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概括与分析文章内容
一、思维导图
二、常考题型
1.内容理解概括
2.原因分析与概括
3.人物心理分析概括
三、解题思路
(一)内容理解概括
主要考查形式:
局部内容概括
(1)填空式概括
(2)填表式概括
(3)思维导图式/异形图概括
(4)分段式概括:限定需要概括的段落内容或要求围绕某人事物/事件概括
解题步骤:
1.审清题干:根据题干中的限定条件确定答题方向。(限定记叙顺序;限定记叙人称;限定记叙视角;限定概括段落;限定概括重点)
2.关注题目:根据题目中已概括的内容确定答题要点。(确定概括段落;明确概括的字数和句式;确定概括这的关键词语)
3.整合答案:根据要求完善答案,语句通顺,重点突出,符合概括要求。(可以和题目中的已知内容进行对比,检验自己的答案。)
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时间和地点不特殊可以不提取)+人物(主人公)+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全文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题方法:
1.要素串联法(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可以抓住关键语句,筛选语段中的关键句,如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3.文题扩展法(适用于以人物、事件、地点作为标题的文章)
4.摘句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原因分析与概括
主要考查形式:
(1)概括.......原因
解题方法:
明确答题区域(根据题目中的问题分析内容)
回归原文(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寻找原因,注意原因多有多个,可以多关注几段)
整合答案
答题格式:
原因+事件+结果
(三)人物心理分析概括
主要考查形式:
概括......的心理变化
解题方法:
1.审题,抓题干关键词(具体是哪件事件,谁的心理、情感、态度)
2.定位段落,找出关键信息(定位原文段落;圈画表现和暗示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
3.梳理信息,整合答案(将暗示性的心理类的词语联系关键事件,代入人物,理解人物心情)
答题格式:
人物+因......事件+而感到......(心理、心情、情感、态度)
四、课堂练习
(2024·安徽芜湖·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喜 鹊
高亚平
①喜鹊可以说是关中农村最常见的鸟类了,尤其是靠近秦岭北麓这一带的乡间,人家房前屋后的大树上,乡野沟渠坎畔的树枝间,多有喜鹊的影子。喜鹊的样子很喜庆,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喙,胖胖的身躯,长长的尾巴,羽毛黑、白、蓝、紫色均有,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而乡人们最喜欢的,是它喳喳的叫声,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吉祥的声音。“喜鹊喳喳叫,客人就来到”,在我们村里,这是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②我也很喜欢喜鹊,缘由有二。一是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见,见的多了,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二是觉得这种鸟好看,叫起来也好听,不像麻雀,整天一群一群的。聚集在人家屋檐前,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有时还糟害庄稼,惹人不待见;也不像猫头鹰,叫起来声音尖利刺耳,如锐器在石板上划过。
③记忆里,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春天,在故乡的原野上常能见到喜鹊。它们一只两只的在麦田中蹦跳,头一点一点的,看上去很好玩;或者一边喳喳地叫着,从这棵树上缓缓地飞到那棵树上,尾羽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季节,喜鹊的巢也比较好找,多在高大的白杨树上。行走在乡野上,偶一抬头,你便会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喜鹊巢,安然地蹲踞在高杨大柳的树梢间,好像一件件艺术品。天空是纯净的,蔚蓝的,不染一丝儿杂尘,这时也许有风,那巢便随了风轻轻摇晃。
④虽然摇晃,却不用担心巢会被风刮下来,因为喜鹊是筑巢的高手。我在乡间生活了多年,见过好多鸟儿的巢,燕子的,麻雀的,斑鸠的……我以为,都不及喜鹊的巢筑得漂亮、结实。麻雀就乱乱的一团草,囫囵弄一个小窝。有时,它们甚至连这样简易的巢也不筑,就直接栖息在人家的屋檐下,或者树丛中。燕子的巢固然精致,但也是筑在人家的屋梁上,而且喜用旧巢,既没有喜鹊巢大,也没有喜鹊巢好看。至于斑鸠巢,多筑在大树主干一两丈高的斜枝处,不但潦草,也极不安全。少年时期,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巢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更何况,村里的大人还禁止小孩爬到树上掏喜鹊窝。因此,喜鹊在故乡多见,就是极自然的事了。
⑤春夏季节,喜鹊忙碌着筑巢、生蛋、育雏,而到了秋天,喜鹊似乎悠闲了一些。这个季节,雏鹊已长大,不用再哺育,田间又多的是食物,它们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吃饱了的喜鹊就在田野上,或者在人家房前屋后的大树上鸣叫、嬉戏。只有到了冬天,因为缺少食物,又加之天气太冷,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似乎没有春夏秋三季活跃。而冬天见到的喜鹊,多数时候都是在觅食。
⑥喜鹊喜逐人居,这种现象,我是早就知道的。过去,在家乡的那段年月里,我也常见到。不过,近二十年来,在平原上、川地里,我见到喜鹊的次数似乎变少了。有时候偶尔见到,也常常是一只两只的,没有成群的。而那喜鹊的巢,也似乎比记忆中小了些,望过去约有篮球般大小,孤零零地架在半大树的树梢间。去年冬天,我去秦岭沣峪口游玩,在红草河边,竟然意外地碰到了一大群喜鹊。它们叫着,闹着,在一块山地里蹦跳着,边跳边啄食。那份悠然,令我神往。我当时激动了半天,还专门停下匆匆的脚步,静静地观看了一阵子。
⑦那一刻,我的心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故乡,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恍惚间,我看见慈祥的奶奶拿了一张喜鹊登梅的大红窗花,正往窗格上贴。而窗外,则是一地的白雪,一树的琼枝。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喜鹊”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贯穿了文章的线索。
B.因为喜鹊“喳喳的叫声”寓意着吉祥,所以深受家乡人们的喜爱。
C.喜鹊是筑巢的高手,它们把巢筑在大树的顶端,筑得漂亮、结实,又安全。
D.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童年时在故乡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情景。
2.文章围绕“喜鹊”,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第②段中写到了麻雀和猫头鹰,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4.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虽然摇晃,却不用担心巢会被风刮下来,因为喜鹊是筑巢的高手。(从句子作用的角度)
(2)它们叫着、闹着、在一块山地里蹦跳着,边跳边啄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5.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024·甘肃陇南·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①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②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③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④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⑤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⑥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⑦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⑧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⑨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⑩我非常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在我的眼中,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有删改)
6.将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可以吗?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7.根据提示,概括“我”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故事情节。
“我”在作文比赛中获奖——( )——( )——“我”望向爬山虎深有感触
8.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加点词语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2)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9.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赞美、崇敬、鼓励、传承、温暖……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3-24九年级上·安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祖父的早晨
徐则臣
①一大早,他坐在秋风里。门前有两棵白杨,左边一棵,右边一棵。他倚着左边那棵的树干,坐在一只拴着藤条的小马扎上。杨树叶跟着秋风在地上转圈子,转来转去都堆到他面前,把他的两只脚埋了进去。
②吱呀一声门响,他心头一亮,转过脸看从门后伸出来的那个头。孙子扶着门连打了三个哈欠,问他:“爷爷,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他说:“没干什么。年纪大了睡不着,过来坐坐。”他和儿子一家分开住,两个院子,有什么事要转过一个街角才能来到儿子的门前,孙子把门打开,让他进屋坐,外头风凉,要吹出毛病的。他说:“没有什么。在风里都活了七八十年了,就想坐坐,贴着门坐坐。”孙子在门前站了一会儿,说:“爷爷,那我回去收拾了。”
③他安静地坐在门前,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鸡叫头遍的时候他就醒了,怎么也睡不着。他就睁着眼听黑暗里的风声,风像一面面旗子从窗户外快速地飘过。之前他做了一夜的梦,一辈子也没做过这么多的梦。他梦见孙子一下一下地长大,一个梦里长大一次,连孙子刚生下来的模样都梦到了。这梦真是好,他清醒的时候曾花了整整半天时间都没能想起光溜溜的小生命是如何哭出第一声的。梦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像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地从睡眠里长出来.竹梢让他难过,他梦见孙子被火车带跑了。火车跑得太快,他来不及喊一声,铁轨又太长,遥遥的看不见尽头.他梦见孙子被火车载向了没有尽头的远方。然后就醒了,翻来覆去地想那辆无限奔跑下去的火车。
④从鸦川第二遍起,他在门前一直坐到现在,老想着自己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摊开树叶仔细找找,什么都没找到。来来回回找了好几次,后来不再找了。什么东西都一样,找了三次都找不到,就不要再找了。就这样坐坐吧、也蛮好、儿子和媳妇从屋子里出来,让爹到里面坐,外头凉,担心冻坏了爹。他把手插在袖笼里,哑着嗓子说:“我就坐坐,你们忙,多给带几件衣服,还有吃的。”
⑤秋天的早晨总是阴惨惨的,所有的早晨都像要下雨。树叶还在堆积,一片两片地往他脚上爬。他坐在小马扎上慢慢地安下心来。坐得很稳,风吹不动他。就是脸和手有些干,摸上去沙沙响,像白杨树上剥落的皮。孙子端着热腾腾的饭碗走到他跟前,说:“爷爷,吃饭了。”他看看孙子,心里也热腾腾地煮起了面。“不饿,”他说,“我放坐坐、快点儿吃、别误了火车。”孙子没办法,只好自己吃,吃饭的时候他伸头看祖父,他还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像个小学生,袖着的双手平放在并拢的膝盖上。
⑥孙子收拾好了。提着行李从屋子里走出来,身后跟着爹妈。“爷爷,我走了,你在意身体呀,天凉了。”孙子说。他扶着白杨树站起来,怎么站都站不直,只好弓着腰双手背在身后,右手拎着马扎.他说:“走吧。走吧。”跟在他们后面一起往前走.巷子窄窄的,雨天留下的车辙把路面切成了条条块块,沟沟坎坎里积满了碎草和干结的牛粪渣.一路都有树叶贴着地走,一直走到巷子尽头。儿子和媳妇喋喋不休地叮嘱他们的儿子,两个人争着说。他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他们说得实在太多了。他跟在他们后面慢慢走,小马扎一下一下拍打身体。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这个发现让他安妥了很多。他听到孙子在说话,孙子说:“别送了,回吧。”
⑦他没说话,四处看看,找了一块平整的地方把马扎放好,撑着膝盖坐下。
⑧孙子又说:“爷,回吧。”他说:“你走你的,我就坐坐。坐坐。”他的目光跟着落叶继续往前走,走上眼前的大道,这条路宽敞漫长,通往村外遥远的看不见的地方。他眯起眼努力往前看,心想这路是要通向火车的,当然越远越好。他又听到自己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坐坐,我就坐坐。”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马扎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小说的重要道具,又体现了祖父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B.第③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忆了孙子的成长过程,体现了祖父对孙子深沉的爱。
C.第⑤段“秋天的早晨总是阴惨惨的”这句环境描写,既照应标题,又烘托了祖孙即将分别的忧伤心情。
D.结尾处祖父心想“这路是要通向火车的,当然越远越好”与前文祖父梦见孙子被火车带走然后惊醒,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祖父虽有不舍,但仍希望孙子能走出村子,去到外面更广阔世界的希冀。
11.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梦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像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地从睡眠里长出来。(从修辞手法角度)
(2)就是脸和手有些干,摸上去沙沙响,像白杨树上剥落的皮。(从描写方法角度)
12.“我就坐坐”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试分析其作用。
13.“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这个发现让他安妥了很多。”请概括这个细节中爷爷的心理。
14.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孤独、孝顺、希冀……请结合全文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排箫
①吴战在病房守了3天,父亲吴炳坤终于醒了。吴战的心并未放松下来,因为大夫说过,父亲的情况很危险。88岁的父亲身体一向很好,这次回辽宁老家给祖父母扫墓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下子把自己摔到生命垂危的状态。
②父亲睁开眼睛,环视围绕在他床边的人都是他最亲的人,他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掠过,然后喃喃地说,这是父母留我,我就不走了,箫……箫……大家都不知道他最后一句想说什么,想再问问,他又晕了过去。
③大家一起猜父亲的话,二儿子吴战说,父亲是不是想要他的排箫?大儿子罗援一拍大腿说,肯定是。俩人赶紧回酒店,翻找无果。吴战说,是不是放在家里没拿来?罗援说,应该是,排箫是父亲的宝贝,不可能随时带在身上。吴战想了想说,要不我回去取一趟吧,咱爸的情况可能回不了山东了。罗援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
④吴战回到山东枣庄家里,在父亲卧室的柜子里找到了排箫。这个排箫原来虽不是父亲的,却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
⑤排箫是用废旧的子弹壳做的,它真正的主人是父亲的战友罗耀祖。俩人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差点死在战场上,而罗耀祖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父亲曾给吴战讲过那段经历。那次要攻占一个高地,上级下达命令,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高地。可敌人的火力很猛,战斗持续了6个多小时,仍没有任何进展。眼看天就亮了,连长急得眼睛都红了。连长说,都背上炸药包,一个一个上,直到把对方的地堡炸毁为止。“我先来!”大家还想说什么,连长已背着炸药包、拿着手榴弹冲出了战壕。但连长眼看着就要爬到目的地时,被敌人发现,中弹牺牲。
⑥连长的牺牲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副连长毫不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最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最长的排到最前面。吴炳坤入伍不到一年,排在中间。为了炸掉敌方地堡,我方已牺牲38人,再下一个就是吴炳坤。每个将要跳出战壕的战友都会留下几句遗言,让下一个战友将来回国时转告他的父母家人。吴炳坤前面那个战友平时胆子小,连老鼠都怕,大家都叫他“胆小鬼”。“胆小鬼”在他前面的战友刚跳出战壕,就跟吴炳坤交代了遗言。他说,如果我回不来,别告诉我父母,他们会受不了的。说完,他哭了。过了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下来,他又觉得这话不妥,于是又改口说,如果我回不来,跟我父母说,让他们别难过,我是为保卫国家牺牲的,这是我的荣耀。这次说完,他没有哭。
⑦“胆小鬼”刚改好遗言,就传来前一个战友牺牲的消息。“胆小鬼”没有迟疑退缩,勇敢地冲了出去。吴炳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刻,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吴炳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后面的战友见他愣,拍了他一下,问他要跟父母说什么。吴炳坤被拍醒了似的说,告诉我父母,别想我,我来生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吴炳坤说完背好炸药包,拿好手榴弹,准备冲出战壕。就在这时,敌方阵营一阵巨响,“胆小鬼”竟成功炸毁敌方地堡,我方乘胜而上,一举拿下了高地。可是“胆小鬼”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吴炳坤觉得自己是死里逃生。
⑧“胆小鬼”大名叫罗耀祖,山东枣庄人。吴炳坤回国后辗转找到罗耀祖的父母。罗耀祖五个姐姐,家里就他一个男孩。他没能回来,父母都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他们的悲恸,吴炳坤永远都忘不了。
⑨吴炳坤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罗耀祖家的,到火车站买票时才发现排箫还没还给罗耀祖的父母。这个排箫是罗耀祖生前最喜欢的乐器,没事时他经常用它吹老家的曲子。吴炳坤不想把排箫据为己有,于是返回罗家,发现一家人正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罗母一边哭一边自责罗家到她这里断了香火,最后竟哭得晕厥过去。看到罗母哭晕后,吴炳坤决定留在罗家给罗耀祖的父母当儿子,给他们养老送终。罗炳坤成家生子后,让大儿子姓了罗家的姓,二儿子才姓自己的姓。
⑩吴战找到排箫后马不停蹄地往回赶,生怕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当吴战拿着排箫奔回父亲的病房,轻声唤他时,多次昏迷的父亲竟又睁开了眼睛。看到排箫,父亲的眼神似乎亮了一下,他把排箫握在手里放在胸口上,说,传,传下去……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明白了,他说,__________?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一定是听到了罗耀祖的箫声,不然他的嘴角不会微微地翘起来。
(作者:李伶伶。有删改)
15.本文题为“父亲的排箫”,作者围绕父亲和排箫写了哪几件事?请按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16.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吴炳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刻,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吴炳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2)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经明白了,他说,_______?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吴战明白了父亲让“传下去”的意思,他说了些什么让父亲点点头?)
17.文章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大量的笔墨来刻画吴炳坤“胆小”的形象用意何在?请简要作答。
1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天真是一种救赎
①前段时间,一位交警上了热搜。在车子们等待红灯的间隙,他一边用夸张的手势比划着倒计时,一边迈着魔性的舞步走过,让人忍俊不禁:天呐,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一个网友评论说:虽然世界奇奇怪怪,但总有人可可爱爱。天真的人儿当真是这个“奇怪世界”的救赎。
②世界越来越以快为标准:马路上飞奔的外卖小哥,次日即达的快递,加热即食的快餐,10分钟读完的一本书,一夜暴富的神话……一切信息和事物都以飞奔的速度向我们涌来,我们也只好以飞奔来回应,就好像是一个快速运转的巨大机器的齿轮,难以逃脱,也难以快乐。但就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等待时刻,那位交警迈着他快乐的舞步走来了,于是人们忍不住笑出声来,时间带来的压迫感一下子消失了。他将我们代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没有对名利的追逐,也没有与时间的赛跑,有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纯然的热爱。
③天真的孩童值得尊敬。他们会跟一个布娃娃聊天,跟小花小草做朋友,会想象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或者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会认真地拿着魔法棒念诵咒语,梦想成为哈利波特一样的魔法师,与邪恶的势力较量。可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丢失了这些天真。我们用一套科学严谨的知识框架去理解、对付这个世界,不会再去对着星空幻想自己变身为超级英雄,更不会再跟一株植物对话;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摸爬滚打。不再去热爱瑰丽的想象,不再去关注无用的幸福,慢慢地被功利和无聊侵染。于是,天真变成了成年人的奢侈品。每个成年人都希望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心不断地向外索求,却再难得简单的快乐。
④中国诗人中,最喜欢苏东坡。因为他的身上有一股天真之气。不管遭遇了什么,这股天真总会像一个转换器一样,将人生的苦难转化成可堪享受的生活。苏轼被贬黄州后,亲朋好友疏远,生活无以为继。但他偏不要唉声叹气的,索性做起农夫,带着家人一起来开荒种地,还自封为“东坡居士”。他嘴馋却又没钱,就买一锅“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炖得香喷喷,“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还酷爱月下闲游,因而有了名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去春游,半路下起了大雨,朋友们都狼狈地找地方躲雨,苏东坡却优哉游哉,回家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原来,天真之人的心底,是有一眼清泉的。
⑤五十年代末,汪曾祺被下放到边远农科所接受劳动改造。每天的任务就是起猪圈、创猪粪、背粮食。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累得够呛,别说他当时已是近四十岁的人。但他也没有抱怨,一面努力把活计做好,一面在繁重的劳动间隙探寻着生活中的乐趣:在荒原漫步,在深夜写作,为同伴们画有趣的脸谱,把粗糙的食物变成美食……动荡而艰辛的日子结束了,别人觉得终于解脱,他却说:“我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曾写下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得是多么玲珑剔透的一颗心,才能写出如此温柔的一席话来。
⑥世人皆问得失与前程,天真的人,却只问自己的本心。“天真”用来形容成人,很多时候是带着嘲讽的。所以我们经常劝人现实,却很少劝人天真。什么叫现实呢?大约就是对待人生的各种选择,都以得失为第一考虑。诚然,功利不可不计较,因为是生存的必要;却不可一味计较,否则活得像守财奴一般,该有多无趣啊。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反而将心中的天真淬炼得愈加纯粹。他们以一己之力抵御着这个世界的功利判断,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温暖与有趣。
⑦生活纵有百般艰难,是否还有一种天真值得坚守?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人生与艺术一样,都是为了抵达天真。人生要抵达的天真,便是真我。少年者天真,天真者少年。他们,或许是这个物质世界最后的救赎。
19.读第①②段,简要概括这位交警的“可爱”之处。
20.第③段中,“天真的孩童值得尊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1.苏东坡和汪曾祺的天真有什么共同点?请你结合第④⑤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22.为什么说“天真是一种救赎”?请结合第⑥⑦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23-24九年级上·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深处的笑声
唐均
①很久没去祝桑乡了。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其实称其为贫困户已不合适,因为他们都在去年集体脱贫了。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
②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3800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帘。
③远方,一顶牛毛帐篷冒出牛粪饼燃烧散发出的余烟。成群的牦牛,安静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格桑花和着微风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伞兵般轻轻地放飞到空中,孕育来年的繁盛。
④平整的柏油马路边,两条木凳,一块门板,便是我们的回访对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产的简易店铺。
⑤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我们来的时候她正在遮阳伞下,望着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小汽车,不断地向游人们招着手:“买酥油,买酥油吗?新鲜的。还有今年新采的虫草、贝母,货真价实。”
⑥我们的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仁青措不失时机地跑来向我们招揽生意。待我们取下遮着脸的口罩,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
⑦“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则尼玛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⑧得知我们的来意,丁则尼玛把我们带向身后的帐篷。帐篷前铁链拴住的藏獒摇着尾巴,大家都是熟面孔了。掀开帐篷的门帘,我们围坐在钢炉边。一碗碗喷香的酥油茶,恭敬地递到我们面前。
⑨“伙计,生意做得好哦。天天让老婆在那里招揽顾客,小心被别人拐跑了。”同行的前任第一书记和丁则尼玛调侃。
⑩丁则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走了。”他边说边取出手机,翻到一条银行存款信息,递给第一书记看。
“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
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
要知道,这对夫妻3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
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丁则尼玛的家传绝活。他从小就在牛场长大,祖上代代相传的放牧经验,让他阿爷、阿爸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放牧高手,更有一手骟牛、杀牛的好手艺。几年前,第一书记鼓励他,承包村合作社的牦牛放养,不但每月有固定工资拿,还可以让其他养牛群众省出时间,去发展别的致富门路。
在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的担保下,丁则尼玛不但承包了村合作社的320头牛,还把村里零散牦牛的放牧也承包下来,按每头母牛每月固定交给主人一定量的酥油、其他酥油全部归丁则尼玛所有签订协议。丁则尼玛将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记后打上记号,遇到哪家的母牛产子,就在哪家的登记簿上画上一笔,同时在牛犊耳朵上做好标记。遇到主人要求骟掉牛犊作为菜牛喂养的情形,他们收费也很公道。
到了年底,有着丰富养牛经验的丁则尼玛,除去该上交给合作社的款项,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贫困线甩得远远的,再加上代销虫草、贝母的业务,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小两口的腰杆挺直了,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说话间,帐篷外,几头小牛犊回来了,哞哞哞地呼唤着主人。丁则尼玛从蛇皮袋里舀出一小碗红盐端了出去,几头小牛亲热地围上来,用还未长角的小脑袋轻轻地碰触着他的小腿,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盯着它们舔舐。
回访结束,我们的汽车飞驰在318国道上,同行的小护士得意地唱了起来:“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呷拉羊卓若呃……”
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高尔寺山,蜿蜒的臂膀,迎接远方的朋友……”
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选自《中国民族报》,有删改)
2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4.开篇为什么要把“回访”说成“走亲戚”?
25.请简要赏析第 段的表达效果。
26.本文用歌声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27.在“草原的笑声”中嵌入“深处”二字,并以此为题,请分析其妙处。
28.读了本文后,班级展开了“‘丁则尼玛一家’与‘我们’,谁是主人公”之辩,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29.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内容真实,态度真诚,还要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简要分析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分析出一个方面即可)
(23-24九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戏剧社的同学们准备排演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节选),请你和他们一起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创作剧情。
民族魂鲁迅(节选)
萧红
第一幕 人物
①少年鲁迅 当铺掌柜甲、乙 蓝皮阿五 何半仙 单四嫂子 孔乙己
第一幕 剧情
②六十年前的八月三日,鲁迅先生生在浙江绍兴府。
③他的父亲姓周,母亲姓鲁。鲁迅先生的真姓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④这哑剧的第一幕是说明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他亲身所遇的、亲眼所见的周围不幸的人群。他们怎样生活在这地面上,他们怎样的求活,他们怎样的死亡。这里有庸医误人的何半仙,有孤苦无依的单四嫂子,有吃揩油饭的蓝皮阿五……
⑤鲁迅小时候,家道已经中落,父亲生病,鲁迅便不得不出入在典当铺子的门口。
⑥鲁迅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想改良我们这民族性,想使我们这老大的民族转弱为强。
第一幕 表演
⑦舞台开幕时,是一片漆黑。
⑧黑暗中渐渐地有一颗星星出现了,越来越亮,又渐渐隐去。
⑨黑幕拉开,舞台有个高高的当铺柜台,柜台上面摆着一个浑圆的葫芦,一个毡帽大小的一把酒壶。当铺门口西边有一张桌子,桌子裙是一张白布,什么字也没有写。东边是两件破棉袄乱放在那里。近当铺门口有个小石狮子的下马石,是早年给过路人拴马用的,下马石旁边立着一根红色的花柱。柱顶上有块招匾,写个很大的“押”字。
⑩开幕后,哑场片刻。
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她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没有,又将小孩爱抚地抱在怀里。流泪,用手摇小孩,看天,做祈祷的样子,掠发,擦汗,又检视小孩。
蓝皮阿五上,形状鬼祟,以背向后退,做手势和别人讲话,手势表示下面的意思:小孤孀,好凄凉,我明天,和你痛痛快快喝一场……在成亨酒店,半斤不够,一个人得喝三斤,明天见……正退在石狮子上,差一点没有和单四嫂子相撞。
看见了单四嫂子,又看见了她病了的孩子,故作惊奇的样子,又表同情的样子。
单四嫂子想找个医生给孩子看病。
蓝皮阿五走到桌子前边,将桌子大声一拍。
桌子自己调转过来,桌裙上写“何半仙神医,男妇儿科,老祝由科,专售败鼓皮散,立消水鼓,七十二般鼓胀”。桌子后钻出何半仙来,头戴帽翅,身穿马褂,手拿小烟袋,指甲三寸长,满身油渍,桌上放一个小枕头。单四嫂子走过去,把孩子给他看。
何半仙看了以为没有什么,做手势说得消一消火,吃两帖就好了。
单四嫂子掏钱给他。何半仙认为还差三十吊。单四嫂子解下包孩子的袍皮托蓝皮阿五去当。
蓝皮阿五到柜台上大声一拍,柜台上的葫芦和酒壶处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掌柜甲,一个是掌柜乙,原来葫芦是秃头的秃顶,酒壶是那一个的毡帽。
蓝皮阿五当了四十吊钱,自己放了十吊在腰包里,给单四嫂子三十吊,走在小石狮子面前,他用脚一踢,石狮子打碎了,出现了已经折了腿的孔乙己,他用手在舞台上膝行着走来走去。
少年鲁迅带着可质的物件上,一直走到柜台上,把质物递上了。
两个掌柜看见鲁迅来了,就非常地不高兴起来,故意刁难,故意揶揄。
掌柜甲以为:哈哈你又来了。掌柜乙便作态着来数落,昨天来,今天又来,明天还要来的。
掌柜甲认为货色不好,显出很不愿意收的样子。掌柜乙以为这已是老主顾,收是可以收,但得典费从廉。掌柜甲以为,你和他何必斟斤驳两,你反正从廉从优,他都得典的,你索兴摆个面孔给他看就完了。
掌柜乙以为这不过还是买卖,便肯出五十吊。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掌柜甲不服气,把掌柜乙推开,伸出一只手来表示只肯给四十吊。掌柜乙趁势又钻出头来,把掌柜甲推开,伸出手来表示肯出五十吊。掌柜甲又把他推开,伸手只肯出四十吊。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
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不言不动不笑……直到他们要完了,收了钱便走了。
鲁迅走过何半仙那儿的时候,孔乙己追着他讨钱。鲁迅给了他,下。
孔乙己掏出酒瓶来饮酒,何半仙上前争看他手中的钱。舞台渐暗。
(选自《八月天》,有删改)
【戏剧冲突】
30.阅读剧本,围绕“钱”来概括第一幕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
31.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参考示例,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为演员解说怎样将人物的“疲倦”表演出来。
示例:
〔剧本〕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她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
〔表演解说〕单四嫂子的双手抱着小孩,弓着腰,步子缓慢,踉踉跄跄;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既绝望又害怕的神情;她慢慢地坐在小石狮子上,大喘着气,头侧向肩膀擦汗。
〔表演解说〕单四嫂子的双手抱着小孩,弓着腰,步子缓慢,踉踉跄跄;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既绝望又害怕的神情;她慢慢地坐在小石狮子上,大喘着气,头侧向肩膀擦汗。
〔剧本〕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
〔表演解说〕
【戏剧形象】
32.在舞台上少年鲁迅始终是“不言不动不笑”,从观众的角度看,少年鲁迅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否显得有些呆板?请说明理由。
【戏剧评议】
33.剧本写道:“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读了剧本,你认为整幕剧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剧本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23-24九年级下·重庆·阶段练习)班级举办文学阅读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过客
【原文】
①老猴爹没有想到,过海仔没有等到他巡山归来就走了。
②女儿二杏把消息告诉他时,他的心里一沉,喃南地说:“不是说,不走了吗?”满脸却怅怅然,丢了魂似的。
③二杏对爹说:“他说,他还会回来的。”
④“等我回来再走,就嫌晚了吗?”老猴爹像受到屈辱一般,咕哝,“我说过,他要走,我也不会拦他的。”
④大半年前,过海仔是被老猴爹从山上背回来的。
⑤老猴爹曾是大山出了名的猎手。禁止狩猎后,被林业公安部门聘为巡山护林员,仍允许他保留祖传的狩猎行为,默许他在野峪禁区夜间挂枪,为的是防止偷盗游猎。
⑥那日,天刚蒙蒙亮,老猴爹就起身上山去,没有打到猎物,却发现一个陌路人,昏倒在地。这人就是过海仔。
⑦老猴爹将过海仔驮下山来,二杏端水给他喝,他惊恐地盯着老猴爹,倏地,就有泪水漾了出来。
⑧尔后,听过海仔说,他是海那边人,是跟人进山收购槟榔的,不料被骗,钱财遭劫不说,反被打了一身伤,迷迷糊糊地丢在山上……
⑨老猴爹怜惜过海仔,便收留了他。有多少回,老猴爹捉野沟里靠吃青苔的石鲮鱼,要翻山进城去售,就邀过海仔一同去;可过海仔总是借口婉谢。渐渐地,老猴爹有了发现,过海仔在面前满脸堆笑,可背地里,却是满腹心事地叹气,有时,他望着山坳出神,二杏喊他几声,他才陡然回过头来。更多的时候,他埋头在老猴爹从城里买来的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文字……
⑩老猴爹问过过海仔:“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大山不留客。”
过海仔却满脸惶惑:“不,我留下来陪老爹你,就不走了……”说时他目光抛向二杏;二杏脸热了,转眼望向远方。有时候,老猴爹和二杏出山后,他就独自去巡游大山密莽深处。
然而,老猴爹压根没有想到,过海仔会在他赶山围猎的时光走了……
山里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转眼,又半年过去,过海仔始终没有回来,老猴爹就搁了半年的猎枪,渐渐地,老猴爹深深的眷恋变成一种受骗的失落,二杏憋不住了,就恨恨地骂起过海仔:“爹,他欺骗了我们!……”
老猴爹没有说什么,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声。
转眼又到了春天,老猴爹淡忘了过海仔,又操起猎枪巡山护林的时候,过海仔突然有了消息。
……
【读者来稿】
结尾一
过海仔是在一天的午间回来的,春日当空,云淡天高,高山流云。
过海仔跪伏在老猴爹的脚下,哭道:“老爹,原凉我不辞而别,如今才回来,一年前,我开车撞死了人,是一个肇事逃逸的罪犯,是你救了我,收留了我,我才有勇气写下海过书投案自首,今天,我被提前释放了……”
老猴爹俯身扶起过海仔,老猴爹欣慰地说:“不枉你待在山上一年,你缠在心头的愁结终得解开……”
过海仔转眼投向二杏。二杏鼻子酸酸地泪流满面……
结尾二:
黄昏时分,老猴爹从山上回来,二杏早已等着门前,帮爹卸下猎枪,让进屋去。
屋里不大的空间,一张扁形饭桌上放着一瓶埋在地下多年的山兰酒,还有飘着清香的盐焗的石鲅鱼,沿桌摆着三个座位,老猴爹机警地问:“还有谁?”
二杏抖出一张发皱的旧报纸,神情异样,说:“爹,还记得过海仔吗?过海仔不是收槟榔的,他是国家地质队员,勘探时摔伤了记忆,他平时在纸上记录的是他恢复记忆后的勘探发现,我们这山上有珍稀的矿藏……他没有骗我们,他进城报告新发现,向大家说明矿藏的价值……这报上还写了爹,还有他的联系方式……”
二杏没有说那张旧报纸的来历,也没说盐焗石鲮鱼已成了山外一味美食的报道。
那一晚,老猴爹和二杏都显得相当海量,喝得酩酊大醉……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符浩勇)
34.【情节概述】小凤同学想把故事说给班级的同学听,以便大家也参与到续写活动中来。请你根据她的要求,概括【原文】部分的故事情节。每条不超过50字。
小凤的故事单
概括的角度 情节内容
老猴爹的第一人称视角 (1)
悬念——解疑——发展 (2)
35.【人物探究】根据小凤同学的读书笔记回答问题。
小凤的读书笔记 我的思考
摘录 他惊恐地盯着老猴爹,倏地,就有泪水漾了出来。 (1)结合摘录的语句分析过海仔此时的心情。
批注 过海仔很神秘,两个结尾中,过海仔的形象都发生了转变。 (2)任选一个结尾,分析过海仔形象的转变。
36.【获奖疑云】以上两个读者稿件经过作家符浩勇的评审,确定其中一个为优秀奖,小凤同学为此发起了讨论帖,请你结合两个结尾,完成跟帖。
关于获奖的讨论帖
楼主 小凤:各位同学,哪个结尾获得优秀奖呢?快快留言发表看法,要说明理由!
1楼 我
37.【结局迷踪】小语也想尝试续写结尾,却在关键问题上犯了难,请根据同学们的“滚动问答图”,结合原文标题和内容,帮助他解决难题。
(22-23九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锅酒
①晨曦还在大山之外,母亲的脚步声就赶走了屋檐下转了一整夜的风。母亲又要熬酒了,这已是今年第三次。
②熬酒,是老家对土法酿造小锅酒的一种叫法。母亲每年熬的酒,小部分进了她和我的肚 子,大部分则祭了村子里男人们的五脏庙。男人们有事没事总要拐个弯进我家来,喝一杯酒,与父亲说几句话,才美滋滋地离开。我从楼上探身望去,父亲总是就着灯光,一个人把扑锅①、转缸②一一搬到厨房里,母亲则悠然看着父亲来回,把一口气喘得又粗又长。
③许多年前,这些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做的,父亲虽爱喝酒,却从不掺和熬酒的事。
④父亲和母亲的相识与酒有关。父亲爱喝酒是出了名的,喝酒前后皆彬彬有礼,一派君子 之风。母亲擅长熬酒,人称“酒娘子”。一个是“酒侠客”,一个是“酒娘子”,自然而然,结下了这美好的姻缘。他们成家后夫唱妇随,日子美满。光阴流转,家里的酒场慢慢少了,父亲也开始两鬓斑白,有了酒葫芦似的肚腩。光阴如酒,令人沉醉。但这世界哪容得下一个人长 久沉醉呢?
⑤父亲帮着母亲熬酒是他生病后的事。父亲习惯了每天吃药的生活,母亲也习惯了父亲的不苟言笑。两人之间的话与家里的酒味一样,越来越少。父亲的痛苦和母亲的愁绪,分别写在 脸上。
⑥有一天,母亲像变了个人一样,到处翻找熬酒器具,软磨硬泡地要父亲帮着熬酒。父亲磨磨蹭蹭地在她的唠叨中把煮好、蒸透的米提到屋外,在她的指挥下把酒药撒到油纸布上,用手和匀。母亲用手测试米的温度,直到温度适中,让他把米装进土瓮封严实。然后交代父亲每 天定时查看土瓮。父亲撇撇嘴不吭声,倒真的每天都去看一眼。父亲的改变,于母亲来说是欣 慰的。从那时起,母亲成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女孩”,而父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
⑦父亲什么时候开始不喝酒的?想来有近 20 年了。某天起,他变得滴酒不沾且暴躁易怒, 那意气风发的酒侠客脸上开始结起腊月的霜,让人忐忑不安。后来,我无意中翻到了父亲偷偷服用的药,才知他得了糖尿病。这个可怜的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
⑧此时,天色渐明,村庄渐渐显现,灰瓦房顶上炊烟升腾。我的思绪被楼下母亲的声音打断。她嫌父亲扑锅时不够仔细而不断嗔怪着。我在楼上竖起耳朵聆听,从他们忙着熬酒时发出的各种声响,想象着他们琐碎中的温情。
⑨下楼时,屋里的灯光已被阳光取代,父亲正把一个装酒的小桶放在转缸出酒口处。不出 所料,这最后一步母亲还是自己动手了。她催促父亲去客厅休息,自己则守着灶眼开始烧火。
⑩这些年,耳濡目染的我对熬酒也有一些心得。譬如,那装满米和酒药的土瓮最少一个半月才能启封,若耐得住性子,让它静静地在光阴中沉淀半年则更好。得到充分发酵的酒糟, 熬出的酒清亮甘甜。譬如,熬酒时把酒糟放进大铁锅时,必得用极细的纱布包裹后再放进锅里才行,铁锅里一定要先放两瓢水,否则酒糟会粘锅发糊……母亲总说:“熬酒就是熬时间,熬一把火,从早到晚灶门口离不开人。这把火烧得大了酒就糊了,烧得小了就不出酒。”日子就在这熬酒的时光里不急不缓地流逝,父亲的烦闷和暴躁也被悠长的酒香慢慢抚平。
厨房里的酒香开始飘散,由淡至浓,填满了整个家。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
大片阳光从屋顶倾泻而至,屋檐下的一切都深深嵌入了一个无限宽广而温暖的怀抱中。 灼耀的光华里,细长绵延的酒线正不断流淌,清澈透明。村庄内外人世浮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锅酒。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扑锅,是熬酒时需倒过来把大铁锅盖住的半圆形大锅。②转缸,是双层的土陶缸,外侧有可供酒水流出的小口,相对的一侧有个与扑锅管道大小一致的孔。
38.对比并概括父亲生病前后母亲行为态度的不同,分析母亲转变的原因。
时间 母亲的行为 母亲的态度 母亲转变的原因
父亲生病前 一个人熬酒 默默无闻、甘于付出 ③
父亲生病后 ① ②
39.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原文: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
改文: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叫父亲过来品酒我凑上去想尝尝,母亲说把第一口递给父亲。
40.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41.请谈谈第 段画线句的含义。
村庄内外人世浮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锅酒。
4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天色”“阳光”等景物的描写作为一条时间线索贯穿熬酒过程。
B.第⑩段写“耳濡目染的我对熬酒也有一些心得”,是为了突出熬酒要耐得住性子的特点,于表达主题关系不大。
C.可怜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这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母亲从开始“悠然”看父亲喘粗气搬缸,到熬酒最后一步“催促”父亲去客厅休息,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实则都是对父亲的关爱。
(2017·江苏无锡·中考真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43.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
44.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5.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6.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 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47.文章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
桃果村
殷贤华
①桃果村,顾名思义,因盛产桃果而得名。整个村山上沟下,土里田外,都种满了桃树。桃果村栽种桃树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黄桃、毛桃、油桃等,应有尽有。
②今年,桃果的成熟期又快到了,漫山遍野的桃果红里透白、白里透亮,发出诱人的光芒。老支书叼着烟袋在村里转悠,不禁又喜又忧:喜的是又逢上丰收年,忧的是桃果的销路。因为桃果村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
③老支书正一筹莫展,在外出差的村委会李主任和村会计小霞回来了。李主任兴冲冲地说:“这回我们到大城市考察长了见识,受到启发,想出了一个推销桃果的好办法。”
④不等老支书发问,小霞就连珠炮似的说:“我们可以举办一个桃果节,邀请各地水果经销商来洽谈生意。当然我们还要邀请各类媒体来宣传,扩大影响……”
⑤老支书认真听完,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笑呵呵地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筋活络,我支持你们!马上召开村民大会,干部群众一起商量怎么干!”
⑥说干就干,村民大会趁夜召开。听说要举办桃果节,村民们都觉得很新奇,很兴奋。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正乱着时,村里的“赛诸葛”阿强举着一个小喇叭吼起来:“大伙静一静,我出一个主意,我们举办桃果节,必须充分发挥村里女孩的作用!车展要火,必须有车模;房展要火,必须有房模;我们桃果节要火,必须有桃模!”
⑦桃模?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稍愣了一下,都不禁点头叫好。村里桃树婀娜,桃花飘香,桃果味美,或许因为受了这滋润,村里的女孩都别有一番风姿。这次当桃模,那可真是派上了用场!
⑧“好!村里的女孩全部当桃模!在外面打工的,全部喊回来,为村里争光!”老支书一锤定音。
⑨经过紧张筹备,桃果节终于隆重开幕了!活动得到乡里甚至县里的支持和宣传,吸引了好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除了水果经销商,还有各级领导、媒体记者,数不清的游客,还来了几个文化采风团。
⑩望着村里一望无垠的桃林,客人们不禁心旷神怡;看着树上挂满的鲜香欲滴的桃果,客人们不禁垂涎三尺。然而,令客人们眼睛睁得比铜铃还大的,是树下一个个摇曳多姿的桃模!
这些桃模大都黑发齐腰,身若桃枝,面若桃花,没有擦脂抹粉,没有矫揉造作,是一个个原生态的美人胚子!
一下子,桃模们被围得水泄不通。“长枪短炮”对准她们,各类游客都有无穷的问题和她们交流,都想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你们太漂亮了,请问这和长期吃桃有关吗?”
“请问你们从不用化妆品吗?”
“你们有兴趣做演员吗?”
……
这边热火朝天,那边的桃果销售无人问津。桃果节结束,桃果村的桃果销售跟去年相比多不了多少,气得老支书一阵咳嗽,差点背过气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桃果节没有把桃果捧红,却把村里的桃模们捧红了。一张张靓照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上,桃模们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了宁静。桃模们有签约当影视演员的,有签约做时装模特的,有签约品牌代言的。好多记者、商家、导演、文化经纪人来到桃果村,都不想离去。
没过多久,桃果村建起了桃模影视基地、桃模旅游文化基地,成立了桃模文化公司,公司下设模特队、农家乐、休闲中心等,桃果村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至于桃果好不好卖,连老支书自己都不是很关心。
根据大家的意愿,桃果村后来被更名为桃模村。
(选自《青年文学家》,2022年7月上半月刊,有删改)
48.找出老支书的情绪变化和相应原因。
情绪:一筹莫展→① →差点背过气去→②
原因:③ →提议办桃果节→④ →村里逐渐富起来了
49.小说有诸多出人意料的情节,请列举两处并分析其效果。
50.有人说小说的标题应改为“桃模”,你同意吗?请写出理由。
51.本篇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思考,请结合本文谈谈你有哪些思考。
第26页,共26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概括与分析文章内容
一、思维导图
二、常考题型
1.内容理解概括
2.原因分析与概括
3.人物心理分析概括
三、解题思路
(一)内容理解概括
主要考查形式:
局部内容概括
(1)填空式概括
(2)填表式概括
(3)思维导图式/异形图概括
(4)分段式概括:限定需要概括的段落内容或要求围绕某人事物/事件概括
解题步骤:
1.审清题干:根据题干中的限定条件确定答题方向。(限定记叙顺序;限定记叙人称;限定记叙视角;限定概括段落;限定概括重点)
2.关注题目:根据题目中已概括的内容确定答题要点。(确定概括段落;明确概括的字数和句式;确定概括这的关键词语)
3.整合答案:根据要求完善答案,语句通顺,重点突出,符合概括要求。(可以和题目中的已知内容进行对比,检验自己的答案。)
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时间和地点不特殊可以不提取)+人物(主人公)+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全文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题方法:
1.要素串联法(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可以抓住关键语句,筛选语段中的关键句,如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3.文题扩展法(适用于以人物、事件、地点作为标题的文章)
4.摘句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原因分析与概括
主要考查形式:
(1)概括.......原因
解题方法:
明确答题区域(根据题目中的问题分析内容)
回归原文(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寻找原因,注意原因多有多个,可以多关注几段)
整合答案
答题格式:
原因+事件+结果
(三)人物心理分析概括
主要考查形式:
概括......的心理变化
解题方法:
1.审题,抓题干关键词(具体是哪件事件,谁的心理、情感、态度)
2.定位段落,找出关键信息(定位原文段落;圈画表现和暗示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
3.梳理信息,整合答案(将暗示性的心理类的词语联系关键事件,代入人物,理解人物心情)
答题格式:
人物+因......事件+而感到......(心理、心情、情感、态度)
四、课堂练习
(2024·安徽芜湖·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喜 鹊
高亚平
①喜鹊可以说是关中农村最常见的鸟类了,尤其是靠近秦岭北麓这一带的乡间,人家房前屋后的大树上,乡野沟渠坎畔的树枝间,多有喜鹊的影子。喜鹊的样子很喜庆,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喙,胖胖的身躯,长长的尾巴,羽毛黑、白、蓝、紫色均有,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而乡人们最喜欢的,是它喳喳的叫声,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吉祥的声音。“喜鹊喳喳叫,客人就来到”,在我们村里,这是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②我也很喜欢喜鹊,缘由有二。一是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见,见的多了,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二是觉得这种鸟好看,叫起来也好听,不像麻雀,整天一群一群的。聚集在人家屋檐前,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有时还糟害庄稼,惹人不待见;也不像猫头鹰,叫起来声音尖利刺耳,如锐器在石板上划过。
③记忆里,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春天,在故乡的原野上常能见到喜鹊。它们一只两只的在麦田中蹦跳,头一点一点的,看上去很好玩;或者一边喳喳地叫着,从这棵树上缓缓地飞到那棵树上,尾羽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季节,喜鹊的巢也比较好找,多在高大的白杨树上。行走在乡野上,偶一抬头,你便会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喜鹊巢,安然地蹲踞在高杨大柳的树梢间,好像一件件艺术品。天空是纯净的,蔚蓝的,不染一丝儿杂尘,这时也许有风,那巢便随了风轻轻摇晃。
④虽然摇晃,却不用担心巢会被风刮下来,因为喜鹊是筑巢的高手。我在乡间生活了多年,见过好多鸟儿的巢,燕子的,麻雀的,斑鸠的……我以为,都不及喜鹊的巢筑得漂亮、结实。麻雀就乱乱的一团草,囫囵弄一个小窝。有时,它们甚至连这样简易的巢也不筑,就直接栖息在人家的屋檐下,或者树丛中。燕子的巢固然精致,但也是筑在人家的屋梁上,而且喜用旧巢,既没有喜鹊巢大,也没有喜鹊巢好看。至于斑鸠巢,多筑在大树主干一两丈高的斜枝处,不但潦草,也极不安全。少年时期,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巢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更何况,村里的大人还禁止小孩爬到树上掏喜鹊窝。因此,喜鹊在故乡多见,就是极自然的事了。
⑤春夏季节,喜鹊忙碌着筑巢、生蛋、育雏,而到了秋天,喜鹊似乎悠闲了一些。这个季节,雏鹊已长大,不用再哺育,田间又多的是食物,它们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吃饱了的喜鹊就在田野上,或者在人家房前屋后的大树上鸣叫、嬉戏。只有到了冬天,因为缺少食物,又加之天气太冷,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似乎没有春夏秋三季活跃。而冬天见到的喜鹊,多数时候都是在觅食。
⑥喜鹊喜逐人居,这种现象,我是早就知道的。过去,在家乡的那段年月里,我也常见到。不过,近二十年来,在平原上、川地里,我见到喜鹊的次数似乎变少了。有时候偶尔见到,也常常是一只两只的,没有成群的。而那喜鹊的巢,也似乎比记忆中小了些,望过去约有篮球般大小,孤零零地架在半大树的树梢间。去年冬天,我去秦岭沣峪口游玩,在红草河边,竟然意外地碰到了一大群喜鹊。它们叫着,闹着,在一块山地里蹦跳着,边跳边啄食。那份悠然,令我神往。我当时激动了半天,还专门停下匆匆的脚步,静静地观看了一阵子。
⑦那一刻,我的心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故乡,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恍惚间,我看见慈祥的奶奶拿了一张喜鹊登梅的大红窗花,正往窗格上贴。而窗外,则是一地的白雪,一树的琼枝。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喜鹊”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贯穿了文章的线索。
B.因为喜鹊“喳喳的叫声”寓意着吉祥,所以深受家乡人们的喜爱。
C.喜鹊是筑巢的高手,它们把巢筑在大树的顶端,筑得漂亮、结实,又安全。
D.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童年时在故乡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情景。
2.文章围绕“喜鹊”,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第②段中写到了麻雀和猫头鹰,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4.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虽然摇晃,却不用担心巢会被风刮下来,因为喜鹊是筑巢的高手。(从句子作用的角度)
(2)它们叫着、闹着、在一块山地里蹦跳着,边跳边啄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5.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D 2.喜鹊深受人们喜爱;喜鹊是筑巢的高手;喜鹊的生活习性。 3.用麻雀和猫头鹰和喜鹊作对比,突出喜爱好看、叫声好听、深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4.(1)这一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突出喜鹊的巢穴漂亮结实。
(2)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喜鹊的自在、悠然,表达我对喜鹊的喜爱以及见到喜鹊的激动心情。 5.作者通过对喜鹊的介绍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描绘童年时在故乡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情景”表述错误,应该是“描绘了奶奶在雪天里贴窗花的情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
根据第①“喜鹊可以说是关中农村最常见的鸟类了,……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而乡人们最喜欢的,是它喳喳的叫声,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吉祥的声音。“喜鹊喳喳叫,客人就来到”,在我们村里,这是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第②段“我也很喜欢喜鹊,缘由有二。一是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见,见的多了,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可以概括为:人们喜爱喜鹊的原因;
根据第③段“这个季节,喜鹊的巢也比较好找,多在高大的白杨树上。行走在乡野上,偶一抬头,你便会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喜鹊巢,安然地蹲踞在高杨大柳的树梢间,好像一件件艺术品”、第④段“虽然摇晃,却不用担心巢会被风刮下来,因为喜鹊是筑巢的高手。……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巢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更何况,村里的大人还禁止小孩爬到树上掏喜鹊窝”可以概括为:喜鹊的巢穴。
根据第⑤段“春夏季节,喜鹊忙碌着筑巢、生蛋、育雏,……而冬天见到的喜鹊,多数时候都是在觅食”、第⑥段“喜鹊喜逐人居,……它们叫着,闹着,在一块山地里蹦跳着,边跳边啄食”可知,这两段介绍了喜鹊的生活习性。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第②段“我也很喜欢喜鹊……觉得这种鸟好看,叫起来也好听,不像麻雀,整天一群一群的。聚集在人家屋檐前,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有时还糟害庄稼,惹人不待见;也不像猫头鹰,叫起来声音尖利刺耳,如锐器在石板上划过”可知,这一段主要描写我喜爱喜鹊的原因。原因之一就是“好看,叫起来也好听”。为了突出它的这一个特点,作者用麻雀和猫头鹰和它作对比,“麻雀的叫声不好听,糟害庄稼惹人烦”;“猫头鹰的叫声尖利刺耳”。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喜鹊的喜爱。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根据上文第③段末尾一句“这时也许有风,那巢便随了风轻轻摇晃”、下文第④段“我在乡间生活了多年,见过好多鸟儿的巢,燕子的,麻雀的,斑鸠的……我以为,都不及喜鹊的巢筑得漂亮、结实”可知,这句话处在上下文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承接上文对喜鹊巢穴的介绍,又领起下文对其他鸟儿巢穴的介绍,从而在对比中突出喜鹊是筑巢的高手。
(2)“闹着、蹦跳着”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喜鹊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叫着、闹着、在一块山地里蹦跳着 ”三个短语构成了排比句式,突出表现了喜鹊在山地里活动时的自在、活泼和悠然,表达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羡慕以及当时的激动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情感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我也很喜欢喜鹊,缘由有二”可知,文中主要表现了我对喜鹊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根据第⑦段“那一刻,我的心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故乡,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恍惚间,我看见慈祥的奶奶拿了一张喜鹊登梅的大红窗花,正往窗格上贴。而窗外,则是一地的白雪,一树的琼枝”可知,看到喜鹊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2024·甘肃陇南·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①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②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③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④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⑤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⑥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⑦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⑧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⑨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⑩我非常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在我的眼中,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有删改)
6.将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可以吗?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7.根据提示,概括“我”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故事情节。
“我”在作文比赛中获奖——( )——( )——“我”望向爬山虎深有感触
8.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加点词语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2)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9.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赞美、崇敬、鼓励、传承、温暖……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6.示例一: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叙述了“我”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二三件事,如修改作文,邀请“我”上他家做客,与“我”亲切交谈平等对话等,从而表现了叶老做事严谨认真、诚恳谦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故可将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合理即可)
示例二:不可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了文章的核心事件,故这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叶老也曾经写过《爬山虎》这样一篇文章,它也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是叶老精神和人格的象征,故不可以将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合理即可) 7. 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 (合理即可) 8.(1)“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在句中是用于形容“我”没有想到叶老能以平等的视角对待一个 15岁的孩子,认真地指点和鼓励“我”,这让“我”倍感意外,内心充满了惊喜与激动。(合理即可)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绿意浓浓、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圣陶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合理即可)
9.示例:我想到的是“鼓励”这个词。文章中的“我”参加作文比赛,离不开语文老师的支持;叶先生给“我”作文密密麻麻的评语,更是对“我”写作的鼓舞。而“我”在和叶先生的交流中,又对作家和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支持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是对一个少年成长的鼓励和支持。(合理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与阅读看法。
可以赞成将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也可以反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如赞成,可作如下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叙述了“我”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二三件事,如修改作文,邀请“我”上他家做客,与“我”亲切交谈平等对话,从而表现了叶老的做事严谨认真、诚恳谦逊、做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用《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故可将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如反对,可做如下分析:结合第⑥段“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第⑨段“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第⑩段“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可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了文章的核心事件,故这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叶老也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它也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是叶老精神和人格的象征。故不可以本文的题目改成《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7.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我’在作文比赛中获奖”的提示,找到②段“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和③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等可概括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
(2)根据题干“‘我’望向爬山虎深有感触”的提示,找到⑤段“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和段“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等可概括为:叶圣陶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
8.(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结合“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分析,加点词语“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结合第③段“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可知,“居然”在句中是用于形容“我”没有想到叶老能以平等的视角对待一个15岁的孩子,认真地指点和鼓励“我”,这让“我”倍感意外,内心充满了惊喜与激动。
(2)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根据⑦段“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把爬山虎的绿比作湖水,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结合下文“那一刻我恍惚觉得,他与那一墙爬山虎重合了”可知,隐含着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9.本题考查阅读感想。
可从“赞美、崇敬、鼓励、传承、温暖”中任选一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阅读感想,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想到的是“温暖”这个词。叶圣陶先生是大作家,工作很忙,却专门邀请普通中学生“我”去他家做客。“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亲切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等真诚、待人热情、和蔼可亲的品格;叶老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叶圣陶如此诚恳认真地对待一个中学生,让“我”和读者都感到温暖如春。
(23-24九年级上·安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祖父的早晨
徐则臣
①一大早,他坐在秋风里。门前有两棵白杨,左边一棵,右边一棵。他倚着左边那棵的树干,坐在一只拴着藤条的小马扎上。杨树叶跟着秋风在地上转圈子,转来转去都堆到他面前,把他的两只脚埋了进去。
②吱呀一声门响,他心头一亮,转过脸看从门后伸出来的那个头。孙子扶着门连打了三个哈欠,问他:“爷爷,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他说:“没干什么。年纪大了睡不着,过来坐坐。”他和儿子一家分开住,两个院子,有什么事要转过一个街角才能来到儿子的门前,孙子把门打开,让他进屋坐,外头风凉,要吹出毛病的。他说:“没有什么。在风里都活了七八十年了,就想坐坐,贴着门坐坐。”孙子在门前站了一会儿,说:“爷爷,那我回去收拾了。”
③他安静地坐在门前,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鸡叫头遍的时候他就醒了,怎么也睡不着。他就睁着眼听黑暗里的风声,风像一面面旗子从窗户外快速地飘过。之前他做了一夜的梦,一辈子也没做过这么多的梦。他梦见孙子一下一下地长大,一个梦里长大一次,连孙子刚生下来的模样都梦到了。这梦真是好,他清醒的时候曾花了整整半天时间都没能想起光溜溜的小生命是如何哭出第一声的。梦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像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地从睡眠里长出来.竹梢让他难过,他梦见孙子被火车带跑了。火车跑得太快,他来不及喊一声,铁轨又太长,遥遥的看不见尽头.他梦见孙子被火车载向了没有尽头的远方。然后就醒了,翻来覆去地想那辆无限奔跑下去的火车。
④从鸦川第二遍起,他在门前一直坐到现在,老想着自己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摊开树叶仔细找找,什么都没找到。来来回回找了好几次,后来不再找了。什么东西都一样,找了三次都找不到,就不要再找了。就这样坐坐吧、也蛮好、儿子和媳妇从屋子里出来,让爹到里面坐,外头凉,担心冻坏了爹。他把手插在袖笼里,哑着嗓子说:“我就坐坐,你们忙,多给带几件衣服,还有吃的。”
⑤秋天的早晨总是阴惨惨的,所有的早晨都像要下雨。树叶还在堆积,一片两片地往他脚上爬。他坐在小马扎上慢慢地安下心来。坐得很稳,风吹不动他。就是脸和手有些干,摸上去沙沙响,像白杨树上剥落的皮。孙子端着热腾腾的饭碗走到他跟前,说:“爷爷,吃饭了。”他看看孙子,心里也热腾腾地煮起了面。“不饿,”他说,“我放坐坐、快点儿吃、别误了火车。”孙子没办法,只好自己吃,吃饭的时候他伸头看祖父,他还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像个小学生,袖着的双手平放在并拢的膝盖上。
⑥孙子收拾好了。提着行李从屋子里走出来,身后跟着爹妈。“爷爷,我走了,你在意身体呀,天凉了。”孙子说。他扶着白杨树站起来,怎么站都站不直,只好弓着腰双手背在身后,右手拎着马扎.他说:“走吧。走吧。”跟在他们后面一起往前走.巷子窄窄的,雨天留下的车辙把路面切成了条条块块,沟沟坎坎里积满了碎草和干结的牛粪渣.一路都有树叶贴着地走,一直走到巷子尽头。儿子和媳妇喋喋不休地叮嘱他们的儿子,两个人争着说。他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他们说得实在太多了。他跟在他们后面慢慢走,小马扎一下一下拍打身体。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这个发现让他安妥了很多。他听到孙子在说话,孙子说:“别送了,回吧。”
⑦他没说话,四处看看,找了一块平整的地方把马扎放好,撑着膝盖坐下。
⑧孙子又说:“爷,回吧。”他说:“你走你的,我就坐坐。坐坐。”他的目光跟着落叶继续往前走,走上眼前的大道,这条路宽敞漫长,通往村外遥远的看不见的地方。他眯起眼努力往前看,心想这路是要通向火车的,当然越远越好。他又听到自己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坐坐,我就坐坐。”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马扎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小说的重要道具,又体现了祖父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B.第③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忆了孙子的成长过程,体现了祖父对孙子深沉的爱。
C.第⑤段“秋天的早晨总是阴惨惨的”这句环境描写,既照应标题,又烘托了祖孙即将分别的忧伤心情。
D.结尾处祖父心想“这路是要通向火车的,当然越远越好”与前文祖父梦见孙子被火车带走然后惊醒,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祖父虽有不舍,但仍希望孙子能走出村子,去到外面更广阔世界的希冀。
11.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梦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像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地从睡眠里长出来。(从修辞手法角度)
(2)就是脸和手有些干,摸上去沙沙响,像白杨树上剥落的皮。(从描写方法角度)
12.“我就坐坐”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试分析其作用。
13.“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这个发现让他安妥了很多。”请概括这个细节中爷爷的心理。
14.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孤独、孝顺、希冀……请结合全文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答案】10.B 11.(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梦比作“一节一节的竹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梦很多又断断续续的特点。也形象地写出祖父梦见了孙子出生至今的成长过程。表现了祖父对孙子一直以来的关爱和牵挂。
(2) 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父的年老体衰的状态,侧面表现出祖父的辛劳,表达了孙儿对祖父的心疼。
12.结构上: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祖父的早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内容上:既体现了祖父不愿叨扰孙儿一家收拾行李,表现了祖父内向,不善表达的性格特点;又含蓄地表达了祖父对孙子远行的不舍和怅惘,体现了祖父对孙子的依恋和牵挂。
13.牵挂、担心;欣慰、喜悦;安定、希冀。 14.示例:我选择的是孤独,祖父独自一人生活,和孩子们分开住,从鸡叫第二遍起就独自一人坐在早晨的秋风里。孙儿又要远行,只有自己孤独地坚守着,也有一辈子未能走出大山的落寞和孤独。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③段“之前他做了一夜的梦,一辈子也没做过这么多的梦。他梦见孙子一下一下地长大,一个梦里长大一次,连孙子刚生下来的模样都梦到了。这梦真是好,他清醒的时候曾花了整整半天时间都没能想起光溜溜的小生命是如何哭出第一声的。梦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像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地从睡眠里长出来。竹梢让他难过,他梦见孙子被火车带跑了。火车跑得太快,他来不及喊一声,铁轨又太长,遥遥的看不见尽头.他梦见孙子被火车载向了没有尽头的远方。然后就醒了,翻来覆去地想那辆无限奔跑下去的火车”可知,第③段运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孙子的成长过程,体现了祖父对孙子深沉的爱。
故选B。
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结合“梦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像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地从睡眠里长出来”可知,这句话将梦比作一节一节生长的竹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梦很多又断断续续的特点,形象描写出祖父梦中孙子从出生到现在不断成长变化的片段,表现出祖父对孙子的牵挂和关爱之情。
(2)结合“就是脸和手有些干,摸上去沙沙响,像白杨树上剥落的皮”可知,这句话为人物外貌描写,形象写出祖父苍老的容颜,侧面烘托出祖父长年累月的辛劳,表现出孙子对祖父的心疼。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结合④段“就这样坐坐吧、也蛮好、儿子和媳妇从屋子里出来,让爹到里面坐,外头凉,担心冻坏了爹。他把手插在袖笼里,哑着嗓子说:‘我就坐坐,你们忙,多给带几件衣服,还有吃的’”、⑧段“孙子又说:‘爷, 回吧。’他说:‘你走你的, 我就坐坐。坐坐。’他的目光跟着落叶继续往前走,走上眼前的大道,这条路宽敞漫长,通往村外遥远的看不见的地方。他眯起眼努力往前看,心想这路是要通向火车的,当然越远越好。他又听到自己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坐坐,我就坐坐’”等内容可知,“我就坐坐”为祖父所说的话,表现出祖父不愿意打扰孙子一家收拾行李的情景,从中看出祖父内向及不善言辞的性格,含蓄表达祖父对孙子远行的不舍和牵挂。结构上,该句贯穿全文,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
结合⑥段“他跟在他们后面慢慢走,小马扎一下一下拍打身体。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等内容可知,祖父发现自己的脚印比孙子小很多,言外之意是孙子已长大成人,能够独立生活且自强自立面对人生,由此可知,祖父内心充满欣慰和喜悦。
1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从孤独、孝顺、希冀等词语中任选其一阐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是希冀。结合⑥段“他跟在他们后面慢慢走,小马扎一下一下拍打身体。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⑧段“他的目光跟着落叶继续往前走,走上眼前的大道,这条路宽敞漫长,通往村外遥远的看不见的地方。他眯起眼努力往前看,心想这路是要通向火车的,当然越远越好”等内容可知,祖父虽已年迈,但孙子一家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孙子离开故乡外出发展,是对未来的拼搏和进取,充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祈盼和希冀。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排箫
①吴战在病房守了3天,父亲吴炳坤终于醒了。吴战的心并未放松下来,因为大夫说过,父亲的情况很危险。88岁的父亲身体一向很好,这次回辽宁老家给祖父母扫墓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下子把自己摔到生命垂危的状态。
②父亲睁开眼睛,环视围绕在他床边的人都是他最亲的人,他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掠过,然后喃喃地说,这是父母留我,我就不走了,箫……箫……大家都不知道他最后一句想说什么,想再问问,他又晕了过去。
③大家一起猜父亲的话,二儿子吴战说,父亲是不是想要他的排箫?大儿子罗援一拍大腿说,肯定是。俩人赶紧回酒店,翻找无果。吴战说,是不是放在家里没拿来?罗援说,应该是,排箫是父亲的宝贝,不可能随时带在身上。吴战想了想说,要不我回去取一趟吧,咱爸的情况可能回不了山东了。罗援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
④吴战回到山东枣庄家里,在父亲卧室的柜子里找到了排箫。这个排箫原来虽不是父亲的,却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
⑤排箫是用废旧的子弹壳做的,它真正的主人是父亲的战友罗耀祖。俩人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差点死在战场上,而罗耀祖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父亲曾给吴战讲过那段经历。那次要攻占一个高地,上级下达命令,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高地。可敌人的火力很猛,战斗持续了6个多小时,仍没有任何进展。眼看天就亮了,连长急得眼睛都红了。连长说,都背上炸药包,一个一个上,直到把对方的地堡炸毁为止。“我先来!”大家还想说什么,连长已背着炸药包、拿着手榴弹冲出了战壕。但连长眼看着就要爬到目的地时,被敌人发现,中弹牺牲。
⑥连长的牺牲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副连长毫不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最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最长的排到最前面。吴炳坤入伍不到一年,排在中间。为了炸掉敌方地堡,我方已牺牲38人,再下一个就是吴炳坤。每个将要跳出战壕的战友都会留下几句遗言,让下一个战友将来回国时转告他的父母家人。吴炳坤前面那个战友平时胆子小,连老鼠都怕,大家都叫他“胆小鬼”。“胆小鬼”在他前面的战友刚跳出战壕,就跟吴炳坤交代了遗言。他说,如果我回不来,别告诉我父母,他们会受不了的。说完,他哭了。过了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下来,他又觉得这话不妥,于是又改口说,如果我回不来,跟我父母说,让他们别难过,我是为保卫国家牺牲的,这是我的荣耀。这次说完,他没有哭。
⑦“胆小鬼”刚改好遗言,就传来前一个战友牺牲的消息。“胆小鬼”没有迟疑退缩,勇敢地冲了出去。吴炳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刻,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吴炳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后面的战友见他愣,拍了他一下,问他要跟父母说什么。吴炳坤被拍醒了似的说,告诉我父母,别想我,我来生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吴炳坤说完背好炸药包,拿好手榴弹,准备冲出战壕。就在这时,敌方阵营一阵巨响,“胆小鬼”竟成功炸毁敌方地堡,我方乘胜而上,一举拿下了高地。可是“胆小鬼”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吴炳坤觉得自己是死里逃生。
⑧“胆小鬼”大名叫罗耀祖,山东枣庄人。吴炳坤回国后辗转找到罗耀祖的父母。罗耀祖五个姐姐,家里就他一个男孩。他没能回来,父母都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他们的悲恸,吴炳坤永远都忘不了。
⑨吴炳坤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罗耀祖家的,到火车站买票时才发现排箫还没还给罗耀祖的父母。这个排箫是罗耀祖生前最喜欢的乐器,没事时他经常用它吹老家的曲子。吴炳坤不想把排箫据为己有,于是返回罗家,发现一家人正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罗母一边哭一边自责罗家到她这里断了香火,最后竟哭得晕厥过去。看到罗母哭晕后,吴炳坤决定留在罗家给罗耀祖的父母当儿子,给他们养老送终。罗炳坤成家生子后,让大儿子姓了罗家的姓,二儿子才姓自己的姓。
⑩吴战找到排箫后马不停蹄地往回赶,生怕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当吴战拿着排箫奔回父亲的病房,轻声唤他时,多次昏迷的父亲竟又睁开了眼睛。看到排箫,父亲的眼神似乎亮了一下,他把排箫握在手里放在胸口上,说,传,传下去……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明白了,他说,__________?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一定是听到了罗耀祖的箫声,不然他的嘴角不会微微地翘起来。
(作者:李伶伶。有删改)
15.本文题为“父亲的排箫”,作者围绕父亲和排箫写了哪几件事?请按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16.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吴炳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刻,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吴炳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2)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经明白了,他说,_______?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吴战明白了父亲让“传下去”的意思,他说了些什么让父亲点点头?)
17.文章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大量的笔墨来刻画吴炳坤“胆小”的形象用意何在?请简要作答。
1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①抗美援朝时期,战友罗耀祖牺牲在战场上,父亲带着罗耀祖遗言和他最喜欢的乐器——排箫回国;②回国后,父亲在罗耀祖老家山东找到了他的家人,送还排箫时看到罗家人的悲痛,决定留在罗家;③88岁的父亲回辽宁老家扫墓摔倒后生命垂危,但嘴里一直念叨着排箫,吴战回山东找到排箫;④见到排箫的父亲交代孩子要将排箫传下去。 16.(1)运用心理和外貌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吴炳坤面对惨烈的战争形势和即将要到来的悲惨命运的紧张、害怕,也从侧面表现了罗耀祖及其他战友的英勇无畏、不惧牺牲的优秀品质。
(2)示例:您是不是想说让我们把排箫传下去,把罗耀祖叔叔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传下去
17.通过对吴炳坤平时形象的刻画及他交代遗言的急切来突出他的“胆小”,交代他“胆小鬼”绰号的由来;写出了他对父母的挂念,突出了他的孝顺,也为下文吴炳坤替他留在罗家尽孝埋下伏笔;与后文他为了战争胜利毫不迟疑冲锋陷阵的勇敢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他的英勇无畏。 18.①表达了对曾经无惧牺牲、英勇无畏的英雄的感激和赞颂之情。文章以吴炳坤的在重病时仍寻找排箫引出了抗美援朝时期无数战士为争取战争胜利无惧牺牲、勇敢无畏的事迹,同时吴炳坤让孩子将“排箫”及排箫代表的精神传下去,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父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的感激和颂扬之情。
②表现了年轻一辈对以吴炳坤为代表的父辈的理解和感念以及对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等美好精神品质的传承。文章中以罗耀祖为代表的父辈为争取战争胜利无惧牺牲,而以吴炳坤为感念战友情,代替罗耀祖尽孝,这些牺牲自我、心怀大义的优秀品质令人景仰,而结尾吴战理解父亲“传下去”的话,也意在强调对父辈们身上所拥有的美好品质的传承。
【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概括。作答时梳理与父亲和排箫相关的故事情节,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概括即可。
阅读可知,文章第①——④段讲述了吴战的父亲吴炳坤因回老家扫墓时摔倒而住院,他想要自己的排箫,吴战决定回山东找排箫;第⑤——⑨段回忆了父亲获得排箫的过程及因排箫而改变的人生——他拿着罗耀祖最爱的乐器回到祖国,看到悲痛的罗耀祖父母决定留在其故乡,替他孝顺父母;第⑩—— 段写吴战带着找回的排箫来到医院,父亲让他将排箫及其代表的精神传下去。由此可知,按时间顺序第⑤——⑨段讲述的故事应排在最前,第①——④段的情节排第二,随后是第⑩—— 段讲述的情节。
16.(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大脑瞬间一片空白、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紧张得说不出话”等可以看出该句使用了心理描写,从“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可以看出使用了外貌描写。句子是对吴炳坤面对战友罗耀祖冲锋地阵后表现的刻画,从中可以看出其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吴炳坤面对惨烈战争形势的害怕,同时从他的表现也侧面表现了“胆小鬼”罗耀祖勇敢冲锋的可贵,突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
(2)本题考查内容的补写。横线上要填写时吴战对父亲吴炳坤所说的“传下去”这句话的理解。由前文可知,父亲吴炳坤将排箫放在胸口,而他的命运也由排箫改变,排箫是他的宝贝,所以这里他说传下去的应该是“排箫”。同时根据第⑤-⑨段的内容可知,排箫是父亲战友罗耀祖最喜爱的乐器,“胆小鬼”罗耀祖为了战争胜利勇敢地冲锋陷阵牺牲自我,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他最喜爱的排箫得以保全是依靠了他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将排箫传下去也就是将罗耀祖所代表的无畏牺牲、勇敢奉献的精神传下去。据此填写吴炳坤所说的“传下去”内涵即可,同时注意吴战作为儿子应礼貌用语,而且句子结尾为“?”,所以作答时应用问句。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阅读可知,画波浪线的内容主要叙述了罗耀祖平时的“胆小”表现以及在战场上他向战友快速地交代遗言并因此而哭泣等内容,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胆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父母的在乎和孝顺,同时由第⑧⑨段内容可知,父母非常重视罗耀祖,所以这也为后文写吴炳坤留下为罗耀祖尽孝埋下伏笔;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罗耀祖的“胆小”与第⑦段中他冲锋陷阵的毫不迟疑、勇敢冲锋形成了强烈对比,也突出了他不惧牺牲的英勇形象。据此分析进行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主题探究。
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文章主要讲述了回老家扫墓的吴炳坤因摔倒入院,重病时仍不忘排箫,儿子吴战回山东寻找排箫,并回忆了排箫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胆小鬼”战友罗耀祖的遗物,父亲到战友故乡山东返还遗物时看到因为战友牺牲而悲痛万分的父母而决定替战友尽孝,吴战取回排箫回到父亲身边,父亲叮嘱吴战将排箫传下去。由此可知,排箫是文章的线索,它是罗耀祖的遗物,它能够完好无损是罗耀祖等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所以文章借“父亲的排箫”表达了作者对罗耀祖等人为战争胜利无畏牺牲的赞美;同时吴炳坤因为“排箫”而改变了命运,他代替战友尽孝,并叮嘱儿子将“排箫”传下去,这也体现了父辈们牺牲自我、成全大义的精神的传承。
(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天真是一种救赎
①前段时间,一位交警上了热搜。在车子们等待红灯的间隙,他一边用夸张的手势比划着倒计时,一边迈着魔性的舞步走过,让人忍俊不禁:天呐,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一个网友评论说:虽然世界奇奇怪怪,但总有人可可爱爱。天真的人儿当真是这个“奇怪世界”的救赎。
②世界越来越以快为标准:马路上飞奔的外卖小哥,次日即达的快递,加热即食的快餐,10分钟读完的一本书,一夜暴富的神话……一切信息和事物都以飞奔的速度向我们涌来,我们也只好以飞奔来回应,就好像是一个快速运转的巨大机器的齿轮,难以逃脱,也难以快乐。但就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等待时刻,那位交警迈着他快乐的舞步走来了,于是人们忍不住笑出声来,时间带来的压迫感一下子消失了。他将我们代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没有对名利的追逐,也没有与时间的赛跑,有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纯然的热爱。
③天真的孩童值得尊敬。他们会跟一个布娃娃聊天,跟小花小草做朋友,会想象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或者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会认真地拿着魔法棒念诵咒语,梦想成为哈利波特一样的魔法师,与邪恶的势力较量。可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丢失了这些天真。我们用一套科学严谨的知识框架去理解、对付这个世界,不会再去对着星空幻想自己变身为超级英雄,更不会再跟一株植物对话;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摸爬滚打。不再去热爱瑰丽的想象,不再去关注无用的幸福,慢慢地被功利和无聊侵染。于是,天真变成了成年人的奢侈品。每个成年人都希望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心不断地向外索求,却再难得简单的快乐。
④中国诗人中,最喜欢苏东坡。因为他的身上有一股天真之气。不管遭遇了什么,这股天真总会像一个转换器一样,将人生的苦难转化成可堪享受的生活。苏轼被贬黄州后,亲朋好友疏远,生活无以为继。但他偏不要唉声叹气的,索性做起农夫,带着家人一起来开荒种地,还自封为“东坡居士”。他嘴馋却又没钱,就买一锅“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炖得香喷喷,“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还酷爱月下闲游,因而有了名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去春游,半路下起了大雨,朋友们都狼狈地找地方躲雨,苏东坡却优哉游哉,回家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原来,天真之人的心底,是有一眼清泉的。
⑤五十年代末,汪曾祺被下放到边远农科所接受劳动改造。每天的任务就是起猪圈、创猪粪、背粮食。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累得够呛,别说他当时已是近四十岁的人。但他也没有抱怨,一面努力把活计做好,一面在繁重的劳动间隙探寻着生活中的乐趣:在荒原漫步,在深夜写作,为同伴们画有趣的脸谱,把粗糙的食物变成美食……动荡而艰辛的日子结束了,别人觉得终于解脱,他却说:“我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曾写下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得是多么玲珑剔透的一颗心,才能写出如此温柔的一席话来。
⑥世人皆问得失与前程,天真的人,却只问自己的本心。“天真”用来形容成人,很多时候是带着嘲讽的。所以我们经常劝人现实,却很少劝人天真。什么叫现实呢?大约就是对待人生的各种选择,都以得失为第一考虑。诚然,功利不可不计较,因为是生存的必要;却不可一味计较,否则活得像守财奴一般,该有多无趣啊。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反而将心中的天真淬炼得愈加纯粹。他们以一己之力抵御着这个世界的功利判断,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温暖与有趣。
⑦生活纵有百般艰难,是否还有一种天真值得坚守?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人生与艺术一样,都是为了抵达天真。人生要抵达的天真,便是真我。少年者天真,天真者少年。他们,或许是这个物质世界最后的救赎。
19.读第①②段,简要概括这位交警的“可爱”之处。
20.第③段中,“天真的孩童值得尊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1.苏东坡和汪曾祺的天真有什么共同点?请你结合第④⑤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22.为什么说“天真是一种救赎”?请结合第⑥⑦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9.他用夸张的手势和魔性的舞步消除了时间的压迫感,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童真。 20.天真的孩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拥有简单的快乐,不像成年人一样功利和无聊。 21.(1)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都心态坦然,不抱怨。他们在贫瘠的生活里,都会用具体的行动去寻找乐趣。他们将苦难的生活经历转化为浪漫温柔的诗意。 22.(1)天真让人们在充满功利计较的现实世界里保持人性中的温暖和有趣。天真让人们在艰难的处境里依然热爱生活,坚守对真我的追求。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前段时间,一位交警上了热搜。在车子们等待红灯的间隙,他一边用夸张的手势比划着倒计时,一边迈着魔性的舞步走过,让人忍俊不禁:天呐,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一个网友评论说:虽然世界奇奇怪怪,但总有人可可爱爱。天真的人儿当真是这个“奇怪世界”的救赎”,②段中“世界越来越以快为标准:马路上飞奔的外卖小哥,次日即达的快递,加热即食的快餐,10分钟读完的一本书,一夜暴富的神话……一切信息和事物都以飞奔的速度向我们涌来,我们也只好以飞奔来回应,就好像是一个快速运转的巨大机器的齿轮,难以逃脱,也难以快乐。但就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等待时刻,那位交警迈着他快乐的舞步走来了,于是人们忍不住笑出声来,时间带来的压迫感一下子消失了。他将我们代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没有对名利的追逐,也没有与时间的赛跑,有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纯然的热爱”的内容可知,这位交警在等待红灯的间隙,用夸张的手势和魔性的舞步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让人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压力和烦躁,让人们忍俊不禁。这种天真无邪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轻松。同时,他让人们体验到了对世界的纯然热爱,将人们代入了一个没有名利追逐和时间压迫的孩子般的世界。这种天真无邪的态度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热爱和追求的东西。据此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③段中“天真的孩童值得尊敬。他们会跟一个布娃娃聊天,跟小花小草做朋友,会想象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或者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会认真地拿着魔法棒念诵咒语,梦想成为哈利波特一样的魔法师,与邪恶的势力较量。可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丢失了这些天真。我们用一套科学严谨的知识框架去理解、对付这个世界,不会再去对着星空幻想自己变身为超级英雄,更不会再跟一株植物对话;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摸爬滚打。不再去热爱瑰丽的想象,不再去关注无用的幸福,慢慢地被功利和无聊侵染。于是,天真变成了成年人的奢侈品。每个成年人都希望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心不断地向外索求,却再难得简单的快乐”的内容可知,天真的孩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与无生命的物体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并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这种纯真和创造力是他们最宝贵的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逐渐丢失了这种天真,被功利和无聊所侵染。天真的孩童所展现出的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是成年人所缺少的。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更美好的一面,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因此,天真的孩童值得我们深深地尊敬。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④段中“中国诗人中,最喜欢苏东坡。因为他的身上有一股天真之气。不管遭遇了什么,这股天真总会像一个转换器一样,将人生的苦难转化成可堪享受的生活。苏轼被贬黄州后,亲朋好友疏远,生活无以为继。但他偏不要唉声叹气的,索性做起农夫,带着家人一起来开荒种地,还自封为‘东坡居士’。……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去春游,半路下起了大雨,朋友们都狼狈地找地方躲雨,苏东坡却优哉游哉,回家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段中“五十年代末,汪曾祺被下放到边远农科所接受劳动改造。每天的任务就是起猪圈、创猪粪、背粮食。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累得够呛,别说他当时已是近四十岁的人。但他也没有抱怨,一面努力把活计做好,一面在繁重的劳动间隙探寻着生活中的乐趣:在荒原漫步,在深夜写作,为同伴们画有趣的脸谱,把粗糙的食物变成美食……动荡而艰辛的日子结束了,别人觉得终于解脱,他却说:‘我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曾写下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的内容可知,苏东坡和汪曾祺的天真具有以下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拥有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后,不仅没有沉溺于失落和痛苦,反而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环境,享受生活的乐趣。汪曾祺在劳动改造期间,也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努力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乐趣,用真情投入生活。其次,他们都具备丰富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和趣味。苏东坡不仅善于欣赏自然风光,还热爱美食和文学创作,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汪曾祺则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最后,他们的天真都表现为对真我的坚守和对功利的超越。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追求名利,而是坚守自己的本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这种天真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⑥段中“世人皆问得失与前程,天真的人,却只问自己的本心。‘天真’用来形容成人,很多时候是带着嘲讽的。所以我们经常劝人现实,却很少劝人天真。什么叫现实呢?大约就是对待人生的各种选择,都以得失为第一考虑。诚然,功利不可不计较,因为是生存的必要;却不可一味计较,否则活得像守财奴一般,该有多无趣啊。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反而将心中的天真淬炼得愈加纯粹。他们以一己之力抵御着这个世界的功利判断,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温暖与有趣”的内容可知,在第⑥段中,作者指出,在功利社会中,我们经常被得失和前程所束缚,而天真的人却能坚守本心,不被外界所左右。他们对待人生的选择,不是以得失为第一考虑,而是更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态度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有趣,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功利,忽略了生活的真谛。
结合⑦段中“生活纵有百般艰难,是否还有一种天真值得坚守?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人生与艺术一样,都是为了抵达天真。人生要抵达的天真,便是真我。少年者天真,天真者少年。他们,或许是这个物质世界最后的救赎”的内容可知,第⑦段则进一步强调了天真的重要性。罗曼·罗兰的话告诉我们,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是一种英雄主义,而天真正是这种英雄主义的体现。人生要抵达的天真,便是真我,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天真的孩童和坚守天真的成年人,他们以纯真和善良对抗世界的复杂和冷漠,是这个物质世界最后的救赎。因此,可以说“天真是一种救赎”,因为它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温暖,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坚守内心的真实和纯净。
(23-24九年级上·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深处的笑声
唐均
①很久没去祝桑乡了。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其实称其为贫困户已不合适,因为他们都在去年集体脱贫了。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
②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3800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帘。
③远方,一顶牛毛帐篷冒出牛粪饼燃烧散发出的余烟。成群的牦牛,安静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格桑花和着微风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伞兵般轻轻地放飞到空中,孕育来年的繁盛。
④平整的柏油马路边,两条木凳,一块门板,便是我们的回访对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产的简易店铺。
⑤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我们来的时候她正在遮阳伞下,望着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小汽车,不断地向游人们招着手:“买酥油,买酥油吗?新鲜的。还有今年新采的虫草、贝母,货真价实。”
⑥我们的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仁青措不失时机地跑来向我们招揽生意。待我们取下遮着脸的口罩,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
⑦“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则尼玛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⑧得知我们的来意,丁则尼玛把我们带向身后的帐篷。帐篷前铁链拴住的藏獒摇着尾巴,大家都是熟面孔了。掀开帐篷的门帘,我们围坐在钢炉边。一碗碗喷香的酥油茶,恭敬地递到我们面前。
⑨“伙计,生意做得好哦。天天让老婆在那里招揽顾客,小心被别人拐跑了。”同行的前任第一书记和丁则尼玛调侃。
⑩丁则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走了。”他边说边取出手机,翻到一条银行存款信息,递给第一书记看。
“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
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
要知道,这对夫妻3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
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丁则尼玛的家传绝活。他从小就在牛场长大,祖上代代相传的放牧经验,让他阿爷、阿爸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放牧高手,更有一手骟牛、杀牛的好手艺。几年前,第一书记鼓励他,承包村合作社的牦牛放养,不但每月有固定工资拿,还可以让其他养牛群众省出时间,去发展别的致富门路。
在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的担保下,丁则尼玛不但承包了村合作社的320头牛,还把村里零散牦牛的放牧也承包下来,按每头母牛每月固定交给主人一定量的酥油、其他酥油全部归丁则尼玛所有签订协议。丁则尼玛将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记后打上记号,遇到哪家的母牛产子,就在哪家的登记簿上画上一笔,同时在牛犊耳朵上做好标记。遇到主人要求骟掉牛犊作为菜牛喂养的情形,他们收费也很公道。
到了年底,有着丰富养牛经验的丁则尼玛,除去该上交给合作社的款项,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贫困线甩得远远的,再加上代销虫草、贝母的业务,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小两口的腰杆挺直了,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说话间,帐篷外,几头小牛犊回来了,哞哞哞地呼唤着主人。丁则尼玛从蛇皮袋里舀出一小碗红盐端了出去,几头小牛亲热地围上来,用还未长角的小脑袋轻轻地碰触着他的小腿,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盯着它们舔舐。
回访结束,我们的汽车飞驰在318国道上,同行的小护士得意地唱了起来:“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呷拉羊卓若呃……”
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高尔寺山,蜿蜒的臂膀,迎接远方的朋友……”
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选自《中国民族报》,有删改)
2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4.开篇为什么要把“回访”说成“走亲戚”?
25.请简要赏析第 段的表达效果。
26.本文用歌声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27.在“草原的笑声”中嵌入“深处”二字,并以此为题,请分析其妙处。
28.读了本文后,班级展开了“‘丁则尼玛一家’与‘我们’,谁是主人公”之辩,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29.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内容真实,态度真诚,还要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简要分析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分析出一个方面即可)
【答案】23.扶贫工作人员回访已经脱贫且生活充实富足的丁则尼玛一家。 24.因为“我”和同事们把祝桑乡村民当作亲人,表现出扶贫工作人员与所帮扶的乡亲们关系融洽和谐。 25.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或语言一字一顿),传神地写出了第一书记看到丁则尼玛的存款信息时的惊讶与欣喜,侧面表现了扶贫工作的成效显著。 26.歌颂了藏民脱贫后的美好生活;表现出扶贫工作组帮扶成功后的欣慰与快乐;赞颂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增添了文章的抒情特色,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 27.“深处”二字,意味着精准脱贫政策已深入到边远地区,从而赞美我国的扶贫政策,暗含了文章的主旨;“草原深处的笑声”包含着祝桑乡人们脱贫后生活的幸福与美好,也包含着扶贫工作人员帮扶成功后的欣慰与快乐,内涵丰富。 28.示例:①丁则尼玛一家是主人公。因为本文写丁则尼玛一家人着墨较多;他们一家脱贫后在经济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精准扶贫给村民们带来的变化;表达了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赞美之情。②“我们”这些扶贫工作人员。因为故事是从“我们”的视角来写的,由“我们”的回访引出了对丁则尼玛一家生活的介绍;“我们”这些扶贫工作人员是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者,“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与为人民群众出谋划策最能体现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丁则尼玛一家的变化正是“我们”的工作成果。 29.示例:①内容真实:本文以大量生活细节讲述了扶贫工作人员帮助四川祝桑乡的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一个个扶贫人员、村民鲜活的形象和真实的地点,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②态度真诚:字里行间饱含着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赞美,体现出创作态度的真诚。③反映时代精神:本文讲述了祝桑乡村民丁则尼玛一家的脱贫经历,故事虽小,却反映出精准扶贫的大主题,折射出时代精神。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文章第①段“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起因;其余部分主要写脱贫工作人员见证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后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据此可以概括为:本文主要讲述了扶贫工作人员回访已经脱贫且生活充实富足的丁则尼玛一家的故事,赞美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章第①段“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把“回访”说成“走亲戚”是因为“我”和同事们把祝桑乡村民一直当作亲人,表现出扶贫工作人员与所帮扶的乡亲们关系融洽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了扶贫工作显著的成效,
2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 段“‘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是语言描写,“用手指点数着”时动作描写,“惊喜地瞪大了双眼”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第一书记看到丁则尼玛的存款信息时的惊讶与欣喜之情,侧面表现了扶贫工作显著的成效。
2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本文结尾“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用歌声收束全文,歌声表现出扶贫工作组帮扶成功后的欣慰与满足,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正在变得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表达了对丁则尼玛一家以及所有脱贫者幸福生活的祝福和赞美;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美丽的氛围,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让读者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能够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歌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通过让歌声在结尾处回荡,文章进一步深化了扶贫工作的主题,强调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歌声作为结尾,使文章在形式上更加完整和优美。这种收束方式既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增添了文章的抒情特色,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
27.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由第⑥段“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第⑩段“丁则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走了’”可知“深处笑声”意味着祝桑乡的人们脱贫后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效果卓著,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第 段“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第 段“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第 段“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等内容可知,小说主要围绕“草原深处的笑声”展开,还意味着扶贫工作人员帮扶成功后的欣慰与快乐,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由第②段“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3800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帘”可知“深处”意味着精准脱贫政策深入到国家边远地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丁则尼玛一家作为主人公的理由:文章的核心故事线是围绕丁则尼玛一家的生活变化展开的。从他们最初的贫困状态,到扶贫工作人员的帮助,再到他们成功脱贫并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一家人的经历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丁则尼玛一家的情感变化是文章情感表达的中心。他们从一开始的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离婚,到如今过上好日子的感激和满足,这些情感转变直接反映了扶贫工作的成效和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丁则尼玛一家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社会代表性。他们代表了那些通过扶贫工作获得新生的家庭,他们的成功故事对于社会的启示和鼓舞作用是巨大的。
扶贫工作人员作为主人公的理由:扶贫工作人员在文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丁则尼玛一家脱贫的关键人物,也是整个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扶贫工作人员代表着一种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更是为了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精神是文章想要传达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在整个故事中,扶贫工作人员是行动的主体。他们回访贫困户,和他们一起感受脱贫后的快乐,表现了扶贫工作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丁则尼玛一家和扶贫工作人员都可以被认为是《草原深处的笑声》的主人公。丁则尼玛一家通过扶贫工作实现了生活的转变,成为了文章情感和故事的核心;而扶贫工作人员则是这一转变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精神为文章增添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真实性角度看,文章第①段“周末……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第⑤段“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第⑧段“帐篷前铁链拴住的藏獒摇着尾巴,大家都是熟面孔了”等大量生活细节,讲述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的经历,塑造出一个个扶贫人员及村民鲜活的形象,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性。
从小说创作的态度看,文章第 段“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第 段“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等字里行间,可见饱含了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的爱和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赞美之情,体现出创作态度的真诚。
从时代精神的体现上看,本文讲述了祝桑乡村民尤其是丁则尼玛一家的脱贫经历,故事虽然短小,却反映出国家精准扶贫的大主题,反映出党的好政策,折射出时代精神。
(23-24九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戏剧社的同学们准备排演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节选),请你和他们一起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创作剧情。
民族魂鲁迅(节选)
萧红
第一幕 人物
①少年鲁迅 当铺掌柜甲、乙 蓝皮阿五 何半仙 单四嫂子 孔乙己
第一幕 剧情
②六十年前的八月三日,鲁迅先生生在浙江绍兴府。
③他的父亲姓周,母亲姓鲁。鲁迅先生的真姓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④这哑剧的第一幕是说明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他亲身所遇的、亲眼所见的周围不幸的人群。他们怎样生活在这地面上,他们怎样的求活,他们怎样的死亡。这里有庸医误人的何半仙,有孤苦无依的单四嫂子,有吃揩油饭的蓝皮阿五……
⑤鲁迅小时候,家道已经中落,父亲生病,鲁迅便不得不出入在典当铺子的门口。
⑥鲁迅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想改良我们这民族性,想使我们这老大的民族转弱为强。
第一幕 表演
⑦舞台开幕时,是一片漆黑。
⑧黑暗中渐渐地有一颗星星出现了,越来越亮,又渐渐隐去。
⑨黑幕拉开,舞台有个高高的当铺柜台,柜台上面摆着一个浑圆的葫芦,一个毡帽大小的一把酒壶。当铺门口西边有一张桌子,桌子裙是一张白布,什么字也没有写。东边是两件破棉袄乱放在那里。近当铺门口有个小石狮子的下马石,是早年给过路人拴马用的,下马石旁边立着一根红色的花柱。柱顶上有块招匾,写个很大的“押”字。
⑩开幕后,哑场片刻。
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她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没有,又将小孩爱抚地抱在怀里。流泪,用手摇小孩,看天,做祈祷的样子,掠发,擦汗,又检视小孩。
蓝皮阿五上,形状鬼祟,以背向后退,做手势和别人讲话,手势表示下面的意思:小孤孀,好凄凉,我明天,和你痛痛快快喝一场……在成亨酒店,半斤不够,一个人得喝三斤,明天见……正退在石狮子上,差一点没有和单四嫂子相撞。
看见了单四嫂子,又看见了她病了的孩子,故作惊奇的样子,又表同情的样子。
单四嫂子想找个医生给孩子看病。
蓝皮阿五走到桌子前边,将桌子大声一拍。
桌子自己调转过来,桌裙上写“何半仙神医,男妇儿科,老祝由科,专售败鼓皮散,立消水鼓,七十二般鼓胀”。桌子后钻出何半仙来,头戴帽翅,身穿马褂,手拿小烟袋,指甲三寸长,满身油渍,桌上放一个小枕头。单四嫂子走过去,把孩子给他看。
何半仙看了以为没有什么,做手势说得消一消火,吃两帖就好了。
单四嫂子掏钱给他。何半仙认为还差三十吊。单四嫂子解下包孩子的袍皮托蓝皮阿五去当。
蓝皮阿五到柜台上大声一拍,柜台上的葫芦和酒壶处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掌柜甲,一个是掌柜乙,原来葫芦是秃头的秃顶,酒壶是那一个的毡帽。
蓝皮阿五当了四十吊钱,自己放了十吊在腰包里,给单四嫂子三十吊,走在小石狮子面前,他用脚一踢,石狮子打碎了,出现了已经折了腿的孔乙己,他用手在舞台上膝行着走来走去。
少年鲁迅带着可质的物件上,一直走到柜台上,把质物递上了。
两个掌柜看见鲁迅来了,就非常地不高兴起来,故意刁难,故意揶揄。
掌柜甲以为:哈哈你又来了。掌柜乙便作态着来数落,昨天来,今天又来,明天还要来的。
掌柜甲认为货色不好,显出很不愿意收的样子。掌柜乙以为这已是老主顾,收是可以收,但得典费从廉。掌柜甲以为,你和他何必斟斤驳两,你反正从廉从优,他都得典的,你索兴摆个面孔给他看就完了。
掌柜乙以为这不过还是买卖,便肯出五十吊。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掌柜甲不服气,把掌柜乙推开,伸出一只手来表示只肯给四十吊。掌柜乙趁势又钻出头来,把掌柜甲推开,伸出手来表示肯出五十吊。掌柜甲又把他推开,伸手只肯出四十吊。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
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不言不动不笑……直到他们要完了,收了钱便走了。
鲁迅走过何半仙那儿的时候,孔乙己追着他讨钱。鲁迅给了他,下。
孔乙己掏出酒瓶来饮酒,何半仙上前争看他手中的钱。舞台渐暗。
(选自《八月天》,有删改)
【戏剧冲突】
30.阅读剧本,围绕“钱”来概括第一幕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
31.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参考示例,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为演员解说怎样将人物的“疲倦”表演出来。
示例:
〔剧本〕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她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
〔表演解说〕单四嫂子的双手抱着小孩,弓着腰,步子缓慢,踉踉跄跄;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既绝望又害怕的神情;她慢慢地坐在小石狮子上,大喘着气,头侧向肩膀擦汗。
〔表演解说〕单四嫂子的双手抱着小孩,弓着腰,步子缓慢,踉踉跄跄;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既绝望又害怕的神情;她慢慢地坐在小石狮子上,大喘着气,头侧向肩膀擦汗。
〔剧本〕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
〔表演解说〕
【戏剧形象】
32.在舞台上少年鲁迅始终是“不言不动不笑”,从观众的角度看,少年鲁迅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否显得有些呆板?请说明理由。
【戏剧评议】
33.剧本写道:“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读了剧本,你认为整幕剧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剧本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30.①蓝皮阿五私吞十吊钱 ②两掌柜相争十吊钱 31.(示例)掌柜甲和掌柜乙互相推搡,咧着嘴,冒着汗,喘着粗气,带着坏笑;一只手指指少年鲁迅,用眼神暗示方才是在捉弄他,另一只手支在柜台上,表示玩累了;各自向后退,伸出双手表示可以妥协,然后双腿发软,瘫在地上,消失在柜台下 32.(示例一)我认为不呆板。首先,鲁迅小时候因家道中落,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和冷淡,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从而形成了冷静、自尊的性格。其次,萧红在这一幕戏中将他们与鲁迅置于同一舞台,使少年鲁迅以冷静、批判的目光来打量自己笔下的文学形象,少年鲁迅的冷静镇定和周围世界的鬼祟跳嚣形成了对比,使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富。
(示例二)我认为有些呆板。因为少年鲁迅上场后始终“不言不动不笑”,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掌柜的身上,而忽略了鲁迅的存在,少年鲁迅在舞台上的形象显得黯淡。这就难以让观众感受到鲁迅想要根治民族性的愿望和志向。
33.①我认为是喜剧。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两个掌柜相互争论,最后互相协调,十分好玩。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
(示例二)何半仙、掌柜、孔乙己等剧中人物的出场方式有喜剧效果;两掌柜为了典当的价格相互争执,互相推搡,最后互相协调,结果居然是一个平均数,充满喜剧效果。
②我认为是悲剧。
第一层:角度单一,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单四嫂子给孩子看病,被人坑害,非常可怜。两个掌柜毫无同情心,少年鲁迅很可怜。孔乙己断了腿,向别人讨钱,很可怜。
第二层:有两个角度,能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示例二)单四嫂子给孩子看病,穷得要拿包孩子的袍皮去典当;两个掌柜毫无同情心,数落老主顾,为此上演了一出滑稽戏,他们拿救命的钱当儿戏,令人叹息。
【解析】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1)根据第 段“蓝皮阿五当了四十吊钱,自己放了十吊在腰包里,给单四嫂子三十吊”可知,蓝皮阿五私吞了十吊钱。
(2)根据第 段“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可知,两个掌柜为了十吊钱相争。
31.本题考查细节补充。开放性问题。
从题目给出的示例看出,解说是在剧本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细节。对“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解说时增加了抱和走的细节,如“双手抱着”“躬着腰”“步子缓慢”。在作答时,照此增加细节描写即可。
示例:掌柜甲和掌柜乙闹了半天,都疲倦了。掌柜甲弓起身子,一只手撑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捶着后腰,咧开嘴,不住地喘着气。掌柜乙哆嗦着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从腰里摸出一个手帕,去擦拭额头上的汗,擦了一遍,又擦一遍。终于,掌柜甲开口了,两人互相调和起来,协商地结果,时出四十五吊钱。
3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无论回答呆板或不呆板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如答不呆板:可结合⑤段“鲁迅小时候,家道已经中落,父亲生病,鲁迅便不得不出入在典当铺子的门口”和⑥段“鲁迅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分析,鲁迅从小家道中落,受尽白眼,看多了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故他的性格时冷静且富有自尊心的。在舞台上,鲁迅的表现符合他的性格。此外,舞台上,有人发生冲突,有人冷眼旁观,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了观众更加丰富的体验。
如答呆板:可结合 段“少年鲁迅带着可质的物件上,一直走到柜台上,把质物递上了”和 段“两个掌柜看见鲁迅来了,就非常地不高兴起来,故意刁难,故意揶揄”分析鲁迅上场后,没有什么动作,很容易让人只关注有冲突的人物,忽略了鲁迅的存在,这让鲁迅在舞台上不起眼,没有存在感,形象暗淡,因此没有突显鲁迅的思想,没有很好地展示出他想要根治民族劣根性的愿望。
33.
本题考查剧本属性理解。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喜剧或悲剧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喜剧:当回答“喜剧”时,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出“喜”的部分。如从 段“蓝皮阿五走到桌子前边,将桌子大声一拍”、 段“桌子后钻出何半仙来”、 段“蓝皮阿五到柜台上大声一拍,柜台上的葫芦和酒壶处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掌柜甲,一个是掌柜乙”、 段“他用脚一踢,石那子打碎了,出现了已经折了腿的孔乙己”和 段“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等可知,何半仙、两个掌柜、孔乙己的出场方式很滑稽,具有喜剧效果;而两个掌柜争来争去,最后时出四十五吊钱,谁也没占了上风,也具有喜剧效果。
悲剧:当回答“辈剧”时,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出“悲”的部分。如从 段“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换,非市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可知,单四嫂作为贫苦家庭的女人,在为孩子担惊受怕,但蓝皮阿五看起来是帮忙,却暗地里克扣她十吊钱,实在是可悲。从 段“掌柜乙以为这不过还是买卖,便肯出五十吊。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可知两个掌柜也没有对贫苦人家的同情,钻进了钱眼里,只顾着争论典费。孩子是身体生病,大人们是心灵生了病,整个社会也病了,这是时代的悲剧。
示例:我认为是悲剧。单四嫂子给孩子看病,穷得要拿包孩子的袍皮去典当,可恶的蓝皮阿五摆出一副关心、帮助的样子,却雁过拔毛;两个掌柜毫无同情心,以滑稽的方式决定典费的多寡;孔乙己追着鲁迅讨钱,何半仙争着看孔乙己手中的钱。孩子病了,大人病了,甚至整个社会也病了,令人悲哀。这是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
(23-24九年级下·重庆·阶段练习)班级举办文学阅读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过客
【原文】
①老猴爹没有想到,过海仔没有等到他巡山归来就走了。
②女儿二杏把消息告诉他时,他的心里一沉,喃南地说:“不是说,不走了吗?”满脸却怅怅然,丢了魂似的。
③二杏对爹说:“他说,他还会回来的。”
④“等我回来再走,就嫌晚了吗?”老猴爹像受到屈辱一般,咕哝,“我说过,他要走,我也不会拦他的。”
④大半年前,过海仔是被老猴爹从山上背回来的。
⑤老猴爹曾是大山出了名的猎手。禁止狩猎后,被林业公安部门聘为巡山护林员,仍允许他保留祖传的狩猎行为,默许他在野峪禁区夜间挂枪,为的是防止偷盗游猎。
⑥那日,天刚蒙蒙亮,老猴爹就起身上山去,没有打到猎物,却发现一个陌路人,昏倒在地。这人就是过海仔。
⑦老猴爹将过海仔驮下山来,二杏端水给他喝,他惊恐地盯着老猴爹,倏地,就有泪水漾了出来。
⑧尔后,听过海仔说,他是海那边人,是跟人进山收购槟榔的,不料被骗,钱财遭劫不说,反被打了一身伤,迷迷糊糊地丢在山上……
⑨老猴爹怜惜过海仔,便收留了他。有多少回,老猴爹捉野沟里靠吃青苔的石鲮鱼,要翻山进城去售,就邀过海仔一同去;可过海仔总是借口婉谢。渐渐地,老猴爹有了发现,过海仔在面前满脸堆笑,可背地里,却是满腹心事地叹气,有时,他望着山坳出神,二杏喊他几声,他才陡然回过头来。更多的时候,他埋头在老猴爹从城里买来的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文字……
⑩老猴爹问过过海仔:“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大山不留客。”
过海仔却满脸惶惑:“不,我留下来陪老爹你,就不走了……”说时他目光抛向二杏;二杏脸热了,转眼望向远方。有时候,老猴爹和二杏出山后,他就独自去巡游大山密莽深处。
然而,老猴爹压根没有想到,过海仔会在他赶山围猎的时光走了……
山里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转眼,又半年过去,过海仔始终没有回来,老猴爹就搁了半年的猎枪,渐渐地,老猴爹深深的眷恋变成一种受骗的失落,二杏憋不住了,就恨恨地骂起过海仔:“爹,他欺骗了我们!……”
老猴爹没有说什么,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声。
转眼又到了春天,老猴爹淡忘了过海仔,又操起猎枪巡山护林的时候,过海仔突然有了消息。
……
【读者来稿】
结尾一
过海仔是在一天的午间回来的,春日当空,云淡天高,高山流云。
过海仔跪伏在老猴爹的脚下,哭道:“老爹,原凉我不辞而别,如今才回来,一年前,我开车撞死了人,是一个肇事逃逸的罪犯,是你救了我,收留了我,我才有勇气写下海过书投案自首,今天,我被提前释放了……”
老猴爹俯身扶起过海仔,老猴爹欣慰地说:“不枉你待在山上一年,你缠在心头的愁结终得解开……”
过海仔转眼投向二杏。二杏鼻子酸酸地泪流满面……
结尾二:
黄昏时分,老猴爹从山上回来,二杏早已等着门前,帮爹卸下猎枪,让进屋去。
屋里不大的空间,一张扁形饭桌上放着一瓶埋在地下多年的山兰酒,还有飘着清香的盐焗的石鲅鱼,沿桌摆着三个座位,老猴爹机警地问:“还有谁?”
二杏抖出一张发皱的旧报纸,神情异样,说:“爹,还记得过海仔吗?过海仔不是收槟榔的,他是国家地质队员,勘探时摔伤了记忆,他平时在纸上记录的是他恢复记忆后的勘探发现,我们这山上有珍稀的矿藏……他没有骗我们,他进城报告新发现,向大家说明矿藏的价值……这报上还写了爹,还有他的联系方式……”
二杏没有说那张旧报纸的来历,也没说盐焗石鲮鱼已成了山外一味美食的报道。
那一晚,老猴爹和二杏都显得相当海量,喝得酩酊大醉……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符浩勇)
34.【情节概述】小凤同学想把故事说给班级的同学听,以便大家也参与到续写活动中来。请你根据她的要求,概括【原文】部分的故事情节。每条不超过50字。
小凤的故事单
概括的角度 情节内容
老猴爹的第一人称视角 (1)
悬念——解疑——发展 (2)
35.【人物探究】根据小凤同学的读书笔记回答问题。
小凤的读书笔记 我的思考
摘录 他惊恐地盯着老猴爹,倏地,就有泪水漾了出来。 (1)结合摘录的语句分析过海仔此时的心情。
批注 过海仔很神秘,两个结尾中,过海仔的形象都发生了转变。 (2)任选一个结尾,分析过海仔形象的转变。
36.【获奖疑云】以上两个读者稿件经过作家符浩勇的评审,确定其中一个为优秀奖,小凤同学为此发起了讨论帖,请你结合两个结尾,完成跟帖。
关于获奖的讨论帖
楼主 小凤:各位同学,哪个结尾获得优秀奖呢?快快留言发表看法,要说明理由!
1楼 我
37.【结局迷踪】小语也想尝试续写结尾,却在关键问题上犯了难,请根据同学们的“滚动问答图”,结合原文标题和内容,帮助他解决难题。
【答案】34. 我在巡山时救下了过海仔,收留他成为家庭的一员,可他却在我和女儿赶山围猎的时候走了,半年没有音信。 过海仔突然走了,老猴爹很伤心,自从老猴爹救下过海仔,就把他当作亲人了,如今却走了,半年没有音信。(其他按照“悬念——解疑——发展”的概括也可。) 35.(1)过海仔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感到紧张惊恐,一会儿后发现是陌生人救了自己,内心感激,同时,庆幸自己经历灾难后还活着。
(2)示例1:过海仔一开始是个心善会感恩的人,后来无故离去,显得他言而无信,结尾一通过“投案自首”的行动,扭转了过海仔的负面形象,成为了改过自新的人。示例2:过海仔一开始是个心善会感恩的人,后来无故离去,显得他言而无信,结尾二通过“地质队员”的身份和“旧报纸”上的报道,赋予了过海仔勇担责任,言而有信的形象。
36.示例1:我认为【结尾一】是二等奖,因为该结尾以“投案自首”的情节一方面解悬——过海仔归来之前为何不辞而别,符合小说的转承;又展现了过海仔“改过自新”的人物形象。
示例2:我认为【结尾二】是二等奖,因为该结尾多处与前文形成铺垫与呼应,比如解释了过海仔为什么经常在笔记本上写密密麻麻的字等,“盐焗的石鲮鱼”的出名表现了过海仔对老猴爹的怀念,紧扣原文,升华了过海仔的人物形象。另外,结尾变换了叙述视角,以“二杏”的视角交代过海仔的经历,产生了“反转”的效果,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37.最佳答案:不应该回到大山。呼应小说标题,过海仔是大山的过客,大山包容所有人,不束缚任何人,来去自由;过海仔是老猴爹和二杏的人生过客,人生路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往往都是让我们领悟一些道理的,比如老猴爹懂了人各有志,懂了放手成全,懂了理解包容。不回大山的过海仔会让读者发现更多思考的空间,体现微型小说的传播价值。
【解析】34.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1)根据第⑥段中的“那日,天刚蒙蒙亮,老猴爹就起身上山去,没有打到猎物,却发现一个陌路人,昏倒在地。这人就是过海仔”可知,老猴爹在巡山时救下了过海仔。根据第⑨段中的“老猴爹怜惜过海仔,便收留了他”可知,老猴爹将过海仔收留为家庭的一员。根据 段中的“然而,老猴爹压根没有想到,过海仔会在他赶山围猎的时光走了”可知,过海仔在老猴爹和女儿赶山围猎时走了。根据第 段中的“又半年过去,过海仔始终没有回来”可知,过海仔半年没有音信。根据从老猴爹的角度可概括事件为:我在巡山时救下了过海仔,收留他成为家庭的一员,可他却在我和女儿赶山围猎的时候走了,半年没有音信。
(2)根据第⑥段中的“那日,天刚蒙蒙亮,老猴爹就起身上山去,没有打到猎物,却发现一个陌路人,昏倒在地。这人就是过海仔”,第⑨段中的“老猴爹怜惜过海仔,便收留了他”可知,自从老猴爹救下过海仔,就把他当作亲人了。根据第 段中的“山里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转眼,又半年过去,过海仔始终没有回来,老猴爹就搁了半年的猎枪,渐渐地,老猴爹深深的眷恋变成一种受骗的失落”可知,过海仔突然走了,老猴爹很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