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叙事类散文阅读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分为偏重于记事的散文和偏重于写人的散文两类。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面貌,人物形象较小说更为真实。
(二)叙事散文的基本特征:
1.叙事散文的结构紧凑,有条理,能够有效地进行叙述,使叙事散文的结构清晰,由头至尾有条不紊。
2.叙事散文的结构通常以“提出问题——有关事件发生——有关事件解决”的形式进行叙述,结构单一简洁。
3.叙事散文中的情节有趣有节奏。故事叙述有悬念,使读者能够融入其中,更好地了解故事。
4.叙事散文要求细节描写细致,使故事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题思路
叙事散文的阅读方式
一、抓住关键句,把握主旨
1.学会抓关键句。
包括中心句(概括凝练)、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主旨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抒情句(表明感情,富有感染力)、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散文的主旨指向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散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把握散文的主旨,而主旨的把握离不开文本中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和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阅读散文要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抒情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主旨。
2.抓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
二、抓出线索,剖析结构
1.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先抓各段中心句,概括出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位于段首或段尾。
2.依据线索,分层概括。依据行文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各层意思。
(三)叙事散文的鉴赏方法
1、分析结构。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故事叙述紧凑而有条理,使叙事散文更加有说服力。
2、分析情节。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生活情节进行生活化描述,使叙事散文更有节奏感,使读者有代入感。
3、分析细节描写。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事件描写细致,使事件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叙事散文的鉴赏重点
1、赏析人物
①分析塑造手法。
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③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④分析人物描写。
答题格式: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对应事件概括
2、鉴赏语言
①手法使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②句式使用。(长短句、整散句)
③词语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名词、形容词)
④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①本段文字XX词表现了(突出了) XX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XX的(手法),表达了XX的XX(特点),增强了XX感染力。给人XX感受。
3、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
①标题表层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与主题相关的深层意思。
②标题的作用:(1)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2)结构:贯穿全文线索。(3)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4)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5)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4.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景观: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
5.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6.理解散文的主题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事件;作者的见闻感受和经历、思想感情;某一事物;时间;地点。
④把握意义:即深入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三、名著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朝花夕拾》题目含义是: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散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等文章构成。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类散文,是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文中写了七个典型事例:①“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②“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④匿名信事件。⑤看电影事件。⑥与藤野先生道别。⑦怀念藤野先生。
例题练习:
1.班级开展“品‘朝花’·忆鲁迅”的主题读书会,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与经典相遇
第六小组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2)活动二:与经典相知
《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平凡且有弱点,但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人物形象。
阿长 藤野先生 范爱农
(3)活动三:与经典同行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1)①《父亲的病》
②“我”想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书。待“我”背会,去看赛会已索然无味。
③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2)示例:阿长是“我”的保姆。她有许多烦琐的规矩,喜欢切切察察,谋害了“我”的隐鼠,会讲长毛和美女蛇的故事,为“我”买来了带插图的《山海经》。她善良、朴实、迷信、唠叨,却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的事。
藤野先生是“我”的恩师,“为中国”“为学术”是他真实的写照。他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他治学严谨、热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范爱农是“我”的同乡好友。起初“我”对他印象不好,认为他总在藐视他人,声音钝滞:通过“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表现了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感,是个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3)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他意识到要想拯救愚弱的国民,必须改变人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他具有忧患意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有志青年的选择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结合起来。
2.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填写下表。
篇章 情节提要 感悟评价
《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了幼时与阿长相处的各种情景:她满肚子麻烦礼节,懂得各种生活中的规矩习俗,给作者讲述“长毛”的故事,买最喜爱的《山海经》。 阿长是一个具有① 性格的劳动妇女,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她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里得到的各种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严格又不乏乐趣的读书生活,表达了应让儿童自由活泼成长的愿望。 全文在写法上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成功之处是②
《藤野先生》 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和藤野之间的诸多往事,如:③ 藤野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学生,严谨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令作者深切怀念。
【答案】 迷信、善良、热心、纯朴、热情。 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成功抓住外貌、动作、心理特征的人物描写方法或对比手法。 帮我修改讲义、指出“我”解剖图中的错误、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四、课堂练习
(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舢板
王华琪①
①舢板就是一种小船。为何叫“舢板”?据说,原名“三板”,因其多为底、左、右三块木质板子构成,且用桨、篙、橹推进而得名。
②还有一种说法更有意思。“山”有“伟岸”、“庞大”之意,“舢板”的“舢”就指“大山一般的船”,即母船;“舨”本指“在大船与大船之间,或大船与码头之间穿梭往返的小船”,即子船。因“母”“子”关系密不可分,遂两字合并为一词“舢板”,专用于表示“舢的舨”的意思。以前的渔船都是一对对的,双双出海,对对归航,像夫妻,舢板就是他们的孩子,是“还没长大的渔船”,他们组合成了一个家庭,渔船靠岸,渔民坐着小舢板登岸,渔船要起航,渔民坐着小舢板登船。渔船离港了,小舢板就在岸边静静地候着,像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
③以前,渔船有一对画在艏部的眼睛,我们叫它“船眼”,小舢板也有一对小“船眼”。以前的商船也有“船眼”,但商船和渔船的“船眼”不一样,商船的眼睛看着远方,渔船的眼睛向下望着鱼群,小舢板的眼睛也是看着水面。商人目光着于远处,方能求得大利益;渔民则祈望于大海的回馈,渴盼这双俯视的眼睛能给他们带来丰足富裕的生活。大船如此,小舢板也一样。
④舢板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隔舱是不盖板的,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是舢板主人睡觉之处,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甚是简陋。
⑤老渔民划舢板是用橹的,不用桨。橹和桨是不一样的,橹长而扁窄,桨短而厚宽;橹在船尾,桨在船舷。据说,在13世纪,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人跑到中国,他好奇地打量着他邦异域的景象,当他看到一只只刷着明亮油漆的舢板,很是惊异,因为这种小船和他老家的“刚朵拉”不一样,在某些方面,这些船的制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当时欧洲的造船技术,例如,在艉部底下有一个方向舵,在甲板上还有防水隔间。当然,装有方向舵的是比较大的舢板了,我老家的小舢板没有方向舵。
⑥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板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板,折好舢板,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板的尾部,把舢板放入水缸里,让圆珠笔芯浮在水面,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板”的游戏。
⑦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板,锯、凿、锥都用上,怕爸妈批评,偷偷地做,我做帮手,耗时好几个月,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板,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那只雕刻精美的小舢板不知后来丢哪儿了。还有,以前家里有一只大“船眼”,家里用它来盖米缸,今年过年我还问母亲,一起翻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了……
⑧春节过后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飘着细雨,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缆绳在海面悠悠晃晃。我就在这个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无限畅想的渔港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连缀成珠。
⑨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板,一只是旧舢板,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像一只耷拉着毛的老母鸡;另一只是新舢板,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像一只顶着红冠的大公鸡。
⑩旧舢板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藤壶一类的贝壳,上部是深蓝色,油漆已经斑驳。舢板的主人是个老渔民,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花白的头发因为淋过细雨,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黝黑的脸庞留着暗红色的斑点,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板破了,弟弟帮着修,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接着拌好桐油灰加入麻筋,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哥哥说弟弟特别手巧,能修船。
这时,新舢板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嘟哝着,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板很少了,很多是用钢筋做骨架铁皮包边焊接的铁舢板,摇舢板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板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眼神依旧浑浊,但透着坚定。
旧舢板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舢板是连接渔船和海岸的符号,是起航与归航的标注。时过境迁,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小镇现在就建起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示着闽浙渔船和舢板的模型。
有些记忆或许只能永远成为记忆……
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板,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年老了守着小舢板,轻拍海涛,静听风啸,这就是渔民的一生,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但那是伦理意义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板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破旧的舢板,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每每回望,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选自《台州日报》,2021年4月18日)
【注释】①王华琪:台州玉环坎门人,作此文时已年届五十。
【事】
1.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可以抓住事件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下面是小江整体感知后做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情】
2.阅读叙事散文要注意体会事件背后的情感。这篇文章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叙事描写中。请你找出一例,分析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这一特点。
例句:
分析:
【赏】
3.阅读叙事散文还要赏析作者行文的匠心。请仔细阅读第⑨段,说说作者描写新旧两只舢板有什么作用。
【悟】
4.阅读叙事散文更要明其主旨,有所感悟。假如要编一本台州籍作家作品合集,把王华琪的这篇《舢板》收录其中,你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还是“山海文化”栏目?为什么?
【答案】1.折纸舢板 修旧舢板 2. 例句: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分析:这句话以旧船橹做着拍打海涛的梦,含蓄地传达出老渔民对大海的深情,以及对原有自然朴素的渔民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渔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思虑。本句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自然隐含其中。 3.这一段描写新旧两只舢板,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出下文对老渔民与新舢板主人的叙写,让读者清楚了解渔港的变迁,表达出作者由这种变迁所引发的怅惘之情。 4.示例1:我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由文中可知,作者是渔民的后代,十七岁便离开渔港在外闯荡,年岁越长,越对故乡的人、事、物眷恋有加。作者年届五十重归故里,发现渔港冷清、渔船寂寥,回望往昔,为之慨然。于是作者翻捡出自己难以磨灭的故乡印记,围绕着舢板叙写了童年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人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故土深情。所以放在“赤子乡情”栏目比较合适。
示例2:我觉得应该放进“山海文化”栏目。文章围绕舢板向我们展示了渔港风物和渔家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渔民精神和渔家文化。这里有技术远超“刚朵拉”的舢板,还有既谦卑又自信的渔民,更有耕海牧渔、搏风击浪的拼搏精神,也有退守小舢板、静听风啸的淡然心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台州山海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放进“山海文化”栏目比较合适。
【解析】1.本文考查文章梳理。
据思维导图已知信息及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哥哥雕舢板的内容在第⑦段。因此关于“我”与舢板的描写在第⑦段之前。老渔民兄弟与舢板的描写在第⑦段之后。
空一:据第⑥段“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板,折好舢板,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板的尾部,把舢板放入水缸里,让圆珠笔芯浮在水面,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描述可知:“我”折纸舢板;
空二:据第⑩段“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板破了,弟弟帮着修”的描述可知:老渔民兄弟修旧舢板。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题通过分析散文中叙事句子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首先要找出相关隐含作者情感的叙事句子,再从“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叙事描写”的写作手法上加以分析即可。
示例:
例句:时过境迁,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小镇现在就建起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示着闽浙渔船和舢板的模型。
分析:“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此句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了当前渔港的现状,却隐含对渔家文化渐渐消逝的不舍。“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一句似乎是对现状的猜测,却在无声中表达了作者对渔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思虑。本句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自然隐含其中。
3.本题考查语段作用。
定位至第⑨段,据“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板,一只是旧舢板,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像一只耷拉着毛的老母鸡;另一只是新舢板,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像一只顶着红冠的大公鸡”可知,这一段描写新旧两只舢板,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根据“这时,新舢板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嘟哝着,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板很少了,很多是用钢筋做骨架铁皮包边焊接的铁舢板,摇舢板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板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描写,引出下文对老渔民与新舢板主人的叙写,让读者清楚了解渔港的变迁;据“舢板是连接渔船和海岸的符号,是起航与归航的标注。时过境迁,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小镇现在就建起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示着闽浙渔船和舢板的模型”记叙可知,表达出作者由这种变迁所引发的怅惘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开放题,两个观点皆可选择,言之成理即可。
适合放进“赤子乡情”栏目,从以下描述可分析:第⑥段“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板情有独钟”,由文中可知,作者是渔民的后代,十七岁便离开渔港在外闯荡,年岁越长,越对故乡的人、事、物眷恋有加。第⑧段“春节过后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飘着细雨,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缆绳在海面悠悠晃晃”,作者年届五十重归故里,发现渔港冷清、渔船寂寥,回望往昔,为之慨然。第⑧段“我就在这个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无限畅想的渔港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连缀成珠”,于是作者翻捡出自己难以磨灭的故乡印记,围绕着舢板叙写了童年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人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故土深情。所以放在“赤子乡情”栏目比较合适。
放进“山海文化”栏目合适,可从以下描述可分析:第④段“舢板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隔舱是不盖板的,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是舢板主人睡觉之处,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甚是简陋”,文章围绕舢板向我们展示了渔港风物和渔家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渔民精神和渔家文化。第⑤段“在某些方面,这些船的制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当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和“这里有技术远超‘刚朵拉’的舢板”可知,这里有先进的舢板。第 段“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和“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年老了守着小舢板,轻拍海涛,静听风啸,这就是渔民的一生,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 描写了既谦卑又自信的渔民。既有耕海牧渔、搏风击浪的拼搏精神,也有退守小舢板、静听风啸的淡然心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台州山海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放进“山海文化”栏目比较合适。
(2022上·甘肃酒泉·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车后座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疑在婉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茬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自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威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⑧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⑤段划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第⑦段中,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
D.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流露出浓浓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具有震动心弦的力量。
6.文章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文中“我”的父亲一路颠簸为“我”送吃的,让“我”“两眼含泪”,请联系原文说说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8.“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悄悄离去了”,文中父亲的悄悄离去,给作者留下无尽的思念。请写出你阅读后的感触。
【答案】5.C 6.父亲的车后座”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父爱的象征,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为作者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感受到父亲的无私付出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爱,内心既感激又心疼,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 8.示例:生命易逝,珍惜当下,多与父亲沟通交流,让父亲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要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对子回报父亲、孝顺父亲。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错误。根据原文第⑦段“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可知,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我”的埋怨是对父亲的心疼,而父亲不辞辛苦地蹬车来给“我们”送东西,不在乎被埋怨,是因为对“我们”的想念和关爱。
故选C。
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文章围绕“车后座”回忆了儿时父亲做木材生意的艰辛;上小学、中学时,父亲对“我”的关爱;结婚后,父亲用车子给我们送东西。“车后座”是将这些材料贯穿在一起的线索;父亲的“车后座”有太多关于父爱的回忆,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车后座”有关的往事,表达了“父爱”的主题,以小见大,文章切入点巧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本题考查文章的情感表达。
根据原文第⑦段“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可知,“我”心疼父亲,埋怨他时他并不生气,“我”在父亲的言语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真挚的爱;“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回想起从前在后车座上度过的时光,“我”的内心既感激又心疼,“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即可。文中写了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引导我们珍惜拥有的美好亲情,及时回报父母关爱亲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无情的,我们应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珍惜拥有的美好亲情,及时回报父母关爱亲人。
(2021·重庆渝中·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二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
9.阅读第④到第⑦段内容,简要概括哑巴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借《哑巴与春天》这个题目,要表达什么情感?
11.请简要分析结尾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开头划线句子的作用。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13.在引导同学们阅读七下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时,有老师设计了两组问题,同学们发现,按照这两组问题阅读“小人物”,很容易就读懂了叙事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问题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对阿长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我为什么要深情怀念和赞美长妈妈?
《老王》问题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杨绛(一家)又是怎样的人?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有愧怍之情?
请结合以上两个问题组和本篇文章的阅读考试题,归纳读懂“小人物”叙事散文的方法。
【答案】9.示例1,哑巴是一一个善良、勤恳,热爱生活的人,在遭受打击摧毁自尊
后,他一蹶不振自我放弃不再抗争,最终被冷漠之人抛弃放弃。
示例2,答到其中两个方面即可。如①地位:社会底层人物,失去尊严;②环境:生活在落后地方,周围人群人性冷漠;③性格:勤劳、善良;④命运:被人抛弃,结局悲惨。 10.“哑巴”和“春天”两个短语,在本文中有“哑巴没有春天”和“哑巴应该有春天”两种情思的表达:“哑巴没有春天”,这是针对哑巴的悲惨命运说的,既有同情哑巴悲惨命运的哀其不幸,又有埋怨哑巴自我放弃的“怒其不争”;“哑巴应该有春天”,这是作者针对哑巴冷漠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愤怒,作者真诚地呼吁,身处底层命运悲惨的哑巴们,如果没有社会的强劲的春风的吹拂,哑巴们很难有春天,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对即可) 11.表层意思是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深层含义则是,一个本份、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 12.小镇“偏僻而又冷寂”,交代人物生存的恶劣环境,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生命“缺陷”,“脆弱”,“被风和寒冷给摧折”的交代,强烈暗示了人物的悲惨生活悲剧命运,在这个只有寒风没有春风的地方,他的命运很脆弱,他的生命活力,会被风和寒冷摧折。 13.读懂“小人物”叙事散文的精读方法(精读策略):读懂主要人物,理清人物间的关联,领会文章的意蕴。
【分析】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原文“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可知,哑巴是一个生活勤恳的人;
根据原文“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可知,哑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根据原文“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可知,哑巴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
根据原文“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可见,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和打击之后,被摧毁自尊,他不再积极的生活,不再抗争,最终被冷漠之人抛弃,结局悲惨。
10.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首先分析标题的特点,这个标题由“哑巴”和“春天”两个短语组成,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春天是美好的,可是哑巴的生命里没有春天,比如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干活辛苦劳累,娶不上媳妇,被人嘲笑看不起,“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最后他被抛弃,可是他没有在被人嘲笑时抗争,这是后半夜默默哭泣,可见哑巴的生命中没有春天,作者借题目表达了对哑巴的同情,又表达了埋怨哑巴自我放弃的“怒其不争”;
从本文的主旨角度看,作者在同情和怒其不争的同时,也在为像哑巴一样的人们鸣不平,如此勤劳诚恳、热爱生活的人是应该有美好的生活的,可是在“生产队”的年代,“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更何况像哑巴一样的残疾人,是很难有美好的生活的。因此作者创作的深层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社会的强劲的春风的吹拂,哑巴们很难有春天,他也“无法在春天里歌唱”,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文章的结尾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感叹,从浅层次人物本身特点来看,哑巴“无法在春天里歌唱”是因为他身体上有缺陷,即使他热爱生活,在院子里种上好看的花,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他却不能唱出声音,无法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春天”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深层次来看,哑巴内心善良美好,可是他却“无法”唱歌,无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他本身的缺陷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他享受自己的正常生活,人们看不起他,嘲笑他,歧视他,让他做隔帘,使他的尊严受到伤害,最终让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变得麻木,这也是结尾说他“永远”无法在春天唱歌的外部原因,也是作者感叹的深层原因。
12.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本段文字描写自然环境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有生理缺陷的哑巴的境遇。从自然环境看,这里是“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偏僻”交代此处的闭塞,“冷寂”即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小镇社会环境的描写。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用冷寂的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处境的艰难;“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此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哑巴生命的“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1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阅读方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两组阅读提示,其实提示了阅读叙事文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角度。“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和本文阅读试题的第一题,这三个问题启发我们要读懂叙事文学,应该用精读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特点;“我对阿长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和“杨绛(一家)又是怎样的人”和本文的第四题,这三个问题,启发我们在阅读叙事文学时,应注意理顺主要人物的社会关系,以加深对主要人物特点的理解;“我为什么要深情怀念和赞美长妈妈”“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有愧怍之情”和本文的第二、三题,这四个问题,都启发我们去探究文章的写作原因,即注意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和创作主旨。
(2021上·湖北黄冈·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叙事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鞋子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路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哈,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装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能抖出一片春天。
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2)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15.“父亲的鞋子”这个标题用得好,请分析它具体好在哪里。
16.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4.(1)运用动作描写,“坐”“脱”“抖”“低下”“拍”“清理”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父亲清理身上杂草的动作,表现出了父亲的细致、细心。
(2)运用排比手法,如数家珍般一口气点出了“花草”的来历,突出了父亲的勤劳,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与敬爱。 15.①“父亲的鞋子”既是文章中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它串起了全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②以小见大,通过寻常的物象来寄寓深刻的人生感悟。③通过写“父亲的鞋子”,抒发了“我”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 16.①父亲也许没有留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②父亲虽然远去,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不尽。③以“草木”作比,比喻父亲美德永世芳香,形象生动。④呼应前文“春天院子里长出花草”的描写和议论,深化了题旨。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答题公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根据句子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本题有两个句子,分别解答:
(1)可从描写角度赏析。从“坐”“脱”“抖”“低下”“拍”“清理”这些动词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楼下清理身上灰尘、杂草的经过,表现了父亲的细致、认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2)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三个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一气呵成由小见大写出了“草”的来历, 突出了父亲的勤劳美德,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赞美之情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散文标题一般作用:① 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 点明文章主旨;③ 交代行文线索;④ 奠定感情基调;⑤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逐条梳理结合文本再作答。本文“父亲的鞋子”既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把文章的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地连在一起,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父亲的鞋子”抒发了“我”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内容方面、结构方面解答。解答此题此题时要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内容方面: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父亲留下的美德比喻成草木,突出其美德永世留芳的特点。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富或是权力,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结构方面:此句在文章结尾处,与上文第⑤段 第二年春天院子长出草木的描写和后文 段议论相照应,深化主旨,总结全文。
五、中考真题
(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啁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18.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2)朗读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你会用哪种语气?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哀伤忧叹 B.激动喜悦 C.温柔和缓
我选( )(填序号),理由:
19.第⑧段画横线句中“跪”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0.“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
21.文章以“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却用较多笔墨写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7.(1)买花生种子(2)父亲出院后(3)起花生 18.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青蛙、蚂蚁、花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生与小动物们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花生欢快成长的喜爱。 B从“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可以看出,父亲面对花生高产丰收的情景,内心的愉悦兴奋之情,故应该用激动喜悦的语气来读。 19.对苍天给予好天气的感激,对土地的虔诚,即使腿脚不便,也要参与丰收的执着。 20.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土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想着等花生收获后,给救了自己一命的医生送一些,给儿女一些,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自己腿脚不便,仍然要跪着收花生;父亲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不让母亲撵走鸟雀,给鸟雀留一口吃的。 21.①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是本文的线索;②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每一个阶段都有父亲的身影,有力的凸显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为鱼骨图思维导图,上面一排表示时间,下面一排对应的是事件。
第一空:根据题干信息“开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②段,由“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可以归纳事件为:买花生种子;
第二空:根据题干信息“守花生”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④段“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第⑤段“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由此可以归纳时间:父亲出院后;
第三空:根据题干信息“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⑦段“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由此可以归纳事件为:起花生;
据此回答即可。
18.(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分析了这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由“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可知,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这些动物人类的特性,使得它们的行为和情感更加生动和有趣,准确地分析了拟人在描述动物行为和画面中的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动物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并通过拟人和描述动物们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花生和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朗读。从句子中可以看出,父亲在起花生时感到非常高兴,甚至不感到累,越起越开心。因此,朗读这个句子时应该用激动喜悦的语气,表现出父亲的高兴和兴奋。这种语气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父亲的情感状态,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父亲的心情。而哀伤忧叹和温柔和缓的语气则不符合句子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意图。
据此回答即可。
1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首先,父亲虔诚地拜了拜苍天,这个动作表明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他深知花生的生长离不开大地的滋养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因此他以跪拜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意和感激。其次,父亲慢吞吞跪向大地,这个动作表明他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土地不仅是花生的生长之地,也是父亲赖以生存的根基。父亲通过跪拜的方式,表达了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最后,父亲在起花生前的“跪”这一动作,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庄重和认真。父亲深知花生的收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他以最庄重的方式,表达了对花生的重视和感激之情。
据此回答即可。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可知,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深知土地的特性和价值,知道如何利用土地创造最大的收益。他懂得哪块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而不是盲目地种植。这种对土地的了解和尊重,表明他是一个经验丰富、有智慧的农民。
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可知,父亲也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一直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尤其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他计划在花生丰收后,将一部分送给刘教授,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此外,他还想着给儿女留下一些,而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这种感恩和分享的精神,展现出他的淳朴和善良。在收花生时,尽管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不能跪下,但他仍然坚持跪着收花生。这种执着和坚韧的精神,表明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勤劳努力的人。他不放弃任何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工作。
根据文章第⑨段“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可知,父亲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看到鸟雀飞来捡落花生吃,并没有驱赶它们,而是认为丰收了总得给鸟们留口吃的。这种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表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福祉。
据此回答即可。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是文章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文章将父亲的形象和花生的生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种植花生开始,到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再到最后的收获,每一个阶段都与父亲息息相关。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连贯。
(2)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父亲的身影。通过描述父亲在各个阶段的付出和努力,文章有力地凸显了父亲的人物形象。从选地、整地、播种到除草、施肥、喷药,再到收获、晾晒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父亲的辛勤劳动。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也突出了他勤劳、坚韧、有责任心的优秀品质。
(3)通过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来衬托父亲的形象,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花生作为一种农作物,不仅是一种经济收入来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的象征。父亲通过种植、管理花生,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回报,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提升。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正是文章所要传达的主题。
据此回答即可。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花黄的夏天
马慧娟
①那年夏天,每次一开后院的门,花黄都会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回头看,那架势好像我要追打它一样。我很无辜地看着它逃窜,也没办法证明我对它没有恶意,所以无法打消它对我的防范。
②花黄是条流浪狗,黄色是它的底色,上面黑色一道子、褐色一道子、灰色一道子的。儿子和我说,看着是个花的,又看着是个黄的,我说那就叫它花黄。
③后院堆着一堆玉米秸秆,这两年没有养牛羊,玉米秸秆也没用处,不知不觉间,就被花黄给侵占了。莫名其妙多了一条侵占我们家地盘的狗,还时不时对着我龇牙咧嘴,动不动在我把它遗忘了的时候蹿出来吓我一跳。这让我挺生气。但花黄可能认定我就是个纸老虎,冷冷地瞅我两眼,一屁股钻进黑洞洞的窝里,根本不理我。
④后来见到花黄,很疑惑它为何消瘦得厉害。直到有一天儿子说,后院有几个小狗狗,长得可招人疼了。我瞬间明白了花黄为啥那么瘦。我跟着儿子出去看那些小狗狗,只见在散乱的秸秆中,几只巴掌大的狗狗蹭在一起玩耍。听见人来了,它们连滚带爬地向花黄刨出的洞里钻去,那只最大的把自己的半截身子钻进去,又掉过头来,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我和儿子。
⑤我突然有点自责,我应该早点观察一下花黄,而不是当它是个入侵者。这两个多月,它过得多辛苦啊。那么小的一条狗,居然照料着五只小狗。
⑥儿子每天都惦记着后院的狗狗,时不时地给它们喂食,我数次地阻拦他,还说,你把人家喂熟了你又上学去了,狗狗怎么办呢?你隔三差五地给贴补一些就行,长大了让人家跟着妈妈一起,别喂着把人家的天性都给喂没了。
⑦儿子答应着,但我知道,他又把吃的已经给狗狗了。花黄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投喂而改变与我们的生疏,它仍然是个独行者,觅食,回家,管娃,它还是那么瘦。
⑧儿子投喂了一段时间,几只小狗狗已经敢出来在后院散步了,那只最大的明显胖了一圈,胆子也大了起来。有一次我去后院,它围在我脚下不走,几只小短腿托着圆嘟嘟的肚子各种扭。我笑着和儿子说,几天不见,这家伙咋成个小胖子了?
⑨几个小家伙越来越可爱了,但我还是不想让儿子喂得太多。他总是要去上学,我总是很忙。对于小胖子的亲近,我总是充满着深刻的担忧:我没办法对这一家狗负责,也不想磨灭他们身上的野性,外面的世界天宽地阔,总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
⑩一周后,我忙完回来,儿子一脸可惜地和我说,狗狗都不在了。我问发生了什么。儿子说,小胖子被邻居老爷爷抱走了,老二被另外一个邻居抱走了,其他几只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我沉默着接受了这个现实,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花黄。如果我和儿子没有参与到它们的生活中去,那小狗狗是不是就不会被抱走,就不会失踪了?可很多未知都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一些情绪无法言说,只能在心里默默神伤。
再见小胖子的时候,它的一身膘掉没了,没那么圆咕隆咚,也没之前的活泼机灵了,脖子里挂着一根绳子,还加了一个花哨的铃铛。它的主人颇为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它也只能跟着绳子走,即使自己想干点什么,也被一次次地拖拽着走了。
燥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后院沉寂了下去,花黄并没有离开,偶遇时,它总是站在远处看着我。我时不时地给它放点吃的。但它从来不和我亲近,只是远远看着。
(有删改)
22.文章主要表现了流浪狗“花黄”哪些内在特点?请简要分析。
23.“花黄”生活在后院里,“我”对它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①花黄最初侵占后院,让“我”很 ;②后来见到花黄消瘦得厉害,“我”很 ;③看到花黄的小狗后,“我”有些 ;④小狗狗被抱走后,“我”有点 。
24.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听见人来了,它们连滚带爬地向花黄刨出的洞里钻去,那只最大的把自己的半截身子钻进去,又掉过头来,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我和儿子。
25.“我”和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评析。
【答案】22.①胆小孤独,防范心重。它是独行者,看到“我”开院门,就逃跑,不和“我”亲近;也不会因为“儿子的投喂而改变与我们的生疏”。②充满母爱,责任心强。它辛苦觅食,尽责抚养自己的孩子。 23. 生气 疑惑 自责(同情) 愧疚 24.①“连滚带爬”生动地写出小狗回洞时的惊慌之态,突出了小狗的可爱。②“打量”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最大的那只狗看我们时的神情,形象地表现了它的胆大和好奇。 25.①“我”对“小胖子”的爱是真诚而有理性的。默许儿子给“小胖子”喂食,并提醒儿子不能把小狗的天性喂没了。②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是有约束而自私的,他给“小胖子”拴上绳子,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限制了“小胖子”的自由,让它失去了部分天性。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我很无辜地看着它逃窜,也没办法证明我对它没有恶意,所以无法打消它对我的防范”可知,花黄每次看到“我”开院门,就逃跑,不和“我”亲近,胆小孤独,防范心十分重;
根据第④段“后来见到花黄,很疑惑它为何消瘦得厉害。直到有一天儿子说,后院有几个小狗狗,长得可招人疼了。我瞬间明白了花黄为啥那么瘦”可知,花黄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责任心十分强。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①空:根据第③段“这让我挺生气。但花黄可能认定我就是个纸老虎,冷冷地瞅我两眼,一屁股钻进黑洞洞的窝里,根本不理我”可知,花黄最初侵占后院,让“我”很生气;
第②空:根据第④段“后来见到花黄,很疑惑它为何消瘦得厉害”可知,后来见到花黄消瘦得厉害,“我”很疑惑;
第③空:根据第⑤段“我突然有点自责,我应该早点观察一下花黄,而不是当它是个入侵者”可知,看到花黄的小狗后,“我”有些自责;
第④空:根据第 段“我沉默着接受了这个现实,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花黄。如果我和儿子没有参与到它们的生活中去,那小狗狗是不是就不会被抱走,就不会失踪了?可很多未知都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一些情绪无法言说,只能在心里默默神伤”可知,小狗狗被抱走后,“我”有点愧疚、自责。
24.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
“连滚带爬”意思是形容害怕得慌乱逃走的样子,这里是对小狗回洞时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狗们在发现来人后的惊慌之态,侧面表现出了小狗的可爱活泼;
“打量”意思是从上到下, 仔仔细细地观察,不疏忽地看(人的衣着外貌),并对其做出评价。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那只最大的狗的胆大与好奇。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⑥段“儿子每天都惦记着后院的狗狗,时不时地给它们喂食,我数次地阻拦他,还说,你把人家喂熟了你又上学去了,狗狗怎么办呢?你隔三差五地给贴补一些就行,长大了让人家跟着妈妈一起,别喂着把人家的天性都给喂没了”可知,“我”在照顾狗时,除了满足它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外,并不想给它们喂食过多,为的是让它们能够锻炼出自主求生的本领与能力,由此可见“我”对“小胖子”的爱是审慎的、基于长远考虑的、理性的;
根据第 段“再见小胖子的时候,它的一身膘掉没了,没那么圆咕隆咚,也没之前的活泼机灵了,脖子里挂着一根绳子,还加了一个花哨的铃铛。它的主人颇为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它也只能跟着绳子走,即使自己想干点什么,也被一次次地拖拽着走了”可知,邻居老爷爷将“小胖子”完完全全当做玩物来看待,他给“小胖子”拴上绳子,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显摆,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小胖子”的实际需求,限制了“小胖子”的生活自由,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是有约束而且自私的。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
2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7.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2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的理解。
29.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答案】26.示例:第②段描写了我第一天上学的愉悦以及父亲劳作的艰辛,用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做铺垫。 27.(1)示例:破碎,句中指爹的话对我心灵冲击之大,生动地写出我对不能继续读书的担忧。
(2)示例:倒装句,将“暖暖的”后置,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烘托了我看到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28.示例:爹听到我的话,看似没有反应,实则内心有波动。运用拟人,将汗珠子人格化,形象地写出此时爹内心选择的艰难,表现了爹沉默的性格和父爱的深沉。 29.示例:桌子是我人生的见证,我最终从乡村走进大城市,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桌子见证了父亲对我读书态度的转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桌子见证了村里人对教育态度的转变,众多的孩子回归读书,他们的人生将因知识而改变。
【解析】26.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可知,写“我”第一天上学时的喜悦以及父亲田间劳作的艰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我“家境的贫寒。
结合“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和③段“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⑤段“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⑦段“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⑧段“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等内容可知,以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同时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27.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碎”可理解为“破碎”,“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一句,将自己的“心”形容为“碎成一地畏惧”,结合⑤段“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可知,“碎”字形象写出作者担心父亲会不让自己读书的恐惧。
(2)结合⑨段“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可知,画线句“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为环境描写且为倒装句,“暖暖的”不仅形容春风,也暗指作者的心情。这句话烘托出“我”看到新桌子后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
28.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汗珠子赋予人的情思,形象写出父亲听到“我”要辍学后的反应,“汗珠子出卖了他”写出父亲纠结矛盾的心情;结合后文“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可知,这句话表现出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及对“我”深沉的爱。
29.考查行文线索。
结合 段“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等内容可知,桌子是作者坚持不懈读书经历的见证,它见证着作者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的历程,是作者人生之路的亲历者;
结合 段“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等内容可知,桌子也传达出父亲对教育态度由漠不关心到反对再到支持的转变,父亲为作者做新桌、擦拭桌子的行为体现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结合 段“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等内容可知,桌子的增多,暗指乡村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桌子也见证着众多村民对教育态度的变化,许多农村孩子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
(2023·辽宁本溪·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录取通知书
①小学毕业那年,住校的我洗衣服时,不小心洗坏了15张饭票,合计3斤12两(旧制16两为1斤),是5天的定量口粮。
②我流着泪跑回家,母亲一听慌了:“怎么得了!这5天吃什么?”
③我沮丧地说:“不读了!”
④父亲说:“虽然饭票没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
⑤“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没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60岁的父亲着了魔似的把我拖到学校,把米交给学校食堂。
⑥我担心父母亲饿肚子,中午又往家里跑,却看见他们在稻草树下忙碌。生产队的稻草扎在树腰上,下面悬空,两头小中间大,呈漂亮的弧形,像一个巨大的球,雨再大都淋不进。时令已是盛夏,树腰上只剩松松垮垮的稻草帽。父亲见了我,十分尴尬地说:“捶点谷子!”说着,解开两只稻草活结,把稻草横摆在簸箕里,他们一个一个翻找。父亲用拇指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夹杂在稻草中的谷穗掐断,放到身边的铜脸盆里,又继续翻找。然后是捶,接着,母亲端起簸箕颠簸——扬弃禾叶、灰尘和瘪谷,留在簸箕里的是一点点二皮谷。母亲把二皮谷颠进铜脸盆里——我没了15张饭票,两位老人要从稻草堆里找补,渡过难关。
⑦我鼻子发酸,暗暗发誓努力学习。
⑧全校只我一人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全部在内,要42元,但父母亲翻箱倒柜,只凑了10元钱。
⑨幸好凭录取通知从生产队仓库过了360斤口粮谷卖到粮站转户口,拿到20.88元,加上通知说一学期的学费可分两次交,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⑩开学那天,父亲挑着被子和木箱步行70里,把我送到老城区的永兴二中。次日早饭后,全班同学坐船过便江去新二中的建校工地劳动,父亲又送我到码头。上船后,父亲突然喊:“站里一点!木箱挨着水面了!”说着,揸开五指擦眼睛。我心头一热,也泪流满面。老人家目送我过了江、上了岸才转身离开渡口。
期末考试前,要休学的同乡同学“顺”走了我的被子。等我把情况告诉班主任时,他已经走了。
放假那天,到家已是傍晚,两位老人还在禾场上剁金刚刺柴蔸(dōu)。父亲说剁成片晒干卖给供销社,5分钱一斤,用来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的手被金刚刺的倒钩划开一道道口子,结满紫黑的血痂。我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说书没法读了。父亲惊问我犯了什么事,我抽泣着诉说了被子丢了的情况。父亲如释重负,说被子没了,书也要往上读。过后补了一句:“你那同学太过分!”
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找到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没再去读书。
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
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
但是,当父亲目送表侄抬着贱卖的小衣柜远去,我还是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一丝不舍。片刻,他将15张2元面额的人民币一张一张递给我。
“攒劲读书!”老父低声叮嘱。
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
初秋的一个下午,正在破篾的父亲接过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没看,额头上的皱纹叠作一堆,苦笑着把通知书还给我,轻轻地吐出含混的两个字:“收好!”
我把通知书收好,一收,收到现在。
(选自《读者》,有改动)
30.选文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1.阅读选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概括 父亲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 明知被子要不回来,仍同意“我”去找同学,让“我”练胆量。 (3) (4)
形象特点 (1) (2) 勤劳能干 果断
3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段画线句子。
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
33.读选文结尾段,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我”把通知书收到现在的举动。
3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②段中的画线句子写母亲的慌张,可以反衬出父亲的镇定从容。
B.选文⑤段中父亲“着了魔似的”拖“我”,可见他供“我”上学的决心。
C.选文⑩段中的“我”“泪流满面”是因为被父亲的爱和关心所感动。
D.选文 段中父亲目光中的“不舍”反映了他对贱卖小衣柜的后悔之情。
【答案】30.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翻捡稻草、寻获粮食的不易,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爱,也体现了“我”当时内疚自责的心理。 31. 有担当 教子有方 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 父亲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 32.比喻(夸张),强调了“我”听到父亲的鼓励和叮嘱后的震撼和感动。 33.因为“通知书”凝结了父母的辛苦和“我”个人的努力,此举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是“我”对过往岁月的铭记和珍视。 34.D
【解析】30.考查描写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物局部细节的描写称为细节描写。
结合“父亲用拇指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夹杂在稻草中的谷穗掐断,放到身边的铜脸盆里,又继续翻找。然后是捶,接着,母亲端起簸箕颠簸——扬弃禾叶、灰尘和瘪谷,留在簸箕里的是一点点二皮谷。母亲把二皮谷颠进铜脸盆里”的内容,由“掐断”“放”“翻找”“捶”“端起簸箕颠簸”等一系列动词可知,本句采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翻捡稻草、寻获粮食的不易,突出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疼爱;结合⑦段中“我鼻子发酸,暗暗发誓努力学习”可知,也体现出“我”当时内心的愧疚自责之情。
31.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由题干“父亲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可定位至④⑤段。结合④段中“父亲说:‘虽然饭票没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⑤段中“‘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没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60岁的父亲着了魔似的把我拖到学校,把米交给学校食堂”的内容可知,父亲在“我”把粮票洗坏后,没有丝毫抱怨,而是义无反顾地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可看出父亲有责任感,有担当;
第二空,由题干“明知被子要不回来,仍同意‘我’去找同学,让‘我’练胆量”可定位至 段。 段中“我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说书没法读了。父亲惊问我犯了什么事,我抽泣着诉说了被子丢了的情况。父亲如释重负,说被子没了,书也要往上读。过后补了一句:‘你那同学太过分!’”, 段中“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找到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没再去读书”的内容可知,父亲想通过让“我”去找同学要被子练胆量,可看出父亲教子有方;
第三空,由题干“勤劳能干”可定位至 — 段。结合 段中“放假那天,到家已是傍晚,两位老人还在禾场上剁金刚刺柴蔸(dōu)。父亲说剁成片晒干卖给供销社,5分钱一斤,用来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的手被金刚刺的倒钩划开一道道口子,结满紫黑的血痂”, 段中“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可概括为: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
第四空,由题干“果断”可定位至 段。结合 段中“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 段中“但是,当父亲目送表侄抬着贱卖的小衣柜远去,我还是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一丝不舍”可概括为:父亲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
32.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的内容可知,“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多用于比喻。结合上文“‘攒劲读书!’老父低声叮嘱”的内容可知,句子中将父亲低声叮嘱“我”的话比作春雷,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听到父亲鼓励和叮嘱之后,内心后的震撼和感动之情。
3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 段中“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 段中“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的内容可知,父母为了供“我”读书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并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我”把通知书珍藏至今,是因为“通知书”凝结了父母的辛苦和“我”个人的努力,表达出“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我”对过往岁月的珍视和铭记。
34.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结合 段中“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叙事类散文阅读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分为偏重于记事的散文和偏重于写人的散文两类。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面貌,人物形象较小说更为真实。
(二)叙事散文的基本特征:
1.叙事散文的结构紧凑,有条理,能够有效地进行叙述,使叙事散文的结构清晰,由头至尾有条不紊。
2.叙事散文的结构通常以“提出问题——有关事件发生——有关事件解决”的形式进行叙述,结构单一简洁。
3.叙事散文中的情节有趣有节奏。故事叙述有悬念,使读者能够融入其中,更好地了解故事。
4.叙事散文要求细节描写细致,使故事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题思路
叙事散文的阅读方式
一、抓住关键句,把握主旨
1.学会抓关键句。
包括中心句(概括凝练)、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主旨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抒情句(表明感情,富有感染力)、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散文的主旨指向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散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把握散文的主旨,而主旨的把握离不开文本中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和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阅读散文要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抒情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主旨。
2.抓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
二、抓出线索,剖析结构
1.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先抓各段中心句,概括出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位于段首或段尾。
2.依据线索,分层概括。依据行文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各层意思。
(三)叙事散文的鉴赏方法
1、分析结构。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故事叙述紧凑而有条理,使叙事散文更加有说服力。
2、分析情节。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生活情节进行生活化描述,使叙事散文更有节奏感,使读者有代入感。
3、分析细节描写。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事件描写细致,使事件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叙事散文的鉴赏重点
1、赏析人物
①分析塑造手法。
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③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④分析人物描写。
答题格式: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对应事件概括
2、鉴赏语言
①手法使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②句式使用。(长短句、整散句)
③词语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名词、形容词)
④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①本段文字XX词表现了(突出了) XX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XX的(手法),表达了XX的XX(特点),增强了XX感染力。给人XX感受。
3、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
①标题表层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与主题相关的深层意思。
②标题的作用:(1)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2)结构:贯穿全文线索。(3)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4)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5)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4.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景观: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
5.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6.理解散文的主题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事件;作者的见闻感受和经历、思想感情;某一事物;时间;地点。
④把握意义:即深入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三、名著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朝花夕拾》题目含义是: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散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等文章构成。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类散文,是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文中写了七个典型事例:①“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②“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④匿名信事件。⑤看电影事件。⑥与藤野先生道别。⑦怀念藤野先生。
例题练习:
1.班级开展“品‘朝花’·忆鲁迅”的主题读书会,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与经典相遇
第六小组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2)活动二:与经典相知
《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平凡且有弱点,但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人物形象。
阿长 藤野先生 范爱农
(3)活动三:与经典同行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1)①《父亲的病》
②“我”想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书。待“我”背会,去看赛会已索然无味。
③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2)示例:阿长是“我”的保姆。她有许多烦琐的规矩,喜欢切切察察,谋害了“我”的隐鼠,会讲长毛和美女蛇的故事,为“我”买来了带插图的《山海经》。她善良、朴实、迷信、唠叨,却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的事。
藤野先生是“我”的恩师,“为中国”“为学术”是他真实的写照。他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他治学严谨、热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范爱农是“我”的同乡好友。起初“我”对他印象不好,认为他总在藐视他人,声音钝滞:通过“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表现了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感,是个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3)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他意识到要想拯救愚弱的国民,必须改变人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他具有忧患意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有志青年的选择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结合起来。
2.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填写下表。
篇章 情节提要 感悟评价
《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了幼时与阿长相处的各种情景:她满肚子麻烦礼节,懂得各种生活中的规矩习俗,给作者讲述“长毛”的故事,买最喜爱的《山海经》。 阿长是一个具有① 性格的劳动妇女,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她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里得到的各种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严格又不乏乐趣的读书生活,表达了应让儿童自由活泼成长的愿望。 全文在写法上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成功之处是②
《藤野先生》 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和藤野之间的诸多往事,如:③ 藤野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学生,严谨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令作者深切怀念。
【答案】 迷信、善良、热心、纯朴、热情。 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成功抓住外貌、动作、心理特征的人物描写方法或对比手法。 帮我修改讲义、指出“我”解剖图中的错误、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四、课堂练习
(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舢板
王华琪①
①舢板就是一种小船。为何叫“舢板”?据说,原名“三板”,因其多为底、左、右三块木质板子构成,且用桨、篙、橹推进而得名。
②还有一种说法更有意思。“山”有“伟岸”、“庞大”之意,“舢板”的“舢”就指“大山一般的船”,即母船;“舨”本指“在大船与大船之间,或大船与码头之间穿梭往返的小船”,即子船。因“母”“子”关系密不可分,遂两字合并为一词“舢板”,专用于表示“舢的舨”的意思。以前的渔船都是一对对的,双双出海,对对归航,像夫妻,舢板就是他们的孩子,是“还没长大的渔船”,他们组合成了一个家庭,渔船靠岸,渔民坐着小舢板登岸,渔船要起航,渔民坐着小舢板登船。渔船离港了,小舢板就在岸边静静地候着,像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
③以前,渔船有一对画在艏部的眼睛,我们叫它“船眼”,小舢板也有一对小“船眼”。以前的商船也有“船眼”,但商船和渔船的“船眼”不一样,商船的眼睛看着远方,渔船的眼睛向下望着鱼群,小舢板的眼睛也是看着水面。商人目光着于远处,方能求得大利益;渔民则祈望于大海的回馈,渴盼这双俯视的眼睛能给他们带来丰足富裕的生活。大船如此,小舢板也一样。
④舢板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隔舱是不盖板的,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是舢板主人睡觉之处,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甚是简陋。
⑤老渔民划舢板是用橹的,不用桨。橹和桨是不一样的,橹长而扁窄,桨短而厚宽;橹在船尾,桨在船舷。据说,在13世纪,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人跑到中国,他好奇地打量着他邦异域的景象,当他看到一只只刷着明亮油漆的舢板,很是惊异,因为这种小船和他老家的“刚朵拉”不一样,在某些方面,这些船的制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当时欧洲的造船技术,例如,在艉部底下有一个方向舵,在甲板上还有防水隔间。当然,装有方向舵的是比较大的舢板了,我老家的小舢板没有方向舵。
⑥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板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板,折好舢板,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板的尾部,把舢板放入水缸里,让圆珠笔芯浮在水面,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板”的游戏。
⑦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板,锯、凿、锥都用上,怕爸妈批评,偷偷地做,我做帮手,耗时好几个月,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板,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那只雕刻精美的小舢板不知后来丢哪儿了。还有,以前家里有一只大“船眼”,家里用它来盖米缸,今年过年我还问母亲,一起翻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了……
⑧春节过后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飘着细雨,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缆绳在海面悠悠晃晃。我就在这个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无限畅想的渔港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连缀成珠。
⑨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板,一只是旧舢板,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像一只耷拉着毛的老母鸡;另一只是新舢板,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像一只顶着红冠的大公鸡。
⑩旧舢板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藤壶一类的贝壳,上部是深蓝色,油漆已经斑驳。舢板的主人是个老渔民,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花白的头发因为淋过细雨,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黝黑的脸庞留着暗红色的斑点,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板破了,弟弟帮着修,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接着拌好桐油灰加入麻筋,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哥哥说弟弟特别手巧,能修船。
这时,新舢板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嘟哝着,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板很少了,很多是用钢筋做骨架铁皮包边焊接的铁舢板,摇舢板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板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眼神依旧浑浊,但透着坚定。
旧舢板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舢板是连接渔船和海岸的符号,是起航与归航的标注。时过境迁,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小镇现在就建起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示着闽浙渔船和舢板的模型。
有些记忆或许只能永远成为记忆……
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板,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年老了守着小舢板,轻拍海涛,静听风啸,这就是渔民的一生,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但那是伦理意义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板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破旧的舢板,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每每回望,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选自《台州日报》,2021年4月18日)
【注释】①王华琪:台州玉环坎门人,作此文时已年届五十。
【事】
1.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可以抓住事件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下面是小江整体感知后做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情】
2.阅读叙事散文要注意体会事件背后的情感。这篇文章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叙事描写中。请你找出一例,分析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这一特点。
例句:
分析:
【赏】
3.阅读叙事散文还要赏析作者行文的匠心。请仔细阅读第⑨段,说说作者描写新旧两只舢板有什么作用。
【悟】
4.阅读叙事散文更要明其主旨,有所感悟。假如要编一本台州籍作家作品合集,把王华琪的这篇《舢板》收录其中,你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还是“山海文化”栏目?为什么?
【答案】1.折纸舢板 修旧舢板 2. 例句: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分析:这句话以旧船橹做着拍打海涛的梦,含蓄地传达出老渔民对大海的深情,以及对原有自然朴素的渔民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渔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思虑。本句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自然隐含其中。 3.这一段描写新旧两只舢板,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出下文对老渔民与新舢板主人的叙写,让读者清楚了解渔港的变迁,表达出作者由这种变迁所引发的怅惘之情。 4.示例1:我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由文中可知,作者是渔民的后代,十七岁便离开渔港在外闯荡,年岁越长,越对故乡的人、事、物眷恋有加。作者年届五十重归故里,发现渔港冷清、渔船寂寥,回望往昔,为之慨然。于是作者翻捡出自己难以磨灭的故乡印记,围绕着舢板叙写了童年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人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故土深情。所以放在“赤子乡情”栏目比较合适。
示例2:我觉得应该放进“山海文化”栏目。文章围绕舢板向我们展示了渔港风物和渔家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渔民精神和渔家文化。这里有技术远超“刚朵拉”的舢板,还有既谦卑又自信的渔民,更有耕海牧渔、搏风击浪的拼搏精神,也有退守小舢板、静听风啸的淡然心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台州山海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放进“山海文化”栏目比较合适。
【解析】1.本文考查文章梳理。
据思维导图已知信息及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哥哥雕舢板的内容在第⑦段。因此关于“我”与舢板的描写在第⑦段之前。老渔民兄弟与舢板的描写在第⑦段之后。
空一:据第⑥段“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板,折好舢板,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板的尾部,把舢板放入水缸里,让圆珠笔芯浮在水面,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描述可知:“我”折纸舢板;
空二:据第⑩段“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板破了,弟弟帮着修”的描述可知:老渔民兄弟修旧舢板。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题通过分析散文中叙事句子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首先要找出相关隐含作者情感的叙事句子,再从“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叙事描写”的写作手法上加以分析即可。
示例:
例句:时过境迁,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小镇现在就建起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示着闽浙渔船和舢板的模型。
分析:“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此句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了当前渔港的现状,却隐含对渔家文化渐渐消逝的不舍。“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一句似乎是对现状的猜测,却在无声中表达了作者对渔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思虑。本句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自然隐含其中。
3.本题考查语段作用。
定位至第⑨段,据“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板,一只是旧舢板,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像一只耷拉着毛的老母鸡;另一只是新舢板,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像一只顶着红冠的大公鸡”可知,这一段描写新旧两只舢板,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根据“这时,新舢板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嘟哝着,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板很少了,很多是用钢筋做骨架铁皮包边焊接的铁舢板,摇舢板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板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描写,引出下文对老渔民与新舢板主人的叙写,让读者清楚了解渔港的变迁;据“舢板是连接渔船和海岸的符号,是起航与归航的标注。时过境迁,东海的渔业资源在枯竭,渔民大都上岸了,渔船越来越少,当然,舢板尤其是木质舢板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板了,小镇现在就建起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示着闽浙渔船和舢板的模型”记叙可知,表达出作者由这种变迁所引发的怅惘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开放题,两个观点皆可选择,言之成理即可。
适合放进“赤子乡情”栏目,从以下描述可分析:第⑥段“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板情有独钟”,由文中可知,作者是渔民的后代,十七岁便离开渔港在外闯荡,年岁越长,越对故乡的人、事、物眷恋有加。第⑧段“春节过后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飘着细雨,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缆绳在海面悠悠晃晃”,作者年届五十重归故里,发现渔港冷清、渔船寂寥,回望往昔,为之慨然。第⑧段“我就在这个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无限畅想的渔港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连缀成珠”,于是作者翻捡出自己难以磨灭的故乡印记,围绕着舢板叙写了童年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人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故土深情。所以放在“赤子乡情”栏目比较合适。
放进“山海文化”栏目合适,可从以下描述可分析:第④段“舢板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隔舱是不盖板的,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是舢板主人睡觉之处,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甚是简陋”,文章围绕舢板向我们展示了渔港风物和渔家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渔民精神和渔家文化。第⑤段“在某些方面,这些船的制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当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和“这里有技术远超‘刚朵拉’的舢板”可知,这里有先进的舢板。第 段“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和“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年老了守着小舢板,轻拍海涛,静听风啸,这就是渔民的一生,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 描写了既谦卑又自信的渔民。既有耕海牧渔、搏风击浪的拼搏精神,也有退守小舢板、静听风啸的淡然心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台州山海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放进“山海文化”栏目比较合适。
(2022上·甘肃酒泉·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车后座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疑在婉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茬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自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威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⑧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⑤段划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第⑦段中,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
D.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流露出浓浓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具有震动心弦的力量。
6.文章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文中“我”的父亲一路颠簸为“我”送吃的,让“我”“两眼含泪”,请联系原文说说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8.“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悄悄离去了”,文中父亲的悄悄离去,给作者留下无尽的思念。请写出你阅读后的感触。
【答案】5.C 6.父亲的车后座”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父爱的象征,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为作者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感受到父亲的无私付出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爱,内心既感激又心疼,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 8.示例:生命易逝,珍惜当下,多与父亲沟通交流,让父亲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要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对子回报父亲、孝顺父亲。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错误。根据原文第⑦段“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可知,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我”的埋怨是对父亲的心疼,而父亲不辞辛苦地蹬车来给“我们”送东西,不在乎被埋怨,是因为对“我们”的想念和关爱。
故选C。
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文章围绕“车后座”回忆了儿时父亲做木材生意的艰辛;上小学、中学时,父亲对“我”的关爱;结婚后,父亲用车子给我们送东西。“车后座”是将这些材料贯穿在一起的线索;父亲的“车后座”有太多关于父爱的回忆,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车后座”有关的往事,表达了“父爱”的主题,以小见大,文章切入点巧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本题考查文章的情感表达。
根据原文第⑦段“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可知,“我”心疼父亲,埋怨他时他并不生气,“我”在父亲的言语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真挚的爱;“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回想起从前在后车座上度过的时光,“我”的内心既感激又心疼,“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即可。文中写了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引导我们珍惜拥有的美好亲情,及时回报父母关爱亲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无情的,我们应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珍惜拥有的美好亲情,及时回报父母关爱亲人。
(2021·重庆渝中·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二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
9.阅读第④到第⑦段内容,简要概括哑巴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借《哑巴与春天》这个题目,要表达什么情感?
11.请简要分析结尾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开头划线句子的作用。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13.在引导同学们阅读七下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时,有老师设计了两组问题,同学们发现,按照这两组问题阅读“小人物”,很容易就读懂了叙事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问题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对阿长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我为什么要深情怀念和赞美长妈妈?
《老王》问题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杨绛(一家)又是怎样的人?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有愧怍之情?
请结合以上两个问题组和本篇文章的阅读考试题,归纳读懂“小人物”叙事散文的方法。
【答案】9.示例1,哑巴是一一个善良、勤恳,热爱生活的人,在遭受打击摧毁自尊
后,他一蹶不振自我放弃不再抗争,最终被冷漠之人抛弃放弃。
示例2,答到其中两个方面即可。如①地位:社会底层人物,失去尊严;②环境:生活在落后地方,周围人群人性冷漠;③性格:勤劳、善良;④命运:被人抛弃,结局悲惨。 10.“哑巴”和“春天”两个短语,在本文中有“哑巴没有春天”和“哑巴应该有春天”两种情思的表达:“哑巴没有春天”,这是针对哑巴的悲惨命运说的,既有同情哑巴悲惨命运的哀其不幸,又有埋怨哑巴自我放弃的“怒其不争”;“哑巴应该有春天”,这是作者针对哑巴冷漠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愤怒,作者真诚地呼吁,身处底层命运悲惨的哑巴们,如果没有社会的强劲的春风的吹拂,哑巴们很难有春天,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对即可) 11.表层意思是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深层含义则是,一个本份、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 12.小镇“偏僻而又冷寂”,交代人物生存的恶劣环境,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生命“缺陷”,“脆弱”,“被风和寒冷给摧折”的交代,强烈暗示了人物的悲惨生活悲剧命运,在这个只有寒风没有春风的地方,他的命运很脆弱,他的生命活力,会被风和寒冷摧折。 13.读懂“小人物”叙事散文的精读方法(精读策略):读懂主要人物,理清人物间的关联,领会文章的意蕴。
【分析】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原文“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可知,哑巴是一个生活勤恳的人;
根据原文“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可知,哑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根据原文“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可知,哑巴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
根据原文“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可见,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和打击之后,被摧毁自尊,他不再积极的生活,不再抗争,最终被冷漠之人抛弃,结局悲惨。
10.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首先分析标题的特点,这个标题由“哑巴”和“春天”两个短语组成,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春天是美好的,可是哑巴的生命里没有春天,比如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干活辛苦劳累,娶不上媳妇,被人嘲笑看不起,“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最后他被抛弃,可是他没有在被人嘲笑时抗争,这是后半夜默默哭泣,可见哑巴的生命中没有春天,作者借题目表达了对哑巴的同情,又表达了埋怨哑巴自我放弃的“怒其不争”;
从本文的主旨角度看,作者在同情和怒其不争的同时,也在为像哑巴一样的人们鸣不平,如此勤劳诚恳、热爱生活的人是应该有美好的生活的,可是在“生产队”的年代,“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更何况像哑巴一样的残疾人,是很难有美好的生活的。因此作者创作的深层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社会的强劲的春风的吹拂,哑巴们很难有春天,他也“无法在春天里歌唱”,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文章的结尾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感叹,从浅层次人物本身特点来看,哑巴“无法在春天里歌唱”是因为他身体上有缺陷,即使他热爱生活,在院子里种上好看的花,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他却不能唱出声音,无法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春天”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深层次来看,哑巴内心善良美好,可是他却“无法”唱歌,无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他本身的缺陷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他享受自己的正常生活,人们看不起他,嘲笑他,歧视他,让他做隔帘,使他的尊严受到伤害,最终让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变得麻木,这也是结尾说他“永远”无法在春天唱歌的外部原因,也是作者感叹的深层原因。
12.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本段文字描写自然环境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有生理缺陷的哑巴的境遇。从自然环境看,这里是“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偏僻”交代此处的闭塞,“冷寂”即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小镇社会环境的描写。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用冷寂的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处境的艰难;“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此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哑巴生命的“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1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阅读方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两组阅读提示,其实提示了阅读叙事文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角度。“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和本文阅读试题的第一题,这三个问题启发我们要读懂叙事文学,应该用精读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特点;“我对阿长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和“杨绛(一家)又是怎样的人”和本文的第四题,这三个问题,启发我们在阅读叙事文学时,应注意理顺主要人物的社会关系,以加深对主要人物特点的理解;“我为什么要深情怀念和赞美长妈妈”“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有愧怍之情”和本文的第二、三题,这四个问题,都启发我们去探究文章的写作原因,即注意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和创作主旨。
(2021上·湖北黄冈·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叙事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鞋子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路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哈,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装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能抖出一片春天。
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2)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15.“父亲的鞋子”这个标题用得好,请分析它具体好在哪里。
16.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4.(1)运用动作描写,“坐”“脱”“抖”“低下”“拍”“清理”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父亲清理身上杂草的动作,表现出了父亲的细致、细心。
(2)运用排比手法,如数家珍般一口气点出了“花草”的来历,突出了父亲的勤劳,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与敬爱。 15.①“父亲的鞋子”既是文章中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它串起了全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②以小见大,通过寻常的物象来寄寓深刻的人生感悟。③通过写“父亲的鞋子”,抒发了“我”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 16.①父亲也许没有留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②父亲虽然远去,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不尽。③以“草木”作比,比喻父亲美德永世芳香,形象生动。④呼应前文“春天院子里长出花草”的描写和议论,深化了题旨。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答题公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根据句子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本题有两个句子,分别解答:
(1)可从描写角度赏析。从“坐”“脱”“抖”“低下”“拍”“清理”这些动词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楼下清理身上灰尘、杂草的经过,表现了父亲的细致、认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2)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三个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一气呵成由小见大写出了“草”的来历, 突出了父亲的勤劳美德,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赞美之情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散文标题一般作用:① 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 点明文章主旨;③ 交代行文线索;④ 奠定感情基调;⑤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逐条梳理结合文本再作答。本文“父亲的鞋子”既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把文章的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地连在一起,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父亲的鞋子”抒发了“我”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内容方面、结构方面解答。解答此题此题时要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内容方面: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父亲留下的美德比喻成草木,突出其美德永世留芳的特点。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富或是权力,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结构方面:此句在文章结尾处,与上文第⑤段 第二年春天院子长出草木的描写和后文 段议论相照应,深化主旨,总结全文。
五、中考真题
(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啁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18.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2)朗读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你会用哪种语气?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哀伤忧叹 B.激动喜悦 C.温柔和缓
我选( )(填序号),理由:
19.第⑧段画横线句中“跪”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0.“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
21.文章以“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却用较多笔墨写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7.(1)买花生种子(2)父亲出院后(3)起花生 18.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青蛙、蚂蚁、花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生与小动物们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花生欢快成长的喜爱。 B从“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可以看出,父亲面对花生高产丰收的情景,内心的愉悦兴奋之情,故应该用激动喜悦的语气来读。 19.对苍天给予好天气的感激,对土地的虔诚,即使腿脚不便,也要参与丰收的执着。 20.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土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想着等花生收获后,给救了自己一命的医生送一些,给儿女一些,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自己腿脚不便,仍然要跪着收花生;父亲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不让母亲撵走鸟雀,给鸟雀留一口吃的。 21.①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是本文的线索;②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每一个阶段都有父亲的身影,有力的凸显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为鱼骨图思维导图,上面一排表示时间,下面一排对应的是事件。
第一空:根据题干信息“开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②段,由“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可以归纳事件为:买花生种子;
第二空:根据题干信息“守花生”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④段“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第⑤段“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由此可以归纳时间:父亲出院后;
第三空:根据题干信息“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⑦段“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由此可以归纳事件为:起花生;
据此回答即可。
18.(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分析了这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由“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可知,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这些动物人类的特性,使得它们的行为和情感更加生动和有趣,准确地分析了拟人在描述动物行为和画面中的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动物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并通过拟人和描述动物们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花生和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朗读。从句子中可以看出,父亲在起花生时感到非常高兴,甚至不感到累,越起越开心。因此,朗读这个句子时应该用激动喜悦的语气,表现出父亲的高兴和兴奋。这种语气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父亲的情感状态,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父亲的心情。而哀伤忧叹和温柔和缓的语气则不符合句子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意图。
据此回答即可。
1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首先,父亲虔诚地拜了拜苍天,这个动作表明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他深知花生的生长离不开大地的滋养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因此他以跪拜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意和感激。其次,父亲慢吞吞跪向大地,这个动作表明他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土地不仅是花生的生长之地,也是父亲赖以生存的根基。父亲通过跪拜的方式,表达了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最后,父亲在起花生前的“跪”这一动作,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庄重和认真。父亲深知花生的收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他以最庄重的方式,表达了对花生的重视和感激之情。
据此回答即可。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可知,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深知土地的特性和价值,知道如何利用土地创造最大的收益。他懂得哪块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而不是盲目地种植。这种对土地的了解和尊重,表明他是一个经验丰富、有智慧的农民。
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可知,父亲也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一直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尤其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他计划在花生丰收后,将一部分送给刘教授,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此外,他还想着给儿女留下一些,而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这种感恩和分享的精神,展现出他的淳朴和善良。在收花生时,尽管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不能跪下,但他仍然坚持跪着收花生。这种执着和坚韧的精神,表明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勤劳努力的人。他不放弃任何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工作。
根据文章第⑨段“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可知,父亲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看到鸟雀飞来捡落花生吃,并没有驱赶它们,而是认为丰收了总得给鸟们留口吃的。这种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表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福祉。
据此回答即可。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是文章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文章将父亲的形象和花生的生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种植花生开始,到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再到最后的收获,每一个阶段都与父亲息息相关。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连贯。
(2)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父亲的身影。通过描述父亲在各个阶段的付出和努力,文章有力地凸显了父亲的人物形象。从选地、整地、播种到除草、施肥、喷药,再到收获、晾晒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父亲的辛勤劳动。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也突出了他勤劳、坚韧、有责任心的优秀品质。
(3)通过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来衬托父亲的形象,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花生作为一种农作物,不仅是一种经济收入来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的象征。父亲通过种植、管理花生,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回报,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提升。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正是文章所要传达的主题。
据此回答即可。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花黄的夏天
马慧娟
①那年夏天,每次一开后院的门,花黄都会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回头看,那架势好像我要追打它一样。我很无辜地看着它逃窜,也没办法证明我对它没有恶意,所以无法打消它对我的防范。
②花黄是条流浪狗,黄色是它的底色,上面黑色一道子、褐色一道子、灰色一道子的。儿子和我说,看着是个花的,又看着是个黄的,我说那就叫它花黄。
③后院堆着一堆玉米秸秆,这两年没有养牛羊,玉米秸秆也没用处,不知不觉间,就被花黄给侵占了。莫名其妙多了一条侵占我们家地盘的狗,还时不时对着我龇牙咧嘴,动不动在我把它遗忘了的时候蹿出来吓我一跳。这让我挺生气。但花黄可能认定我就是个纸老虎,冷冷地瞅我两眼,一屁股钻进黑洞洞的窝里,根本不理我。
④后来见到花黄,很疑惑它为何消瘦得厉害。直到有一天儿子说,后院有几个小狗狗,长得可招人疼了。我瞬间明白了花黄为啥那么瘦。我跟着儿子出去看那些小狗狗,只见在散乱的秸秆中,几只巴掌大的狗狗蹭在一起玩耍。听见人来了,它们连滚带爬地向花黄刨出的洞里钻去,那只最大的把自己的半截身子钻进去,又掉过头来,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我和儿子。
⑤我突然有点自责,我应该早点观察一下花黄,而不是当它是个入侵者。这两个多月,它过得多辛苦啊。那么小的一条狗,居然照料着五只小狗。
⑥儿子每天都惦记着后院的狗狗,时不时地给它们喂食,我数次地阻拦他,还说,你把人家喂熟了你又上学去了,狗狗怎么办呢?你隔三差五地给贴补一些就行,长大了让人家跟着妈妈一起,别喂着把人家的天性都给喂没了。
⑦儿子答应着,但我知道,他又把吃的已经给狗狗了。花黄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投喂而改变与我们的生疏,它仍然是个独行者,觅食,回家,管娃,它还是那么瘦。
⑧儿子投喂了一段时间,几只小狗狗已经敢出来在后院散步了,那只最大的明显胖了一圈,胆子也大了起来。有一次我去后院,它围在我脚下不走,几只小短腿托着圆嘟嘟的肚子各种扭。我笑着和儿子说,几天不见,这家伙咋成个小胖子了?
⑨几个小家伙越来越可爱了,但我还是不想让儿子喂得太多。他总是要去上学,我总是很忙。对于小胖子的亲近,我总是充满着深刻的担忧:我没办法对这一家狗负责,也不想磨灭他们身上的野性,外面的世界天宽地阔,总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
⑩一周后,我忙完回来,儿子一脸可惜地和我说,狗狗都不在了。我问发生了什么。儿子说,小胖子被邻居老爷爷抱走了,老二被另外一个邻居抱走了,其他几只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我沉默着接受了这个现实,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花黄。如果我和儿子没有参与到它们的生活中去,那小狗狗是不是就不会被抱走,就不会失踪了?可很多未知都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一些情绪无法言说,只能在心里默默神伤。
再见小胖子的时候,它的一身膘掉没了,没那么圆咕隆咚,也没之前的活泼机灵了,脖子里挂着一根绳子,还加了一个花哨的铃铛。它的主人颇为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它也只能跟着绳子走,即使自己想干点什么,也被一次次地拖拽着走了。
燥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后院沉寂了下去,花黄并没有离开,偶遇时,它总是站在远处看着我。我时不时地给它放点吃的。但它从来不和我亲近,只是远远看着。
(有删改)
22.文章主要表现了流浪狗“花黄”哪些内在特点?请简要分析。
23.“花黄”生活在后院里,“我”对它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①花黄最初侵占后院,让“我”很 ;②后来见到花黄消瘦得厉害,“我”很 ;③看到花黄的小狗后,“我”有些 ;④小狗狗被抱走后,“我”有点 。
24.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听见人来了,它们连滚带爬地向花黄刨出的洞里钻去,那只最大的把自己的半截身子钻进去,又掉过头来,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我和儿子。
25.“我”和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评析。
【答案】22.①胆小孤独,防范心重。它是独行者,看到“我”开院门,就逃跑,不和“我”亲近;也不会因为“儿子的投喂而改变与我们的生疏”。②充满母爱,责任心强。它辛苦觅食,尽责抚养自己的孩子。 23. 生气 疑惑 自责(同情) 愧疚 24.①“连滚带爬”生动地写出小狗回洞时的惊慌之态,突出了小狗的可爱。②“打量”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最大的那只狗看我们时的神情,形象地表现了它的胆大和好奇。 25.①“我”对“小胖子”的爱是真诚而有理性的。默许儿子给“小胖子”喂食,并提醒儿子不能把小狗的天性喂没了。②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是有约束而自私的,他给“小胖子”拴上绳子,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限制了“小胖子”的自由,让它失去了部分天性。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我很无辜地看着它逃窜,也没办法证明我对它没有恶意,所以无法打消它对我的防范”可知,花黄每次看到“我”开院门,就逃跑,不和“我”亲近,胆小孤独,防范心十分重;
根据第④段“后来见到花黄,很疑惑它为何消瘦得厉害。直到有一天儿子说,后院有几个小狗狗,长得可招人疼了。我瞬间明白了花黄为啥那么瘦”可知,花黄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责任心十分强。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①空:根据第③段“这让我挺生气。但花黄可能认定我就是个纸老虎,冷冷地瞅我两眼,一屁股钻进黑洞洞的窝里,根本不理我”可知,花黄最初侵占后院,让“我”很生气;
第②空:根据第④段“后来见到花黄,很疑惑它为何消瘦得厉害”可知,后来见到花黄消瘦得厉害,“我”很疑惑;
第③空:根据第⑤段“我突然有点自责,我应该早点观察一下花黄,而不是当它是个入侵者”可知,看到花黄的小狗后,“我”有些自责;
第④空:根据第 段“我沉默着接受了这个现实,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花黄。如果我和儿子没有参与到它们的生活中去,那小狗狗是不是就不会被抱走,就不会失踪了?可很多未知都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一些情绪无法言说,只能在心里默默神伤”可知,小狗狗被抱走后,“我”有点愧疚、自责。
24.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
“连滚带爬”意思是形容害怕得慌乱逃走的样子,这里是对小狗回洞时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狗们在发现来人后的惊慌之态,侧面表现出了小狗的可爱活泼;
“打量”意思是从上到下, 仔仔细细地观察,不疏忽地看(人的衣着外貌),并对其做出评价。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那只最大的狗的胆大与好奇。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⑥段“儿子每天都惦记着后院的狗狗,时不时地给它们喂食,我数次地阻拦他,还说,你把人家喂熟了你又上学去了,狗狗怎么办呢?你隔三差五地给贴补一些就行,长大了让人家跟着妈妈一起,别喂着把人家的天性都给喂没了”可知,“我”在照顾狗时,除了满足它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外,并不想给它们喂食过多,为的是让它们能够锻炼出自主求生的本领与能力,由此可见“我”对“小胖子”的爱是审慎的、基于长远考虑的、理性的;
根据第 段“再见小胖子的时候,它的一身膘掉没了,没那么圆咕隆咚,也没之前的活泼机灵了,脖子里挂着一根绳子,还加了一个花哨的铃铛。它的主人颇为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它也只能跟着绳子走,即使自己想干点什么,也被一次次地拖拽着走了”可知,邻居老爷爷将“小胖子”完完全全当做玩物来看待,他给“小胖子”拴上绳子,得意地扯着它在村道上溜达,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显摆,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小胖子”的实际需求,限制了“小胖子”的生活自由,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是有约束而且自私的。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
2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7.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2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的理解。
29.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答案】26.示例:第②段描写了我第一天上学的愉悦以及父亲劳作的艰辛,用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做铺垫。 27.(1)示例:破碎,句中指爹的话对我心灵冲击之大,生动地写出我对不能继续读书的担忧。
(2)示例:倒装句,将“暖暖的”后置,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烘托了我看到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28.示例:爹听到我的话,看似没有反应,实则内心有波动。运用拟人,将汗珠子人格化,形象地写出此时爹内心选择的艰难,表现了爹沉默的性格和父爱的深沉。 29.示例:桌子是我人生的见证,我最终从乡村走进大城市,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桌子见证了父亲对我读书态度的转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桌子见证了村里人对教育态度的转变,众多的孩子回归读书,他们的人生将因知识而改变。
【解析】26.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可知,写“我”第一天上学时的喜悦以及父亲田间劳作的艰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我“家境的贫寒。
结合“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和③段“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⑤段“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⑦段“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⑧段“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等内容可知,以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同时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27.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碎”可理解为“破碎”,“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一句,将自己的“心”形容为“碎成一地畏惧”,结合⑤段“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可知,“碎”字形象写出作者担心父亲会不让自己读书的恐惧。
(2)结合⑨段“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可知,画线句“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为环境描写且为倒装句,“暖暖的”不仅形容春风,也暗指作者的心情。这句话烘托出“我”看到新桌子后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
28.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汗珠子赋予人的情思,形象写出父亲听到“我”要辍学后的反应,“汗珠子出卖了他”写出父亲纠结矛盾的心情;结合后文“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可知,这句话表现出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及对“我”深沉的爱。
29.考查行文线索。
结合 段“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等内容可知,桌子是作者坚持不懈读书经历的见证,它见证着作者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的历程,是作者人生之路的亲历者;
结合 段“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等内容可知,桌子也传达出父亲对教育态度由漠不关心到反对再到支持的转变,父亲为作者做新桌、擦拭桌子的行为体现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结合 段“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等内容可知,桌子的增多,暗指乡村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桌子也见证着众多村民对教育态度的变化,许多农村孩子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
(2023·辽宁本溪·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录取通知书
①小学毕业那年,住校的我洗衣服时,不小心洗坏了15张饭票,合计3斤12两(旧制16两为1斤),是5天的定量口粮。
②我流着泪跑回家,母亲一听慌了:“怎么得了!这5天吃什么?”
③我沮丧地说:“不读了!”
④父亲说:“虽然饭票没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
⑤“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没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60岁的父亲着了魔似的把我拖到学校,把米交给学校食堂。
⑥我担心父母亲饿肚子,中午又往家里跑,却看见他们在稻草树下忙碌。生产队的稻草扎在树腰上,下面悬空,两头小中间大,呈漂亮的弧形,像一个巨大的球,雨再大都淋不进。时令已是盛夏,树腰上只剩松松垮垮的稻草帽。父亲见了我,十分尴尬地说:“捶点谷子!”说着,解开两只稻草活结,把稻草横摆在簸箕里,他们一个一个翻找。父亲用拇指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夹杂在稻草中的谷穗掐断,放到身边的铜脸盆里,又继续翻找。然后是捶,接着,母亲端起簸箕颠簸——扬弃禾叶、灰尘和瘪谷,留在簸箕里的是一点点二皮谷。母亲把二皮谷颠进铜脸盆里——我没了15张饭票,两位老人要从稻草堆里找补,渡过难关。
⑦我鼻子发酸,暗暗发誓努力学习。
⑧全校只我一人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全部在内,要42元,但父母亲翻箱倒柜,只凑了10元钱。
⑨幸好凭录取通知从生产队仓库过了360斤口粮谷卖到粮站转户口,拿到20.88元,加上通知说一学期的学费可分两次交,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⑩开学那天,父亲挑着被子和木箱步行70里,把我送到老城区的永兴二中。次日早饭后,全班同学坐船过便江去新二中的建校工地劳动,父亲又送我到码头。上船后,父亲突然喊:“站里一点!木箱挨着水面了!”说着,揸开五指擦眼睛。我心头一热,也泪流满面。老人家目送我过了江、上了岸才转身离开渡口。
期末考试前,要休学的同乡同学“顺”走了我的被子。等我把情况告诉班主任时,他已经走了。
放假那天,到家已是傍晚,两位老人还在禾场上剁金刚刺柴蔸(dōu)。父亲说剁成片晒干卖给供销社,5分钱一斤,用来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的手被金刚刺的倒钩划开一道道口子,结满紫黑的血痂。我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说书没法读了。父亲惊问我犯了什么事,我抽泣着诉说了被子丢了的情况。父亲如释重负,说被子没了,书也要往上读。过后补了一句:“你那同学太过分!”
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找到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没再去读书。
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
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
但是,当父亲目送表侄抬着贱卖的小衣柜远去,我还是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一丝不舍。片刻,他将15张2元面额的人民币一张一张递给我。
“攒劲读书!”老父低声叮嘱。
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
初秋的一个下午,正在破篾的父亲接过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没看,额头上的皱纹叠作一堆,苦笑着把通知书还给我,轻轻地吐出含混的两个字:“收好!”
我把通知书收好,一收,收到现在。
(选自《读者》,有改动)
30.选文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1.阅读选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概括 父亲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 明知被子要不回来,仍同意“我”去找同学,让“我”练胆量。 (3) (4)
形象特点 (1) (2) 勤劳能干 果断
3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段画线句子。
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
33.读选文结尾段,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我”把通知书收到现在的举动。
3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②段中的画线句子写母亲的慌张,可以反衬出父亲的镇定从容。
B.选文⑤段中父亲“着了魔似的”拖“我”,可见他供“我”上学的决心。
C.选文⑩段中的“我”“泪流满面”是因为被父亲的爱和关心所感动。
D.选文 段中父亲目光中的“不舍”反映了他对贱卖小衣柜的后悔之情。
【答案】30.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翻捡稻草、寻获粮食的不易,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爱,也体现了“我”当时内疚自责的心理。 31. 有担当 教子有方 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 父亲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 32.比喻(夸张),强调了“我”听到父亲的鼓励和叮嘱后的震撼和感动。 33.因为“通知书”凝结了父母的辛苦和“我”个人的努力,此举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是“我”对过往岁月的铭记和珍视。 34.D
【解析】30.考查描写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物局部细节的描写称为细节描写。
结合“父亲用拇指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夹杂在稻草中的谷穗掐断,放到身边的铜脸盆里,又继续翻找。然后是捶,接着,母亲端起簸箕颠簸——扬弃禾叶、灰尘和瘪谷,留在簸箕里的是一点点二皮谷。母亲把二皮谷颠进铜脸盆里”的内容,由“掐断”“放”“翻找”“捶”“端起簸箕颠簸”等一系列动词可知,本句采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翻捡稻草、寻获粮食的不易,突出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疼爱;结合⑦段中“我鼻子发酸,暗暗发誓努力学习”可知,也体现出“我”当时内心的愧疚自责之情。
31.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由题干“父亲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可定位至④⑤段。结合④段中“父亲说:‘虽然饭票没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⑤段中“‘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没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60岁的父亲着了魔似的把我拖到学校,把米交给学校食堂”的内容可知,父亲在“我”把粮票洗坏后,没有丝毫抱怨,而是义无反顾地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可看出父亲有责任感,有担当;
第二空,由题干“明知被子要不回来,仍同意‘我’去找同学,让‘我’练胆量”可定位至 段。 段中“我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说书没法读了。父亲惊问我犯了什么事,我抽泣着诉说了被子丢了的情况。父亲如释重负,说被子没了,书也要往上读。过后补了一句:‘你那同学太过分!’”, 段中“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找到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没再去读书”的内容可知,父亲想通过让“我”去找同学要被子练胆量,可看出父亲教子有方;
第三空,由题干“勤劳能干”可定位至 — 段。结合 段中“放假那天,到家已是傍晚,两位老人还在禾场上剁金刚刺柴蔸(dōu)。父亲说剁成片晒干卖给供销社,5分钱一斤,用来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的手被金刚刺的倒钩划开一道道口子,结满紫黑的血痂”, 段中“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可概括为: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
第四空,由题干“果断”可定位至 段。结合 段中“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 段中“但是,当父亲目送表侄抬着贱卖的小衣柜远去,我还是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一丝不舍”可概括为:父亲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
32.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的内容可知,“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多用于比喻。结合上文“‘攒劲读书!’老父低声叮嘱”的内容可知,句子中将父亲低声叮嘱“我”的话比作春雷,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听到父亲鼓励和叮嘱之后,内心后的震撼和感动之情。
3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 段中“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 段中“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的内容可知,父母为了供“我”读书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并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我”把通知书珍藏至今,是因为“通知书”凝结了父母的辛苦和“我”个人的努力,表达出“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我”对过往岁月的珍视和铭记。
34.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结合 段中“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