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14 15: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
同 步 练 习
选择题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宋代( )
A、元宵节 B、元旦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2.《全球通史》:“……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 )

3.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又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词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他是( )
A.辛弃疾 B.张择端 C.李清照 D.苏轼
4.《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江南地区开发 D.统一国家发展
5.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
①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A.《伤寒杂病论》——华佗——中医名著
B.《兰亭序》——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
C.《资治通鉴》——司马光——纪传体通史巨著
D.《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7.2013年4月上映的电影《忠烈杨家将》讲述的是北宋年间杨家将抗辽的故事,辽是下列哪个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党项 B.女真 C.回纥 D.契丹
8.观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
A.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B.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C.元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D.明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9.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10.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 )
A.活字印刷术 B.雕版印刷所术
C.指南针 D.火药
11.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在其著作《南宋社会生活史》中写道“(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下列史实中不能说明宋代中国商业“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市舶司
C.交子 D.临安出现早市、夜市
12.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3.“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重农抑商 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 D.井田制瓦解
14.“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研究的”——韦尔斯《世界史纲》中指的中国人是当时的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元朝人
15.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新民族是( )
A、回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明朝
16.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元世祖 C.顺治帝 D.渥巴锡
17.下列经济发展的表现有一项明显不属于宋代,它是( )
A、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B、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C、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和应用
D、纸币的出现
1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问答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句话是我国古代哪位历史人物留下的名句?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2)“汗青”的意思是什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3)它体现了这一历史人物的什么精神?
20.(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根据材料归纳元朝的统治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回答:南方经济突飞猛进的原因是什么?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出当时哪种农作物的产量居首位?
(2)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到什么时候最后完成?
22.隋唐到宋元时期的中国是繁盛的时代,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篇】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是哪个皇帝时候创立的。
【经济篇】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2)上图样式的钱币,最早使用是在哪个朝代?这种货币叫什么名字?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外交篇】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请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至少写两点)。
(4)总结唐宋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你觉得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的有哪些?
23.探究题
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几朝?
(2)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朝?该朝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台湾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元朝时候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你认为出现这一盛况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C
6.D
7.D
8.B
9.C
10.A
11.A
12.D
13.B
14.B
15.A
16.A
17.C
18.B
19.(1)文天祥;南宋灭亡后他参加抗元力量被俘的情况下。
(2) 汗青:“史册”;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3) 敢于奉献,以死报国,宁死不屈。
20.
元朝的统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行省制度;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
元朝统一的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1.(1)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战乱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水稻
(2)市舶司 广州、泉州 南宋
22.
(1)科举制;隋炀帝
(2)北宋;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4)社会安定,坚持开放,发展经济,重视科技等
23.(1)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2)秦朝:郡县制.。 元朝: 行省制度。
(3)元朝。西藏、台湾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国家统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