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 记叙文阅读考点之段落作用专题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 记叙文阅读考点之段落作用专题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18: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叙文考点之段落作用专题练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分析选文结尾段作用。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母亲过年时
①母亲的新年仍是没有一刻空闲,她要完成整个大屋子每天的清扫、三餐的饭食、招待前来拜年的亲友,以及清洗每天家里人因为在村庄泥地里走来走去变得脏兮兮的衣物。白天忙罢,晚上又要准备好全家人的洗澡水,待到全家人都洗好澡,她就着洗澡盆吭哧吭哧地洗起衣服来。诸事忙毕,上到床上,两个侄子一边一个,得哄着睡觉。哥哥因着其岳父脑出血,跟嫂子在医院照顾着,连除夕夜都回不来。
②往年的除夕夜,那时候还没有这两个小家伙,是我跟母亲一起在家里度过的。父亲早早地借着上厕所的理由跑去打牌,哥哥也被哥们儿拉去搓麻将。大屋所有的灯都明晃晃地亮着,母亲在房间备好糖果,我们就坐在一块儿看电视,闲闲地聊天。那是一整块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可以任意地想着如何打发。我起意吃饺子,就一起到灶房去,我烧火,母亲下饺子;或是一起剥花生米,为做明日正月初一的丸子做好准备。屋子里的寒气逼得身子都簌蔌抖起来,好办,母亲用废弃的酒精瓶灌好滚烫的开水,我们就着它暖手。
③今年的除夕却突然停电了。动画片才看到一半,整个屋子刹那间黑漆漆的。侄子们大声地喊着奶奶。母亲那时还在厨房里洗碗,听到叫声,一路摸黑走到堂屋,点起桌上的一根红烛。侄子们借着微弱的烛光,奔到母亲身边。我跟他们一起坐在堂屋的长椅上。烛光跳闪,侄子们在堂屋当中玩耍,他们的影子在墙壁上忽而高大忽而矮小。见此,两个小鬼头望着墙上的影子来回跑动,一边比着谁的影子大,一边叫着奶奶来评比。母亲刚说大侄子的大,小侄子就不服气,又是一气儿跑动,母亲又急忙念叨着别摔着了。她的眼睛一直在这两个小鬼头身上,偶尔回头看我坐在一边,补上一两句,问要不要吃东西,我说不用。过后看到门外的烟花噌噌地在空中绽放,我抱着小侄子到豆场当中站着,让他仰头看天空中明亮的星星,母亲牵着大侄子在门口放着烟花炮。
④时间对于母亲是轮回的。我常常随着母亲的脚步,一路看着她在卧室、堂屋、灶房走动,她几乎没有一刻空闲,好像家里没有这个人就会乱作一团。因为哥哥的脚痛一直不好,母亲约着婶婶一起到隔壁村找人看。她不在家的时间里,两个侄子哭哑了嗓子,父亲找不到穿的袜子,哥哥要洗澡却没有开水,几乎一时间都乱了套。她怎么还不回来?过了十来分钟,又问她怎么还不回来。一个个空着手待在各自的位置,都不知道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我一时间充当了母亲的角色,给每个人想要的,你的袜子,你的洗澡水,不哭哦,奶奶马上就回来。在不间断的各种诉求里,我又开始给他们热吃的,打扫大侄子扔了一地的橘子皮,抱着哭叫的小侄子给他找苹果吃。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脑袋里充满了各种琐碎的事情。我想象着母亲是如何度过这一天又一天重复冗杂的生活的,这当中并无乐趣可言。
⑤很快我就又要离开家去工作了。临走前的晚上,母亲难得地来到我的房间。侄子们都在看动画片,暂时闹不到她。我靠在床边听着钟志刚的《月亮粑粑》,母亲靠着沙发默默地听着——她此刻是不忙的。她只是在那里靠着,也不看我,也不说话。一首既罢,我又放了一首小河的《老来难》,音乐声中,她听到开心处莞尔一笑,我看她一眼也笑起来。我不敢妄动,她就在这里,不再属于那些无穷的琐事,不再是老一代小一代的保姆,而是我一个人的母亲。我想起有一次回家,侄子们不知道去哪里了,卧室灯影幢幢,电视开着,母亲拿着遥控器倒在床上睡着了。我关掉灯和电视,给她盖上被子。那时候,我也是不敢妄动的。她终于能在片刻的睡眠中属于她自己。两首歌放毕,侄子们又叫起来了。
⑥走的时候,我背着两个大包出门,回头看屋里,母亲正在哄着哭闹的小侄子。我说了声你不要来送了,就大步往村口走去。走了十几步回头看,母亲抱着小侄子跟在后面。外面正飘着小雨,我变得很凶,让她不要送了,赶紧回去。她说不送不送。我走着走着,回头再看,远远地她还在跟着……
(作者:邓安庆。有删改)
3.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向日葵
刘梅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②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传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③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别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刺坑。
④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都在自家的田里。
⑤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⑥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⑦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⑧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⑨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⑩我汗流满面地打权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啖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
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一个初冬的清晨,我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4.第 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父爱无声
冯唐
①老爸,您最近在天堂还好吗?
②今年的父亲节快到了,您也走了快六年。我会想起安静的您,想想您用您的安静教会我的人生道理,惊奇地意识到,您在无声无息中教会我的人间美好,一点儿不比老妈用成千上万吨的话教会我的少。
③您让我喜欢上喝茶。
④从我记事儿起,一直到您离世,您从来没拥抱过我,我们俩之间似乎没有过任何亲密的身体接触。您从来没和我说过“爱你”“想你”之类的话,我也没和您说过。但是,每次我回家,我叫您一声“爸”,您都会给我泡一杯茶,往我面前一放,一句话不说,便转身忙着做饭菜去了。这杯茶,您没忘记过一次。
⑤茶不是什么好茶,通常是茉莉花茶,而且泡得很浓,可以续很多次水。
⑥知茶近乎禅。一杯茶解决口渴,一顿饭解决饥饿,您完全不挑茶叶,不挑茶具,不挑水和火。喝了太久您给我泡的茶,我自然爱上了喝茶。到现在,每当端起一杯茶,我就会非常想念您。
⑦您也让我爱上自然。
⑧我小的时候,没有别的娱乐,只能看书,那个时候的夏天连电扇都没有,我就一边流汗一边看《资治通鉴》,所以今天我能讲《资治通鉴》也得亏那些年流过的无数的汗。
⑨那时候,我为了看书可以忍受一切,甚至忘记一切。您担心我把眼睛看坏了,但什么都不说。一到星期天,您就骑车带着我,去天坛,去龙潭湖,去东南护城河,看蜻蜓,看花花草草,看鱼虫鼠蚁,钓鱼,钓青蛙。您会耐心地跟我说,这个花叫什么,那条鱼叫什么,就是不和我说要注意保护眼睛。那时候的龙潭湖公园不收门票,还有鱼市、鸟市、花市,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您认识所有的花、所有的鸟、所有的鱼。我们家当时没钱,接近赤贫,我也从来不要您买任何东西给我。但是,我如果在某种鱼、某种鸟、某种花前面一直站着不愿意走,您总会买给我。后来,我发现了您这个习惯,我就不在我喜欢的任何东西前面久站了。
⑩您离开之后,我爱上了跑步。我最常跑的路线还是您曾经常常带我去玩的东南护城河河畔,从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沿着护城河跑到天坛。北京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一共七个,京杭大运河是其中一个,天坛也是其中一个。
每次跑步时,我都能想起您,不是想起,是“遇见”您,听见咱俩在一起时的声音,甚至闻到那些时候的味道。比如,夏天,忽然下大雨,雨点砸向河岸,激起浮土,鼻子里有重重的土味,仿佛那种土腥味儿很重的鲤鱼在周围飞翔。
如今,我烦了的时候,就沿着护城河跑十公里,在大自然中,去想想您。
您还让我学会自在。
您似乎有种神奇的能力,那就是十分淡定。家庭的变故也好,我妈的咆哮也好,他好像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
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人间有怎样的不平,自己遭遇了怎样的不幸,您还是照常喝茶、做饭、看武侠小说。后来,金庸封笔了。我问您:“怎么办?”您说:“再看一遍旧的。我看到结尾,早就忘了开头。”
我偷偷观察过很多次,您待着看武侠小说的地方一定是那个空间里最舒服的地方,通风最好,阳光最好。您似乎有种小动物的本能,感受自在、美好事物的本能。您坐在某个地方,我在您旁边坐下,总能感到不一样的自在和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谢谢您用不言之教,教会我这三件事。我想念您。
5.请结合下文,概括第⑧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思念田沟鱼
①我的家乡在南海岸边上。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人对吃颇为讲究,烹饪文化底蕴深厚,菜香远方。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乡人对山珍、海鲜的烹饪别出心裁,碟碟都让人馋涎不已。
②有一年,政府部门让我编写《特色美食》一书。我组织撰写者、摄影师等人用了将近一年才编好。书分“大海的味道”“田野的味道”两部分。我们尽情谱写大海的鱼虾,挖掘田野的珍藏,搜集民间美食历史和烹饪秘诀,力求让家乡传统美食文化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
③一天,我将初稿带回家中,八十多岁的母亲看到书中美丽的菜图,便翻阅起来。她说,这些菜全是海参、石斑的,怎么没见家乡的“田沟鱼”,“田沟鱼”最香。
④是啊,怎么连家乡的“田沟鱼”都忘记编写进去了呢?
⑤“田沟鱼”是家乡人的称呼,是田野中自然繁殖生长的小鱼,因生活在田间的“排水沟”里,故得名。
⑥家乡的“田沟鱼”种类繁多,五颜六色,非常美。小时候常会捕回家中,用玻璃瓶养着。瓶中放些水草,鱼儿在草中游荡,逗着玩,很有趣。村民大多不懂鱼的学名,是沿用祖宗冠以的“土名”来称呼。
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生活艰辛,都喜欢捕“田沟鱼”,来添补营养。
⑧六月早稻收割,泥土翻新,“田沟鱼"散游在水田中。夏天骄阳似火,田水常被太阳晒得烫手。田间的一些鱼儿会被烫死,一些会在田埂下冷泉旁,集体寻求掩护。这是捕捉的最佳时间。家乡捕“日晒鱼"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⑨少年时,我会常常带着妹妹们去抓“日晒鱼" ,我们有的拿竹篓,有的拿小簸箕,有的拿锄头,正午出发。在田里搜寻,浅水处直接用簸箕抓,深水处就用泥土圈起来,用簸箕挖干水再抓,田埂旁的小洞是螃蟹“居住地”,常有水蛇在里面,我们按照母亲的指导,先用木棍插进去,撞几下,觉得安全后再用手塞进去抓螃蟹。妹妹们没有经验,常被螃蟹钳钳得哇哇大叫。但她们并不害怕,抓了一个又一个。下午三四点回来时,个个全身湿透,脸色通红。我们扛着满筐鱼蟹归来,心花怒放。
⑩母亲是烹饪“田沟鱼”的好手,用家中自制的豆豉,芋苗、酸菜等做配料煮“田沟鱼”,味道清香扑鼻,让我们胃口大开。所以,每当此时,母亲都会吩咐我煮饭要多加点米,让妹妹吃个饱。”
母亲手把手教我们煎“田沟鱼”。总是边煎边说,煎鱼急不了,小火煎鱼不会糊,煎到金黄色才香……
我对母亲说:“您一语点醒梦中人。书中的菜,煎炸焖炒,样样好,但如果没有‘田沟鱼",这本书真的缺味道了,谢谢母亲。”
我回到老家,将想法告诉村里人。他们说,“田沟鱼”几乎绝迹了。
我吃了一惊,“田沟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啊,怎么会几乎绝迹了呢?
堂兄阿贵说话风趣。他说,过去,晚上田园蛙声一片,有擂鼓、有唱歌,像大型音乐会,用灯火一照,到处可见它们在“谈恋爱”。现在,青蛙、“田沟鱼”等难见了,几乎都走“黄泉路”了,就连山上的鸟儿也少多了。
大叔说,“年轻人常劝大家不要滥用农药,一来作为农药残留超标,危害身体;二来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害虫越来越多,益虫越来越少,会吃大亏,可就是没人愿意听。”
告别乡亲。回来时,因找不到“田沟鱼”,心中自然失落。当然,这不只是为一种美味的失去,而是想,自然界里,有益于人类的物种,都值得尊重和保护。
“田沟鱼"还能回来吗?我在思念着。
6.文章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渴望倾听
马亚伟
①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
②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一定会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和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③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④也听说过不同领域的一些艺术大师离群索居,进行艺术创作。可是,再孤独的创作,也需要与欣赏者沟通。梵高、卡夫卡,这些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引起了轰动。其实,只是上帝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们提前很多年来到这个世界,让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寂寞地面对世人。不过,他们孤独地创作不息,正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总会有人听懂他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
⑤古人遁隐田园山林,与嘈杂的红尘隔绝,与污浊的官场隔绝,可并不是和人隔绝。陶渊明隐居后,还会和农民一起其乐融融地劳作,“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芳邻”。孟浩然喜欢田园生活,闲暇时,他会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王维一个人独往于山林中,偶然遇到个林中的老翁,还会“谈笑无还期”。
⑥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来作伴。
⑦我们平凡百姓,更加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一颗孤独的灵魂不能走得很久很远。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没有人扶持关照,我们的脚步会沉重如铅,一个人的空间,也必定狭小如囚笼。
⑧正是因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通讯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极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⑨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让我们搭建一个心灵的城堡,倾听每一颗心的跳动,为自己,为他人。
7.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③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⑦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疼了一下。
⑨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8.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修鞋匠不仅修补出了美好生活,更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或深化主旨)。
本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再结合第⑦段“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可知,阿姨在家里生活条件好后,依然出摊,寻找生活的乐趣,追求生命的价值,让内心世界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第②段描写了我第一天上学的愉悦以及父亲劳作的艰辛,用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做铺垫。
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可知,写“我”第一天上学时的喜悦以及父亲田间劳作的艰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我“家境的贫寒。
结合“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和③段“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⑤段“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⑦段“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⑧段“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等内容可知,以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同时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第④段主要写了母亲不在家时,全家人无措与乱套的状况,以及“我”充当“母亲”的角色照顾家人时被各种琐事包围时的感受,突出了日常家务的烦琐,侧面表现了母亲的辛劳、能干与不易,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敬佩。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结合第④段“母亲约着婶婶一起到隔壁村找人看。她不在家的时间里,两个侄子哭哑了嗓子,父亲找不到穿的袜子,哥哥要洗澡却没有开水,几乎一时间都乱了套”“她怎么还不回来?过了十来分钟,又问她怎么还不回来。一个个空着手待在各自的位置,都不知道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可知,母亲不在家时,没有人在家照顾家人,家人们很不适应,都乱了套,侧面突出母亲平时为家人们默默奉献的品质;
结合第④段“我一时间充当了母亲的角色,给每个人想要的,你的袜子,你的洗澡水,不哭哦,奶奶马上就回来”“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脑袋里充满了各种琐碎的事情”可知,“我”暂时充当“母亲”的角色照顾家人时,被各种琐事包围时非常忙碌的感受,而这些琐事却是母亲每天生活内容,她能把这些打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母亲的辛劳和能干;
结合第④段“我想象着母亲是如何度过这一天又一天重复冗杂的生活的,这当中并无乐趣可言”可知,“我”暂时替代母亲照顾家人时,“我”认为“并无乐趣可言”的心理体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不易,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敬佩。
过渡段,这部分文字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以问句开启了下文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用上文花谢时带给人的感受,与下文葵花顽强的生命力、对信念的坚守的精神形成对比,从而为赞美天地万物蓄势,引人深思。(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 段“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砂——你以为这是真的吗?”,联系第 段“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等语句可知,该段总结上文葵花的一生,承接上文;联系第 段“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子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可知,下文对 段的问题进行回答,设置了悬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对葵花“后半生”的思考,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合 段中“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可知,内容上用上文花谢时带给人的感受,与下文葵花顽强的生命力、对信念的坚守的精神形成对比,从而为赞美天地万物蓄势,引人深思。
内容:“我”小时候读书(《资治通鉴》)的经历。作用:引出父亲骑车带“我”出去游玩保护眼睛,既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又为下文父亲让“我”爱上自然作铺垫(后两个内容方面的作用写一点即可)。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⑧段“我小的时候,没有别的娱乐,只能看书,那个时候的夏天连电扇都没有,我就一边流汗一边看《资治通鉴》,所以今天我能讲《资治通鉴》也得亏那些年流过的无数的汗”,内容上可以概括为:我小时候读《资治通鉴》的经历 。
结合下文第⑨段“那时候,我为了看书可以忍受一切,甚至忘记一切。您担心我把眼睛看坏了,但什么都不说。一到星期天,您就骑车带着我,去天坛,去龙潭湖,去东南护城河……”可知,爸爸为了让我的眼睛能得到休息,所以有意识地汽车带我出去“玩”,从内容上看,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从结构上来说,这一段落有为下文写父亲让“我”爱上自然作了铺垫。正是因为第⑧段写我爱看书,所以才会引出下文父亲带我出去玩,出去见识花草虫鱼,从而影响了我,让我热爱自然。
6.结构上,为下文写“田沟鱼”作铺垫。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家乡蕴藏深厚的烹饪文化和编写《特色美食》的概况。
本题考查理解语段作用的能力。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内容上,依据①段“我的家乡在南海岸边上。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知,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依据“家乡人对吃颇为讲究,烹饪文化底蕴深厚,菜香远方”可知,这主要叙述了家乡蕴藏深厚的烹饪文化的事实;依据②段“有一年,政府部门让我编写《特色美食》一书”“我组织撰写者、摄影师等人用了将近一年才编好。书分“大海的味道”“田野的味道”两部分……挖掘田野的珍藏,搜集民间美食历史和烹饪秘诀,力求让家乡传统美食文化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可知,本段文字主要叙述了我们编写《特色美食》一书的基本概况。
结构上,依据下文内容可知,这为下文写“田沟鱼”事件及作者的感思作铺垫。
7.开篇运用小故事引出中心论点,也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感情交流的重要性。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①段“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可知,文章开头通过引用小故事,提出中心论点“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也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起到证明中心论点作用。
8.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赞美了母亲刚强坚毅的品质及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其作用。
内容上,依据⑨段“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可知,这是借赞美蒲公英来赞美母亲刚强与坚毅的性格;依据“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可知,这是赞美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依据“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可知,这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结构上,依据①“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可知,本段文字照应了开头;依据全文内容可知,结尾这段文字起到总结全文内容,使结构更紧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