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 “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的文学。”
朱光潜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当时人称为《诗》或者《诗三百》。
3.因为孔子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所以称为《诗经》。
4.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
5.多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形式。概 述四书: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按内容划分:“春观草木情,
秋看鱼虫乐。
暮唱赋比兴,
朝吟风雅颂。”风雅颂按艺术手法划分:赋比兴——《诗经》“六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地位《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
揭露他们的残暴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卫风·氓《诗经》两首 《卫风·氓》
学习目标:
1、诵读以体会诗之神韵
2、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效果。
3、在对比中把握女主人公和氓的艺术形象。氓
诵读指导:
学习《诗经》的四言诗,要注重诵读,读出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来,在诵读中理解内容,鉴赏艺术特色。《氓》是叙事诗,要理清叙事线索,体会叙事中的感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听朗诵 卫风·氓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氓之蚩蚩 chī 匪我愆期 fēi qiān
将子无怒 qiāng 乘彼垝垣guǐ yuán
载笑载言 zài 尔卜尔筮 shì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xū shèn
犹可说也 tuō 自我徂尔 cú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shāng jiān cháng
士也罔极 wǎng 靡室劳矣 mǐ
夙兴夜寐 sù mèi 咥其笑矣 xì
隰则有泮 xí pàn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méng),民。现代汉语中常读作(máng),流氓。(chīchī),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布币。买,交易,交换。通“非”,不是。走近,靠近。指商量婚事。你,先秦时表尊称。渡过。(qiān),本指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qiāng),请,愿。通“毋”,不要。译文:有个青年笑嘻嘻地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
丝,而是来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
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
定为婚期吧!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chéng)登上。倒坍的墙壁。垝:倒坍。垣:矮墙。眼泪。(zài)又,且。用龟甲占卜。(shì),用蓍(shī)草占卦。指卦象,即占卦的结果。不吉利。财物,指嫁妆。译文: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
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
喜得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著草占卜,结果很吉利。你
用车子来接我,我把我的嫁妆搬到你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
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润泽的样子,比喻女子年轻貌美。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xūjiē),感叹词。于,通“吁”。(dān),迷恋,沉溺。通“脱”,解脱。译文: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
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迷恋。
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
脱的。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
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到,往。(shāng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jiān),浸湿。围着车子的布幔。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无,没有。准则。译文: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
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的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
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有二心。男子的
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能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
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没有,不。指家务。劳作。(sù)早。起来。一天。语助词。在句中没有实在意义。下面的“静言思之”的“言”用法相同。满足,实现。(xì)笑的样子。静下心来。自身。伤心。译文: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
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讥笑我。
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
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怨恨。(xí)低湿的地方。一说是水名,即“漯(tà)水”。通“畔”,边,岸。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jì),称为“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欢乐。欢乐、和悦的样子。诚恳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指代誓言。了结,终止。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译文: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却使我产生怨恨。淇
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么欢乐,有说有笑是那
样的开心。当年的誓言是多么的诚恳。不想现在却变了心。
违反誓言不念情,那就让这场爱情了结了吧!氓( )蚩( )愆( )将( )垝( )??
垣( )筮( )咎( )于( )说 ( )
陨( )徂( )汤( )渐 ( )? 罔( )
靡( )夙( )咥( )隰 ( ) 泮( ) 匪我愆期(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士贰其行( )一、注音二、解释划横线的字méngchīqiānqiāngguǐyuánshìjiùxūtuōyǔncúshāngjiānw?ngmǐsùxìxípàn 拖 延 一边……一边灾 祸财 物差 错不专一、有二心叙事思路 恋爱
—婚变
—决裂《氓》恋爱婚变决绝章节:一 二三 四 五六人物:女:秋以为期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亦已焉哉 !男: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反是不思(憨厚老实)(热情纯真)(自私变心)(辛苦蒙辱)(冷酷无情)(毅然坚决)(对比)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一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二章写作手法——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写作手法——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闫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艺术手法的运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怜的幸福。★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劝说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容貌很快衰退。★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比女主人公痛苦无边。比:兴:第三、四章开头的比喻兼有起兴的作用,既是开头,又具有象征意义和引申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特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第六章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 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文章最后一章,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清醒、忠贞、坚强、刚烈
婚变三部曲(赋)(赋)(比、兴)(比、兴)(赋、比、兴)(赋)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强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男女恋人相思、结婚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控告男子移情别恋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氓》的艺术鉴赏第1-2章:记叙
第3-5章:议论、抒情
第 6 章:议论、抒情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痴情、温顺、体贴。女主人公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氓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痴心)(负心)对比2.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第三章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兴、比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兴:比:以兴起,总结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喻体 本体 桑 其叶沃若女子的青春年华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
2、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兴、比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兴:比:以兴起,引出观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斑鸠
桑葚 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喻体 本体 第四章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兴、比兴:比: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
其黄而陨 4、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兴兴: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
不幸的根本原因和女子的清白。
女也不爽……士也罔极……第五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体 本体 使用比兴手法有什么好处?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使用比兴手法有什么好处?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应如何看待诗中的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自由讨论 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由男权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维系在丈夫身上,若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氓”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求婚时对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随时间的流逝和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也随风而去,无情遗弃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 探讨: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提示:恋爱、婚姻中女主人公有无不妥?——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情变后:走极端,迷信爱情→怀疑爱情、怀疑男性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致 橡 树 舒 婷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补充(成语) 1、二三其德
时而二,时而三。形容没有一定的主张。(二三:没有定准) 2、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寐:睡) 3、白头偕老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 4、总角之交
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指代幼年) 5、信誓旦旦
形容誓言极其诚恳可信。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第一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猃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猃狁常为患。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 思归而不得归家的原因。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二章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第三章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特点:像这样在诗歌的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诗句、段落重复出现的表现手法,叫做
好处:在内容上,植物的生长喻示了时间的流逝,人物内心的焦虑与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主题;从音律上,反复吟唱,富有节奏感,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章法赏析薇菜的变化:
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时令的变化:
岁亦莫止
岁亦阳止心情的变化: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重章叠句第四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译文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第五章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译文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 猃狁侵扰势紧急。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事紧急、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主题思想
这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诗句赏析⒈以乐写悲,更衬其悲。⒉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⒊今昔对比,今非昔比。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当初离家出征,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或庆幸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严寒的景象来反衬。回家的士卒心里到底是什么感觉?痛苦?思念?庆幸?担心?百感交集,在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对比中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主题探讨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乡思情结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创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垂柳枝条千万条,软柔下垂,随风飞扬,婀娜多姿,为文人墨客喜爱,多见于具有雅趣意境的诗画中。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