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明确研究群落水平问题的意义。(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与其环境的关系,逐步完善生态平衡观。(生命观念、科学探究)
3.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方法。(生命观念、科学探究)
【自主预习】
一、群落
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主要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种间 关系、物种组成(丰富度、优势种)、 空间 结构、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生态位)和群落的 演替 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研究意义:物种 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 群落性质 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 物种 数目。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丰富 。
3.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 影响也很大 ,往往占据优势。
4.物种组成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不是 (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种间关系
提示 A—b—Ⅰ B—c—Ⅱ C—a—Ⅲ D—e—Ⅳ E—d—Ⅴ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 垂直 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分层 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 镶嵌 分布。
五、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 非生物 因素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外貌和结构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六、生态位
1.概念: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地位或作用 ,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等。
2.研究内容
3.成因:群落中物种之间及 生物与环境 间 协同进化 的结果。
4.意义:每一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生态位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环境资源 。
七、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及功能: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等等;它们对 动植物遗体的分解 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调查内容:①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目;②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3.调查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
4.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的物种。
(2)目测估计法
指按预先确定的 多度等级 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
适用于调查 个体较小、分布范围较大 的物种。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等。
5.实验步骤: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材料一:北京香山一般指香山公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郊,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6%,古树名木众多,其中一、二级古树就有5800余株,占北京近郊古树总数的1/4。深秋,香山红叶美不胜收,主要有黄栌、五角枫、三角枫、鸡爪枫、柿树等,占地面积最大的红叶树种是黄栌,有10万余株。
材料二:武夷山国家公园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保护面积1280平方千米,与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和海南热带雨林4个国家公园相比,虽然面积最小,却因奇妙秀美的山水胜景、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唯一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的特殊身份成功入列第一批国家公园。
问题探讨:
1.香山公园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景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不同。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物种、生态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任务1 认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活动1 阅读资料,探究相关问题,理解群落的研究内容
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与南岭之间的亚热带地区。该地区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山毛榉和樟等常绿乔木、杜鹃花和山茶花等灌木以及一些草本植物。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南部,主要植物有栎、杨和桦等,这些植物秋冬落叶、春夏长叶。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山地,主要植物有落叶松、红松、冷杉和云杉等。
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什么?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什么是物种丰富度?
提示 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是怎样的?影响其物种丰富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3.什么是群落的优势种?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
提示 群落的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的物种。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如随着放牧强度增大,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生物群落中的优势植物羊草逐渐被糙隐子草取代,最后碱蓬等植物占优势。
认知生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即物种丰富度存在差异。
3.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其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例1 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一个池塘中含有的种群数目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答案】D
【解析】一个池塘中含有的种群数目,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都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A、B、C不符合题意;对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死亡率)的研究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D符合题意。
对点练1 (不定选)下列关于群落物种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
B.不同群落的树木没有差别
C.西伯利亚的乔木林比海南的乔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
D.连云港花果山的乔木林和吉林长白山的乔木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答案】AC
【解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A正确;不同群落中的树木不同,B错误;西伯利亚靠近北极,温度比海南低得多,因此其乔木物种丰富度要比海南低,C正确;连云港花果山的乔木林和吉林长白山的乔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两者的物种组成不同,D错误。
活动2 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或物质流动的方向。试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
1.图1中,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分别对应哪些曲线图?
提示 曲线图②对应捕食关系,曲线图①④对应种间竞争关系。
2.图1中,曲线图③可对应哪些种间关系?
提示 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3.现有甲——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乙——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丙——兔与狐、丁——细菌和噬菌体四组生物,这四组生物与图2中的营养关系图的对应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 甲—a,乙—c,丙—b,丁—d。d、e均为寄生,但通常d是体内寄生,e是体表寄生,而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
4.试举例说明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提示 种间竞争等种间关系会影响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捕食会影响群落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认知生成
1.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不一定生活在一起,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且只有生活在一起时才互惠互利;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定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2.捕食和寄生的区别: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所获取的物质和能量需经过消化吸收后才能被利用;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所获取的营养往往可以直接被利用。
3.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区别:种间竞争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捕食的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某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某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竞争。
4.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例2 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下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答案】C
【解析】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由题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对点练2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B
【解析】曲线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为捕食关系,先增加先减少者N1为被捕食者,B符合题意。
技巧归纳 常见种间关系曲线分析
1.图①表示在自然环境中两种生物虽然有种间竞争关系,但由于它们的生态位不完全重叠,因此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数量变化,而呈现“你增我减,你减我增”的数量变化,属于种间竞争中的相互抑制型。
2.图②表示在自然环境中两种生物的生态位比较接近,种间竞争激烈,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现象,属于种间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型。
3.图③可以表示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同步增加或减少是互惠互利的结果,也可以表示生活在一起时具有原始合作关系的两种生物。
4.图④表示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的滞后性。
任务2 认识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
活动3 认识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结合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云南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植被类型丰富且较为完整,包括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植被类型,并且群落结构完整,体现了云南植被和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历史演变过程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上图),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分布及动物的分层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什么特点?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群落的外貌和结构还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提示 (1)植物的分层分布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条件及栖息空间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具有镶嵌分布的特点。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原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空间、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4)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发生变化,进而群落中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和结构发生改变。
2.在一片天然林中有五群相似的小食虫鸟共同生活。试思考:
(1)这五群小食虫鸟共同生活在同一片树林里,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变量来研究它们各自的生态位?
(2)这片树林中有多种植物,欲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哪些内容?
提示 (1)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该种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认知生成
1.比较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概念 各个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各个生物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形成 原因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分层现象 大多数生物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意义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营养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群落的季节性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往往随季节而变化,从而影响食物、天敌、种间关系等生物因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等发生季节性变化。
例3 (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对点练3 下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答案】C
【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A、B正确;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玉米植株高度的差异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C不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间作,搭配种植适当的作物品种,D正确。
例4 在高中阶段,可以将生态位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即在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
【答案】B
【解析】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能导致种间竞争加剧,除非共用资源供应不足,B不正确。
对点练4 (不定选)一个物种所能占据的生态位空间,是受竞争和捕食强度影响的。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而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下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蝙蝠栖息在不同的树洞中,这是三种蝙蝠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B.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三种蝙蝠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它们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蝙蝠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答案】ABD
【解析】三种蝙蝠的实际生态位不仅仅是它们所分别占据的树洞,还与食物及竞争者的分布有关,A错误;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晚,它们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分析曲线可知,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这有利于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由题意可知,基础生态位是在环境条件适宜、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条件下的生态位,分析曲线可知,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因此虽然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但是三种蝙蝠占据的生态位不是基础生态位,D错误。
任务3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活动4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步骤如下:
(1)为什么不用样方法或者标记重捕法进行取样?
(2)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什么习性设计的?试管中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的作用是什么?如果需保证小动物生活状态应将酒精换成什么?
(3)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1)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2)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设计的。酒精的作用是将土壤动物杀死固定,防止腐烂。可换成湿棉花。
(3)防止将小动物吸走,便于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2.如何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提示
动物名称
数量/只
丰富度
3.本实验还应注意:
(1)取样时应注意 ,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2)在每个取样点可以 ,取样后要设法将取样点填平,注意保护环境。
(3)样土塑料袋上标明 等。
(4)要及时进行小动物采集,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用简易采集法,须防止 。
(6)对不知名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可记为“ ”,并记录 。
(7)对于体积较大的动物标本,可借助 观察;对于体积较小的动物标本,可使用 进行观察。
提示 (1)随机取样 (2)取多个土样 (3)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4)小动物因取样处理时间过长而死亡 (5)小动物逃走 (6)待鉴定×× 它们的特征 (7)放大镜 体视显微镜或普通光学显微镜
认知生成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采集小动物的方法有:简易采集法、诱虫器采集法。
3.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等习性来收集。
例5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上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收集瓶使用酒精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答案】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B不正确。
对点练5 下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中的金属网可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小动物,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正确;乙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内盛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固定土壤小动物,B、D正确;甲装置中的金属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小动物,C错误。
素能提升 退耕还林、还草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类群
调查结果分析(科学解释能力)
近几十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样地 类型 个体总 数/只 优势类群 常见类群 数量/科 总类群 数量/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 6 10
柠条 林地 38 蚁科 9 10
人工杨 树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恢 复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 11 15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地中的多种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种间关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个即可)。
(3)上述样地中的优势类群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包括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这些称为物种的 。不同物种的该指标不相同是生物和环境之间 的结果。
【答案】(1)自然恢复草地 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种类多,空间结构复杂,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2)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 (3)生态位 协同进化
【解析】(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量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空间结构复杂,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更多。(2)样地中的多种生物可能有相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所以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另外动物与植物之间也会存在捕食关系。当然也可能存在原始合作关系。(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与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不同物种分别占据着各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降低了相互之间因为生态位的重叠导致的竞争程度,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随堂检测】
课堂小结 课堂小测
1.优势物种是指在群落中比较常见的物种。 (×) 2.在我国,从东北到海南,森林群落中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 3.同一容器内培养的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能受益,则为互利共生关系。 (×) 5.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每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都是相对稳定的。 (×) 6.群落内,水平方向上的植物分布与光照无关。 (×) 7.诗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中描写的景色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描写的景色与群落的季节性有关。 (√) 9.群落内,觅食生境相同的两种动物,其生态位相同。 (×) 10.统计物种在土壤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可用标记重捕法或目测估计法。 (×) 11.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需要用冷光源。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