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8 21: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归纳概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异同。(科学思维)
3.理解并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在保护濒危动物、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自主预习】
一、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种类: 阳光、温度和水 等。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特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 综合性的 。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种类:包括种内竞争、捕食与被捕食、 相互竞争 、 寄生 等关系。
2.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 有关 的因素。一般来说, 食物和天敌 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所以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
3.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 无关 的因素,如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和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所以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常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1.濒危动物的保护:通过调查获知种群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趋势 ,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2.渔业生产: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有害生物的防治: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同时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 环境容纳量 。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材料一:蝗虫靠啃食植物茎叶为生,繁殖能力超强。一旦环境适宜,蝗虫便会泛滥成灾,迅速吃光一切可以啃食的庄稼和植物,然后继续向其他地方侵袭。蝗灾一旦爆发,便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020年,东非尤其是肯尼亚遭遇了“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
材料二:蝗灾与旱灾、水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飞蝗之所以能成灾是因为蝗虫可以从绿色散居型转变为黑色群居型,散居型蝗虫密度低,一般无害,而群居型蝗虫一旦形成,可谓所向披靡。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群聚信息素是蝗虫能够聚群的最关键因素,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团队历时16年,鉴定出其中的“罪魁祸首”——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开了蝗虫聚群与成灾的奥秘,该项研究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问题探讨:
1.影响蝗虫数量爆发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水(干旱)等非生物因素、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2.绿色、无害的散居型蝗虫与黑色、引发蝗灾的群居型蝗虫是不是同一物种?
提示 是同一物种。
3.若能根据4VA结构设计出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对实现蝗灾绿色防控有何意义?
提示 4-乙烯基苯甲醚(4VA)是蝗虫能够聚群的最关键因素,根据4VA结构设计出的拮抗剂,既能阻止蝗虫聚集,达到控制目的,又能减少农药用量。
任务1 认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活动1 认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深圳市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称梧桐山)位于深圳市中南部,为“鹏城第一峰”。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杜鹃花科植物种类少,主要为毛棉杜鹃,毛棉杜鹃每年3~4月开花,主要分布于深圳,其他地区较为少见。下表表示不同遮阴、土壤排水处理(高垄、平床)对毛棉杜鹃幼苗枝条和基茎生长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遮阴 枝条生长量/mm 基茎生长量/mm
高垄 平床 高垄 平床
0 9.67± 0.76 8.00± 1.20 2.85± 0.43 2.59± 0.56
30% 16.73± 2.44 10.33± 1.53 1.70± 0.50 0.83± 0.05
50% 17.50± 4.27 12.00± 2.18 2.54± 0.33 2.38± 0.46
80% 9.50± 0.50 5.67± 0.76 0.62± 0.08 0.78± 0.09
平均值 14.26± 3.17 8.83± 0.31 1.93± 0.25 1.65± 0.21
(1)据表可知,影响毛棉杜鹃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通过上表能得出什么结论?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可以影响毛棉杜鹃的生长?
提示 (1)阳光、水分。
(2)毛棉杜鹃幼苗在 50%遮阴处理、土壤排水畅通(高垄)条件下的枝条生长量最大。
(3)温度、湿度等。
2.甲、乙、丙是三种食性相同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条)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1 2 3 4
捕食者数量/只 0 2 4 8
鱼存活 率/% 甲 87 58 42 20
乙 7 30 32 37
丙 40 25 11 10
(1)甲、乙、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无捕食者存在时,三种鱼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哪种鱼消失?
(3)甲、乙、丙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4)你认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提示 (1)捕食者。
(2)乙。
(3)不仅与捕食者有关,还与三种鱼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
(4)种内竞争、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等关系。
认知生成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湿度、土壤盐碱度等。其中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光照等为密度制约因素。
(2)生物因素:种内生物因素主要是种内竞争,种间生物因素主要有天敌、食物和被寄生等。生物因素一般都是密度制约因素。
2.不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不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1)种内竞争:可通过影响种群增长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种内竞争源于种群内部个体对有限的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争夺,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大,则种内竞争越激烈,种群增长率越小。
(2)食物:食物的增加可以使K值增加、种群数量增加;食物减少则K值减小、种群数量减少;若食物极度匮乏,则种群可能消亡。
(3)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增加,则K值减小、种群数量减少,但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会降为0;捕食性天敌减少,则K值增加、种群数量增加。
(4)竞争者:竞争者的出现使K值减小、种群数量减少,若两种生物种间竞争激烈,则较弱的种群可能消亡。
(5)寄生者:寄生者可使宿主的K值减小、种群数量减少,但宿主的种群数量一般不会降为0。
(6)引起传染病的病菌或病毒:病菌或病毒的出现可使种群数量减少,且种群密度越大,影响越明显。极度恶劣情况下,种群可能消亡。
例1 (2022·临川月考)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病原体抑制种群增长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C.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内部生物因素
D.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因此温度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病原体抑制种群增长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捕食和种间竞争等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对点练1 (2022·三门峡期末)美国白蛾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二倍体生物,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95年在天津被发现,主要危害落叶树种。美国白蛾入侵我国辽宁丹东后,其几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时期,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B~C时期,种群数量的变化与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
C.据图可知,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时期应该在B点左右
D.A点后一定时间内,美国白蛾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A~B时期,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美国白蛾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种群增长率改变,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正确;B~C时期,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波动的原因主要与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B正确;防治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且越早越好,而B点时的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已达到K值,不易防治,C错误;A点后一定时间内,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增加,故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任务2 了解种群研究的应用
活动2 分析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1.白鹤是极度濒危物种,是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万年的“活化石”。白鹤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另外还有外来引入种群竞争、自身繁殖成活率低、国际性的环境污染等。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全球96%以上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请利用所学的种群知识,对越冬白鹤的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提示 白鹤所面临的主要生存压力是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捕杀,所以保护白鹤最好的办法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对白鹤的人为干扰,从而降低白鹤的死亡率。
2.沿海一带的野生鱼类资源丰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专家建议渔民所用的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提示 渔网网目过小会捕捞大量未成年个体,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影响来年鱼产量。
3.皇冠梨因入口无渣、清甜脆爽而被人们所喜爱。果农常通过在梨树下发展养鹅产业,套种大蒜、洋葱等农作物来增加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梨木虱是危害梨的主要害虫,其天敌有寄生蜂、瓢虫等。为了降低虫害对皇冠梨产量的影响,试给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并说明理由。
提示 防治害虫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从短期效益看,化学防治效果最显著,但是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伤害梨木虱的天敌寄生蜂和瓢虫;从长远效益看,生物防治的效果最好,如通过适当增加梨木虱天敌寄生蜂和瓢虫的数量来抑制梨木虱的增长,生物防治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认知生成
K/2与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K/2 K值
有害生 物防治 灭鼠后,若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达不到灭鼠效果,因此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远低于K/2的水平 改变环境,如地面硬化、垃圾清理等,从而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合理利 用生物 资源 捕捞后,若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附近,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因此捕捞后鱼等资源的数量应不低于K/2 改善环境,如定期休渔、封山育林,从而提高K值
濒危物 种保护 除用于科研外,禁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 改善濒危物种的生活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K值
素能提升 结合科学实验案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蝗虫卵会在特定的月份发育为跳蝻,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椋鸟治蝗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对防控区和对照区的跳蝻密度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见表。
不同时间防控区和对照区中的跳蝻密度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只·m-2)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 15.5
(1)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招引粉红椋鸟治蝗的效果。
(2)分析对照区跳蝻密度变化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1)第3、4次的调查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防控区跳蝻的密度低于对照区,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的治蝗效果。
(2)对照组未受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还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例2 (2022·运城月考)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假设某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对应的值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须将剩余量控制在S3点对应的值左右
D.(K-N)/K的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A
【解析】自然条件下,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K-N)/K的值为0.50时,即S3点时,N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等有害生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将剩余量控制在S3点对应的值左右,鱼群最容易恢复至K值,B、C、D正确。
对点练2 (2022·三明月考)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图中c点之后,该种群的K值在d~e附近
【答案】B
【解析】曲线O~b段,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点的种群数量大约为K/2,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O~a段不断增大,在a~b段不断减小,A正确,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后,将导致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出生率下降,可防止该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由图可知,在c点之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减少并维持在d~e水平,说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K值下降并维持在d~e附近,D正确。
【随堂检测】
课堂小结 课堂小测
1.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是无差异的。 (×) 3.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是相关的。 (√) 4.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 5.“S”形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 6.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