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①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②那一天,董存瑞所在的爆破组的任务是炸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碉堡和炮楼。董存瑞带领战士向敌人的炮楼冲去,一鼓作气把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炸上了天,隆化中学的“铜墙铁壁”被撕开了个大口子,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③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他机智地跃进,眼看就要冲出火力网了。不料,一颗子弹打到了雷管,“轰—”李振德牺牲了。
④“老李!”董存瑞伤心极了。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指导员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董存瑞郑重地交给指导员一个小包,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不!”指导员眼里含着眼泪,“你的党费还没交到头,我等你回来。”
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这里桥底光滑得很,炸药包放低了炸不着桥上的碉堡,放高了又没有支撑点,董存瑞急得团团转。眼看总攻的时间就要到了,头顶是敌人狂扫的机枪,远处是心急如焚的战友,一分一秒是那么珍贵。董存瑞使劲用枪把在桥墩上凿啊凿,想凿出个洞来,但混凝土桥墩非常结实,怎么凿也无济于事。
⑥总攻的号角吹响了。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为了战斗的胜利,董存瑞献出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
⑦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朱总司令亲自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1.短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根据短文补全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 →
2.短文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补全下面的句子。
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 ,怀着 ,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3.读文中几处画“——”的句子,这几句话主要从 、 两方面对董存瑞进行了描写。我们从中感受到董存瑞是一个 的人。
4.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短文这样写的好处。
5.朱总司令的题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你想到了什么?
二、阅读材料。
残缺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展开决战。
③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④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跑去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就在这时候,聚来不少饿得只剩皮包骨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四野的饥民们一拥而上,钻进车厢去抢馒头!
⑤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馒头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啪啪地枪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⑥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身,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骨瘦如柴。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⑦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哇!你们……”
⑧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⑨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连同她咬过一口的馒头也递上去,说:“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了多杀鬼子好吗?”
⑩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拿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个缺口的馒头。他们在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个缺口且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6.在文中的“□”打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7.“血色黄昏,硝烟滚滚。”文章开头用了 的描写方法,它的作用是 。
8.文中两次写到 “跪”,说说两次“跪”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
第二次:
9.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环境、情节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是个怎样的人(感受人物形象)。
大胡子少校:
小女孩:
饥民:
10.从内容上讲,文章主要写战争,但作者并没有写战争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残缺的馒头”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深明大义,用自己的生命支持军队打击日本鬼子的伟大情怀的象征。
B.“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这一句话中,“挪”字既表现了小女孩因饥饿极不情愿的样子,又突出了她的害怕心理。
C.由“残缺的馒头”可见战争年代中闪烁的人性光芒,值得永远怀念和敬仰。
参考答案:
1. 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2. 排比 对战友的思念 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3. 语言 动作 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4.首尾呼应。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仰之情,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 董存瑞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一样,都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通读文章,找出各段落的关键句,根据上下文和关键句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从第②自然段的“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可知,旱桥上的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从第③自然段的“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李振德牺牲了。”和第④自然段的“董存瑞伤心极了。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可知,董存瑞目睹战友牺牲,决定自己上。
从第⑤自然段的“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可知,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从阅读第⑥自然段的“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可知,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阅读短文中画“ ”的句子其中用三个句式一样的“带着”,写出了董存瑞的愤怒与对敌人的仇恨。仿写时,抓住排比的特点,从关键词“牺牲的战友们”入手,写出战士们的伤心、愤怒与痛惜等即可。
示例: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沉重的心情,怀着无比祟敬,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和分析人物形象。
从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的“他对指导员说”可知,这里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董存瑞说的“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可知,他敢于担当,爱国爱党。
从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的“举起”“拉”可知,这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毅然举起炸药包”“ 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可知,董存瑞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4.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首尾呼应即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要作出解释、说明、交代、回应等。首尾呼应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第①自然段中的“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与结尾第⑦段的“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相呼应,使文章含义更加深刻,对董存瑞的怀念与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意思是:为了祖国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不会磨灭,会永远流传。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写出自己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时想到的内容即可。
示例: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也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6.:“ , , , ?” 7. 环境 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壮的感情基调 8. 包含大胡子少校对饥民既同情又无奈的心理,也表现出他对饥民不理解前线艰苦的痛心。 包含大胡子少校和师长对尤小翠饿死的痛心与不安,并带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9. 有情有义 单纯、勇于承受痛苦、深明大义 勇于承受痛苦、深明大义 10.文章不直接写战争的场面,通过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表现战争,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11.B
【解析】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大胡子颤声说道”是提示语在前面,故后面跟冒号,前上引号;“好妹妹”是对对方的称呼,后面跟逗号;“等我们打败了鬼子”这里话还没有说完,跟逗号;“一定让你吃饱好吗”是“我一定要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的结果,所以“我一定要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后面跟逗号;“一定让你吃饱好吗”是一个问句,代表话已经说完,跟问号和后双引号。
7.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
从“血色黄昏,硝烟滚滚”的这句话用了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血色”和“硝烟滚滚”的描绘,为文章开篇营造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氛围,使读者立刻感受到战争的严峻和残酷。同时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即将展开的战斗和其中的英雄人物产生更加深厚的同情和敬意,给全文渲染了一种悲壮、悲惨的氛围。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7段的句子“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哇!你们……”可知第一次跪大胡子少校对饥民的同情,但是又非常无可奈何,同时也表现出他对饥民对于前线的粮食的紧缺的艰难的不理解的痛心。
阅读第17段的句子“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和第18段的句子“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可以感受到战争背景下中国军人的坚毅与情感,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跪在新坟前,表达对牺牲者的敬意和哀悼。他们的誓言“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彰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民族生存的坚定信念。这简短的话语凝聚了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和复仇的决心。
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阅读第7段的句子“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第17段的句子“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可知,大胡子少校是一位情感深沉、心怀苍生的军人。他既因面对饥民而深感愧疚,选择下跪以示忏悔;又在烈士墓前表达敬意,再次下跪。体现了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人性光辉。
阅读第8段的句子“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了多杀鬼子好吗?”可知,小女孩是一个天真无邪、善良爱国的人。在饥荒中,她仍愿意将有限的食物让给前线的战士,希望他们吃了后能多杀敌人。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和对战士们的深深敬意。
阅读第13段的句子“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可知,饥民们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令人敬佩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尽管饥饿难耐,他们却将馒头送回,转而用剩余的力量支援抗战,表现出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文章通过避开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转而通过侧面描写聚焦在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在逆境中的展现,产生了深远的好处。首先,这种手法让读者通过馒头这一小物件,深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使得战争的真实感更加直击心灵。其次,这种侧面描写方式避免了血腥场面的直接展示,使得读者在感受战争的同时,也能从中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和牺牲精神,进一步弘扬了正能量。最后,这种手法也展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阅读文章可知,“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这一句话中,“挪”字表现了小女孩因饥饿导致走路有气无力的样子。本项表述错误。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