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02 抒情类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通用】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02 抒情类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抒情类散文阅读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概念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二)抒情散文的特点
①重在抒情。
②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③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④抒情语言表达方式:因物抒情;以事抒情;借景抒情。
⑤语言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三)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秋天的怀念》中以“看花”作为文章线索串联起整篇文章。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阅读散文需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如想象《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忍者痛苦设法宽慰儿子的情形,体会母亲的爱子情深以及后面作者的愧疚之情。
4.辨识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如《散步》中通过散步这件小事,体现出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明确技巧。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6.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四)抒情散文中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
1.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句子含义的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 赏析句子
(1)修辞角度: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xxx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xxx的思想感情。
(2)描写角度: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答题格式:描写角度 + 内容 + 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3)字词角度。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答题格式:本义 + 语境义 + 情感(心理、性格、心情)
3.人物形象概括和分析
(1)抓住主要事件。
(2)分析描写方法。
(3)关注侧面描写。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
答题格式:
概括类:文中的xxx是个xxx的人。
分析类:文中的xxx是个xxx的人,从xxx中可以看出。
3.主旨情感题
(1)读懂文章,弄清楚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
(2)明确题目要求。
(3)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
思辨探究类要确立探究路径、亮明观点、摆出理由、强化结论。
名著链接
1.阅读《朝花夕拾》片段,回答问题。
语段 问题
【甲】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我于高兴之余, 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艰难,对于先 前的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 (1)【甲】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最不解甚 至 于 反 感 的 是 “ ” 和“ ”两件事,由此可见,作者对那时“孝”的态度是 。
【乙】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范爱农):“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2)【乙】段中范爱农以为鲁迅“摇摇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事情回答。 (3)原文中,范爱农是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四、课堂练习
(2023上·广东清远·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围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 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湖泊科学杂志社将在新一期杂志中开设“珍爱湖泊河流,共建绿色生态家园”栏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请你以“艾比湖守护者”的身份,给编辑写一段话,以引起外界对艾比湖问题的关注。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2022下·江西南昌·九年级南昌二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苔
徐明怀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③我不喜欢青苔,甚至讨厌它,却被这唯美而性灵的诗句深深吸引;被它高贵的精神和品格所征服,震撼,仰慕,至欲罢不能。
④家住底楼,门口的台阶旁、绿化带生满了青苔,嫩绿、葱绿、墨绿、碧绿、翠绿,绿色尽染,绿意盎然,像绿地毯铺设在地面;又像绿蚁匍匐在地面,毛茸茸的,鲜嫩,青翠。遇上雨天,青苔光滑油亮,脚踩在上面,湿漉,润滑,稍不留神,就会摔一跤,屁股着地,人倒没闪失,却爬了一屁股的青苔,哭笑不得。
⑤在我的家乡,青苔被称为“青苔衣”,意为像衣服一样附在地面或物体的表面,屋后、院角、河边浣衣的青石上都穿上了厚厚的青苔衣,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谁家有鱼塘,最烦恼的事就是鱼塘长有青苔,由于青苔过度消耗水体的营养,破坏了鱼塘的生态环境,抑制了鱼、虾、蟹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然而,青苔却有它的药用价值,乡民们将它晒干研成粉末,用它来治疗烫火伤、痔疮、急慢性鼻炎、蜂蜇伤等,起到消炎解毒等功效。据查,青苔也可以食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绿色天然的保健食品。
⑥青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墙脚、屋瓦、水井、池塘、石缝、山涧等都留有青苔的身影,生命力极其旺盛,像人体脚上的脚癣,灭了一茬生一茬,生了除,除了生,永不灭绝,故青苔又叫“苔藓”。青苔所到之处,便呈现一片生机盎然,越是荒凉阴湿,越是滋生蔓长,它并非真的不喜欢阳光,只是阳光很绝情,根本照耀不到它,偶尔阳光也会赏脸,它却害羞得掩蔽自己,将自己的茸体藏于泥土,不露声色。它似乎从来不在人类面前炫耀,总是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即便有人踏足的地方,它也会知趣地让出一条道来。
⑦青苔不论春夏秋冬,四季常青,总让大地充满生趣,它像小草朴实无华;像青松坚韧翠拔。有了青苔,春天在娇艳中多了几分内敛;夏天在狂躁中多了几分淡定;秋天在萧瑟中多了几分兴盛;冬天在凋零中多了几分生机。
⑧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青苔是不会开花的,诗中的苔花其实是指青苔的孢子体,而诗人是想借苔花喻意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品格。苔花虽不出众,卑微到如米粒般大小,但也学着花中之王牡丹一样傲然开放,牡丹所拥有的一切,苔花同样拥有,足见它的倔强与好强,虽没牡丹姹紫嫣红,国色天香,但也冰清玉洁,傲骨嶙嶙。
⑨张爱玲说,卑微到尘埃里开出花来,我想这样的花即是苔花。四季轮回,花开花落,吐艳与凋萎是花的本真,花的宿命,而苔花尽管没有牡丹雍容富贵;没有莲花亭亭玉立;没有玫瑰千娇百媚;更没有郁金香花香袭人,但它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管自己多么卑微与渺小,总是尽情绽放,傲视群芳。
⑩袁枚另有诗云:“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诗人换了一个角度,通过青苔和红叶的对话,表达虽然红叶风光荣耀,青苔卑微渺小,但各有各的秉性,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各有各的理想与抱负。红叶在高处,阳光处;青苔在低处阴暗处,各自静守一方,只活出自己的模样和风采,与世无争,一蓑烟雨任平生。
青苔无论生长在哪里,都展示着不同的景致,不同的意境。它用弱小的身躯装点生命的绿洲,对绿意的信仰执着而虔诚,对生命的敬畏不折不扣,不屈不挠。它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成长,它不惧严寒酷暑,不畏风吹雨打,滋生着,蔓延着,以浓重而独特的绿色衬托万物的多姿多彩;以卑微而渺小的躯干烘托世界的繁荣昌盛。
青苔的精神和品格无处不在,人类、世间万物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近年的抗疫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抗疫英雄,他们都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身穿防护服,忍着尿意,汗流湿透了衣衫;他们戴着口罩和护目镜,面孔勒出了一条条血肉模糊的印痕;他们的双手被消毒液浸蚀得惨不忍睹。他们冲锋在抗疫一线,没有硝烟胜似硝烟的战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勇敢与毒魔作斗争,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他们大爱无疆,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身边这样平凡的人数不胜数,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修理技工,快递小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有着青苔般的精神和品格,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建设美好家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谱写着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青苔,是一张地毯、一剂良药、一味美食;是老屋残垣断壁后的一方孤寂;是心心念念赤诚游子心中一缕乡愁;是平凡背后彰显出的伟大;是卑微深处迸发出的尊贵。
原来,我就是卑微到尘埃里也开出花来的“青苔”。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21年第01期,有删改)
5.文章开头两段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
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力极其旺盛,像人体脚上的脚癣,灭了一茬生一茬,生了除,除了生,永不灭绝。(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它似乎从来不在人类面前炫耀,总是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即便有人踏足的地方,它也会知趣地让出一条道来。(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7.本文与《白杨礼赞》一样,都是状物抒情散文。阅读本文后,说说文中的青苔与白杨树有哪些共同特点,本文在写法上与《白杨礼赞》又有何共同点。
(2022·四川绵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有删减)
8.通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9.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10.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12.(2024上·河南商丘·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做简要评析。
(2024上·山东潍坊·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耕耘,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乡村的风》为题,点明散文的描写对象,并将乡村的风作为本文的写作线索,串起了作者的所闻、所感、所悟,说明作者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
B.文章善用修辞来抒情达意。如第②段画线句就运用了比喻手法,写春风“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你赶也赶不走”,表现了春风热情可爱的特点。
C.文章第③段借助画面来刻画风的“诗意”,因为风的缘故炊烟变成草书,莲荡的荷叶乱出了味道,鸟巢如音符挂悬树上,是风颠覆了平常的事物,创造出新的意境。
D.文章善于化无形为有形,风本是无形的,作者巧妙的借“春风归来遍地绿”写出了风的颜色,借“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写出了风的声音,让风变的具体而又生动。
14.文章开头写到“风是乡村的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15.文章第④段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6.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7.(2023上·北京·九年级汇文中学校考期中)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问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适应、忍耐的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黄山的绝壁松给作者以震动。请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绝壁松的特点 作者感受到的品质
① 刚强、坚韧
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 ②
在高不可攀的地方尊严地挺立 奋取与自信
(2)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3)第⑥段写山下之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024上·山东东营·九年级统考期末)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行了。
③天下事都是如此——
④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⑤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⑥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⑦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⑧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⑨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⑩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稼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1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赏析加点词语)
(2)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赏析句子)
19.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写到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传情达意,试举一例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21.“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最后一段的首句是全文的关键句,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思考,请谈谈你的体会。
(2022上·江苏无锡·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造心
毕淑敏
①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②孔雀绚丽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造出。白杨笔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造出。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卓尔不群坚韧顽强的性格,是禀赋的优异和生活的历练造出。
③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④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⑤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厚厚的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⑥_______。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⑦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⑧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⑨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⑩造心的时候,可以有很多讲究和设计。
比如预埋下一处心灵的生长点,像一株植物,具有自动修复、自我养护的神奇功能。心受了创伤,它会挺身而出,引导心的休养生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心整旧如新。
比如高高竖起心灵的避雷针,以便在危急时刻,将毁灭性的灾难导入地下,耐心等待雨过天晴。
比如添加防震防爆的性能,在心灵遭受短时间高强度的残酷打击下,举重若轻,镇定地维持蓬勃稳定。比如……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便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造心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工期也许耗时一生。通常是母亲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所以普天下为人父母者,要珍视这一份特别庄重的义务与责任。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22.仿照④⑤两段的首句,给第⑥段拟一个段首句。(不超过8个字)
23.文中第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结合这两段表达的主要意思说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24.文章第③段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第 段中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2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第⑨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C.第 段中的“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五、课堂练习
(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 唱歌的麦田
蒋建伟
①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装进去,再倒出来,变成一个个奔跑在平原的野孩子。
②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③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波波的空气。你不知道的,小麦这时候偷偷钻出地面,一个又一个娉娉婷婷的少女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头顶散着热气的小伙子走过来,“唑唑,唑唑”,他们穿着绿油油的衣裳,芝麻粒儿大小。麦苗婉转飞翔,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④歌声好像我们家的白云一样,朝天上随便吹一口气,白云立马飒下来,好一场大雪啊。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雪花飘在土粒子上,一朵托举着一朵,最下面的那朵融化了,土粒子湿了,缓慢地冻上了,随着雪花的不断增加,不断融化、冰冻,一骨碌,骨碌出老远。土粒子在不断发胖,小小的,圆圆的,冰丝丝的,玲珑通透,好像装了满满一副跳棋盘里的玻璃球,一踢,蹦蹦跳跳着你追我赶地乱跑,也不知道它们要跑到哪里。雪继续下,一直下,把所有的所有都覆盖了,看不见别的色彩,只剩下了白。天地我一白。小风一刮,弥漫了雪雾的白色旋起,倾斜着向上飘,几番盘旋,那冒着甜兮兮的冰气,炊烟一般散了,在半空中停顿了几秒,末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⑤二三月间,一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站在麦田边,她要唱歌!她的歌词,只有一个“啊”字,可是,调儿唱出来了,味儿却散发着土腥气。到后半夜,小风停了,满屋子的热气一下子圈住了。麦苗们横出了被窝,长长伸了一个懒腰,“憋死了!”就势做了个驴打滚。这田野,变成了一块一块的,一道白,一道绿,横横竖竖,深深浅浅,发展到后来,白皑皑的变成了绿油油的。
⑥小麦们进入了变声期。它们,脸蛋上开满了一朵花,挺胸,收起气,脚尖翘起,小手伸展开来,随着3/4拍子、4/4拍子放声歌唱,婉转悠扬,两脚不动,但其余的部位都在唱歌,都在跳舞,天箱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麦地。你忧惚看见,一开始,天地间,空气中,好像有一根头发丝儿,从它们的口腔、鼻腔、胸腔和腹腔出发,越来越长,越来越粗,上接白云深处,闪电般击中了你。有的唱啊,“一万个爹来,一万个娘,喊熟了大片大片的好麦浪”,你肯定是躺在麦田里了。有的唱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你呢,也就打开了一幅工笔画;夜色中,你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为什么是演唱呢?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小麦的歌声里,可以听出男人的爽朗、女人的婀娜,也可以听出花开的波海声、灌浆的大潮声,南风北上,“哗——哗哗”“哗——哗哗”,如此反复,连续。
⑦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黄,是金黄色,黄金一样的金属色。哪怕看上一眼,你就是贵族了。这麦浪,大海一样起伏,歌声从天而降,似逸远,那,是男低音、女低音?太低了,低得不能再低,“哗哗”“哗”“哗哗哗”“啦啦,啦啦——啦”……天门打开,春夏秋冬都进来了,红红火火都进来了,爱情都进来了,酸甜苦辣都进来了听啊,这是麦子在唱歌!
⑧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它们的歌声,和着小麦的歌声、田野里沸腾的人欢马叫声、打麦场上香气弥漫的晒麦子声,一年一年歌唱着中国农民的丰收。麦子装茓子(xué zi,做囤用的狭长的粗席子)那一天,我看见你______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⑨餐桌上,多少年多少天了,我陶醉于每一顿饭的面食:一碗面条,一碗饺子,一碗“糊涂”,一个白面馍,一盒稀饭,几根油条。这些热腾腾、香喷喷的麦香啊,总让我闻到流口水,想象到香气弥漫的那片田野、那块麦地。这一碗面那一个馍,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垄麦子吧?何止是闻哪,我还会去听。听小东西里这么多氤氲升腾的麦香,到底是哪一缕,隐藏了小麦奔放的歌声?
⑩它们,就是遍地金子,就是小麦。
(选自《中国社会报》2022年12月,有删改)
26.请概括相应的段落内容。
②③萌发出苗→④ →⑤越冬返青→⑥拔节抽穗→ →灌浆→⑦ →⑧ →⑨享用面食
2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③段为例,完成下面表格。
角度 示例 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反复 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①
② 绿泼泼 娉娉婷婷 描绘了小麦萌芽的情态,富有动感,更具感染力。
拟声词 ③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小麦萌芽时的生机、活力。
28.根据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我看见______你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A.解 抓 蹲 咬
B.解 拿 蹲 吃
C.打 抓 站 咬
D.打 拿 站 吃
29.“歌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0.结合下面材料,谈谈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材料:作者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对于田园,对于故乡,对于大地,对于这一切之上发生的悲欢与情爱,都深情地歌唱与赞美。
(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千斯坝听水
高昌
①在北京西坝河南路与香河园西街交会的拐角,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书“大运河——千斯坝遗址”几个大字。春日暖阳洒在澄碧的坝河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我听到流水声中回旋着“千斯”“千斯”的呼唤,“千斯”是何意?我的心潮悠然上溯到遥远的先秦——《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我现在驻足的这片土地,曾设有千斯坝,停泊万里船;也设有千斯仓,珍藏千古梦。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熙门内南侧的千斯仓。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③我听到流水潺潺,一遍遍深情呼喊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的水利专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先生在此地巡视,口中轻轻吐露出一串名字: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随后七坝陡然而起于阜通河上,并依序自西向东呈梯级一一排开,分段行舟,驳运过坝。有了这阜通七坝,阜通河也才有了这个“坝河”的美称,在漕运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坝河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坝河全长21.63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日运漕粮4600余石。即使算上结冰期停运的因素,年运输能力也达到100万石。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④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大运河”“大运河”“大运河”……我知道,这坝河起源积水潭。沿着阜通七坝一路奔腾,徐徐注入温榆河,悠悠接汇北运河,从而连入京杭大运河的宏阔水系。我耳边仿佛有无数的美丽浪花在深情歌唱。那会讲故事的流水,向我讲述杭州的梅花、洛阳的牡丹、齐鲁的豆花和燕赵的棉花……五彩缤纷的甜蜜歌声,在天地间回旋和飘荡。我心里奔涌着1800公里的骀荡春风,串联起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壮阔波浪。我在古老的千斯坝跂足沉思,举首南望: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⑤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开拓”“开拓”“开拓”……我知道,坝河也有过漫长的辛酸回忆。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这条河就因为没有水源而湮没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波潋滟的盛景,是根据水文历史考证,在2006年重新建设疏浚而成的。据记载,元代时的水面宽为如今10倍,约二三百米;水深也为如今10倍,约一二十米。但是古老的千斯坝带着历史的仆仆风尘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是一个不懈奋进的奔腾姿态,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全新面目。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⑥我每天上下班,都会从这千斯坝前走过。从千斯坝遗址到我工作的报社,只有400步的距离,而这中间相隔的,却是700多年的漫长流光。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喜欢立在千斯坝前,醉心倾听坝下的那些浪漫的水声。那悠悠浪波诉说着沧桑的记忆,更诉说着年轻的祝福和美好的向往。
(有删改)
3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点题,并通过对“澄碧的坝河”“金色的光芒”等自然景物来表现千斯坝的纯粹与庄重。
B.作者通过对郭守敬工作场景的猜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运筹帷幄的水利专家形象。
C.文章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四个段落以并列的形式展开。
D.作者对千斯坝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怀想,也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32.第二段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
34.文章第一段写道:“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千斯坝的流水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芦苇
徐刚
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
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
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腿风、暴雨,向芦苇卷去。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卷走。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
⑩阔别故乡的人,在江轮上远望见影影绰绰的芦苇,便说:这就是我的家乡!
何止是故乡人才爱芦苇呢?
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
故乡,芦苇,你听见人们的问候了吗?
芦苇,这是多彩多姿的芦苇,这是有声有色的芦苇。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寻找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沧海只能变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海又会风云骤起。但,芦苇自有芦苇的,这就是芦苇的最可宝贵处了。
深秋,在我的故乡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一行大雁从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飞去,我真想把我的思念挂在大雁的翅膀上。我希望大雁落脚的地方,明年会冒出一根新芦……
(节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
35.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36.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7.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的原因有哪些?
38.谈谈你对第⑤段加框词“纤纤风骨”的理解。
(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全世界都吃粽子
①端午节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几件事印象深刻。一是抹雄黄(雄黄,矿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用来制农药、染料等,可入药。也叫鸡冠石)。一到端午节我父亲就去药店买雄黄,回来把雄黄用白酒调了之后,在我和姐姐的额头上抹一道,这样就可以让小孩子远离毒虫叮咬,驱邪避害。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心愿。但我父亲喜欢折腾我,经常用雄黄给我抹个胡子、额头上写个“王”、画个眼镜……印象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我脸上画的全是雄黄。自己当时还在想,《白蛇传》中法海让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雄黄酒,掺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时饮用),让她现出原形,父亲给我们抹雄黄,该不会也是想让我们现出原形吧。
②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是,我们家端午一定会包粽子。我家包的“彩色粽子”,先用硬纸壳做成一个粽子形状,然后用彩色的绳子把它缠起来,有大的有小的,弄一串,挂在家门口,挂在我们身上。有时也会用线织的小网兜,装红鸡蛋或者鸭蛋挂在我们身上。
③第三件事是,端午都很喜欢吃“五毒饼”。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到过,小顺跟妞子他们闹着要吃五毒饼。那个饼有点像绿豆糕,用模子里的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图案,压到饼上面。民间传说小孩子吃过后,就不会被蛇咬、被蜈蚣叮。同时,我妈妈会用五色的线编成绳子,系在我们的手腕上,或者绑在我们脚腕上。习俗讲,小孩子绑上这个绳子,从端午一直绑到阴历的六月六,等绳子自己断掉后,把它扔进河水里,就可以将毒害都带走。
④这些传统习俗都渐渐消失了,但如今人们开始有意地重寻、重温这样的节日记忆。端午节,最重要的还是粽子。南方与北方的粽子内容不同。北方的粽子通常是甜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东北就是糯米加红枣。南方的粽子就比较复杂了,嘉兴有肉粽、火腿粽、香菇粽等等;高邮有咸鸭蛋蛋黄的粽子;还有些地方包“水晶粽”,所谓水晶,就是肥肉丁,因为腌过的肥肉蒸出来以后是透明的。
⑤白粽子,也叫碱粽子,非常好吃。用碱水泡糯米,泡完之后,糯米泛出偏黄的颜色,煮出来的粽子会变成金黄色,有浓郁的碱香。这种碱粽子讲究吃冷的,煮熟晾凉之后放进冰箱,它会稍微有点反生。再取出来时热一下,晾凉,蘸白糖吃。
⑥中国人就是这样,在不同的节日,用美食做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这也是对于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延续。儿时有一年端午节,我的父亲母亲去演出不在家,我的外公专门从湖南跑来家里,带我和姐姐。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外公找不到粽叶包粽子,只好去买粽子,但无奈没有排上队。那天晚上我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对外公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就我没吃到。”
⑦所以,每当吃粽子的时候,我就想到我的外公,也会想到自己那个时候在哭。现在我四十多岁了,我父亲八十岁了,每到端午节父亲依然还会打电话对我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你吃了没有?”
(选自《特别文摘》,有删改)
39.请概括“我”童年记忆中有关端午节的几件小事。
40.下面语段放在文中哪两个语段之间合适?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各地在粽子包法上也有不同,有些地方会包扁粽子、方粽子,形状各不相同。我妈妈包的是白粽子,形状简单,就只用一片粽叶,包成锥状。
4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那天晚上我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对外公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就我没吃到。”
42.请写出文末“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你吃了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3.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同“传统节日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这一观点,并举例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
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抒情类散文阅读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概念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二)抒情散文的特点
①重在抒情。
②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③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④抒情语言表达方式:因物抒情;以事抒情;借景抒情。
⑤语言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三)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秋天的怀念》中以“看花”作为文章线索串联起整篇文章。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阅读散文需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如想象《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忍者痛苦设法宽慰儿子的情形,体会母亲的爱子情深以及后面作者的愧疚之情。
4.辨识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如《散步》中通过散步这件小事,体现出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明确技巧。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6.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四)抒情散文中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
1.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句子含义的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 赏析句子
(1)修辞角度: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xxx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xxx的思想感情。
(2)描写角度: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答题格式:描写角度 + 内容 + 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3)字词角度。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答题格式:本义 + 语境义 + 情感(心理、性格、心情)
3.人物形象概括和分析
(1)抓住主要事件。
(2)分析描写方法。
(3)关注侧面描写。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
答题格式:
概括类:文中的xxx是个xxx的人。
分析类:文中的xxx是个xxx的人,从xxx中可以看出。
3.主旨情感题
(1)读懂文章,弄清楚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
(2)明确题目要求。
(3)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
思辨探究类要确立探究路径、亮明观点、摆出理由、强化结论。
名著链接
1.阅读《朝花夕拾》片段,回答问题。
语段 问题
【甲】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我于高兴之余, 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艰难,对于先 前的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 (1)【甲】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最不解甚 至 于 反 感 的 是 “ ” 和“ ”两件事,由此可见,作者对那时“孝”的态度是 。
【乙】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范爱农):“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2)【乙】段中范爱农以为鲁迅“摇摇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事情回答。 (3)原文中,范爱农是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斥责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范爱农以为鲁迅摇头的原因是看不起他们。范爱农等人到日本留学时,在行李 中带绣花鞋,“我”因不满而无意中摇头;后来他们又在开动的车上因谦让座位而 跌倒,“我”又无意中摇头。
(3)示例:倔强、坦率、正直,进步却不合时宜,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
四、课堂练习
(2023上·广东清远·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围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 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湖泊科学杂志社将在新一期杂志中开设“珍爱湖泊河流,共建绿色生态家园”栏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请你以“艾比湖守护者”的身份,给编辑写一段话,以引起外界对艾比湖问题的关注。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答案】1.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痛感的剧烈,表现了作者因人类行为造成的湖的干涸而痛心悔恨的心理 2.第⑤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承接上文艾比湖眼前蛮荒的景象让人感到悲怆,想要走进梦里寻找灵魂的抚慰,引出下文描写八十年代中期艾比湖碧波荡漾,生机勃勃的景象;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3.示例: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4.示例:亲爱的编辑朋友,我是一位艾比湖守护者。艾比湖曾经碧波荡漾,令人如痴如醉,如今满目疮痍,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爱护环境,刻不容缓!让我们一起成为艾比湖守护者,珍爱湖泊河流,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结合第①段“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可知,这句话将双脚踩在干涸湖底时的感受比作“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看到湖水干涸后内心的痛苦,表达作者对人类造成湖水干涸这一行为痛惜和无奈之情。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④段“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围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可知,第⑤段“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承接上文艾比湖眼前蛮荒的景象让人感到悲怆;结合第⑥段“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可知,第⑤段“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引出后文描写八十年代中期艾比湖碧波荡漾,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此可知,第⑤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 段“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等内容可知,第 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具体准确说明我国湖泊消失的数量以及年份,进而说明我国湖泊消失速度之快,消失数量之多,表现出作者对湖泊消失的痛惜和无奈之情,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试题,合理即可。
示例:亲爱的编辑朋友您好,我是艾比湖守护者XXX,曾经的艾比湖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是禽鸟和各种动物栖息的乐园。然而,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艾比湖现在已经满目疮痍,岌岌可危。保护艾比湖,呵护自然生态刻不容缓,让我们一起守护艾比湖,共同保护人类的绿色家园吧!
(2022下·江西南昌·九年级南昌二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苔
徐明怀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③我不喜欢青苔,甚至讨厌它,却被这唯美而性灵的诗句深深吸引;被它高贵的精神和品格所征服,震撼,仰慕,至欲罢不能。
④家住底楼,门口的台阶旁、绿化带生满了青苔,嫩绿、葱绿、墨绿、碧绿、翠绿,绿色尽染,绿意盎然,像绿地毯铺设在地面;又像绿蚁匍匐在地面,毛茸茸的,鲜嫩,青翠。遇上雨天,青苔光滑油亮,脚踩在上面,湿漉,润滑,稍不留神,就会摔一跤,屁股着地,人倒没闪失,却爬了一屁股的青苔,哭笑不得。
⑤在我的家乡,青苔被称为“青苔衣”,意为像衣服一样附在地面或物体的表面,屋后、院角、河边浣衣的青石上都穿上了厚厚的青苔衣,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谁家有鱼塘,最烦恼的事就是鱼塘长有青苔,由于青苔过度消耗水体的营养,破坏了鱼塘的生态环境,抑制了鱼、虾、蟹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然而,青苔却有它的药用价值,乡民们将它晒干研成粉末,用它来治疗烫火伤、痔疮、急慢性鼻炎、蜂蜇伤等,起到消炎解毒等功效。据查,青苔也可以食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绿色天然的保健食品。
⑥青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墙脚、屋瓦、水井、池塘、石缝、山涧等都留有青苔的身影,生命力极其旺盛,像人体脚上的脚癣,灭了一茬生一茬,生了除,除了生,永不灭绝,故青苔又叫“苔藓”。青苔所到之处,便呈现一片生机盎然,越是荒凉阴湿,越是滋生蔓长,它并非真的不喜欢阳光,只是阳光很绝情,根本照耀不到它,偶尔阳光也会赏脸,它却害羞得掩蔽自己,将自己的茸体藏于泥土,不露声色。它似乎从来不在人类面前炫耀,总是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即便有人踏足的地方,它也会知趣地让出一条道来。
⑦青苔不论春夏秋冬,四季常青,总让大地充满生趣,它像小草朴实无华;像青松坚韧翠拔。有了青苔,春天在娇艳中多了几分内敛;夏天在狂躁中多了几分淡定;秋天在萧瑟中多了几分兴盛;冬天在凋零中多了几分生机。
⑧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青苔是不会开花的,诗中的苔花其实是指青苔的孢子体,而诗人是想借苔花喻意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品格。苔花虽不出众,卑微到如米粒般大小,但也学着花中之王牡丹一样傲然开放,牡丹所拥有的一切,苔花同样拥有,足见它的倔强与好强,虽没牡丹姹紫嫣红,国色天香,但也冰清玉洁,傲骨嶙嶙。
⑨张爱玲说,卑微到尘埃里开出花来,我想这样的花即是苔花。四季轮回,花开花落,吐艳与凋萎是花的本真,花的宿命,而苔花尽管没有牡丹雍容富贵;没有莲花亭亭玉立;没有玫瑰千娇百媚;更没有郁金香花香袭人,但它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管自己多么卑微与渺小,总是尽情绽放,傲视群芳。
⑩袁枚另有诗云:“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诗人换了一个角度,通过青苔和红叶的对话,表达虽然红叶风光荣耀,青苔卑微渺小,但各有各的秉性,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各有各的理想与抱负。红叶在高处,阳光处;青苔在低处阴暗处,各自静守一方,只活出自己的模样和风采,与世无争,一蓑烟雨任平生。
青苔无论生长在哪里,都展示着不同的景致,不同的意境。它用弱小的身躯装点生命的绿洲,对绿意的信仰执着而虔诚,对生命的敬畏不折不扣,不屈不挠。它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成长,它不惧严寒酷暑,不畏风吹雨打,滋生着,蔓延着,以浓重而独特的绿色衬托万物的多姿多彩;以卑微而渺小的躯干烘托世界的繁荣昌盛。
青苔的精神和品格无处不在,人类、世间万物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近年的抗疫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抗疫英雄,他们都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身穿防护服,忍着尿意,汗流湿透了衣衫;他们戴着口罩和护目镜,面孔勒出了一条条血肉模糊的印痕;他们的双手被消毒液浸蚀得惨不忍睹。他们冲锋在抗疫一线,没有硝烟胜似硝烟的战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勇敢与毒魔作斗争,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他们大爱无疆,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身边这样平凡的人数不胜数,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修理技工,快递小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有着青苔般的精神和品格,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建设美好家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谱写着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青苔,是一张地毯、一剂良药、一味美食;是老屋残垣断壁后的一方孤寂;是心心念念赤诚游子心中一缕乡愁;是平凡背后彰显出的伟大;是卑微深处迸发出的尊贵。
原来,我就是卑微到尘埃里也开出花来的“青苔”。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21年第01期,有删改)
5.文章开头两段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
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力极其旺盛,像人体脚上的脚癣,灭了一茬生一茬,生了除,除了生,永不灭绝。(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它似乎从来不在人类面前炫耀,总是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即便有人踏足的地方,它也会知趣地让出一条道来。(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7.本文与《白杨礼赞》一样,都是状物抒情散文。阅读本文后,说说文中的青苔与白杨树有哪些共同特点,本文在写法上与《白杨礼赞》又有何共同点。
【答案】5.文章开头两段引用诗句,照应了标题。诗句写出了青苔生长的环境,引出下文写“我”对青苔的感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感染力。 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比作人体脚上的脚癣,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青苔的生命力旺盛与顽强。(2)人迹罕至指很少有人到的地方,荒凉偏僻的地方。这一词突出了青苔生长环境的偏僻,表现了青苔的与世无争。 7.青苔与白杨树的共同特点是质朴,生命力顽强,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本文中的青苔,象征着抗疫英雄及其他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赞颂了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无私而伟大;《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的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思分别是“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这里描写了青苔的生长环境,生长在台阶上,生在幽暗处,同时与标题“青苔”相照应,引出了下文“我不喜欢青苔,甚至讨厌它,却被这唯美而性灵的诗句深深吸引;被它高贵的精神和品格所征服,震撼,仰慕,至欲罢不能”,这里引用诗句语言简介凝练,增强了文学气息。
6.(1)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句子“生命力极其旺盛,像人体脚上的脚癣,灭了一茬生一茬,生了除,除了生,永不灭绝”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比作人体脚上的脚癣,句中“生命力极其旺盛”“生了除,除了生,永不灭绝”,突出了青苔的生命力旺盛与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人迹罕至”的意思是很少有人到的地方,指的是荒凉偏僻的地方。结合句子“它似乎从来不在人类面前炫耀,总是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即便有人踏足的地方,它也会知趣地让出一条道来”可知,这里写出的是青苔不炫耀自己,生长在偏僻的地方,“即便有人踏足的地方,它也会知趣地让出一条道来”表现了它的与世无争和遗世独立的高洁志趣。
7.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内容和对比阅读。
在《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是力争上游,它伟岸、正直、质朴、严肃、生命力顽强、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它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着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决荡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用血铸就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从《白杨礼赞》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他借白杨树来赞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以此来激励广大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保家卫国。
从本文来看,青苔朴实无华、生命力顽强、冰清玉洁、傲骨嶙嶙、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与世无争、不屈不挠,结合第 段“在近年的抗疫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抗疫英雄,他们都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第 段“身边这样平凡的人数不胜数,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修理技工,快递小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有着青苔般的精神和品格,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建设美好家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谱写着新时代的华丽篇章”可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在这里借青苔来赞美那些抗疫英雄和其他普通的劳动者,赞美了他们勇于奉献、不屈不挠、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精神。
综上可知青苔和白杨树都有着质朴,生命力顽强,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特点,两文都是通过写一种事物,表达出对像这种事物一样的人的歌颂与赞美,都运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手法。
(2022·四川绵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有删减)
8.通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9.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10.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答案】8.B 9.【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苔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写出青苔生长在物体上的情态和形状,表现了青苔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趴”“粘”“爬”“附”“布满”“撑”等一系列动词富有动态感,生动传神地写出青苔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态式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10.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11.①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的青苔(意象)。②指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意境)。③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情感)。
【解析】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表述有误,文章通篇描写青苔,表达作者对青苔的欣赏、喜爱等,对青苔的描写是明线,青苔就是那些普通却顽强、倔强的劳动者们,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是暗线;
故选B。
9.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句中“瓦片”“砖头”“墙头”“苍老的树干”“瘦硬的岩石”“青石板夹缝”等词可知,青苔的生存环境都是比较恶劣、比较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趴”“粘”“倚”“藏匿”“布满”“撑出”这些动词则写出了青苔适应环境,在不同的恶劣环境中找到最好的生长姿态的情态,突出了突出青苔顽强的生命力,进而表达作者对青苔的赞美。
10.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题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等句子可知,本文表面上在写青苔,实际上是写像青苔一样的人,运用了象征或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
结合第②段“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和第③段“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等句可知,这里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却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奋力抗争,自强不息,谦逊高洁,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11.考查题目含义。
从意象角度来看:全文围绕青苔展开写作,结合第⑤段“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第 段“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等句子可知,“绿意”指的是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青苔;
从意境角度来看:全文不仅在写青苔,更是写青苔的精神,故这个“绿意”是有深层的含义。结合第③段“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等句子可知,“绿意”指的是指顽强生长、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精神;
从情感角度来看:结合第③段“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有了她们不断地点,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可知,在具体的描写中,也流露出了作者的观点,这里抒发了作者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结合第③段“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可知,同时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青春和人生的思考及执着追求。
12.(2024上·河南商丘·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做简要评析。
【答案】(1)“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房子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
(2)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旧土具有灵性,能体会到人的情感。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可知,“我”认为这些土太过陈旧,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存在安全隐患;担心父亲盖房子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所以作者埋怨父亲。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从内容上看,根据第②段“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第③段“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可知,“由此”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第⑤段“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第⑥段“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第⑦段“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第⑧段“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可知,后面的内容“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引出下文对旧土的深刻认识;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题干句子“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可知,这句话中的“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将土地人格化,赋予旧土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旧土的生命力及灵性,表现了作者对旧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首先明确手法是“比喻”,接着分析比喻的内容,抓住关键文字“年轻的母亲”“哺育”进行分析。语句“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喻为“年轻的母亲”,把“小麦”喻为“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的特点,表达了“我”土地的赞美之情。
(2024上·山东潍坊·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耕耘,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乡村的风》为题,点明散文的描写对象,并将乡村的风作为本文的写作线索,串起了作者的所闻、所感、所悟,说明作者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
B.文章善用修辞来抒情达意。如第②段画线句就运用了比喻手法,写春风“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你赶也赶不走”,表现了春风热情可爱的特点。
C.文章第③段借助画面来刻画风的“诗意”,因为风的缘故炊烟变成草书,莲荡的荷叶乱出了味道,鸟巢如音符挂悬树上,是风颠覆了平常的事物,创造出新的意境。
D.文章善于化无形为有形,风本是无形的,作者巧妙的借“春风归来遍地绿”写出了风的颜色,借“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写出了风的声音,让风变的具体而又生动。
14.文章开头写到“风是乡村的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15.文章第④段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6.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3.B 14.风带来了乡村的温情。风使乡村里许多平常的事物,有了某种诗意。风使乡村的树有了生命和活力。乡村里的许多事物,都与风息息相关。 15.小枣树因为无风长不大,村里的黄栌因为风成为乡村的标志,两者的对比突出了风的神奇,风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体现了作者对风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像父亲一样虽生活在乡村却明晓事例的淳朴故乡人的敬意。从故乡的物写到故乡的人,寄寓了作者对故乡挚爱深情。 16.许多事物,不得不在风的力量下变换,风具有巨大的力量,风的力量不可逆。永远不老的是“土地”和“风”说明自然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风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体现生命不断轮回,生生不息。风既能剥夺也能给予,辩证统一,让我们明白许多哲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你赶也赶不走”把春风人格化,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故选B。
14.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可得:风带来了乡村的温情。
根据第③段中的“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可得:风使乡村里许多平常的事物,有了某种诗意。
根据第④段中的“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可得:风使乡村的树有了生命和活力。
根据第⑤段中的“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可得:乡村里的许多事物,都与风息息相关。
15.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根据本段中的“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可知,小枣树因为无风长不大,村里的黄栌因为风成为乡村的标志。两者一正一反,无风与有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风的神奇。
联系本段中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可知,作者认为风是树和庄稼的神灵,表现了作者对风的赞美之怀有。
根据“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可知,作者由故乡的树写到故乡的父亲,表现了作者对淳朴的故乡人的敬意,由物及人,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1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根据“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可得:许多事物,不得不在风的力量下变换,风具有巨大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不可逆转的。
根据“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可知,永远不老的只有土地和风。土地和风代表着大自然,这说明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可知,风既吹走许多东西,也吹来许多东西。生命轮回,生生不息。风可以给予,也可以剥夺,辩证统一。
画线句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17.(2023上·北京·九年级汇文中学校考期中)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问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适应、忍耐的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黄山的绝壁松给作者以震动。请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绝壁松的特点 作者感受到的品质
① 刚强、坚韧
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 ②
在高不可攀的地方尊严地挺立 奋取与自信
(2)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3)第⑥段写山下之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①生长在绝壁上②适应、忍耐
(2)示例:运用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绝壁松生长环境的之恶劣、凶险,突出了绝壁松生命力之顽强、性格之坚韧。
(3)示例:将生长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与绝壁松进行对比,突出绝壁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中磨砺出强劲、坚韧、奋取的品性,表现出绝壁松性格与精神的非凡。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结合文章第⑤段“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可知,绝壁松生长在石缝里,它们抵抗狂风,与石头搏斗,是刚强而又坚韧的,据此可知绝壁松的特点可概括为:生长在绝壁上;
第②空:结合第⑥段“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适应、忍耐的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可知,作者感受到的品质可概括为:适应、忍耐。
(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第④段划线句“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是对黄山的巨石的描写,是环境描写,“侧立千仞”“光秃秃”“草木不生”可见环境的荒芜和恶劣,再结合第④段“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可知,而正是在这样的凶险环境中,绝壁松却能活下来,用环境衬托出绝壁松的顽强的生命力,刚强坚韧的品性。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⑥段写山下之松生长的环境,通过“温暖的山谷”可以看出生长环境非常舒适,从“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可以看出松树的体态也是慵懒、舒适的。而绝壁松的生长环境却非常恶劣凶险,在恶劣环境中,绝壁松顽强的存活了下来,并且长出了矫健强悍的枝干,遒劲的树干。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绝壁松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强精神及顽强生命力。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024上·山东东营·九年级统考期末)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行了。
③天下事都是如此——
④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⑤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⑥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⑦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⑧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⑨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⑩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稼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1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赏析加点词语)
(2)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赏析句子)
19.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写到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传情达意,试举一例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21.“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最后一段的首句是全文的关键句,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思考,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8.(1)“吞咽”指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地或成块地咽下去,是人吃东西时用的表述,这里将“吞咽”一词用到“春天”上,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2)“红”“白”“绿”等色彩鲜艳的形容词写出了海棠色泽饱满、明艳动人的特点;同时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海棠比作少女,写出了海棠生机勃勃的特点。 19.(1)事情: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行了;去年冬天特别的冷,特别的长;大觉寺看杏花残败。景物特点:寒冷、惨暗、残败。(2)景物特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心情变化:从悼惜、憎嫌、怨恨转为喜悦、快慰 20.示例1: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对那“一日的春光”的赞美之情。作者先写九十天里春天的姗姗来迟,漠漠黄尘中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杏树枝头尽是残花败蕊,表达对春的憎嫌;后写四月三十日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的隆重登场,爱花(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心中的快慰,表达对春的赞美。示例2: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情达意。如写对于海棠花的深爱,先是以“苏轼恨海棠无香”与“我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对比,突出对“花香”的态度;再以有香的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与兰花、桂花、香豆花、玫瑰对比,突出对花“香”的喜好;最后点明无香的花中最爱海棠。示例3:文章运用烘托(或衬托)的手法写“一日的春光”之美。如写四棵海棠树以“蔚蓝的天”“半圆的月”以及放学的“幼稚园”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来烘托,突出春之明亮烂漫。 21.示例: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有时失败大于收获,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报怨,而是要抱着乐观的心态,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相信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解析】18.(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吞咽”的本意是咽到肚里,这里说“吞咽春天”是指欣赏春天景色时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尽情享受,联系下文“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可知,此句表达对春天的盼望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中的“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海棠”开花的娇艳情态比作“少女”,突出表现海棠花开时生气勃勃的美好姿态。作者还描绘出海棠开花的颜色“浅浅的红”“淡淡的白”“满树的绿叶”,赋予海棠花生机勃勃的力量,表现了作者赞美春光的激情。
19.(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第一问,根据第②自然段“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行了”,可提炼事件: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行了;
根据第④自然段,“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第⑤自然段“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可提炼概括:去年冬天特别的冷,特别的长;
根据第⑦自然段“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可概括为:大觉寺看杏花已是残花败蕊。
第二问,结合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景物特点。
根据第④自然段“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体会到景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根据第⑤自然段“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体会景物惨暗的特点;根据第⑦自然段,“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体会到景物惨败的特点。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第 段中的“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和第 段中的“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可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
第二空:根据第⑧段中的“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和第 段中的“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可得:从悼惜、憎嫌、怨恨转为喜悦、快慰。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赏析。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
示例一:从写作方法上看,作者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在九十日来等待寻春中表达了对春怨恨憎嫌,然后文章中写四月三十日的下午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看到海棠繁茂盛开的景象,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里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
示例二:文章第⑩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把东坡与“我”对海棠的态度对比,突出“我”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把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的“使我头痛”的花香与无香的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对比,突出“我”对花香的喜好,“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点明“我”对海棠的喜爱。
示例三:文章还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第 自然段,“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第 自然段,“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结合以上语句理解衬托手法,用“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和“幼稚园放学”的场景作陪衬,衬托海棠花开放繁茂,赋予海棠花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突出“一日的春光的美丽”。
21.本题考查对富有哲理句子的赏析。根据句子的关键词语及文章的主旨体会句子包含的哲理。
本文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春的执着之情,对事业的执着之心。
首先理解“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的含义,根据文章第②段“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行了”,可知作者一直盼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来春去,春匆匆,留给作者遗憾。根据第 段“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可知,作者欣赏了一日的春光,领略了“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一日春光给自己带来欣慰与满足。所以作者说“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由此可知,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千千万,自己的希冀也许不会那么如愿而来,但是生活中还是有些许令人心动的美好,会点燃我们对生活的期盼。
(2022上·江苏无锡·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造心
毕淑敏
①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②孔雀绚丽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造出。白杨笔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造出。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卓尔不群坚韧顽强的性格,是禀赋的优异和生活的历练造出。
③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④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⑤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厚厚的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⑥_______。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⑦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⑧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⑨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⑩造心的时候,可以有很多讲究和设计。
比如预埋下一处心灵的生长点,像一株植物,具有自动修复、自我养护的神奇功能。心受了创伤,它会挺身而出,引导心的休养生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心整旧如新。
比如高高竖起心灵的避雷针,以便在危急时刻,将毁灭性的灾难导入地下,耐心等待雨过天晴。
比如添加防震防爆的性能,在心灵遭受短时间高强度的残酷打击下,举重若轻,镇定地维持蓬勃稳定。比如……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便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造心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工期也许耗时一生。通常是母亲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所以普天下为人父母者,要珍视这一份特别庄重的义务与责任。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22.仿照④⑤两段的首句,给第⑥段拟一个段首句。(不超过8个字)
23.文中第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结合这两段表达的主要意思说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24.文章第③段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第 段中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2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第⑨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C.第 段中的“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答案】22.造心需要时间。 23.顺序不能调换。因为第④段造心需要材料是第⑤段造心要有手艺的前提和基础,造心讲究材料,有了好的材料、基础,才能讲造心的手艺、方法、态度,所以不能调换。 24.同:都在陈述我们的心是靠双手塑造的。异:第③段中的句子是说塑造心的过程是个长期不知不觉地的过程;而第 段中的句子是说塑造心的时候,应该慎重。也就是说,第③段中告诉我们塑造心靠双手,是长期过程,第 段句子在肯定第③段句子的说法上,告诉我们塑造心时要认真对待,谨慎行事。 25.C
【解析】2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④段首句“造心先得有材料”和第⑤段首句“造心要有手艺”都采用了“造心需要……”的句型,并且强调了造心的某个重要方面,即材料和手艺。根据第⑥段中“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得知第⑥段主要讨论了造心所需的时间长短以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点上完成造心的情况。结合第⑥段的内容和前面两段的首句结构,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适的段首句,即“造心需要时间”。
23.本题考查段落顺序。
第④段主要讲述了“造心”的材料问题,即心的质地。作者通过一系列比喻,如钢铁、冰雪、丝绸等,来说明不同的材料会塑造出不同质地的心。这一段的重点是强调材料对心的形成至关重要。第⑤段进一步探讨了“造心”的工艺问题,即心的形态。作者用“灵巧的心”“古朴的心”“机敏的心”等比喻,来说明好的手艺(即正确的塑造方法)能够使心更加完美和独特。从逻辑上看,这两段是层层递进的。先有好的材料,再有好的手艺,才能最终造出好的心。这种逻辑顺序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调换这两段的顺序,那么逻辑就不再通顺。先讨论手艺再讨论材料,就像是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先讨论如何制作,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2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辨析。
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强调了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塑造自己的心。无论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还是“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都表明了人们在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不同之处在于,第③段的说法更侧重于强调人们在塑造心灵时的无意识性和长期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数的行为和决策,逐渐塑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构建。而第 段的说法则更侧重于强调人们在塑造心灵时的意识和目标性。在这个观点中,人们需要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塑造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需要有明确的样板和设计,并郑重其事地进行塑造。这个过程需要人们的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以确保最终塑造出的内心世界符合自己的期望和愿景。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C.对文章第 段中“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的理解有误。这句话中的“心的质量”指的是人的心灵品质和内在素质,包括品格、智慧、情操等。而“人的质量”则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灵品质和内在素质决定了他的整体素质和价值,而不是说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故选C。
五、中考真题
(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
唱歌的麦田
蒋建伟
①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装进去,再倒出来,变成一个个奔跑在平原的野孩子。
②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③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波波的空气。你不知道的,小麦这时候偷偷钻出地面,一个又一个娉娉婷婷的少女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头顶散着热气的小伙子走过来,“唑唑,唑唑”,他们穿着绿油油的衣裳,芝麻粒儿大小。麦苗婉转飞翔,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④歌声好像我们家的白云一样,朝天上随便吹一口气,白云立马飒下来,好一场大雪啊。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雪花飘在土粒子上,一朵托举着一朵,最下面的那朵融化了,土粒子湿了,缓慢地冻上了,随着雪花的不断增加,不断融化、冰冻,一骨碌,骨碌出老远。土粒子在不断发胖,小小的,圆圆的,冰丝丝的,玲珑通透,好像装了满满一副跳棋盘里的玻璃球,一踢,蹦蹦跳跳着你追我赶地乱跑,也不知道它们要跑到哪里。雪继续下,一直下,把所有的所有都覆盖了,看不见别的色彩,只剩下了白。天地我一白。小风一刮,弥漫了雪雾的白色旋起,倾斜着向上飘,几番盘旋,那冒着甜兮兮的冰气,炊烟一般散了,在半空中停顿了几秒,末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⑤二三月间,一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站在麦田边,她要唱歌!她的歌词,只有一个“啊”字,可是,调儿唱出来了,味儿却散发着土腥气。到后半夜,小风停了,满屋子的热气一下子圈住了。麦苗们横出了被窝,长长伸了一个懒腰,“憋死了!”就势做了个驴打滚。这田野,变成了一块一块的,一道白,一道绿,横横竖竖,深深浅浅,发展到后来,白皑皑的变成了绿油油的。
⑥小麦们进入了变声期。它们,脸蛋上开满了一朵花,挺胸,收起气,脚尖翘起,小手伸展开来,随着3/4拍子、4/4拍子放声歌唱,婉转悠扬,两脚不动,但其余的部位都在唱歌,都在跳舞,天箱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麦地。你忧惚看见,一开始,天地间,空气中,好像有一根头发丝儿,从它们的口腔、鼻腔、胸腔和腹腔出发,越来越长,越来越粗,上接白云深处,闪电般击中了你。有的唱啊,“一万个爹来,一万个娘,喊熟了大片大片的好麦浪”,你肯定是躺在麦田里了。有的唱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你呢,也就打开了一幅工笔画;夜色中,你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为什么是演唱呢?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小麦的歌声里,可以听出男人的爽朗、女人的婀娜,也可以听出花开的波海声、灌浆的大潮声,南风北上,“哗——哗哗”“哗——哗哗”,如此反复,连续。
⑦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黄,是金黄色,黄金一样的金属色。哪怕看上一眼,你就是贵族了。这麦浪,大海一样起伏,歌声从天而降,似逸远,那,是男低音、女低音?太低了,低得不能再低,“哗哗”“哗”“哗哗哗”“啦啦,啦啦——啦”……天门打开,春夏秋冬都进来了,红红火火都进来了,爱情都进来了,酸甜苦辣都进来了听啊,这是麦子在唱歌!
⑧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它们的歌声,和着小麦的歌声、田野里沸腾的人欢马叫声、打麦场上香气弥漫的晒麦子声,一年一年歌唱着中国农民的丰收。麦子装茓子(xué zi,做囤用的狭长的粗席子)那一天,我看见你______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⑨餐桌上,多少年多少天了,我陶醉于每一顿饭的面食:一碗面条,一碗饺子,一碗“糊涂”,一个白面馍,一盒稀饭,几根油条。这些热腾腾、香喷喷的麦香啊,总让我闻到流口水,想象到香气弥漫的那片田野、那块麦地。这一碗面那一个馍,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垄麦子吧?何止是闻哪,我还会去听。听小东西里这么多氤氲升腾的麦香,到底是哪一缕,隐藏了小麦奔放的歌声?
⑩它们,就是遍地金子,就是小麦。
(选自《中国社会报》2022年12月,有删改)
26.请概括相应的段落内容。
②③萌发出苗→④ →⑤越冬返青→⑥拔节抽穗→ →灌浆→⑦ →⑧ →⑨享用面食
2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③段为例,完成下面表格。
角度 示例 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反复 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①
② 绿泼泼 娉娉婷婷 描绘了小麦萌芽的情态,富有动感,更具感染力。
拟声词 ③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小麦萌芽时的生机、活力。
28.根据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我看见______你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A.解 抓 蹲 咬
B.解 拿 蹲 吃
C.打 抓 站 咬
D.打 拿 站 吃
29.“歌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0.结合下面材料,谈谈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材料:作者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对于田园,对于故乡,对于大地,对于这一切之上发生的悲欢与情爱,都深情地歌唱与赞美。
【答案】26. 瑞雪覆苗 开花授粉 麦黄成熟 割麦抢场 27.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麦蓬勃生长的情状,突出了小麦的广袤之美,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叠音词 咝咝,咝咝 28.A 29.全文围绕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来写,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作者借用歌声,赞美了小麦,表达了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构思新颖,视角别致,感染力强。 30.好的作品总是扎根于生活,忠实生活,描写生活,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使作品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深深地打动读者。
【解析】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题干中已给出相应段落,考生根据段落内容梳理概括即可。
第一空,根据第④段“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可概括出本段内容为“瑞雪覆苗”。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可知,可概括为小麦“开花授粉”。
第三空,根据第⑦段“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可知,可概括为小麦“麦黄成熟”。
第四空,根据第⑧段“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可知,可概括为小麦“割麦抢场”。
27.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
第①处,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描写了小麦生长的情状,体现了小麦的蓬勃生机;将小麦比作“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突出了小麦的广袤之美;“唱歌”“跳舞”“快乐”则流露出作者对小麦长势的喜悦之情。
第②处,“绿泼泼”“娉娉婷婷”两个词语都是叠音词,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以“AA”或“AABB”等形式重叠起来使用。
第③处,“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文章第③段中的“咝咝,咝咝”为拟声词。
2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第一空,“解”指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打”的意思是“揭,凿开”。根据语境,“解”开麻袋口更合适;
第二空,“抓”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拿”指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东西)。“一把麦子”用“抓”更合适;
第三空,“蹲”指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站”指直着身体,两脚着地或踏在物体上。根据语境,“蹲在一边”更形象;
第四空,“咬”指上下牙齿用力对着(大多为了夹物体或使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分离);“吃”指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因此,“咬”更合适;
故选A。
29.本题考查分析物象的作用。学生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作者借歌声表达了对小麦的赞美以及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从结构上看,全文围绕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来写,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象征着其不同的生长阶段,“歌声”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麦旺盛的生命力,构思新颖,视角别致,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0.本题考查谈阅读感悟。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围绕“作品要扎根于生活,忠实生活”“作品要与生活建立联系”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正是他对于田园、故乡、大地的热爱和执着,使他的作品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深深地打动读者。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常人所未发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内涵的作品。
(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千斯坝听水
高昌
①在北京西坝河南路与香河园西街交会的拐角,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书“大运河——千斯坝遗址”几个大字。春日暖阳洒在澄碧的坝河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我听到流水声中回旋着“千斯”“千斯”的呼唤,“千斯”是何意?我的心潮悠然上溯到遥远的先秦——《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我现在驻足的这片土地,曾设有千斯坝,停泊万里船;也设有千斯仓,珍藏千古梦。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熙门内南侧的千斯仓。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③我听到流水潺潺,一遍遍深情呼喊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的水利专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先生在此地巡视,口中轻轻吐露出一串名字: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随后七坝陡然而起于阜通河上,并依序自西向东呈梯级一一排开,分段行舟,驳运过坝。有了这阜通七坝,阜通河也才有了这个“坝河”的美称,在漕运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坝河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坝河全长21.63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日运漕粮4600余石。即使算上结冰期停运的因素,年运输能力也达到100万石。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④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大运河”“大运河”“大运河”……我知道,这坝河起源积水潭。沿着阜通七坝一路奔腾,徐徐注入温榆河,悠悠接汇北运河,从而连入京杭大运河的宏阔水系。我耳边仿佛有无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