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离骚》(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离骚》(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5 09: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离骚江陵端午祭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有关“屈原”知多少,大家一起谈一谈。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湖北丹阳人。战国末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
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 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 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 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 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屈原作品简介1、《离骚》——叙述了屈原的家世出身和政治理想,倾吐了诗人的爱国信念和苦闷心情;
2、《九歌》——由《国殇》等11篇組成,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写成的祭神组曲;
3、《九章》——由《涉江》等9篇组成,写屈原被放逐的经历、处境和悲愤心情;
4、《天问》——全篇由四言的疑问组成,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了百多个问题,表现屈原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离骚体裁简介楚辞的形式特点:
一、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
二、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三、用韵不严格;
四、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的含义离忧也。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东汉班固)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摆脱忧愁。(西汉司马迁)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忧愁。离骚者,离别的忧愁。(东汉王逸)
“离”──遭遇,
“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后人还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诵读课文自主学习
借助注解,疏通课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低头长叹息,眼泪擦不干,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修姱:修洁而美好。鞿羁:喻指束缚、约束。謇:句首语气词。谇:谏诤。替:废弃、贬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多回我也不肯悔改。申:重复,再三。揽:采集。
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我怨恨你怀王如此的荒唐,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淫:淫荡。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固:本来。偭:背向,引申为违背。错:通“措”,措施。绳墨:比喻准则。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我就是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忳:忧闷。侘傺:失意的样子。穷困:走投无路。溘死:突然死去。溘:突然,忽然。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鸷:凶猛的鸟。鸟:这里指一般的鸟。方:方枘。圜:通“圆”,圆凿。周:合。孰:何。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伏:守,保持。第一部分: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第一部分:线索: 谇 替
内容:直言进谏 替而不悔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延:久久。伫:久立。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行迷:走迷了路。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步:缓行。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入: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初服: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芰荷:荷叶。芙蓉:荷花。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高、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芳:芳香。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品质。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四荒:指辽阔大地。缤纷:繁多。弥:更加。章:通“彰”,明显。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态。惩:受创而改变。第二部分: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第二部分:线索: 谇 替 退 往
内容:直言进谏 替而不悔
谨慎审度 斗志弥坚
情感波澜:跌宕起伏长太息以掩涕兮……殉 道 者 之 歌屈 原离 骚问题探究
1.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找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并分析表现了屈原什么品质。
2.《离骚》有哪些艺术特色 。
3.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4、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1、忧国忧民,热爱祖国2、志向不改,坚贞不屈3、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4、刚正不阿,一身正气5、洁身自好,自我完善6、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2.《离骚》的艺术特色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发展了一大步。二、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三、“移情”手法的运用:四、语言特色3.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4、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课堂演练 赏析重点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赏析重点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重点人物素材 ----屈原《勇气》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古希腊英雄泅渡海峡时坚定的意志;勇气就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博斗时大无畏的精神;勇气就是被围困三载的莫斯科城人民不屈的信念;勇气就是“海空战士”王伟同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气;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气。 逃不掉的命题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阴错阳差,冥冥之中接受着宿命的安排,情节的曲折离奇及不可思议,可结果却给我们铁的事实,这使众多生灵为之摇摆、叹息、动容……
端午将至,粽香千里,鹤起湖湘,衔粽而飞。怎能不忆及屈原悲情汩罗,慷慨悲歌亦是那样从容,当是时,民众之反响不曾知晓,后人叹惋颇多,文化后人之消逝,星之殒落天际。屈原一生,正义满怀,忧国忧民。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位置与价值”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纳言的艺术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真诚地聆听别人的意见并选择正确的加以采纳,生命的长河才会愈流愈广。唐太宗虚心纳下,于是,在魏征锋利的谏言中成就了一代伟业;勾践礼贤下士,于是,在文种善良的提议中扶起了业已倒下的江山;楚怀王亲倭远贤,在屈原的热泪中化为灰土;项羽刚愎自用,在范增的长叹中沦为鬼雄……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关上耳朵,别人的进言怎能飞入我们的胸膛?如果我们的大脑总是趋于麻木,别人的提醒怎能汇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得奉行“拿来主义”,将别人的意见揽入怀中,才不会在昏暗中睡去。 说“安”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
然而,真是“安”吗?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