步引导他们向理性思维迈进。我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凸显了教学的核心要点,还成功突破了难点,确保了教学的顺利推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旅程中深入思考,获得深刻感悟,实现亲身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不仅发现了美,还学会了创造美。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享受着学习的甜美果实。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古诗欣赏课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诗,作为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因此,我们将不断探索古诗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其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