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理趣,赏思想之美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新疆域》,这两篇文章都从“恐龙”出发,但说明的目的不同。《恐龙无处不有》是用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作为证据,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用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两篇文章都证明了“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两篇文章都侧重说理,体现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情分析:
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事理说明文有初步认识,初步感知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但这两篇文章侧重于说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内在的逻辑关系需要引导学生梳理。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说明方法也有相似之处,又都指向一个中心,所以可放在一起阅读,先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筛选主要信息,再引导学生试着梳理他们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找出两篇文章共同的指向;最后可引导学生联系所学或现实生活实际,寻找例据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梳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赏读课文,把握阐述的事理,感受科学之间的理趣,激发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安排:
默读课文,并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筛选信息,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
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运用上节课所学,筛选主要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板块构造”理论。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泛大陆”。
3.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示意图表示。
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撞击说”和“火山说”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斯石英的产生过程。
6.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恐龙灭绝的原因
7.记录疑难问题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学生模拟出1个选择题,考查说明文对象或特征的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与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
学习过程:
课前查看学生学习单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把握学情。
任务一:交流筛选信息,提炼方法
活动1:学生相互交流筛选的信息,纠偏补全。
预设:
1.“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泛大陆”:地壳在运动时,板块上的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主要陆地,我们把这个主要陆地称为“泛大陆。”
3.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
2.25亿年前,地壳形成泛大陆,早期恐龙出现 ——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5000万年前,携带恐龙分裂成七大洲 ——南极洲存在恐龙化石——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
4.“撞击说”:是指6500万年前,可能有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了地球,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理论。
“火山说”:1987年,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理论。
5.斯石英:被压扁的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被称为斯石英。沙子在被强烈挤压的情况下形成斯石英。
6.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因为科学家们发现6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斯石英),而斯石英只有在受到强烈挤压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如果在850℃的高温下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所以斯石英不可能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只能是撞击。因此,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小结:筛选信息的“小妙方”:提示词、设问句、中心句
任务二:梳理结构关系,感受理趣
活动2:精读《恐龙无处不有》,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预设:
先提出问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再提出假说: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然后推理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分裂——2.25亿年前汇聚成“泛大陆”——2亿年前分裂出四部分——分裂成七大洲(恐龙被携带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寒冷气候
最后得出结论: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
追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
追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预设:逻辑顺序:从因到果
追问:“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预设: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
活动3:请按照《恐龙无处不有》的分析思路,梳理《被压扁的沙子》的结构,分析其说明的顺序。
预设:
先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
再提出假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
然后推理论证:二氧化硅处于高压的状态下形成斯石英,斯石英在850℃的高温下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所以斯石英不可能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只能是撞击,而科学家发现6500年前的恐龙化石。
最后得出结论: 因此,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追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恐龙灭绝的原因。
追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预设:逻辑顺序,从因到果。
追问: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篇短文的共性?
预设: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任务三:打通文本内外,激发兴趣
活动4:(1)请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找1处内容作为论据,证明以上观点。
预设: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可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物候现象),决定花生等农作物的播种日期(农业生产)。
(2)请分析下列诗句蕴含的科学知识,并思考会对哪些领域产生影响?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的气温差异,春天来得迟,农业生产)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动能和势能,蕴藏着机械能)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反射,回声晚0.1S)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E.苹果落地。(物候现象,重力,万有引力)
学生自行举例交流分析。
课堂小结:
(1)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安排(科学的思想,科学精神)
(2)科学紧密相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