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华罗庚》(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华罗庚》(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5 08: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此题,你需要多长时间?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他脱口而出的答案: 3×7+2=23
(《孙子算经》)
华罗庚课文中涉及到的华罗庚的生平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秋天——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获得国家科学奖一等奖
1958年——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农业生产
思考: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为
华罗庚立传的?与[“布衣总统”孙中山]有何不同?小结: 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琐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处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三、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单元小结概念——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再现其个性风貌的一种文体。
基本原则——一要真实可信;二要生动耐读。
分类:
按创作方法可分为: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大传、小传。
按立传人物可分为:自传、他传。
——思考:《“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分别属于哪些?华罗庚的故事名字的由来
——你知道他的名字的由来吗?他父亲四十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去了“竹”是“罗”,“庚”“根”同音。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儿女长不大,华罗庚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啊!小学仅仅“修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 。数学曾经不合格
——华罗庚无疑是数学的天才,但他的“天才”也是经过磨练才“锋芒”始显的。 你大概想不到,这大数学家也曾在数学这一科考试不合格吧?这是他读初中一年级时候的事情。我曾问他是不是因为他曾触犯那位老师,老师故意不给他合格,他说:“不是,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试卷又写得潦草,怪不 得老师的。” 经过这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一用功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过一边,悄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 辍学
——读职业学校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半年)的膳费和杂费也得五十块洋钱。华罗庚因是清贫学生,申请免交学费已得学校当局批准,但膳费是必须自己出的,他的父亲已经罗掘俱穷,这五十元是再也筹不出来了,于是华罗庚虽然只差一个学期就可毕业,还是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父亲不许看“天书”
——弃宝剑于尘埃,投明珠于暗室,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要在杂货店终其一生么? 宝剑何时再露锋芒,明珠何日光化重现? 暗室露出一线光亮了。王维克已经重回金坛,师徒会面,华罗庚从王维克的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他的自学了。 但阻力马上来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符号,大发儿子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 伤寒病·瘸子
——十九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 老中医已经让他父母准备后事了这“奇迹”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才能战胜死神吧。 但可惜“奇迹”的出现也未能使他恢复如初,而是造成了一个“终身缺憾”。他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是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金坛中学会计的职位当然也丢了。对一个残废的人来说,谋生都有问题,还能够“梦想”攀登学术的高峰么? 小学没有毕业,仅仅是“修业证书”!
中学毕业后考进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为家贫,辍学!
20岁时,因伤寒病,成了“瘸子”!
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却——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得出了华氏定理!思考:华罗庚是如何域客观生存环境作斗争的,如何克服不利条件换取自身长足发展的?你,又想到了什么?三大劫难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首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圆与切线的运动” 华罗庚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凭着这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黑夜能看书 1931 夏天,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限于资格,他只能当数学系的助理员,月薪四十大元。 重要的不是收入增多,而是清华大学提供给他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期间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他每天徘徊地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个自学者对知识的巨大吞吐力,这时惊人地表现出来!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真好似:“风入四蹄轻,踏尽落花去!”
——天才也需要勤奋!!“勤能补拙史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唯一的文凭 一九三六年,他二十六岁,就到英国留学了。就读的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 Visitor (访问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用中文,后改用英文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的哲学“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华罗庚的哲学“弄斧必到班门”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 华罗庚的哲学“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 1981 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
华罗庚的哲学“一辈子从实以终”
——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 1979 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周公诛管蔡”的风波
——初中一位国文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蔡论”。 依正史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不服,连同一个叫武庚的一起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管、蔡服诛。做这个题目,一般的写法当然是应该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的。 但华罗庚却做“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 那位国文老师这次是更恼火了,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生徒“鸣鼓而攻”之。 华罗庚辩解说: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准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这段辩驳,“逻辑性”是很强的。那位老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曾获珠算比赛第一名
——在上海就读期间,还有一件可记的事是,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他,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打这算盘,但毕竟不是专业,比得过那些高手吗? 他谈起那次比赛,笑说:“我是斗智不斗力。”原来他发现一个简单的珠算算法,这就压倒了那班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不合格教员
——十八岁那年,一向常识他的那位老师王维克做了金坛中学校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月薪十八大元。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去当补习班的教员。 一山凸起丘陵妒,他不过是初中毕业,竟然在中学当起教员,虽然只是教补习班,亦已有人看不顺眼了。王维克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又搞不好,于是一班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维克“十大罪状”。“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为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那位教育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不过王维克虽然官司打赢,但他不堪排挤,又来一次拂袖而去。华罗庚的补习教员也干不成了,不过学校仍然用他做会计。“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50 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 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解放后的成就 获得了国家科学奖一等奖,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7年出版了《数论导引》。
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赋,并亲自培养他,还培养了万哲先、陆启铿、王元等优秀的科学家学生。
用“统筹法”“优选法” 指导工农业生产。
返回理解: 文章开头的“伯乐识马”故事,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
1.表明了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
2.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等,为后文埋下伏笔。
3.在时间叙述上,是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