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14 15: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制度先进,疆域扩大 B.对外交通发达
C.经济繁荣,国力富强 D.政府注重对外交往
2.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3.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6.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7.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8.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
A.西汉时有人用纸写字
B.唐朝时人们坐着装有指南针的海船航海
C.在宋元的战争中使用了火炮
D.在元朝的大都可见到回族商人
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归类,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
B.宋代词作家的代表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C.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悲剧《汉姆雷特》
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10.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唐朝著名画家是:
A.颜真卿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关汉卿
11.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戚继光抗倭
12.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3.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光彩熠熠,下列人物与称号对应正确的是 ( )
A.张仲景——诗圣 B.王羲之——医圣 C.杜甫——书圣 D.吴道子——画圣
15.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推崇佛教外,还有( )
A. 佛经浅显易懂 B.雕版印刷佛经
C.人们盼望安定 D.道教的流行
1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玄奘西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问答题
17.隋唐创设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唐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请指出在完善科举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皇帝。
(3) 我国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4) 科举考试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是哪位皇帝所说的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2)材料二描写的是怎样的社会景象?出现于哪个皇帝统治前期。
(3)材料中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两个盛世分别是什么?出现盛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
(4)唐朝的繁盛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19.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均摘自《贞观政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请举出被他重用的贤才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并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有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4)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唐太宗?
20.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
材料二:
图A 图B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说说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3)从材料三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C
12.C
13.B
14.D
15.B
16.C
17.(1)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3)选拔的读书人都为其所用,维护封建统治。
(4)如: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18.(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2)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的景象;唐玄宗。
(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统治期间都采取开明的政策,轻徭薄役,发展生产,注重吏治,任用贤才等。
(4)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③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19.
(1)重视人民的力量(或民本思想)
(2)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征
(3)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唐太宗是一位伟大政治家;励精图治;任用贤才等。
20.
(1)唐太宗;说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重要性
(2)曲辕犁、筒车
(3)开明的民族政策。
21.(1)寻求佛法(佛经)
(2)《大唐西域记》2分;影响: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2分
(3)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
(4)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