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05: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书写
1.看拼音,写词语。
mó guǐ duǒ bì jiǎo xíng zhí xíng yán jùn piān pì

二、选择题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炉 甘霖 匪徒 冷静沉著
B.抽届 占据 娱乐 满脸横肉
C.苦刑 会意 埋头 一涌而入
D.法庭 宪法 尖锐 局势陡转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4.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B.本文采用顺叙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C.本文的开头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的形象。
三、填空题
5.比一比,再组词。
籍( ) 魔( ) 峻( ) 残( ) 瞅( ) 袍( )
藉( ) 摩( ) 竣( ) 贱( ) 锹 ( ) 抱( )
6.填空。
(1)“阀”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组词( )。“舅”字应查( )部,共( )画,是( )结构,组词( )。
(2)“重”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重量,分量;②程度深;③重要;④重视;⑤不轻率。请为下列词语中的“重”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净重( ) ②重伤( ) ③重点( ) ④看重( )
⑤尊重( ) ⑥慎重( ) ⑦重任( ) ⑧稳重( )
7.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 )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
(3)父亲一向是慈祥的。( )
8.根据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 ,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 ,这篇课文写于 ,恰逢李大钊逝世 周年,所以文章的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课文是按 、 、 、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对反动派的 之情。
四、信息匹配
9.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埋头(mán mái) 尖锐(luì ruì) 砖墙(zuān zhuān)
娱乐(yú wù) 暂时(zǎn zàn) 勉强(qiáng qiǎng)
10.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重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 )态度。
(4)升旗时,我们要( )认真。
(5)因为他的一意孤行,才造成了今天这样( )的后果。
1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填序号)
A.视死如归 B.坚贞不屈 C.忠于革命 D.为国捐躯
十六年前的回忆
回忆——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
被捕前——形势严峻、工作紧张——( )
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 )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
被害后——伤心过度、记住日子——( )
五、语言表达
12.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反问句)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缩句)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③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写在横线上:
从这组关联词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李大钊对孩子们 填写(文中的一个词语))
14.文中的“含糊”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含糊”地回答我?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解释这种行为原因的句子。
15.李大钊为什么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16.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都选择坚守或牺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呢?请写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 、
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一种 的精神(填一个四字词语)。
17.仁人志士们面对这样的困难,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你会想到哪些名言或诗句?
参考答案:
1.
2.D
3.C
4.B
5. 书籍 魔鬼 崇山峻岭 残疾 瞅着 袍子 慰藉
摩天轮
竣工
贫贱 铁锹 拥抱
6. 上三包围 门 6/六 军阀 臼 13/十三 上下 舅舅 ① ② ③ ④ ④ ⑤ ③ ⑤
7. 猛烈 害怕 严肃 慈爱
8. 回忆录 李星华 1943年 16/十六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敬佩与怀念 痛恨
9.mái ruì zhuān
yú zàn qiǎng
10. 严格 严厉 严峻 严肃 严重
11. C A B D
12. 我怎么能轻易离开北京呢?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父亲取出手枪。
13. 不论 总是 总是 慈祥 14.“含糊”的意思是“不明确,不清晰”,文中指父亲没有十分明确地回答“我”的问题。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15.因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死还重要,所以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16. 黄继光 邱少云 舍身取义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