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2:21: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我们需要用准确、流畅并充满感情的声音,来诵读这篇课文,同时深入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词,以便我们更好地领会和表达课文的内涵。
2.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要能够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从而感受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高尚品质,激发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3.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深刻领悟作者运用对比和描写等表达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探索描绘人物形象的精湛艺术手法,感受对比技巧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所释放的迷人魅力与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 在正式迈向知识的殿堂之前,先让我们稍作歇息,进行一场温馨而轻松的热身活动。请各位同学凝视屏幕上的画面,尝试与之共鸣的诗句。你可以选择吟诵整首诗,也可以仅选其中一句,以抒发你的情感。(展示清明图的局部画面)(邀请同学上台诵读)
2. 适才,老师为大家展示的仅是这幅画的一隅。现在,我们将一同领略整幅画面的风采,伴随着柔和的音乐,看看你们能否与某首广为流传的诗篇产生共鸣?(《清明》)
3. 让我们手牵手,共同吟诵这首经典之作,沉浸于它的韵味与意境之中,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齐声诵读《清明》)
二、情境导入
师:上课,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幅深邃而富有历史底蕴的画卷,它所描绘的是我们国家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在这个充满思念的日子里,我们总是心怀无尽的哀思,缅怀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亲人和先烈。而此刻,我们将与李星华一同踏上一段深情的回忆之旅,去感受她对父亲李大钊那份沉甸甸的怀念。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品读李星华的这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个标题,让我们共同感受那份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敬仰。
三、字词学习之旅
1. 老师以温暖的语调引导道:“昨日,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检验大家的预习成果吧。”她随后展示了“匪、屉、舅”三个字,并邀请学生们勇敢地站出来,流畅地读字、组词。两位同学毫不畏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老师充满期待地问:“那么,有谁能为‘匪’这个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呢?”一位同学迅速而自信地回答:“受益匪浅。”
老师鼓励道:“很好,那‘匪’在这个词中代表了什么意思呢?大家不妨一起猜猜。”随后她引导说:“那‘受益匪浅’这个词又意味着什么呢?”
同学们齐声回答:“它意味着收获不小,或者可以说有很大的收获。”
老师总结道:“大家在理解字义和词意时,可以尝试结合整个词的大致意思去推测关键字的意思,或者由我们知道的关键字的意思来揣摩整个词的意思。”
2. 老师继续指引:“这三个字,也是我们这一课中需要熟练书写的字。在书写时,请大家特别留意它们的笔顺,尤其是课件中圈出的部分。”
她热情地邀请三位同学到黑板前书写,其他同学则全神贯注地观察,稍后会进行细致的评价。同学们的评价既认真又诚恳,不仅指出了书写的正确性,还给予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老师温和地说:“请大家再用手在桌子上书写一次,注意笔顺。”她进一步强调:“书写汉字,不仅要写对,更要写好。”以“屉”字为例,她详细讲解了如何将这个字写得更加美观。
老师提醒道:“除了注意笔画,我们还要注意部件之间的联系和间架结构。”她通过课件展示了“屉”字的书写要点:“屉”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左上包围,上窄下宽,整个字呈梯形。起笔横折的“横”略短,抬肩;“折”后回收,第二笔为短横。尸字头的字属于偏斜结构,书写时,必须注意重心平稳。特别是那个舒展的长撇,以及右下的‘世’字,不是写在尸的正下方,而是稍微舒展、右移一些,这样整个字的重心才会稳。”
老师鼓励道:“现在,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对照方格中的例字,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随后,一位同学勇敢地走到黑板前,再次书写了“屉”字。同学们纷纷赞叹道,经过老师的指导,他的书写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不仅笔顺准确无误,而且结构匀称美观,整个字看起来既舒适又稳定。
3. 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掌握了“屉”这个字的书写,然而,与它类似的左上包围结构的字却如星辰般繁多。例如广字头的字,我为大家展示一下厂字头的字,比如“废”字,这个字的意思是废除(课件展示“庐”字,学生们齐声朗读);还有厂字头的“厨”字,它与烹饪紧密相连;疒字头的“疾”字,象征着病痛;户字头的“房”字,指的是住所;羊字头的“羞”字,蕴含着羞涩之情;更有麻字头的“魔”字,这将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4. 绝大多数左上包围结构的字,其书写要领都是相通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我刚才展示的“屉”字(老师指着“屉”字),触类旁通,深入掌握这些字的书写规律。
四、初读感知
1. 教师:今日,我们共同探索的课题是《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李星华对她父亲李大钊的深情回忆。(课件展示李大钊的肖像)关于李大钊,大家了解多少呢?(邀请几位同学分享所知)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哪些段落描绘了作者十六年前的记忆呢?请大家快速翻阅书本,朗读课文,确保发音准确,语句流畅,同时思考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自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2. 教师:经过大家的认真阅读,我们发现除了第一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开始,直到文章末尾,长达31个自然段都在细述这段回忆。对于如此篇幅的课文,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之前学过的《少年闰如》,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化长为短的呢?(邀请同学分享经验:如何划分层次、概括小标题等)
3.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尝试边阅读边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理解呢?(邀请同学回答)对于他的整理,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课件展示小标题)看来,这一部分的确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使得整个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五、精读体会
(一)描绘细腻生动
1. 老师引导着说:“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被捕时’的场景,一同感受作者是如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这位‘革命者’父亲的形象的。”(板书:形象塑造)随后,老师利用课件展示相关段落,并强调:“请大家默读这段文字,同时标出描述抓捕开始时,直接描绘李大钊的语句。”(学生们低头专心致志地阅读,用笔细致地圈画。每当有学生找到一句,老师便使用课件高亮显示。)
接着,老师询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标出的句子?”(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上相应的文字下方出现横线。)
老师进一步分析说:“这里我们看到了三句精彩的描写,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句。”(学生朗读)老师追问:“这句话主要描绘了李大钊的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语言和动作。”)老师继续引导:“那么,‘严峻的态度’一词,又是侧重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神态。”)
随后,老师提议:“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这三句,共同品味其中的描写魅力。”(学生们分组朗读)老师总结说:“这些细腻生动的描写,正是刻画人物性格的精髓所在。”(板书:描写手法)
2. 老师进一步启发说:“通过这三处生动的描写,想必大家心中已经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你心中的这位人物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呢?”(老师点名一位学生回答,随后板书该词)老师又转向其他学生:“你们呢?你们心中的形象又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学生们纷纷回答,老师再板书一个词汇)
3. 老师曾言,只言片语,一举一动,甚至是微妙的表情,皆能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方才在倾听同学们的发言时,我精心挑选了两个词汇作为珍藏。现在,也请你仿效此法,在你所钟爱的句子旁侧,挑选两个词,记录下你内心的触动与体悟。(请将这两个词工整地书写于书中)
4. 让我们再度并肩,齐声诵读这一部分。同学们,请你们担当起朗读李大钊篇章的重任。
面对惊慌失措的女儿,李大钊用他独有的沉稳与冷静来安抚孩子——“无须惊慌,星儿,跟我出去看看。”
当屋外响起刺耳的枪声,李大钊依旧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父亲并未因此而慌乱,反而镇定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支熠熠生辉的小手枪,随后坚定地向外走去。
当如魔鬼般的敌人涌入,将父亲团团围住,他仍然无所畏惧——父亲维持着他一贯的严肃神态,面对他们,他并未多言一句……
(二)对比
1. 老师:(手指屏幕)在这一部分,我们观察到,尽管有十个自然段之多,作者对于父亲的描绘却显得异常吝啬,而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了另一群人身上——那群宪兵。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宪兵的形象呢?(指名说出句子)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句话除了宪兵,还涉及了哪些人物?(侦探、警察)(课件变色显示)
你们看,这些句子都在细致入微地描绘他们。如此众多的人,声势浩大,只为抓捕一个文人身份的父亲,这确实让人感叹,他们的举动似乎有些过于小题大做了。
2. 老师:我已从这部分内容中提炼出了相关的语言描写。(课件出示)这是关于主要人物李大钊的描写,而这是关于抓捕李大钊的那群人的描写。虽然两者都涉及了人物语言的刻画,但你们是否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差异呢?请你们仔细阅读,深入品味。
预设1:(在描写父亲时,作者仅运用了语言描写,而在描述敌人时,作者则加入了外貌、语气、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能否具体说明这些差异?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敌人的残暴)
预设2:(我们感受到了敌人的残暴和李大钊的镇定)这些感受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还有其他体会吗……
正如同学们所感悟到的,当作者描绘这群人时,他不仅描绘了他们的语言,还生动地刻画了他们说话时的外貌、动作和语气。在这个恐怖的早晨,这群野蛮人的行为在李星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阅读,一位同学读李大钊的话,另一位同学读这群人的话。(自主练习)
有谁愿意尝试一下?一人读李大钊,其余三句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请挑选你读得最有把握的一句。(指名4人,其中1人读李大钊,3人每人读一句敌人)我会给予你们朗读的指导。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想象敌人的嘴脸。他们可能满脸横肉、冷笑连连……试着揣摩人物的语气,再次练习。(学生再次练习,然后再次指名读)
在你们中间,谁读得最生动逼真,最能重现这群人当时的嘴脸?(学生发表意见)
很好,看来大家都非常支持你。我也非常期待与你合作进行这次朗读。我来读李大钊的部分,你来读这群人的部分,好吗?
3. 老师深情地赞赏道:“这位作者的描绘技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不仅语言的描绘生动鲜明,其他方面的描写也同样精彩绝伦。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感受到作者为何要如此精心地刻画这群人物呢?能否与我分享你们的独特见解?”随着话语的落下,她转身在黑板上优雅地写下“对比”两个字。“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这就是对比的魔力所在。”她解释说,“对比不仅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更在无数细微之处,巧妙地凸显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4. 老师接着引导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回归我们的课文,除了父亲与这群人的对比,这一部分还有哪些其他的对比呢?”她轻轻地提问,然后揭示答案:“是我与父亲的对比。”她鼓励我们探索,“那么,具体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呢?”她引导我们深入思考,“通过对照不同人物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特质。而在这细致入微的描绘中,李大钊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立体,生动鲜活地跃然纸上。”
六、回溯与积淀
师:朗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听者带入故事的深处,仿佛身临其境。现在,课件已经为我们精心打造了“声”临其境的场景,同时呈现了课文的三大璀璨篇章。我希望你们能够挑选出自己钟爱的一段,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去诵读,无论是独自品味还是团队协作。我期待你们通过声音的魔力,为我们细细描绘出1927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长卷,展现出各个角色独特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深度。(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主的练习之中,随后,老师点了几名学生前来朗读)
师:今日,我们聚焦于被捕时的情景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然而,在课文的其他篇章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对比来刻画李大钊的光辉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将留待下一节课继续深入挖掘。作为今天的课后作业,我希望你们能够在家中继续沉思这个问题,期待你们在下节课时,能为我们带来更加深刻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