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09 16: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小明在家用一根筷子敲击空瓶子的同一位置来研究声音,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力度敲击可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B.不同力度敲击可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
C.相同力度敲击空瓶与装水的瓶子可听到相同音调的声音
D.要获得不同的音调,可往瓶子内加不等量的水
2、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速度比普通声快得多
B.弹琴时,增大拨动琴弦的力度就会增大振动频率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D.环境嘈杂时,戴上耳罩是从传人耳处中减弱噪声
4、对远处的人说话时,为使对方听清楚,人们常会用手捂住嘴巴,如图。此现象主要说明(  )
A.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C.声音能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D.声音的音调由频率来决定
5、以下是对于乐器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古筝是由弦振动发出声音,琴弦越粗,音调越高
B.乙图中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
C.丙图中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
D.丁图中8个相同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从左至右音调越来越低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初中阶段的男生都要经历“变声期”,此后,男、女同学的声带有了明显的区别,男生的声带厚而长,女生的声薄而短,由此可认为男生在“变声期”,声音的______发生了改变(填“音调”、“响度”成“音色”)。
2、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抗疫。社区工作人员用喇叭在小区内播放疫情防护知识时,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工作人员调节喇叭的音量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4、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或“音色”)。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______。
5、小华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歌的声音,再播放出来感觉和直接听到的声音不同,在乐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特性中,考虑到录音机音量是由自己调节的,所以不是声音的______不同;询问其他同学,得知自己唱的音是准的,没有“跑调”,所以不是声音的______不同;由此可以推断是声音的______不同,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今年国庆节期间,小滨从遵义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滨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5s。
(1)旅途中小滨观察到的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什么?
(2)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音乐会上,舞台上演唱者的优美歌声通过空气传向相距34m的场内听众小刘,同时通过无线电波传向远在场外3000km处收音机旁的听众小华。已知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1)小刘多长时间后听到歌声?
(2)小刘和小华中谁先听到歌声?
3、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若在下降中的某一时刻,奋斗者号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4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问:此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是多少?
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m/s,小李面对悬崖大喊一声,经1.4秒后听到经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求小李到悬崖的距离s=______米。
5、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一种每0.1 s振动9000次的声音,声音碰到昆虫后会反射间来,蝙蝠听到回声后可以确定昆虫的方位。某次昆虫在距蝙蝠正前方17 m的位置。问∶(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按340 m/s计算)
(1)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多少?该声音人耳是否能听到?
(2)蝙蝠发出声音后多久能发现昆虫?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华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如下探究性实验。
(1)如图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说明了______。
(2)如图b,小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小华加大力度敲击音叉,乒乓球弹得越远,这个现象说明了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选填“频率”或“振幅”)有关。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___________,实验方法是______。(实验方法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_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B.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AB错误;
C.相同力度敲击空瓶与装水的瓶子,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可往瓶子内加不等量的水,由于水柱高度不同,瓶子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音调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
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
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温度不变,各种声音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弹琴时,增大拨动琴弦的力度,振幅增大,响度增大,故B错误;
C.声音只有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才是340m/s,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这个速度大,故C错误;
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由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所以用手捂住嘴巴围成喇叭状,声音遇到手会发生反射,使声波聚拢往前传播,使声音传得更远。
故选A。
5、C
【详解】
A.古筝是由弦振动发出声音,琴弦越粗,琴弦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故A错误;
B.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的振幅相同,发出的声音的响度相同,故B错误;
C.鼓面振动产生声音,会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成声波,故C正确;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其质量不同,水和瓶子的质量越大,敲击时振动频率越低,所以从左至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音调
【详解】
男生都要经历“变声期”,声带变得厚而长,声带的振动频率变慢,声音低沉、浑厚,因此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2、 振动 响度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大喇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
[2]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
3、 水(或液体) 510
【详解】
[1]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2]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
由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4、 音调 能量
【详解】
[1]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声音去除眼镜上的污物,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5、 响度 音调 音色
【详解】
[1]调节录音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的大小。
[2][3]声音没有跑调,说明不是声音的音调是不同,所以播放出来声音和直接听到的声音不同,是因为音色不同。
三、计算题
1、(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2)1300米;(3)90秒;(4)25m/s。
【详解】
解:(1)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火车行驶的速度
由得,隧道的长度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行驶的路程
由得,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
(4)火车完全在桥上时行驶的路程为
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
答:(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5m/s。
2、(1)0.1s;(2)小华
【详解】
解:(1)根据可得,小刘听到歌声的时间
(2)根据可得,小华听到歌声的时间
因为t>t',所以,小华先听到歌声。
答:(1)小刘0.1s后听到歌声;
(2)小刘和小华中小华先听到歌声。
3、3000m
【详解】
解:从发射超声波到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此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
答:此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是3000m。
4、 340 238
【详解】
[1]声音在温度不同的空气中速度不同,在15℃的空气中速度为340m/s,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就指的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
[2]小李到悬崖的距离
s==238m
5、 (1)90000Hz,不能;(2)0.1s
【详解】
解:(1)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
由于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大于20000Hz,即属于超声波,故该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2)根据可知,蝙蝠发出声音后到发现昆虫的时间为
答:(1)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90000Hz,该声音人耳不能听到;(2)蝙蝠发出声音后0.1s能发现昆虫。
四、实验探究
1、 真空不能传声 振幅
【详解】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图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2)[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把不容易看到的现象转换成便于观察的现象。如图b,小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小华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弹得越远,这个现象说明了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 振动 放大 转换法 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 空气 减小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2][3]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乒乓球弹跳起来可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是将音叉是否在振动的问题转换成乒乓球能否被弹起,是转换法研究问题。
(2)[4]桌子振动幅度比较小,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碎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通过观察纸屑跳动说明桌面在振动,通过转换法研究。
(3)[5]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泡沫塑料球跳起来了,说明声波已经通过空气传播过去并引起左边音叉的振动,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4)[6][7]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推理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即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