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气候的组成及影响要素
一
气候
气温
降水
一.气候的组成与影响因素
日变化
年变化
形成条件
常见类型
(一)气温
1.日变化
气温最低:日出前后;
气温最高:地方时14:00左右。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
2.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温差。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北半球 陆地 7月 1月
海洋 8月 2月
南半球 陆地 1月 7月
海洋 2月 8月
海洋比陆地气温极值滞后约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二)降水
1.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遇冷过程;凝结核。
2.常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世界气温与降水及影响因素
类型 示意图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对流雨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凝结而成 赤道附近,
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
地形雨 湿润气流遇山坡“爬升”, 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降水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遇冷凝结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热带,副热带海区, 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夏秋季节,
副热带海域西部
气温
(三)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因素
纬度
海陆分布
地形
阻挡或封闭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冬季风
纬度
海陆分布
地形
阻挡或封闭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冬季风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纬度
海陆分布
地形
阻挡或封闭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冬季风
南半球等温线平直,北半球等温线弯曲
25℃
20℃
15℃
A
B
下图是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该区域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A、B两地何处最有可能是陆地?
北半球、A处是陆地
比例尺:1:50000000
下图是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请判断该区域是一月还是七月,为什么?
20 C
15 C
10 C
一月(南半球)
海洋
陆地
比例尺:1:50000000
20 C
15 C
10 C
南半球 一月
海洋
陆地
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等温线怎么画呢?
1海北,7海南
纬度
海陆分布
地形
阻挡或封闭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冬季风
A
B
冷空气通道
阻挡作用
纬度
海陆分布
地形
阻挡或封闭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冬季风
北半球寒流
南半球寒流
北半球暖流
南半球暖流
纬度
海陆分布
地形
阻挡或封闭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冬季风
全球温室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降水
(三)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走向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下垫面
气压带
低气压带
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风带
高纬吹向低纬
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低纬吹向高纬
阴雨
阴雨
晴朗
晴朗
阴雨
晴朗
晴朗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走向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下垫面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走向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下垫面
沿海地区降水多
内陆地区降水少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走向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下垫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走向
人类活动
海拔
坡向
洋流
下垫面
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影响降水
植树造林
修建水库
退耕还湖······
乱砍滥伐
过度放牧
围湖造田······
增加湿度
改变局地气候
减少湿度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6分)。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2)(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
(3)(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洋流
地形
人类活动
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影响气温
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
降水多:低气压、西风带、夏季风
同时影响气温和降水:
临海地区:冬暖夏凉,气温较温和;降水较多,且时间较均匀
同时影响气温和降水: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同时影响气温和降水:海拔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
同时影响气温和降水:
人类活动使全球变暖;人类改变下垫面改变局部的气温和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