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03 哲理类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通用】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03 哲理类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09:12: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哲理类散文阅读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概念
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解题思路
1.把握行文线索,梳理说理思路
哲理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进而由描绘具体景物转向理性思考,从中体现出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
2.概括构思方式,分析谋篇布局
明确哲理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
3.分析说理技巧,掌握常见方法
常见说理技巧:
①条理分明,说理有层次性,或由简单到复杂,或深入浅出,或由具体到抽象等。
②善于运用各种说理方法,如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③选材精当,细节具体、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4.把握表达效果,学会规范答题
①文章描写内容的角度。
②文章主旨的角度
③段落所处结构位置的角度。
④作者情感态度和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
三、常考题型
(一)理解词语含义
解题思路:
①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和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或宗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表达范围、意义轻重、感彩等方面的区别加强识记和积累。
③注意说明、议论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征,感受修辞手法在意义蕴藉方面的效果。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1.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1)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3)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
3.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抒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情感。
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感染力强。
5.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哲理类散文常见表现手法
1.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3.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托”是假借,“志”是作者的志向、情感,也就是作者借用一个“物”将自己的理想、志向、情感表达出来。
5.以小见大: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
课堂练习
1.(2023上·山西晋城·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围炉煮肉
①我下单的“围炉煮茶”工具到货了。回家路上,我打包了羊肉汤,并决定这个新到的电茶炉的处女秀就是煮羊肉汤了。
②女儿一回家就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她斜着眼睛观察我,小心翼翼地问:“明天能不能不上学了?”我没表态,倒是开心地强调:“我买了正宗羊肉汤,先吃!”
③开箱,插电,上汤锅,汤很快就沸腾,咕嘟咕嘟,热气与香气混合着在屋里翻腾,回忆忽然就飘到了30年前,我才想起自己其实早就“围炉煮肉”过。
④彼时,爷爷还在世。老爷子勤劳寡言,个性刚直,唯一的乐趣就是喝点自酿的酒。20世纪80年代,他一直在乡镇供销社掌勺,以做饭手艺称道于小镇。关于爷爷,家里还有许多传说:据说他曾在困难时期,一周省一小块肉带回家,抚慰三个正值馋嘴长个子时期的子女;据说他曾三番五次觍颜求教于某大师,终于学得一道地道川菜清水烧鸡;也据说,他给大家打菜打饭时,从来不会因为对方是单位领导而把勺子舀得深一些,他在单位的好人缘一定靠的是实力。
⑤爷爷勤快。有年冬天,他捡了一个小油漆桶,在里面糊上泥巴,晒干后就成了粗拙又顶用的黄泥小火炉。除了烤火,这个小炉子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炖肉了。平时,爸爸出差不回来,妈妈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有我和爷爷,饭菜做得不多,蜂窝煤炉子太大不经济,自制黄泥小火炉就派上了用场。点火,上煤,坐锅,家的感觉就来了。
⑥那时,每天快到中午12点,我就焦急地盼着放学。还没跑上六楼就先闻到了肉香,我进屋后把书包一扔,冲到炉子边,那口小黑砂锅已经冒着腾腾热气了。常常是锅盖已经揭开,香味使劲往上蹿。
⑦爷爷一定会在炉子旁的黄色木头方凳上提前放好筷子,我抓起来,边吹开蒸汽边翻看:“哦,红萝卜烧蹄筋,哦,芸豆炖猪蹄,哦,干豇豆煮腊肉……爷爷,上次说了牛肉不要烧土豆,要烧凉粉,咋个又烧土豆嘛。”
⑧对于爷爷准备的“私房晚餐”,我常常欣喜,偶尔抱怨,边念叨边拿筷子夹起一块最上相的,使劲吹吹,塞进嘴里。爷爷就在炉子边坐着,憨笑着看着我往嘴里塞肉,喊:“慢点慢点。”有时候,他还会在厨房忙活其他菜,有一句没一句地接话。
⑨我开始端着碗大嚼大咽的时候,爷爷通常是不吃的,只偶尔挑一筷子菜。他要喝酒,用一个有点像唐三彩颜色的葫芦形弯嘴酒壶装着半壶自酿酒,就靠在砂锅边,用他的话说,冬天喝酒要把酒“醒”热。等我吃撑了,浑身暖乎乎,脸发烫,满足地放下筷子时,爷爷才开始接着吃,吃点我剩下的萝卜土豆、筋头巴脑,他都说好。
⑩真快,转眼,爷爷去世15年了。
而今,该我给孩子掌勺了。小油漆桶自然是没有的,精美的“围炉煮茶”套装倒是唾手可得。我和孩子唠叨着杂事,和着豆腐乳青椒蘸料,吃干净肉和杂,一人晾一碗原汤,再把青皮白萝卜薄片烫熟,加点嫩豌豆尖,就着残汤煮两个白面烤饼,填满了肚子,也填满了心。
腾腾热气中,女儿早已没有了刚回来时的蔫劲儿,眼神灵动,讲着同学的糗事,乐不可支。我知道,不用做工作,明天她保准能积极上学了。
看来,无论哪年哪月的冬天,一炉火的温暖和一锅肉的敦实都可以让我们精神抖擞。不管哪年哪月的困境,亲人的爱护和守候都足以让我们振作。
(选自《今日文摘》2023年第15期,有删改)
散文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赏读《围炉煮肉》。
(1)初读 学贵有疑:下面是自主探究中同学提出的问题,请把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写下来。(不少于50字)文中说“填满了肚子,也填满了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2)精读 学贵有法: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本文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围绕它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50字)
◆细微之处含深情。◆文章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更能打动我。◆文章的选材贴近生活且具有典型性。
【答案】(1)示例:“我”和女儿一起“围炉煮肉”,吃得很尽兴,即“填满了肚子”;“我”和女儿不仅享受了美食,还享受着美好的亲情,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即“填满了心”。
(2)示例:“我”用刚到货的“围炉煮茶”工具来煮羊肉汤,病恹恹的女儿因此精神抖擞;爷爷用自制的黄泥小火炉为“我”煮肉,“我”常常欣喜,偶尔抱怨。“我”在爷爷的爱护和守候下幸福成长,女儿在“我”的爱护和守候下健康快乐的生活。作者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典型性的两个事例,通过细致地描写表达了亲人亲情永远是我们幸福的源泉的主题。
【详解】(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结合第 段“我和孩子唠叨着杂事,和着豆腐乳青椒蘸料,吃干净肉和杂,一人晾一碗原汤,再把青皮白萝卜薄片烫熟,加点嫩豌豆尖,就着残汤煮两个白面烤饼,填满了肚子,也填满了心”、,可得出:“我”和女儿一起“围炉煮肉”,吃得很尽兴,即“填满了肚子”;“我”和女儿不仅享受了美食,还享受着美好的亲情,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即“填满了心”。
结合第 段“看来,无论哪年哪月的冬天,一炉火的温暖和一锅肉的敦实都可以让我们精神抖擞。不管哪年哪月的困境,亲人的爱护和守候都足以让我们振作”,可得:“我”和女儿不仅享受了美食,还享受着美好的亲情。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女儿一回家就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她斜着眼睛观察我”、第 段“腾腾热气中,女儿早已没有了刚回来时的蔫劲儿”,可得:“我”用刚到货的“围炉煮茶”工具来煮羊肉汤,病恹恹的女儿因此精神抖擞。
结合第⑤段“爷爷勤快。有年冬天,他捡了一个小油漆桶,在里面糊上泥巴,晒干后就成了粗拙又顶用的黄泥小火炉。除了烤火,这个小炉子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炖肉了”、第⑧段“对于爷爷准备的“私房晚餐”,我常常欣喜,偶尔抱怨”,可得:爷爷用自制的黄泥小火炉为“我”煮肉,“我”常常欣喜,偶尔抱怨。
结合⑨段等我吃撑了,浑身暖乎乎,脸发烫,满足地放下筷子时,爷爷才开始接着吃,吃点我剩下的萝卜土豆、筋头巴脑,他都说好”、第 段“腾腾热气中,女儿早已没有了刚回来时的蔫劲儿,眼神灵动,讲着同学的糗事,乐不可支”,可得:“我”在爷爷的爱护和守候下幸福成长,女儿在“我”的爱护和守候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结合第 段“看来,无论哪年哪月的冬天,一炉火的温暖和一锅肉的敦实都可以让我们精神抖擞。不管哪年哪月的困境,亲人的爱护和守候都足以让我们振作”
结合第⑩段“真快,转眼,爷爷去世15年了”、第 段“而今,该我给孩子掌勺了”,可得:作者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典型性的两个事例,通过细致地描写表达了亲人亲情永远是我们幸福的源泉的主题。
(2023上·江苏盐城·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我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自从住在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2.文章第一段说“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纵观全文,作者对如一幅幅画般的老墙的解读逐层深入,含三个层次,请结合全文,根据提示填空。
(1)墙是泥瓦匠的作品,体现了 。
(2)墙是 ,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
(3)墙是 , 。
3.从动静结合或多感官角度赏析句子。
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4.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梁衡认为,散文之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请分别说说本文结尾一段和链接材料是如何体现“哲理美”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梁衡《壶口瀑布》)
【答案】2. 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 墙是岁月和自然的艺术作品, 墙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 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 3.示例1:动静结合:静态的老墙、蓝天,与动态的来去的白云、盘旋的孤雁、变化的晚霞相结合,让老墙既有美感,又显得更寂寥,更有沧桑感,表达了作者对老墙的欣赏。
示例2:视觉听觉相结合:视觉写老墙的直角、蓝天、白云、孤雁、晚霞,听觉写“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两者结合,让老墙既有美感,又显得更寂寥,更有沧桑感,表达了作者对老墙的欣赏。 4.①引用岳飞的《花桥》一诗,将诗中的“芊芊草色”巧妙地与今日老墙上的绿色生命联系起来,抒发对老墙上绿色生命跨越近千年,繁衍不息而“芊芊”依旧的感慨;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5.(1)本文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借老墙表达了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表达了人当如墙,虽经历了岁月风雨,但依然蓬勃奋发的哲思。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2)链接材料《壶口瀑布》作者用“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再由黄河的个性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特点。这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解析】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1)结合③段“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概括为: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
(2)结合④段“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概括为:岁月和自然的艺术作品;
(3)结合⑦段“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概括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
据此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从动静结合或者多感官角度,赏析句子。
动静结合:“楼角”“蓝天”是静态描写,“来去的白云、盘旋的孤雁、变化的晚霞”是动态描写,一动一静,互相结合,让老墙既有美感,又显得更寂寥,更有沧桑感,表达了作老对老墙的欣赏。
多重感官:“直角、蓝天、白云、孤雁、晚霞”属于视觉描写,“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运用拟人的修辞,以风声写景,两者结合,让老墙既有美感,又显得更寂寥,更有沧桑感,表达了作老对老墙的欣赏。
据此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引用作用分析。结合“‘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分析,引用岳飞的《花桥》一诗,将诗中的“芊芊草色”巧妙地与今日老墙上的绿色生命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比较,抒发了对老墙历史沧桑感与绿色生命的赞美;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据此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此题要从“墙与人”“墙与绿色植物”“历史与现实”“对比”“比喻”“问号”等方面分析,体现“如何”的。本文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结合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管。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区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分析,借老墙表达了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表达了人当如墙,虽经历了岁月风雨,但依然蓬勃奋发的哲思。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链接材料《壶口瀑布》要从“由脚下巨石引出黄河个性”“由黄河个性想到中华民族特点”等方面作答。作者用“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再由黄河的个性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特点。这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据此回答即可。
(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一模)【精品导读】
光阴消逝的地方,生命前进了
导读语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光阴的流逝本是无声无形的。但生活的观察者总能像抓住灵感那样,在稍纵即逝间捕捉到光阴走过的足迹,并赋予它诗意的表达。作家迟子建笔下的“时间”便如此。___________
本期主持:××××中学 小严
时间怎样地行走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批注1:童年时期,被时间限制玩耍的经历,存在于每个孩童的记忆中,令人生发共鸣。)
②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批注2:与前一段形成情感上的对照,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地呈现在特定场景中,如电影般一帧帧掠过读者眼前。)
③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批注3:___________)
④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批注4:与对挂钟的崇拜不同,手表因“走路”少了气势和声色,也就少了威严与尊重,借此进一步点出时间在无意中流逝得悄无声息。)
⑤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批注5:_______________)
⑥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⑦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由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批注6:循着时间不断前进的脚步,“我”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朽的时间会记录“我”所留下的足迹,生命由此充实丰盈起来。)
(《新作文·初中版》2020年第03期)
作者简介
迟子建,作家,1964年出生于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多万字,出版90余部单体本。曾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额尔古纳河右岸》《北极村童话》《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她的文字真挚澄澈、细腻灵动、且饱含情味,在娓媒道来的诗意讲述中,予人深思。

线索清晰明了,行文流畅潇洒。从“童年时”到“(1)______”,再到“十几年前的一天”作者采撷了代表人生阶段的过渡词,游刃有余地串联起了自己半生以来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小时候时间藏在如家长般的挂钟里,(2)______;长大后时间隐于安静的手表里,长大仿佛是一瞬间的事;后来,随着承载时间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多样,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反而越发回归本质。时间线与认识线交织并进,启人内省。
语言形象可感,化无形为有声。作者借用(3)______等一系列具象化的载体来呈现时间流动的足迹,于是读者便从中看到了时间行走在朝朝暮暮里、行走在四季流转间、行走在相聚离别的生活细节中。予无形的时间以生命、以声色,情思交融处收尾留白,带给读者长久的回味。
鉴赏要点:青春在时间中流逝,也在时间中成长,小严想要把迟子建的这篇《时间怎样地行走》放入学校的精品导读部分,请同学们帮助他补全版面内容。
6.【赏析要点梳理】请同学们帮助小严完成赏析要点。
(1) (2) (3)
7.【批注补充】请帮助小严补充文中缺失的批注部分。
(1)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
批注3:
(2)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批注5:
8.【导读语撰写】请围绕“诗意”一词,结合下面材料及文章内容帮助小严完成导读语撰写。
材料一:
光阴消逝的地方,生命前进了。
材料二:
导读文章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简要介绍文章主题、概述文章内容、激发读者兴趣、提出阅读建议等。总之,导读文章重点是在于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大意和重点观点,同时要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了解文章的内容。写好导读文章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把握文章重点。
材料三:
●真实世界中的众多意象;在她的笔下,无论是白云、黑土、月亮、狗还是大马哈鱼等等这些单纯的自然意象,还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留下生活痕迹的人物意象,甚至是流传了千年的民俗风情的人文意象,始终都充满了作家的感情,具有一种温暖之情,一种诗性之美。
●精细语言下的质朴与优美;迟子建的散文语言从整体上看呈现出一种质朴的特色,但相对又展现了唯美的追求,而达到和谐的完美统一。
●唯美意境下的哲理表达;迟子建散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散文意境。
(《质朴感情下的诗意表达——浅析迟子建散文艺术风格》)
【答案】6. 上初中以后 严厉而不失温情 钟表、手表、头发 7. 将挂钟的摇摆声比作时间的脚步声,生动地写出了时间永不停歇、不可逆转的特点。 “隐藏”“镶嵌”“放置”“闪烁”,这些动词揭示了随着生活的丰富,时间的载体变得越来越随处可见,但人对时间的感知力却随之钝化,时间变得不被重视。 8.它是滴答答的挂钟,是静悄悄的手表,是闪烁的繁星等美丽的意象,语言灵动,晶莹明亮,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作者对时间如何行走的叩问生长于童年,相伴至白发,贯穿了作者半生的探寻。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诗意,绽放光彩。在光阴消失中,我们也在不断成长。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童年时”,找到第①段“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根据题干提示“十几年前的一天”,找到第⑥段“十几年前的一天”,可知①处应从②至⑤段概括,根据第④段“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可知①处填:上初中以后;
根据题干提示“时候时间藏在如家长般的挂钟里”,找到第②段“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可知②处填:严厉而不失温情;
根据第①段“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第④段“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第⑥段“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可知③处填:钟表、手表、头发。
7.本题考查写批注。
①从“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挂钟的摇摆声比作时间的脚步声,将时间前行的声音比作摇篮曲,结合第③段“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可知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永不停歇、不可逆转的特点。
②加点词语“隐藏”“镶嵌”“放置”“闪烁”,都是动词,结合句中“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可以看出随着生活的丰富,时间的载体变得越来越随处可见;结合“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可以看出时间流逝快,不被人重视。
8.本题考查写导读语。
本文作者采撷了“我”从童年时到上初中以后,再到“十几年前的一天”代表人生阶段的过渡词,游刃有余地串联起了自己半生以来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小时候时间藏在如家长般的挂钟里,严厉而不失温情;长大后时间隐于安静的手表里,长大仿佛是一瞬间的事;后来,随着承载时间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多样,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反而越发回归本质。时间线与认识线交织并进,启人内省。语言形象可感,化无形为有声。作者借用挂钟、手表、头发等一系列具象化的载体来呈现时间流动的足迹,于是读者便从中看到了时间行走在朝朝暮暮里、行走在四季流转间、行走在相聚离别的生活细节中。无形的时间有了生命、有了声色,情思交融处收尾留白,带给读者长久的回味。
根据材料二“导读文章重点是在于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大意和重点观点,同时要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了解文章的内容”,可知导读语要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大意和重点观点;
根据导读语中“光阴的流逝本是无声无形的。但生活的观察者总能像抓住灵感那样,在稍纵即逝间捕捉到光阴走过的足迹,并赋予它诗意的表达。作家迟子建笔下的‘时间’便如此”,可知导读语要介绍文中时间走过的足迹的诗意表达;
根据材料一“光阴消逝的地方,生命前进了”,可知在光阴消失中,我们也在不断进步成长。
示例:它是挂钟、手表、头发等一系列具象化的美丽的意象,从童年时到上初中以后,再到“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们看到了时间行走在朝朝暮暮里、行走在四季流转间、行走在相聚离别的生活细节中。无形的时间有了生命、有了声色。循着时间不断前进的脚步,“我”也在不断地前进。
9.(2023·全国·重庆一中校考模拟预测)散文是一种艺术,其美具有层次感,让我们走进梁衡的散文《吃瓜》,领悟散文的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
吃瓜
梁衡
①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一个网络流行语,把看热闹名为“吃瓜”那些看热闹的人就叫“吃瓜群众”。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吃真瓜的味道。
②我八岁以前是在农村度过的,只留下了吃西瓜的记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西瓜不但是调剂生活的奢侈品,亦是一个乡村孩子记忆中的特殊风景。
③儿时,有一种很好的奖励是跟着大人去看瓜。看瓜,乐趣却在瓜外。后半夜躺在瓜棚里,凉风习习,天边银月如钩,田野里虫鸣唧唧。如有幸看到远处夜行的动物,多半是狐狸,那两盏灯一样的眼睛直瞪着瓜棚,只这一点就足够你回去对小伙伴们吹上半年。有一次我还赶上看十几个大人挑灯夜战在地里掏獾子。不是像闰土讲给鲁迅那样的用叉子去叉,而是找见它的窝用水灌。被水灌出来的獾子肥肥胖胖的,像一头小猪。大人们高兴地把它捆在一根棍子上抬着,说回去炼獾子油,这是冬天治手脚皴裂的秘制润肤膏。不过乡下还有比这更简单、更高级的润肤品,那便是遍地都有的麻雀屎。雀屎涂手,这好像不可接受,但是当今有钱人喝的猫屎咖啡不是比这个还过分吗?自然与人真是一团解不开的谜。
④我吃瓜经历中的第二次高潮是参加工作后不久。大学毕业,我充满豪情来到内蒙古巴盟,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此地别无所长,唯产一种叫“华莱士”的蜜瓜,据说是当年一个传教士带来的。金黄色,滚圆,比足球略小一圈,熟透后瓜瓤白中带绿如翡翠。它不像西瓜那样多汁多水,肉质成果冻状,细腻浓香,闭上眼睛咬一口,还以为是在吃蜂蜜。吃过之后上下唇粘在一起,甜得化不开,要取清水漱口。当地气候恶劣,浩浩乎平沙无垠,风起时尘暴蔽日,当面不见人影,白天烈日烤人,晚上又夜凉如水。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沙窝子里,举目无亲,聊以慰藉者、给亲友去信时用来报喜而不报忧者,唯有这“华莱士”瓜。还有一种冬瓜,如农村土炕上的长条枕头那么大,并不是当菜吃的冬瓜。冬瓜到晚秋时才收获,但不着急吃,暂放到房内墙根处或水缸后面不去理它。到了冬腊月,它早已悄悄化作一包蜜水,用手轻轻拍一下,能看到瓜皮下汁水的流动。这时不能用刀了,要用一个空心草秆吸食。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
⑤离开巴盟40年后我回去过一次,又吃了一回“华莱士”,但已全无味道。问起冬瓜,当地人直摇头,似从未听说过,我倒像是桃花源里出来的人,尽说些远古的话。至于在北京更是吃不到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常百思不得其解。人说世界之变如沧桑,一块瓜里也有沧桑变化啊!
⑥后来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今瓜已非昔瓜,早成了商品瓜,要产量,追化肥,上农药。二是地头瓜变成了城里瓜,对瓜来说,离地一天,味减一半,暗失美感。原来,人与瓜的初恋只能是在瓜地里。世间之物瞬息万变,人生的许多美好只能有一次,过后唯有存在记忆里。于是想到城里人的可怜,千里之外你还想吃到好瓜?也只配做一个“吃瓜群众”了。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 听雨》,回味人生不同年龄段听雨的感觉,吃瓜何尝不是这样,遂仿其调填《吃瓜》一阕:
少年吃瓜瓜棚中,枕瓜听虫声。青年吃瓜边塞外,大漠孤烟,味浓伴豪情。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风沙瓜香都无影,侧耳遥闻闹市车马声。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6月11日13版,有删改)
(1)作者围绕吃瓜的经历抒发了不同的感怀,请参考示例,填写表格。
时期 少年吃瓜 青年吃瓜 再吃蜜瓜 而今吃瓜
感怀 闲适快乐、充满惊奇 ① ② 淡而无味、不再关心
【走进描写之美】
(2)文章第④段划线部分关于“我”吃“华莱士”,蜜瓜的情景极具镜头感,请你给这幅镜头命名并用文字描写出来,可从画面布局、人物行为、心理独白三个方面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对这幅镜头展开描写。
命名:
镜头描写:
【品读意境之美】
(3)品读意境之美就像鉴赏一幅写意画,字里行间里往往透露出情思的流动,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①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分析语境中“瓜”字含义的变化)
②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体悟哲理之美】
(4)哲理是经过景的陶醉、情的抒发,思的沉淀之后,再通过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的智慧。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原来人与瓜的初恋只能是在瓜地里。
(5)对于记忆中的美好事物,《社戏》中成年后的鲁迅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返京后的梁衡说:“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请结合《社戏》与文章内容分析两人产生相似感受的原因。
【答案】(1)①聊慰乡情,甜到心底
②全无味道,百思不解
(2)命名:解忧“华莱士”
镜头描写:屋外尘暴蔽日,白天烈日烤人(或:晚上夜凉如水);屋内“华莱士”瓜外表金黄、瓜瓤白中带绿如翡翠,吃瓜人正在吃瓜,津津有味,如吃蜂蜜一般。
(3)①第一个“瓜”指的是“看热闹的人”爱看的“热闹”,第二个“瓜”指的是地里生长的一种水果“真瓜”。
②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的方法,通过“坐”“吃”“甩掉”“捧过”“吸”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在冬腊月吸食冬瓜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4)示例:对瓜来说,离地一天,味减一半,人们最爱恋的味道最好的瓜应该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对世间万物而言,世界瞬息万变,人生的许多美好只能有一次,过后唯有存在记忆里。
(5)示例:《社戏》叙述了“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主要描写了“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等情节,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三次吃瓜的不同经历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因此,鲁迅“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梁衡“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两人产生相似感受的原因是:往昔的生活快乐新奇,是最美好的回忆;两人都对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回忆和留恋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④段“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沙窝子里,举目无亲,聊以慰藉者、给亲友去信时用来报喜而不报忧者,唯有这‘华莱士’瓜”“这时不能用刀了,要用一个空心草秆吸食。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可概括为:聊慰乡情,甜到心底。
②根据⑤段“离开巴盟40年后我回去过一次,又吃了一回‘华莱士’,但已全无味道。问起冬瓜,当地人直摇头,似从未听说过,我倒像是桃花源里出来的人,尽说些远古的话。至于在北京更是吃不到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常百思不得其解”可概括为:全无味道,百思不解。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根据④段“闭上眼睛咬一口,还以为是在吃蜂蜜。吃过之后上下唇粘在一起,甜得化不开,要取清水漱口。当地气候恶劣,浩浩乎平沙无垠,风起时尘暴蔽日,当面不见人影,白天烈日烤人,晚上又夜凉如水。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沙窝子里,举目无亲,聊以慰藉者、给亲友去信时用来报喜而不报忧者,唯有这‘华莱士’瓜”可知,“华莱士”蜜瓜不仅甜得化不开,而且可以解忧,据此可命名为:解忧“华莱士”。
根据④段“此地别无所长,唯产一种叫‘华莱士’的蜜瓜,据说是当年一个传教士带来的。金黄色,滚圆,比足球略小一圈,熟透后瓜瓤白中带绿如翡翠。它不像西瓜那样多汁多水,肉质成果冻状,细腻浓香,闭上眼睛咬一口,还以为是在吃蜂蜜。吃过之后上下唇粘在一起,甜得化不开,要取清水漱口。当地气候恶劣,浩浩乎平沙无垠,风起时尘暴蔽日,当面不见人影,白天烈日烤人,晚上又夜凉如水。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沙窝子里,举目无亲,聊以慰藉者、给亲友去信时用来报喜而不报忧者,唯有这‘华莱士’瓜”可知,描绘画面可采取屋内屋外对比的方法,突出屋外气候恶劣,风起时尘暴蔽日,白天烈日烤人或晚上夜凉如水的特点和屋内“华莱士”瓜外表金黄、瓜瓤白中带绿如翡翠的特点,表现出吃瓜人吃瓜时的陶醉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根据①段上文“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一个网络流行语,把看热闹名为‘吃瓜’那些看热闹的人就叫‘吃瓜群众’”和下文“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吃真瓜的味道”可知,“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一句中第一个“瓜”指的是“看热闹的人”爱看的“热闹”,第二个“瓜”指的是地里生长的一种水果“真瓜”。
②根据④段上文“还有一种冬瓜,如农村土炕上的长条枕头那么大,并不是当菜吃的冬瓜。冬瓜到晚秋时才收获,但不着急吃,暂放到房内墙根处或水缸后面不去理它。到了冬腊月,它早已悄悄化作一包蜜水,用手轻轻拍一下,能看到瓜皮下汁水的流动。这时不能用刀了,要用一个空心草秆吸食”可知,“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一句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的方法,通过“坐”“吃”“甩掉”“捧过”“吸”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在冬腊月吸食冬瓜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根据⑥段上文“对瓜来说,离地一天,味减一半,暗失美感”和下文“世间之物瞬息万变,人生的许多美好只能有一次,过后唯有存在记忆里”可知,“原来人与瓜的初恋只能是在瓜地里”一句的含义是对瓜来说,离地一天,味减一半,人们最爱恋的味道最好的瓜应该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对世间万物而言,世界瞬息万变,人生的许多美好只能有一次,过后唯有存在记忆里。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社戏》叙述了“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主要描写了“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等情节,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章结尾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说明那夜的豆好吃,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夜的特殊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小伙伴们的真挚情谊让“我”永远难忘。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三次吃瓜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少年吃瓜闲适快乐、充满惊奇,青年吃瓜聊慰乡情,甜到心底,再吃蜜瓜全无味道,百思不解。借此可知,作者说“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的原因是: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快乐新奇,是最美好的回忆。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三模)阅读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到白兰花香
丁祖荣
①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
②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一捶棒一捶棒,声音大,有节奏。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春天的时候,老人家花白的头上还斜插一朵栀子花。搬入安置区,母亲选了一楼,进出方便,南面就是幼儿园,小童的声音如天籁。那年春节,母亲说,田征了,垛子上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在小区里,现在房子好是好,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像个鸽子笼。你帮我买一盆白兰花吧。我见见青,闻闻香。
③我买了一盆盛花期的白兰花,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仲春时节,发苞了。母亲专门打个电话,与我说白兰花事。
④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老屋垛子四周都栽了树,最多的是香椿树。早春,第一茬香椿头,紫红、赤红的叶子,在晨光中抖动。不说吃,光是想象,就让人沉浸。搬离后,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
⑤老屋的后院也被母亲用起来,栽过西洋参,种过花生。我都尝过。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她说,闻到了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
⑥我还买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玉兰树,栽在我住房的南面阳台上。一黄玉兰一白玉兰,树叶深绿,长得精神旺盛。四五月就开,持续好几个月。一黄一白,不仅香,还有几分雅致。一吹东北风,幽香入室。当夏日街头响起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时,我家的白兰花也在传递阵阵清香。我接母亲来住的由头,也是白兰花要开,场面很吸引人。母亲听了,笑笑,但并不行动。催急了就说,我这一盆正开着哩。
⑦后来,我的房子南面阳台改造,把这一黄一白两株玉兰树,移栽到靠东面的北阳台。开花时节,依旧清香醒人。平时我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母亲说,我只是不舒服,哪里要住院?
⑧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那一年,母亲八十四岁。
⑨母亲走后,那盆玉兰花凋零了。玉兰花喜温不耐寒。我家北阳台的一黄一白两棵玉兰冻伤了,第二年春天没发枝,也枯了。我有些伤感。
⑩偶然看到东北角的广玉兰,绿意莹莹。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晨曦打在花的端口,流莹阵阵,微香漾开。
“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遍地。
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要盛开。
(《光明日报》2023年03月31日14版略有改动)
10.小语针对文中“母亲的辛劳”梳理成思维导图,请你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11.小文觉得文中划线句子写的特别好,请你帮他赏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2)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2.文中说“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你的探究发现。
13.“白兰花香”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4.小语和小文在探究文章结尾时产生了争议,小语认为第 段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结尾, 段多余,可以删掉;小文认为第 段耐人寻味,不可以删掉。你同意谁的看法,请简析理由。
【答案】10.母亲为我做菜;母亲做农活;母亲铲除罂粟;母亲生病让我照顾玉兰花 11.(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现在老屋基与曾经有烟火气的老屋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在老屋没人住以后的荒凉,表现了母亲对老屋的怀念。(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矜持”“自得”把玉兰树赋予人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玉兰树含苞绽放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作者这样说是因为母亲大字不识,说不出高深的具有哲理的话;但是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日子就会好过,生活就能美满的道理;表现了母亲是一位明理睿智、善于生活的人。 13.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白兰花香代表着母亲对美好(生活)自然的向往和回忆。白兰花香象征着母亲明理、坚韧的性格。白兰花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4.示例一:同意小语的看法。以诗句结尾,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富有诗意;点明了只要花香遍地,内心充满和气,生活就能美好的主题;总结全文,照应文章标题。
示例二:同意小文的看法。结尾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既传递了春天回归、世间美好的信息,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更表达了对生命的期待,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②段写母亲八十岁在水边洗衣服;
根据第②段“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可知,母亲为我做菜;
根据第④段“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可知,母亲做农活;
第⑤段写母亲在后院种花种菜;
根据第⑤段“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可知,母亲铲除罂粟;
根据第⑦段“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可知,母亲生病让我照顾玉兰花。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将现在老屋基与曾经有烟火气的老屋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现在老屋没人住以后的荒凉;“眼泪流了出来”表现了母亲对老屋的怀念。
(2)“矜持”“颇自得”将玉兰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生动形象地写出玉兰树含苞绽放时与盛开时的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属于富有哲思的话;联系首段“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可知,作者这样说是因为母亲没什么学问,不认识字,说不出这样高深的有哲理的话;
根据第⑤段“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她说,闻到了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可知,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日子就会好过,生活就能美满的道理;可见母亲是一位明理睿智、善于生活的人。
13.本题考查文章线索。
首段“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写闻到花香就会想到老母亲,白兰花香象征母亲极明理,极坚韧的性格;同时本文写了诸多能够体现母亲一生操劳的事,如:八十岁在水边洗衣服,操劳农事等等,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日子就会好过,生活就能美满的道理,能够体现母亲明理、坚韧的性格;
第⑦段“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第⑧段“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可知,母亲生病让我照顾玉兰花,母亲在玉兰花香中离世,作者一看到玉兰花,闻到白兰花香,就能回忆起与母亲的过往,白兰花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白兰花香”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1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表述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同意小语的看法。第 段作为结尾,其中“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联系“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遍地”点明了只要花香遍地,内心充满和气,生活就能美好的主题,与前文母亲懂得的道理“闻到了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第⑤段)”契合,收束全文,照应文题“闻到白兰花香”。
示例二:同意小文的看法。第 段作为结尾给读者以思考,想象的空间。“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要盛开”,春天回归,世间又开始变得美好,联系第⑧段“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可知,母亲在花香中离世,看到白兰花盛开,就能回忆起与母亲的过往,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春”寓意着生命、希望,更表达了对生命的期待,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3·江苏泰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活
①雅活,这个“活”不是活法,而是活计,它大多属于手艺。
②外祖父在世时,没读过什么书,却有做得皮箱的好手艺。左邻右舍,谁家女儿出嫁了,她的父母总要笑嘻嘻地登门,像现在求某个人的字画一样,求做一只陪嫁皮箱,好装些陪嫁的锦缎丝绸、金银细软。我见过外祖父做的皮箱,经过几天的手工打磨,泛着幽暗的光泽,散发出皮革特有的沁人心脾的气息。皮箱的把手、四角留有外祖父手指摩挲的印迹,静静地等候它的主人来取。
③那么,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这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
④裱画是雅活。先要焚香净手,把台面收拾干净,然后把纸放在板上一层层地制,使之平复、熨帖。裱画这活,雅就雅在先睹为快,眼观百家,一边裱,一边看,瘦瘦宣纸上的一幅字画慢慢变得精神起来。
⑤采薇是雅活。薇是田野里一种嫩嫩的野豌豆苗,鲜嫩欲滴。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雀跃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蹦跳在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薇,如词,如铃,摇曳在春天的风景里,晓风中,发出轻微细碎的响声。野薇年年生,年年春天会有不同的女孩去采薇。
⑥有时候,扫地也变成一件雅活。扫地僧扫的也是季节的诗意,他将落红飞花、枯枝衰叶,扫出哗哗声响。
⑦箍桶匠箍一只桶是雅活。一只桶,由一片片木块组成,外加两道箍,木块在桶匠手中排列、抱团、紧凑,最后用一根铁丝来箍,要不松不紧,不偏不倚,把一只桶箍起。箍起的桶,立着,并不漏水,成为静物。
⑧中医诊疗是雅活。路滑,不慎摔了一跤,手腕处骨折、脱位。上大医院就诊,说要开刀。经人指点,我来到一家乡镇医院求医,两个40岁出头的中医,不见他们动刀,只是牵引复位,敷药接骨,一段时间后让我去拍片,说骨折处已长起来了。中医治骨伤也是件雅活。
⑨捏面人是雅活。要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彩色面团。面团在捏面人手中翻滚,被捏出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说它雅,是说它能够在瞬间变简单为神奇,在捏的过程中,做的人与看的人,心情都是愉悦的。让人高兴的事,便是雅。
⑩剧团里搬道具是雅活。搬道具的人一边干活,一边可以看演员化装、排练、吊嗓子。搬道具的,如果是个戏迷更妙,哪怕干活不要钱,只要有戏听。我认识一个地方戏剧团搬道具的,空闲时,便在老公园的树荫下咿咿呀呀。
跑堂是雅活。跑堂的,每天中午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洗个不花钱的白大澡,虽然是个囫囵澡,却是洗了个头汤,神清气爽。洗完澡,开始干活,实则上是进入了一天的烟水生活。他要提一把大铜壶给澡客泡茶,不怠慢自己,自己也泡上一壶,嫩叶沉沉浮浮,茶还是明前好茶。然后,他要用滚烫的毛巾为澡客揩头,同样也不怠慢自己,两条热把子在头顶一通乱搓,美得龇牙咧嘴。
我从前一直觉得,在电影院门口做检票工作的人,干的是雅活。那个人,把票检了,等观众都进了场,他关上门,自己跑到场子里找一个空位置,美滋滋地坐着观赏。这是一件既拿工资,还可以观戏、看电影的美差。
(取材于王太生同名散文,有删改)
15.“雅”,高雅、不俗之意,但作者没有具体写文人墨客的“雅活”。请从不同角度提取文中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本文中“雅活”的含义。
① ② ③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邻居“笑嘻嘻地登门,像现在求某个人的字画一样”这一细节,侧面表现作者外祖父的技艺高超。
B.第④段中,作者为表现裱画的“雅”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C.第⑦段中“不偏不倚”一词的意思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本文中的意思是不偏,很正。
D.裱画、采薇确是雅事,但箍桶匠、中医诊疗、捏面人、剧团里搬道具、跑堂等倒是最接近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给予了更多的肯定。
17.如果把下面这段文字放入文中,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段之间?请说明理由。
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做法、手艺、态度、力道、火候和快慢。有些活粗,比如挑担、夯土、搬运、挖掘……有些活细,比如画画、写字、绣花、裱画……
18.结合本文“雅活”的特点,另外说出两件你心中的“雅活”,并简要说明你对它们的理解。
19.梁衡说,散文讲究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试分析这一观点在本文第⑤段中的体现。
【答案】15. ①手艺(好手艺、活计) ②格调 ③诗意④让人高兴(愉悦、美差、美滋滋)(答出3点即可) 16.D 17.应该放在原文②③段之间,起到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承接上文外祖父做皮箱时候的细节描写,“有些活粗……有些活细……”自然过渡到下文“那么,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的设问,进而为下文写不同的活计作铺垫。 18.
示例:“看电影”是“雅活”:与家人悠闲地享受电影时光,什么都可以去想,又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节奏飞快、压力倍增的当下,让生活更文艺、让文艺更生活,在欣赏电影的精彩片段中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暖暖温情。 19.语言美:动作描写,写出采薇女孩儿的活泼可爱,轻松愉悦,勤劳能干;比喻修辞,写出女孩儿的活泼可爱以及“薇”的优雅、生机勃勃;长短句结合,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多处叠词,有韵律感,朗朗上口。
意境美:通过“采薇女”“田埂”“春天”“嫩豆苗”“晓风”等意象,营造出浪漫唯美、恬淡悠然、生机盎然的氛围,感染着读者,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境界。
哲理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引发读者的哲思——虽然劳动是艰苦的、采薇是忙碌的,但只要热爱生活,以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愉悦的心态享受生活,粗活也会雅趣横生(变成“雅活”);“野薇年年生,年年春天会有不同的女孩去采薇”令读者掩卷遐思——可能是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赞叹,可能是对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慨叹,可能是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联想……
【解析】15.考查文字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雅活,这个‘活’不是活法,而是活计,它大多属于手艺”,②段中“外祖父在世时,没读过什么书,却有做得皮箱的好手艺”的内容可概括为:手艺(好手艺、活计);
结合③段中“那么,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这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的内容可概括为:格调;
结合⑥段中“有时候,扫地也变成一件雅活。扫地僧扫的也是季节的诗意,他将落红飞花、枯枝衰叶,扫出哗哗声响”的内容可概括为:诗意;
结合⑨段中“捏面人是雅活。要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彩色面团。面团在捏面人手中翻滚,被捏出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说它雅,是说它能够在瞬间变简单为神奇,在捏的过程中,做的人与看的人,心情都是愉悦的。让人高兴的事,便是雅”的内容可概括为:变简单为神奇,让人愉悦、高兴;
结合 段中“我从前一直觉得,在电影院门口做检票工作的人,干的是雅活。那个人,把票检了,等观众都进了场,他关上门,自己跑到场子里找一个空位置,美滋滋地坐着观赏。这是一件既拿工资,还可以观戏、看电影的美差”的内容可概括为:美差、美滋滋。
16.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结合③— 段中关于“雅活”的介绍可知,裱画、采薇、箍桶匠、中医诊疗、捏面人、剧团里搬道具、跑堂等都是“雅活”,并没有对某些“雅活”给予更多的肯定;
故选D。
17.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做法、手艺、态度、力道、火候和快慢。有些活粗,比如挑担、夯土、搬运、挖掘……有些活细,比如画画、写字、绣花、裱画……”的内容,联系②段中“外祖父在世时,没读过什么书,却有做得皮箱的好手艺。左邻右舍,谁家女儿出嫁了,她的父母总要笑嘻嘻地登门,像现在求某个人的字画一样,求做一只陪嫁皮箱,好装些陪嫁的锦缎丝绸、金银细软。我见过外祖父做的皮箱,经过几天的手工打磨,泛着幽暗的光泽,散发出皮革特有的沁人心脾的气息。皮箱的把手、四角留有外祖父手指摩挲的印迹,静静地等候它的主人来取”的内容可知,“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承接上文外祖父做皮箱时候的细节描写;
联系③段中“那么,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这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的内容可知,“有些活粗……有些活细……”自然过渡到下文“那么,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的设问,进而为下文写不同的活计作铺垫;
所以,应放在原文②③段之间,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8.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雅活”的特点“手艺、民间、有格调、有诗意、让人高兴”,截取生活中的点滴(比如“看电影”“做家务”“陪家人聊天”“做美食”等)说出理解即可。
示例:做美食就是“雅活”:精选食材、烹饪可口的菜肴,与家人悠闲的享受做美食、吃美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心态,享受生活的过程,是一种惬意与温馨。
19.考查句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语言美方面:结合“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雀跃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蹦跳在麦菽稗草间,去寻薇”可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采薇女孩儿的活泼可爱,轻松愉悦,勤劳能干;结合“薇,如词,如铃,摇曳在春天的风景里,晓风中,发出轻微细碎的响声”可知,采用了比喻修辞,写出女孩儿的活泼可爱以及“薇”的优雅、生机勃勃;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嫩嫩”“弯弯曲曲”“年年”运用多处叠词,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意境美方面:结合“采薇是雅活。薇是田野里一种嫩嫩的野豌豆苗,鲜嫩欲滴。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雀跃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蹦跳在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薇,如词,如铃,摇曳在春天的风景里,晓风中,发出轻微细碎的响声。野薇年年生,年年春天会有不同的女孩去采薇”的内容可知,通过“采薇女”“田埂”“春天”“嫩豆苗”“晓风”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浪漫唯美、恬淡悠然、生机盎然的氛围,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哲理美方面:结合“采薇是雅活。薇是田野里一种嫩嫩的野豌豆苗,鲜嫩欲滴。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雀跃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蹦跳在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可知,本段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引发读者的思考——虽然采薇是忙碌的、劳动是艰苦的,但只要热爱生活,以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愉悦的心态享受生活,粗活也会变成“雅活”;结合“野薇年年生,年年春天会有不同的女孩去采薇”可知,这一段议论,令读者深思,富有哲理:是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赞叹;是对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慨叹;是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联想;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022·浙江温州·统考模拟预测)
人的高歌 
[河北涿州]冯至
①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工匠的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并且,在这类的工程前,无时不觉得人的手是怎样地在那里活动。
②“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③C君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④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⑤“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经常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⑥“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⑦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⑨“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海上的飓风,海里的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
⑩“往营口的那条航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到处请求募捐,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不得安眠,与此相比,自己面对的这点病痛和挫折算什么呢?横在我的乡人的面前的,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永久不会避免了吗?”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身体已经枯瘦得不成样子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有时在晴朗的日子,同乡的船在离岛不远的地方走过,远远望得见岛上有人在那儿活动,但不知是做些什么。船有的开去,有的开回来,岛上的人们围着活动的那个东西渐渐长高了,也不知是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探究诗意结构
20.在参与讨论前,小温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制作了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充完善。
●品读诗化语言
21.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请参考示例,对文中画线句进行分行设计,并分析效果。
示例 我的设计
例句划分 效果 画线句划分 效果
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 他 勉强爬到塔顶 燃着了灯 再也 走不下来 他就望着 那盏灯光 永久地 闭上了眼睛 当时的海上起了 很大的风涛…… 把建灯塔的渔民即使已经病重,却依旧坚持爬上塔顶点燃灯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盏灯光”象征着渔民的生命,临死前依旧要望着灯光,象征着他燃烧自己的生命只为照亮大海中其他人的航程,让他们战胜大海中的风浪。更好地凸显无名英雄抗争自然、奉献自我的美好品格。
●深悟诗意哲理
22.有人说,《人的高歌》是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礼赞,是为人与大自然搏斗所唱的一曲颂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回顾寻诗之旅
23.这篇散文饱含诗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请你联系本文,并结合语文学习体验,对【专题探究】开篇处小州的言论做出评论。
●思维拓展
24.选文中石匠十多年如一日地与山上的岩石搏斗,最终开凿出一条石路,这样坚定的决心,与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的信念如出一辙。
【答案】20.(1)小小的工程
(2)一位渔民死里逃生后,为了使其他人不再葬身大海,而募集钱款,终于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
(3)人间有很多与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 21.示例:
分行:建塔的人
从此
就天天在那塔上
走上走下
在雾里
在风雨里
在海上的黄昏里
燃起一点
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
橙黄色的
灯光
效果:通过分行,突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现灯塔的灯光,加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令人读来便能感受到灯塔的生命力与重要性,感受到建塔人的坚守与奉献。 22.本题为分层赋分题。
第一层级:仅能概括文章内容,没有形成内在的联系。
示例:《人的高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
第二层级:能联系文章的内容,并形成内在的联系,但对文章主旨理解较为肤浅。
示例:《人的高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他们都是凭个人的坚韧与努力,做出了平凡而崇高的事业,成为自然中最美的风景。这是对平凡的小人物的赞歌,赞扬了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层级:能联系文章内容正确理解主旨,探究作者的生命观,并形成内在的联系,得出自己的认识。
示例:《人的高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他们都是凭个人的坚韧与努力,做出了平凡但崇高的事业,成为自然中最美的风景。文章中,作者在阐释一种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诉说了平凡人的伟大,挖掘出人们身上所蕴含的生之希望,倡导人的体内应该蓄积奋发向上的力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精神。无论是独自奋斗的石匠,还是终其半生的守塔人,他们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开拓精神,凭着不懈的努力与坚强的意志,敢于与大自然搏斗,追求崇高的事业,终为人类谋求幸福,受到世人的歌颂与赞美。作者借此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 23.小州的观点是基于对文体界限的严格区分,然而事实上,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诗歌并未消亡,只是融入了小说、散文中。正如《人的高歌》,虽然是散文,但是其中充满了诗化的结构,诗意的叙述,诗意的哲理,鲜明的画面感,富有音乐美感,其中包含了诸多诗歌的元素。我们在学习《水浒传》等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时候,也常常提到诗词、韵味等对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等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的观点看待问题。 24.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解析】20.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M君”的提示,找到②段“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概括为:小小的工程;
(2)根据“一位渔民的故事”的提示,找到⑩段“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到 段“……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可概括为:
(3)根据“”的提示,找到段“”,可概括为:一位渔民死里逃生后,为了使其他人不再葬身大海,而募集钱款,终于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
21.本题考查分行设计及效果分析(语句赏析)。
第一问
段画线句“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参照示例,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可分为“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
第二问
“/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用分行的形式,突出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的分行,突出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这样,能从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增强了视觉效果,令人读来便能感受建塔人的坚守与奉献,突出了灯塔的生命力与重要性。
22.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根据③至⑥段C君讲述的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和⑩至 段T君讲述的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的共同点,都是凭个人的坚韧与努力,做出了平凡但崇高的事业,而且成为自然中最美的风景。结合 段C君的感想“。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可知,无论是独自奋斗的石匠,还是终其半生的守塔人,他们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开拓精神,凭着不懈的努力与坚强的意志,敢于与大自然搏斗,追求崇高的事业,终为人类谋求幸福,受到世人的歌颂与赞美。因此,作者借此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
23.本题考查看法。开篇处小州的话是“现在大家都在谈小说、散文,诗歌几乎不见踪影,早就消亡了。”结合选文,谈出诗歌没有消亡或有与散文融合的趋势即可。
示例:小州的观点太绝对或过于片面,根据《人的高歌》中 段“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可知,文章虽然是散文,但我们从中能看到诗歌的影子——鲜明的画面感,富有音乐美感等,这说明诗歌在某些时候,融入了小说、散文中。结合我们课文学习的古诗词,《诗刊》《中华诗词》等专刊和众多刊物中“诗歌专栏”可知,诗歌并没有消亡。
24.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增”等字的正确书写。
(2019·四川内江·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一)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余秋雨散文》)
(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5.以上3篇诗文皆与垂钓有关。仿照示例概括各篇中垂钓者的特点。
示例:《垂钓》:每天总钓小鱼却很快便满载而归的垂钓者——胖老人。
(1)《垂钓》:
(2)《江雪》:
(3)《渔歌子》:
26.结合《垂钓》全文分析“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因固执而瘦削”的含义。
27.《垂钓》一文引发了读者哪些生活哲理的思考?
28.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垂钓》开篇写海鸥“盘旋”、猎犬“狂吠”、兵舰时隐时现,烘托了大海的“恐怖”“凄惶”,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环境的铺垫。
B.两首诗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江雪》“鸟飞”“人踪”和“独钓”形成对比,《渔歌子》“白鹭飞”“鳜鱼肥”和“不须归”形成对比。
C.《江雪》借写景来抒情,“绝”“灭”“雪”给人静谧凄寂之感,正好与“寒”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骨力峭拔与色调清冷的特色。
D.《渔歌子》中白鹭、红桃、青笠、绿衣让色泽鲜明而柔和,气氛宁静而又充满活力,体现了作者着色明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哲理类散文阅读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概念
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解题思路
1.把握行文线索,梳理说理思路
哲理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进而由描绘具体景物转向理性思考,从中体现出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
2.概括构思方式,分析谋篇布局
明确哲理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
3.分析说理技巧,掌握常见方法
常见说理技巧:
①条理分明,说理有层次性,或由简单到复杂,或深入浅出,或由具体到抽象等。
②善于运用各种说理方法,如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③选材精当,细节具体、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4.把握表达效果,学会规范答题
①文章描写内容的角度。
②文章主旨的角度
③段落所处结构位置的角度。
④作者情感态度和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
三、常考题型
(一)理解词语含义
解题思路:
①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和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或宗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表达范围、意义轻重、感彩等方面的区别加强识记和积累。
③注意说明、议论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征,感受修辞手法在意义蕴藉方面的效果。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1.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1)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3)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
3.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抒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情感。
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感染力强。
5.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哲理类散文常见表现手法
1.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3.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托”是假借,“志”是作者的志向、情感,也就是作者借用一个“物”将自己的理想、志向、情感表达出来。
5.以小见大: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
课堂练习
1.(2023上·山西晋城·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围炉煮肉
①我下单的“围炉煮茶”工具到货了。回家路上,我打包了羊肉汤,并决定这个新到的电茶炉的处女秀就是煮羊肉汤了。
②女儿一回家就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她斜着眼睛观察我,小心翼翼地问:“明天能不能不上学了?”我没表态,倒是开心地强调:“我买了正宗羊肉汤,先吃!”
③开箱,插电,上汤锅,汤很快就沸腾,咕嘟咕嘟,热气与香气混合着在屋里翻腾,回忆忽然就飘到了30年前,我才想起自己其实早就“围炉煮肉”过。
④彼时,爷爷还在世。老爷子勤劳寡言,个性刚直,唯一的乐趣就是喝点自酿的酒。20世纪80年代,他一直在乡镇供销社掌勺,以做饭手艺称道于小镇。关于爷爷,家里还有许多传说:据说他曾在困难时期,一周省一小块肉带回家,抚慰三个正值馋嘴长个子时期的子女;据说他曾三番五次觍颜求教于某大师,终于学得一道地道川菜清水烧鸡;也据说,他给大家打菜打饭时,从来不会因为对方是单位领导而把勺子舀得深一些,他在单位的好人缘一定靠的是实力。
⑤爷爷勤快。有年冬天,他捡了一个小油漆桶,在里面糊上泥巴,晒干后就成了粗拙又顶用的黄泥小火炉。除了烤火,这个小炉子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炖肉了。平时,爸爸出差不回来,妈妈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有我和爷爷,饭菜做得不多,蜂窝煤炉子太大不经济,自制黄泥小火炉就派上了用场。点火,上煤,坐锅,家的感觉就来了。
⑥那时,每天快到中午12点,我就焦急地盼着放学。还没跑上六楼就先闻到了肉香,我进屋后把书包一扔,冲到炉子边,那口小黑砂锅已经冒着腾腾热气了。常常是锅盖已经揭开,香味使劲往上蹿。
⑦爷爷一定会在炉子旁的黄色木头方凳上提前放好筷子,我抓起来,边吹开蒸汽边翻看:“哦,红萝卜烧蹄筋,哦,芸豆炖猪蹄,哦,干豇豆煮腊肉……爷爷,上次说了牛肉不要烧土豆,要烧凉粉,咋个又烧土豆嘛。”
⑧对于爷爷准备的“私房晚餐”,我常常欣喜,偶尔抱怨,边念叨边拿筷子夹起一块最上相的,使劲吹吹,塞进嘴里。爷爷就在炉子边坐着,憨笑着看着我往嘴里塞肉,喊:“慢点慢点。”有时候,他还会在厨房忙活其他菜,有一句没一句地接话。
⑨我开始端着碗大嚼大咽的时候,爷爷通常是不吃的,只偶尔挑一筷子菜。他要喝酒,用一个有点像唐三彩颜色的葫芦形弯嘴酒壶装着半壶自酿酒,就靠在砂锅边,用他的话说,冬天喝酒要把酒“醒”热。等我吃撑了,浑身暖乎乎,脸发烫,满足地放下筷子时,爷爷才开始接着吃,吃点我剩下的萝卜土豆、筋头巴脑,他都说好。
⑩真快,转眼,爷爷去世15年了。
而今,该我给孩子掌勺了。小油漆桶自然是没有的,精美的“围炉煮茶”套装倒是唾手可得。我和孩子唠叨着杂事,和着豆腐乳青椒蘸料,吃干净肉和杂,一人晾一碗原汤,再把青皮白萝卜薄片烫熟,加点嫩豌豆尖,就着残汤煮两个白面烤饼,填满了肚子,也填满了心。
腾腾热气中,女儿早已没有了刚回来时的蔫劲儿,眼神灵动,讲着同学的糗事,乐不可支。我知道,不用做工作,明天她保准能积极上学了。
看来,无论哪年哪月的冬天,一炉火的温暖和一锅肉的敦实都可以让我们精神抖擞。不管哪年哪月的困境,亲人的爱护和守候都足以让我们振作。
(选自《今日文摘》2023年第15期,有删改)
散文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赏读《围炉煮肉》。
(1)初读 学贵有疑:下面是自主探究中同学提出的问题,请把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写下来。(不少于50字)文中说“填满了肚子,也填满了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2)精读 学贵有法: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本文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围绕它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50字)
◆细微之处含深情。◆文章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更能打动我。◆文章的选材贴近生活且具有典型性。
(2023上·江苏盐城·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我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自从住在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2.文章第一段说“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纵观全文,作者对如一幅幅画般的老墙的解读逐层深入,含三个层次,请结合全文,根据提示填空。
(1)墙是泥瓦匠的作品,体现了 。
(2)墙是 ,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
(3)墙是 , 。
3.从动静结合或多感官角度赏析句子。
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4.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梁衡认为,散文之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请分别说说本文结尾一段和链接材料是如何体现“哲理美”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梁衡《壶口瀑布》)
(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一模)【精品导读】
光阴消逝的地方,生命前进了
导读语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光阴的流逝本是无声无形的。但生活的观察者总能像抓住灵感那样,在稍纵即逝间捕捉到光阴走过的足迹,并赋予它诗意的表达。作家迟子建笔下的“时间”便如此。___________
本期主持:××××中学 小严
时间怎样地行走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批注1:童年时期,被时间限制玩耍的经历,存在于每个孩童的记忆中,令人生发共鸣。)
②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批注2:与前一段形成情感上的对照,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地呈现在特定场景中,如电影般一帧帧掠过读者眼前。)
③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批注3:___________)
④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批注4:与对挂钟的崇拜不同,手表因“走路”少了气势和声色,也就少了威严与尊重,借此进一步点出时间在无意中流逝得悄无声息。)
⑤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批注5:_______________)
⑥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⑦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由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批注6:循着时间不断前进的脚步,“我”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朽的时间会记录“我”所留下的足迹,生命由此充实丰盈起来。)
(《新作文·初中版》2020年第03期)
作者简介
迟子建,作家,1964年出生于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多万字,出版90余部单体本。曾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额尔古纳河右岸》《北极村童话》《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她的文字真挚澄澈、细腻灵动、且饱含情味,在娓媒道来的诗意讲述中,予人深思。

线索清晰明了,行文流畅潇洒。从“童年时”到“(1)______”,再到“十几年前的一天”作者采撷了代表人生阶段的过渡词,游刃有余地串联起了自己半生以来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小时候时间藏在如家长般的挂钟里,(2)______;长大后时间隐于安静的手表里,长大仿佛是一瞬间的事;后来,随着承载时间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多样,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反而越发回归本质。时间线与认识线交织并进,启人内省。
语言形象可感,化无形为有声。作者借用(3)______等一系列具象化的载体来呈现时间流动的足迹,于是读者便从中看到了时间行走在朝朝暮暮里、行走在四季流转间、行走在相聚离别的生活细节中。予无形的时间以生命、以声色,情思交融处收尾留白,带给读者长久的回味。
鉴赏要点:青春在时间中流逝,也在时间中成长,小严想要把迟子建的这篇《时间怎样地行走》放入学校的精品导读部分,请同学们帮助他补全版面内容。
6.【赏析要点梳理】请同学们帮助小严完成赏析要点。
(1) (2) (3)
7.【批注补充】请帮助小严补充文中缺失的批注部分。
(1)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
批注3:
(2)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批注5:
8.【导读语撰写】请围绕“诗意”一词,结合下面材料及文章内容帮助小严完成导读语撰写。
材料一:
光阴消逝的地方,生命前进了。
材料二:
导读文章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简要介绍文章主题、概述文章内容、激发读者兴趣、提出阅读建议等。总之,导读文章重点是在于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大意和重点观点,同时要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了解文章的内容。写好导读文章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把握文章重点。
材料三:
●真实世界中的众多意象;在她的笔下,无论是白云、黑土、月亮、狗还是大马哈鱼等等这些单纯的自然意象,还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留下生活痕迹的人物意象,甚至是流传了千年的民俗风情的人文意象,始终都充满了作家的感情,具有一种温暖之情,一种诗性之美。
●精细语言下的质朴与优美;迟子建的散文语言从整体上看呈现出一种质朴的特色,但相对又展现了唯美的追求,而达到和谐的完美统一。
●唯美意境下的哲理表达;迟子建散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散文意境。
(《质朴感情下的诗意表达——浅析迟子建散文艺术风格》)
9.(2023·全国·重庆一中校考模拟预测)散文是一种艺术,其美具有层次感,让我们走进梁衡的散文《吃瓜》,领悟散文的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
吃瓜
梁衡
①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一个网络流行语,把看热闹名为“吃瓜”那些看热闹的人就叫“吃瓜群众”。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吃真瓜的味道。
②我八岁以前是在农村度过的,只留下了吃西瓜的记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西瓜不但是调剂生活的奢侈品,亦是一个乡村孩子记忆中的特殊风景。
③儿时,有一种很好的奖励是跟着大人去看瓜。看瓜,乐趣却在瓜外。后半夜躺在瓜棚里,凉风习习,天边银月如钩,田野里虫鸣唧唧。如有幸看到远处夜行的动物,多半是狐狸,那两盏灯一样的眼睛直瞪着瓜棚,只这一点就足够你回去对小伙伴们吹上半年。有一次我还赶上看十几个大人挑灯夜战在地里掏獾子。不是像闰土讲给鲁迅那样的用叉子去叉,而是找见它的窝用水灌。被水灌出来的獾子肥肥胖胖的,像一头小猪。大人们高兴地把它捆在一根棍子上抬着,说回去炼獾子油,这是冬天治手脚皴裂的秘制润肤膏。不过乡下还有比这更简单、更高级的润肤品,那便是遍地都有的麻雀屎。雀屎涂手,这好像不可接受,但是当今有钱人喝的猫屎咖啡不是比这个还过分吗?自然与人真是一团解不开的谜。
④我吃瓜经历中的第二次高潮是参加工作后不久。大学毕业,我充满豪情来到内蒙古巴盟,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此地别无所长,唯产一种叫“华莱士”的蜜瓜,据说是当年一个传教士带来的。金黄色,滚圆,比足球略小一圈,熟透后瓜瓤白中带绿如翡翠。它不像西瓜那样多汁多水,肉质成果冻状,细腻浓香,闭上眼睛咬一口,还以为是在吃蜂蜜。吃过之后上下唇粘在一起,甜得化不开,要取清水漱口。当地气候恶劣,浩浩乎平沙无垠,风起时尘暴蔽日,当面不见人影,白天烈日烤人,晚上又夜凉如水。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沙窝子里,举目无亲,聊以慰藉者、给亲友去信时用来报喜而不报忧者,唯有这“华莱士”瓜。还有一种冬瓜,如农村土炕上的长条枕头那么大,并不是当菜吃的冬瓜。冬瓜到晚秋时才收获,但不着急吃,暂放到房内墙根处或水缸后面不去理它。到了冬腊月,它早已悄悄化作一包蜜水,用手轻轻拍一下,能看到瓜皮下汁水的流动。这时不能用刀了,要用一个空心草秆吸食。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
⑤离开巴盟40年后我回去过一次,又吃了一回“华莱士”,但已全无味道。问起冬瓜,当地人直摇头,似从未听说过,我倒像是桃花源里出来的人,尽说些远古的话。至于在北京更是吃不到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常百思不得其解。人说世界之变如沧桑,一块瓜里也有沧桑变化啊!
⑥后来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今瓜已非昔瓜,早成了商品瓜,要产量,追化肥,上农药。二是地头瓜变成了城里瓜,对瓜来说,离地一天,味减一半,暗失美感。原来,人与瓜的初恋只能是在瓜地里。世间之物瞬息万变,人生的许多美好只能有一次,过后唯有存在记忆里。于是想到城里人的可怜,千里之外你还想吃到好瓜?也只配做一个“吃瓜群众”了。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 听雨》,回味人生不同年龄段听雨的感觉,吃瓜何尝不是这样,遂仿其调填《吃瓜》一阕:
少年吃瓜瓜棚中,枕瓜听虫声。青年吃瓜边塞外,大漠孤烟,味浓伴豪情。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风沙瓜香都无影,侧耳遥闻闹市车马声。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6月11日13版,有删改)
(1)作者围绕吃瓜的经历抒发了不同的感怀,请参考示例,填写表格。
时期 少年吃瓜 青年吃瓜 再吃蜜瓜 而今吃瓜
感怀 闲适快乐、充满惊奇 ① ② 淡而无味、不再关心
【走进描写之美】
(2)文章第④段划线部分关于“我”吃“华莱士”,蜜瓜的情景极具镜头感,请你给这幅镜头命名并用文字描写出来,可从画面布局、人物行为、心理独白三个方面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对这幅镜头展开描写。
命名:
镜头描写:
【品读意境之美】
(3)品读意境之美就像鉴赏一幅写意画,字里行间里往往透露出情思的流动,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①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分析语境中“瓜”字含义的变化)
②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体悟哲理之美】
(4)哲理是经过景的陶醉、情的抒发,思的沉淀之后,再通过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的智慧。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原来人与瓜的初恋只能是在瓜地里。
(5)对于记忆中的美好事物,《社戏》中成年后的鲁迅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返京后的梁衡说:“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请结合《社戏》与文章内容分析两人产生相似感受的原因。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三模)阅读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到白兰花香
丁祖荣
①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
②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一捶棒一捶棒,声音大,有节奏。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春天的时候,老人家花白的头上还斜插一朵栀子花。搬入安置区,母亲选了一楼,进出方便,南面就是幼儿园,小童的声音如天籁。那年春节,母亲说,田征了,垛子上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在小区里,现在房子好是好,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像个鸽子笼。你帮我买一盆白兰花吧。我见见青,闻闻香。
③我买了一盆盛花期的白兰花,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仲春时节,发苞了。母亲专门打个电话,与我说白兰花事。
④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老屋垛子四周都栽了树,最多的是香椿树。早春,第一茬香椿头,紫红、赤红的叶子,在晨光中抖动。不说吃,光是想象,就让人沉浸。搬离后,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
⑤老屋的后院也被母亲用起来,栽过西洋参,种过花生。我都尝过。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她说,闻到了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
⑥我还买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玉兰树,栽在我住房的南面阳台上。一黄玉兰一白玉兰,树叶深绿,长得精神旺盛。四五月就开,持续好几个月。一黄一白,不仅香,还有几分雅致。一吹东北风,幽香入室。当夏日街头响起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时,我家的白兰花也在传递阵阵清香。我接母亲来住的由头,也是白兰花要开,场面很吸引人。母亲听了,笑笑,但并不行动。催急了就说,我这一盆正开着哩。
⑦后来,我的房子南面阳台改造,把这一黄一白两株玉兰树,移栽到靠东面的北阳台。开花时节,依旧清香醒人。平时我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母亲说,我只是不舒服,哪里要住院?
⑧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那一年,母亲八十四岁。
⑨母亲走后,那盆玉兰花凋零了。玉兰花喜温不耐寒。我家北阳台的一黄一白两棵玉兰冻伤了,第二年春天没发枝,也枯了。我有些伤感。
⑩偶然看到东北角的广玉兰,绿意莹莹。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晨曦打在花的端口,流莹阵阵,微香漾开。
“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遍地。
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要盛开。
(《光明日报》2023年03月31日14版略有改动)
10.小语针对文中“母亲的辛劳”梳理成思维导图,请你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11.小文觉得文中划线句子写的特别好,请你帮他赏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2)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2.文中说“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你的探究发现。
13.“白兰花香”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4.小语和小文在探究文章结尾时产生了争议,小语认为第 段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结尾, 段多余,可以删掉;小文认为第 段耐人寻味,不可以删掉。你同意谁的看法,请简析理由。
(2023·江苏泰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活
①雅活,这个“活”不是活法,而是活计,它大多属于手艺。
②外祖父在世时,没读过什么书,却有做得皮箱的好手艺。左邻右舍,谁家女儿出嫁了,她的父母总要笑嘻嘻地登门,像现在求某个人的字画一样,求做一只陪嫁皮箱,好装些陪嫁的锦缎丝绸、金银细软。我见过外祖父做的皮箱,经过几天的手工打磨,泛着幽暗的光泽,散发出皮革特有的沁人心脾的气息。皮箱的把手、四角留有外祖父手指摩挲的印迹,静静地等候它的主人来取。
③那么,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这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
④裱画是雅活。先要焚香净手,把台面收拾干净,然后把纸放在板上一层层地制,使之平复、熨帖。裱画这活,雅就雅在先睹为快,眼观百家,一边裱,一边看,瘦瘦宣纸上的一幅字画慢慢变得精神起来。
⑤采薇是雅活。薇是田野里一种嫩嫩的野豌豆苗,鲜嫩欲滴。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雀跃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蹦跳在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薇,如词,如铃,摇曳在春天的风景里,晓风中,发出轻微细碎的响声。野薇年年生,年年春天会有不同的女孩去采薇。
⑥有时候,扫地也变成一件雅活。扫地僧扫的也是季节的诗意,他将落红飞花、枯枝衰叶,扫出哗哗声响。
⑦箍桶匠箍一只桶是雅活。一只桶,由一片片木块组成,外加两道箍,木块在桶匠手中排列、抱团、紧凑,最后用一根铁丝来箍,要不松不紧,不偏不倚,把一只桶箍起。箍起的桶,立着,并不漏水,成为静物。
⑧中医诊疗是雅活。路滑,不慎摔了一跤,手腕处骨折、脱位。上大医院就诊,说要开刀。经人指点,我来到一家乡镇医院求医,两个40岁出头的中医,不见他们动刀,只是牵引复位,敷药接骨,一段时间后让我去拍片,说骨折处已长起来了。中医治骨伤也是件雅活。
⑨捏面人是雅活。要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彩色面团。面团在捏面人手中翻滚,被捏出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说它雅,是说它能够在瞬间变简单为神奇,在捏的过程中,做的人与看的人,心情都是愉悦的。让人高兴的事,便是雅。
⑩剧团里搬道具是雅活。搬道具的人一边干活,一边可以看演员化装、排练、吊嗓子。搬道具的,如果是个戏迷更妙,哪怕干活不要钱,只要有戏听。我认识一个地方戏剧团搬道具的,空闲时,便在老公园的树荫下咿咿呀呀。
跑堂是雅活。跑堂的,每天中午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洗个不花钱的白大澡,虽然是个囫囵澡,却是洗了个头汤,神清气爽。洗完澡,开始干活,实则上是进入了一天的烟水生活。他要提一把大铜壶给澡客泡茶,不怠慢自己,自己也泡上一壶,嫩叶沉沉浮浮,茶还是明前好茶。然后,他要用滚烫的毛巾为澡客揩头,同样也不怠慢自己,两条热把子在头顶一通乱搓,美得龇牙咧嘴。
我从前一直觉得,在电影院门口做检票工作的人,干的是雅活。那个人,把票检了,等观众都进了场,他关上门,自己跑到场子里找一个空位置,美滋滋地坐着观赏。这是一件既拿工资,还可以观戏、看电影的美差。
(取材于王太生同名散文,有删改)
15.“雅”,高雅、不俗之意,但作者没有具体写文人墨客的“雅活”。请从不同角度提取文中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本文中“雅活”的含义。
① ② ③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邻居“笑嘻嘻地登门,像现在求某个人的字画一样”这一细节,侧面表现作者外祖父的技艺高超。
B.第④段中,作者为表现裱画的“雅”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C.第⑦段中“不偏不倚”一词的意思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本文中的意思是不偏,很正。
D.裱画、采薇确是雅事,但箍桶匠、中医诊疗、捏面人、剧团里搬道具、跑堂等倒是最接近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给予了更多的肯定。
17.如果把下面这段文字放入文中,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段之间?请说明理由。
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做法、手艺、态度、力道、火候和快慢。有些活粗,比如挑担、夯土、搬运、挖掘……有些活细,比如画画、写字、绣花、裱画……
18.结合本文“雅活”的特点,另外说出两件你心中的“雅活”,并简要说明你对它们的理解。
19.梁衡说,散文讲究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试分析这一观点在本文第⑤段中的体现。
(2022·浙江温州·统考模拟预测)
人的高歌 
[河北涿州]冯至
①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工匠的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并且,在这类的工程前,无时不觉得人的手是怎样地在那里活动。
②“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③C君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④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⑤“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经常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⑥“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⑦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⑨“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海上的飓风,海里的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
⑩“往营口的那条航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到处请求募捐,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不得安眠,与此相比,自己面对的这点病痛和挫折算什么呢?横在我的乡人的面前的,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永久不会避免了吗?”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身体已经枯瘦得不成样子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有时在晴朗的日子,同乡的船在离岛不远的地方走过,远远望得见岛上有人在那儿活动,但不知是做些什么。船有的开去,有的开回来,岛上的人们围着活动的那个东西渐渐长高了,也不知是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探究诗意结构
20.在参与讨论前,小温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制作了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充完善。
●品读诗化语言
21.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请参考示例,对文中画线句进行分行设计,并分析效果。
示例 我的设计
例句划分 效果 画线句划分 效果
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 他 勉强爬到塔顶 燃着了灯 再也 走不下来 他就望着 那盏灯光 永久地 闭上了眼睛 当时的海上起了 很大的风涛…… 把建灯塔的渔民即使已经病重,却依旧坚持爬上塔顶点燃灯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盏灯光”象征着渔民的生命,临死前依旧要望着灯光,象征着他燃烧自己的生命只为照亮大海中其他人的航程,让他们战胜大海中的风浪。更好地凸显无名英雄抗争自然、奉献自我的美好品格。
●深悟诗意哲理
22.有人说,《人的高歌》是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礼赞,是为人与大自然搏斗所唱的一曲颂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回顾寻诗之旅
23.这篇散文饱含诗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请你联系本文,并结合语文学习体验,对【专题探究】开篇处小州的言论做出评论。
●思维拓展
24.选文中石匠十多年如一日地与山上的岩石搏斗,最终开凿出一条石路,这样坚定的决心,与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的信念如出一辙。
(2019·四川内江·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一)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余秋雨散文》)
(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5.以上3篇诗文皆与垂钓有关。仿照示例概括各篇中垂钓者的特点。
示例:《垂钓》:每天总钓小鱼却很快便满载而归的垂钓者——胖老人。
(1)《垂钓》:
(2)《江雪》:
(3)《渔歌子》:
26.结合《垂钓》全文分析“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因固执而瘦削”的含义。
27.《垂钓》一文引发了读者哪些生活哲理的思考?
28.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垂钓》开篇写海鸥“盘旋”、猎犬“狂吠”、兵舰时隐时现,烘托了大海的“恐怖”“凄惶”,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环境的铺垫。
B.两首诗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江雪》“鸟飞”“人踪”和“独钓”形成对比,《渔歌子》“白鹭飞”“鳜鱼肥”和“不须归”形成对比。
C.《江雪》借写景来抒情,“绝”“灭”“雪”给人静谧凄寂之感,正好与“寒”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骨力峭拔与色调清冷的特色。
D.《渔歌子》中白鹭、红桃、青笠、绿衣让色泽鲜明而柔和,气氛宁静而又充满活力,体现了作者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的风格。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秘语
祁云枝
①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
②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
③此刻,我正在一棵高大的红枫树下拍摄小视频。鲜红的枫叶,在秋风里汤秋千,出唰啦啦的声响。眼前的枫树,宛若一条流向天际的河流,翻卷出红色的浪花。小鱼般欢快的种子,从朵朵浪花里迸溅出来,进入我的镜头。
④秋意渐浓。树木多穿起金黄橙红的衣裳,这是成熟的颜色,也是富足的颜色。天空里密布独属秋天的忙碌,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在我的头顶上飞翔,奔赴下一年的生之约。我仿佛看见,又一个春天来临,姹紫嫣红和万千生命的迭代,纷纷从种子里萌动。大地,又一次演绎万种风情。
⑤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帽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
⑥我追着一粒种子拍摄。镜头里,红枫种子旋转出令我痴迷的轻盈,它晃晃悠悠,漫无目的而又充满了希望。我知道,种子飞行的方向和距离,取决于那一刻经过它身旁的风,这种不确定的飞行,像极了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
⑦我用手接住一枚旋转着落下的翅果,一枚翅果含两粒种子,像两条吻在一起的小鱼身体呈倒八字张开。橙黄的鱼头是种子,鲜红透亮的鱼尾是翅膀,这枚翅果不像是现实的种子,更像是仙境里的精灵。在这架小小“螺旋桨”的带领下,红枫种子轻舞飞扬。
⑧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一团小小的涡旋气流,出现在种子上空。涡旋气流似一团无形的手,拽拉着种子下落的脚步,为的是给风留出更多的时间,更从容地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头与尾之间、重与轻之间,一对种子的吻鱼组合,让红枫种子除了拥有机械制造、仿生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外,还具备了某种哲学意味。
⑨突然间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种子历险记》。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朝未知地带前行的红枫种子,拥有飞行的独门绝技,飞行的距离长,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也一定多。如果我追踪记录一粒种子长长的一生,会不会也能写出一篇好玩有趣的《种子历险记》?
⑩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
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一个小姑娘在草丛里玩耍。园子里的草坪上,蒲公英像天空里的星星一样繁多。它们在这里出生、展叶、开花、结果。草坪出现多久,它们就生活了多久,东一棵西一棵,此起彼伏。小姑娘三四岁,圆脸、圆眼睛、圆嘴巴,连身体也圆乎乎的。她不时弯腰摘下蒲公英的绒球状果序,举至眼前,嘟起圆圆的小嘴,呼——一群种子各自撑开小伞,向天空的高远处翩跹。
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那时候,天离地很近,头顶上,就晃动着棉花般的白云。若是有人站在大树的枝权间,伸出手,就能触摸到云朵。
即便不被人类助力,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可以从地面上起飞,一阵微风就可以送它们远行。资料上说,晴朗的二级和风里,蒲公英种子可以飞翔两公里左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的,就是蒲公英吧。
小姑娘现在还不会知道,总有一天,她也会像蒲公英一样,离开她的母亲,飞到适合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地上。
我们,都是蒲公英的播种者。我们,也都是一粒蒲公英种子。
此刻,望着天空里忙碌飞行的红枫种子,我与漫步瓦尔登湖聆听自然的梭罗,或在自家荒园中凝视昆虫的法布尔,有着相似的快乐。
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
(有删改)
2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写秋天的种子,再分写红枫、女贞和蒲公英种子,最后总结全文。
B.本文既写眼前之实物和实景,也写心中所想和所忆,虚实结合,内容充实。
C.本文大量运用了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重在向读者介绍种子的相关知识。
D.作者对童年时吹蒲公英种子的描写,呈现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美好图景。
30.种子的心愿是什么?红枫种子、女贞种子和蒲公英种子分别是怎样完成这一心愿的?
31.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2.本文结尾说:“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18·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些无用的美好
①明黄的灯光下,少女与长者对坐手谈,轻拈黑白棋子,以鹤的姿态优雅地飞落。这是女儿参与拍摄的电视短片中的镜头,看到这近乎唯美的画面,我不由叹道:“女孩子下棋真是件很美的事!”
②那年,女儿上初一,已有七年棋龄。她喜好围棋,每周六去棋院上课,我全程接送,风雨不误。棋院门前有棵老梨树,花开时一树梨花白。我会特意早到会儿,站在树下,隔着窗,聆听纹枰落子声。声音清越入耳,如风敲寒竹,如雨打蕉叶,那感觉甚是美妙。
③有一天,我从棋院接到女儿,两人说笑着往回走。走出不远,碰到位熟人,也来接儿子下课。寒暄几句后,他说起给儿子报了英语和奥数班的事。得知我女儿在学围棋,他一脸不解地问道:“下棋不就是玩嘛,有什么用?”
④隔了几天,又在路上遇见那位爸爸,朝儿子吼叫着什么,颇有风摇雨至的架势。果然,一巴掌抡过去,孩子的脸上留下几道红痕,疼得放声号哭。细听之后,才知是孩子英语没过关,被他怒声斥责。
⑤女儿如受惊的燕子,闪扑进我怀里,调皮地吐吐舌头,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她许是庆幸,在报班这件事上,我不曾给她压力。亦确是如此,她起初觉得围棋好玩儿,后来痴迷上围棋,我便鼓励她对认准的事坚持下去,从中找到乐趣。
⑥学棋久了,女儿会跟我聊些心得,如落子无悔、逢危须弃、不得贪胜等。看似高深的生活哲理,尽在盈尺棋盘间。她还说打谱时能感受到,高手的对局像音乐,像书法,像绘画,变幻无定,美不可言。从她的话语里,我知道女儿领悟到了黑白之道与围棋之美。除了围棋之外,女儿还喜欢古筝、书法、绘画。我常常对女儿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极致,也是一种成功。
⑦我认为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只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合理利用在校时间,对于学习就足够了。业余时间,不如多接受艺术熏染,以怡养性情,丰盈自己的内心。
⑧在风清月朗的夜晚,弹一首好听的筝曲,或是铺开纸墨,临几张颜体小楷,抑或即兴挥毫,画竹画梅画鸟画鱼。如此清雅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阕词、一幅画、一首歌。
⑨女儿还特别喜欢旅游,自她两岁多起,我每年都会带她到各地走走。
⑩我们去过椰风轻吹的海南岛,到过瓜果飘香的新疆,游历过古色古香的丽江,奔跑在北戴河的沙滩上……体味到路途的辛苦,也收获着简单的快乐。
有同事劝道,带孩子跑那么远,费钱又费时,何况去了也白去,等小孩子长大后,留不下太多印象。
我听了笑笑,却不认同他的想法。在旅行中,女儿认识了许多新事物,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同时变得独立、坚强。
记得那年她刚三岁,我带她去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进到园中,连续走了三四个小时,她有些疲累,我提出要抱她,她摆手说:“妈妈也累,咱们歇会再走吧!”她躺到长椅上睡了会儿,醒后坚持自己走。那天的出游,她愣是咬着牙走完了全程。
她十三岁那年,我们去新疆的库姆塔格沙漠,连续翻越两座沙丘后,竟有些迷路了。骄阳火舌般灼烤着,这时带的水只剩小半壶,女儿嘴上干得起了泡,却把水壶递给我:“妈妈,您留着喝吧!”我紧紧抱住她,眼泪哗地淌下来。后来,我们靠着带的一个指南针走出了沙漠。每每想起那个瞬间,我总会心头一暖,眼中泛起湿潮。
《小窗幽记》中有言:“观山水亦如读书,随其见趣高下。”女儿从自然怀抱中、山眉水目间,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这使得她无论到哪里,都有着极好的人缘。乐观自信、宽容平和,有一颗喜悦、宁静且充满爱的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她勤学善思,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市重点高中。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很多娴雅的东西正逐渐被消解,被替代。然而,亲爱的孩子,永远记得别只顾低头赶路,偶尔让心灵慢一些,再慢一些。
要知道,那些看似无用却美好的事物,和阳光、空气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养。总有一天,它们会成为你内在气质的外化,是你面对生活的底气和勇气。
(选自《幸福·阅读》2018年第2期有删改)
33.文章重点记叙了哪些与女儿有关的“无用的美好”,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4.赏析下面的句子。
少女与长者对坐手谈,轻拈黑白棋子,以鹤的姿态优雅地飞落。
35.文章③-⑤段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36.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拥有的一种 “看似无用却美好”的事物(或经历)。(不少于5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