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含义理解
思维导图
常考题型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标题含义
解题思路
理解词语含义
词语的本义
即词语在字典上的释义。
2. 词语的语境义
语境义,即词语在文本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词语的语境义包括:
(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的意思。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本义是“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的样子”。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的心理,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
3.修辞义
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作用一般是生动形象,生动贴切等。
4.情感义
作者从情味、感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词语是有感彩的,词语中按感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但是某些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他们的感彩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表达情感。
解题方法:
分析词性,明确词语本义。
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的语境义或临时义。
注意把握词语的修辞义、双关义。
把握词语的感彩,褒贬义。
答题格式:
本义+文中义+情感
理解句子含义
考查形式:结合文章内容(上下文),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解题方法:
1.定位。(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
2.分析。(解释句子这么说的原因;从描写或修辞等手法角度分析,还原内容的朴实说法;找出关键词语,替换词语解释;探求句子的中心思想,领会含义)
3.总结。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句子情感。
答题格式:
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联系主旨的文中义)。
标题的含义
解题方法:
1. 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往往这个标题具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表层含义,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
二是深层含义,就要联系文章主旨,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2. 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如果题目运用了修辞,特别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
3. 一语双关,双层含义。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含意丰富。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意义,并结合文意具体回答: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②指代意义与比喻象征意义;③情感意义和结构意义。
答题格式:
表层义+深层义
课堂练习
(22-23九年级下·重庆·阶段练习)
送行淡月微云
包利民
①我们一家人都穿得厚厚的,天微微放亮,无声无息的风带着尖锐的冷意时常钻进眼睛里。我们都不说话,低头往前走,只有脚下的雪不沉默,村庄里还残留着过年的氛围,几户人家院子里高高的红灯笼还亮着。到了村口的高坡上,父亲停下来,回头看我们,我们也看着他。
②父亲笑了一声,背起那个大旅行包,大步向村外走去。他要步行十八里路,去镇上坐火车。我的眼中有泪,却不是因为溜进去了冷风。抬头,一片薄薄的月印在天上,也有云,却轻淡如风里稀散的炊烟。父亲的背影把我们的目光越牵越长,我们依然沉默,伤感于团聚日子的迅疾。我不知道那样的时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能不能感受到排在背上的濡湿的目光。
③在清晨送别,那份离情便和新的一天一同开始,和太阳的脚步一同启程的,还有心底的思念。云和月,不管多少里的相随,都是来自故地的情思。
④我离开故乡的小城时,也是一个清晨,母亲送我到门口,父亲在房里没有出来,一直坐在那儿吸烟。我能感受到母亲的目光,还有目光里流淌的不舍。夏天行将逝去,连同我在家乡的光阴。我一路穿过几条冷清的街道,走向城外的火车站,感受到了秋的凉意。看到天上淡淡的月,还有几片浅浅的云,心底那份漂泊之感愈发浓重,我知道,当我踏出这个小城,便开始了无依无着的岁月。
⑤从此,每在清晨看到淡月微云,都会记起曾经的那次离别,心里依然缠绕着母亲的目光和自己空空的足音。
⑥相比于清晨的送别,黄昏的送别就多了几分凄清,特别是秋日的黄昏。许是山间水畔总有西风芦苇,在加上斜阳涂抹衰草连天,那样的情境与心底的离愁相互洇染,自然天地间满是骊歌。
⑦很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年轻的我去那个偏远的山村,当了一个月的代课老师,虽然那么短的时光,却让我失落烦躁的心平复如岭树山云,并葱茏着许多的希望。离开的时候,也是将近傍晚,山里的黄昏来得早,那群孩子送我,要翻过前面那座山到达公路,才有通往县城的车。孩子们陪我上山下山,穿林过桥,转过一个弯,便遇见天上那弯月。而远山正吞没着夕阳,丝丝缕缕的云变幻着颜色,在孩子们眼中写下生动的影子。
⑧我回头看那群上山的小小身影,他们也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们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在我们中间不但隔着重山叠水,还隔着那么悠长的岁月。即使近三十年过去,他们眼中的月光云影,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
⑨而有一种送别,却是那么疼痛,疼痛中也带着一丝欣慰。那是我带着父亲的骨灰,驾车回老家的祖坟入土为安。启程的时候,天还未明,山回路转间,我能看见若隐若现的月。天渐渐地亮了,就像车从黑夜驶出来,我在心底不停地念着:爸,三年了,我今天送你回家!一路上,喜鹊一群又一群地飞,出了山口,大平原扑面而来,心底涌动着亲切而熟悉的感受,我仿佛也感受到了父亲的欣慰。
⑩离开墓地的时候,清晨还未散去,月不见了,云却悠悠而来。走在田间细细的路上,我知道父亲在看着我,爷爷奶奶也在看着我,他们送我离开。这样的送和别,回想起,总能疼出许多怀念。
云和月一直都会在,无言地看着这世间的别离。可我却希望,每一次别离,每一次漂泊,都能如云洁净,如月无尘。那么,送行我的那些目光,也会温暖而清澈,照亮我脚前的路。
注:标题出自苏轼《临江仙·送钱稳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惘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梳理文章内容,围绕“送行”,在下列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家人送行父亲,伤感团聚日短—→ , —→ , —→送行父亲入土,疼痛伴有欣慰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作答。
(1)虽然那么短的时光,却让我失落烦躁的心平复如岭树山云,并葱茏着许多的希望。(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我们都不说话,低头往前走,只有脚下的雪不沉默,村庄里还残留着过年的氛围,几户人家院子里高高的红灯笼还亮着。(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3.请分析标题“送行淡月微云”的妙处。
4.如何理解第 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5.根据理解,为第⑧段画线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最后在我们中间不但隔着重山叠水,还隔着那么悠长的岁月。即使近三十年过去,他们眼中的月光云影,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
(23-24九年级下·广东中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烟花一瞬
①漫天星云汇聚之处,银河是极尽美好而神秘的意象,可其距离地面千里迢遥,无人能近距离地观其貌,于是这缥缈梦幻的盛景便只存在于世人的浪漫想象之中。人们将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拟作银河,譬如“诗仙”李太白以“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飞流直下的瀑布。而我私心觉得,烟花就像是流落在人间的银河一角,如流萤四散,又似繁星垂落,只待更深夜浓时绽放于深邃天幕。
②幼时岁岁在故乡过年,除夕的爆竹未令我雀跃,真正让我留恋的,当属正月十五的烟花。那时在一个村庄,放烟花的人家并不多,祖父只为哄我开心,年年都从镇上买来好些烟花。在十五那天放烟花,是因为次日我便要回城上学。祖父说,那是正月里他送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③四方小院里夜风轻寒,月华满地。祖父将引线点燃,在火捻燃烧的那几秒钟,我期盼着烟花当空绽放时的绚烂,却也深知,待一簇簇火光坠落,便又到一年离别时。当时年少,自是不会多虑离愁,只记得自己在欢喜雀跃之余,又充满了对祖父的不舍。
④如今想来,那时的烟花年年都相似,我却总也看不厌。我和祖父的“烟花仪式”持续到我九岁,后来过年都是父母将祖父接到城里团圆,城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便也未再同祖父放烟花了。
⑤其实,早在于年之前,烟花就是人们用来营造热闹氛围的奢侈品。北宋时期的烟花着实称得上华美惊人,《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漫天烟花令汴京成为不夜之城的景象:“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⑥辛弃疾在《青玉案》一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他的笔下,烟花倒更添人间烟火气。寻常巷陌里,女眷笑语盈盈而来,衣袂飘香而去,有一人正目光热切地寻着心上人,久寻而不得,终于在蓦然回首间找到伊人清逸的身影。灯火已阑珊,烟花即将谢幕,他的心却霎时明亮起来,得遇佳人,日月星辰都成了陪衬。经年之后令人回味的,是那璀璨的烟花,更是烟花之下上演的那一抹柔情。
⑦对烟花的认知,不止在于视觉景象,也有一部分来自听觉记忆。上初中时,同龄人都爱听周杰伦的歌。初二春游那日,同组的一位朋友单曲循环外放《烟花易冷》,碰巧出游的景点是古建筑群落,倒也与这落寞凄美的古风旋律相衬。其中有一句歌词“烟花易冷,人事易分”,是那个年纪的我不能感同身受的,只是觉得美,读来美,听来也美,越品越有韵味。
⑧如今觉得这真是有趣,春游本是怀着雀跃的心情,却全程与这首伤感歌曲相伴。毕竟年少时,听歌大多只是单纯地听旋律而已,偶尔三两句歌词入了心,也只当作自我陶醉,未必真正觉得悲苦。直到多年后冷不丁又听起同一首歌,才恍然觉得真正听懂了,就像是无心种在心底的种子发了芽。
⑨再后来,我懂得了“人事易分”,再想起那句“烟花易冷”,总可惜好景虽然惊艳,但是也不过片刻纷繁。好在烟花虽“冷却”,人心尚能从不同的地方汲取温暖。人生终归是由一场又一场的相聚和分离拼凑而成,是啊,总会有新的相遇。愿你我再见烟花时,身侧有知心人相伴,既可与之共览如梦似幻的盛景,又能待浮华散尽时,于寂然中不离不散。
⑩经年之后,我也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下看过烟花,却依然最牵念曾绽放在故乡那方小院上空的绚丽“花火”和祖父慈爱的笑颜。我记得明媚的烟花倏然点亮我眼前的黑暗,当空似有“银河落九天”,而祖父的眸中,藏着我深爱的烟火人间。
(有删改)
6.文章要写的对象是“烟花”,开头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银河”?
7.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烟花的认知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 作者的认知 作者的情感
幼时 ① 欢喜雀跃、不舍
上初中时 美 陶醉
再后来 新的相遇 ②
③ 烟火人间 ④
8.第⑥段画线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其艺术特色。
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23-24九年级上·河南三门峡·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身枣花香
①体育馆后面是湖滨巷。巷不长,也就百八十米,两侧全是沙枣树。树不高,耐寒,适宜在北方生长;开花迟,花骨朵小,如米粒一般,金黄色,但非常繁密。夏夜走进湖滨巷,有一种甜蜜的眩晕感。走出巷子很远,身上还有淡淡的香气。小巷的尽头,是农科所的家属院,一幢四层小楼,十六家住户。我结婚后搬进了新房,这里成为父母的二人世界。四年前母亲离世,父亲独居。
②在我心中,父母可做天下夫妻的楷模。尽管他们的学历只是中专,算不上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的恩爱,在这幢家属楼里是公认的。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沉浸在他们所营造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令我不解的是,学财会专业的父亲,业余爱好却是音乐——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那种让年轻人浑身扭动的摇滚乐,也令父亲沉醉。他不光是聆听和欣赏,还动手演绎优美的旋律。冬日飘雪的傍晚,他坐在阳台上用手风琴演奏《三套车》;夏日落雨的黄昏,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没有哪位住户对此提出抗议。
③和父亲如此大动静的爱好不同,学养蜂专业的母亲,业余生活却是那样安静:读书——全是文学类,四本一套的《静静的顿河》,各种版本、不同译者的,家里有五套。最独特的一套,是父亲出差时买给母亲的礼物。母亲接过书刚翻看了两页,就笑得直拍大腿,说道:“都说艺术是相通的,但隔行如隔山,喜欢音乐的搞不懂文学。这是盗版的。”那一套《静静的顿河》,母亲对照人民文学社版金人译本,用红色中性笔将差错逐一勘正,并指给父亲看。这让父亲在谈论音乐之外,对文学也有了谈资。
④他们就这样度过了大半生,直到母亲离世。
⑤我不知道母亲的离去对父亲造成了怎样沉重的打击,但他把所有的乐器、唱片、功放、音响,都赠给了他和母亲曾就读的中学。业余时间,父亲就读母亲勘误过的那套《静静的顿河》。
⑥父亲退休的前一年,我差不多有十个月时间没有见到他。打电话给父亲,要么不接,要么就回复两个字:在忙。直到今年6月的一天,父亲发短信给我:来家。
⑦沙枣花全开了。
⑧父亲坐在阳台上,小桌上反常地没有摆放《静静的顿河》,而是其他的东西。他递给我一张纸。我吃了一惊:大粗黑的边框内,是纪委约谈父亲的通知书。我心惊肉跳地看完,发现日期是一年前的,这说明事情已经过去了。我轻轻地放下了那张千斤重的纸,愕然地望着父亲。
⑨父亲微笑着问:“你看它像什么?”
⑩我无语。
父亲说:“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错误的事情,这张纸看起来就会像一张讣告啊!你看抬头直呼其名,连‘同志’两个字都没有!是啊,谁会称呼一个疑似贪污犯的人为‘同志’呢?但是儿子你放心,爸爸是干净的,组织上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我是对得起你妈和你的。”
父亲将小桌子上的两本荣誉证书打开递给我,一本是嘉奖令,一本是三等功证书。他又把一个细绒包面的精致小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枚三等功奖章。
父亲站起身,打开窗户,望向湖滨巷。沙枣花的香气扑进屋来,四处弥散,倒像是奖章证书自带香气,肃穆而严正,逼退了其他的任何气味。父亲坐下盯着我说:“我学的是财会,干的是会计,工作几十年,坚持原则,得罪人是免不了的。有人告我的状,纪委查我的账,这很正常。关键是,自身要干净。现在有了结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嘉奖和三等功,也补发了。昨天,办理了退休手续。做人,要像你妈,把所有的错误都剔除干净,这样手脚才会干净。如果要贪,就要贪读书,像你妈一样,那样你的心才会纯净,才能安稳。‘讣告’和奖章,我希望你都带走。这两样东西,就是生与死的界限。你干警察,应该比我更懂得它们的意义。”
走出湖滨巷,满身枣花香。不用回头我都知道,背后,是父亲站在阳台上深情注视的目光。
(作者:李芳。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5期)
10.“在我的心中,父母可做天下夫妻的楷模。”父母哪些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1.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很有特点,可以说曲折有致、张弛有度,同时又善于层层设疑、引人入胜,特别是小说结尾处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请选择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2.请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错误的事情,这张纸看起来就会像一张讣告啊!”
13.小说的题目《满身枣花香》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④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⑤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⑥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⑦跟着月亮走吧。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4.“母亲的‘月光疗法’”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15.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6.说说你对第④段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17.文中母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18.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我们跟着月亮走吧”中“月亮”一词有哪些含义?
(2024·四川凉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丁字路
熊兴保
①正值洞庭湖区油菜花开时节,层层叠叠的花儿在明媚春光里金灿灿的,生机勃发,流光溢彩。清明田乡祭祀,离开柏油公路向左拐,穿行一段油菜花海就到了我的老家,老家离公路就一里半地。
②老家门口这条路与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形成了一个T字形,俗称“丁字路”。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小时候并不懂大人话中的深意,只有无边无际与无忧无虑的玩耍和游戏。夏天里,脱光衣服跳进沟渠里玩水,烈日把后脖颈晒得通红。到了秋天,偷偷躲在风影婆娑的甘蔗地里尽享甘甜,湖区很少种植水果,甘蔗就是小孩子心中的美味。冬天下雪,小伙伴们在丁字路上堆雪人,打雪仗,眉宇粘满雪花,一屁股溜下沟渠,试图去踩碎结得厚厚的冰凌。春暖花开的时候,丁字路上就成了小孩子的游乐场,一把甩掉棉袄,滚铁圈,打陀螺,跳长绳,捉迷藏。疯够了,玩累了,爬上高大繁茂的桑树偷吃酸甜的桑葚,留下满嘴的紫黑。
③丁字路承载了大多孩提时代的快乐,也镌刻着无数苦难的灰色记忆。
④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时代,我记忆深处里经常要去邻居家借东西。炒菜没油了,母亲要我拿着油罐子去东家借几调羹油,没来下锅了,母亲就要我去西家借两升来。每次母亲都有交代,借了邻居的东西一定要记清楚,有借必还,如果是平升借来的米,下次务必堆尖还回去。实在没有借到米,我们兄弟就饿着肚子去上学。记得深秋季节,旧鞋子已经穿破不能上脚了,大人农忙新鞋子还没有纳好,我们上学路上就光着脚丫,赤脚踩着枯草上的白霜,刺骨的凉意直窜心底。冬天上学,穿的棉裤常常是破旧不堪,在冰冷透风的教室里两腿冻得直打寒颤。那时候读书不觉得苦,苦难都来自于饥饿与严寒。
⑤也有无数的亲情与美好照亮了儿时的天空,而天空的光辉又丝丝扣扣地温润了丁字路上每一寸泥土。
⑥母亲经常挑着蔬菜去镇上卖,鸡叫三遍的时候她就准时把我从梦中叫醒,我提着个马灯走在前面,母亲挑着一大担自家菜园采摘的瓜果蔬菜走在后面。这丁字路是黄泥巴路,雨过天晴总是坑坑洼洼。马灯光线微弱,还没睡醒的我眼睛都睁不开,稍不小心就会被磕倒摔跤。这时母亲就会递给我一节甘蔗,或者是一根昨晚煮好的玉米棒。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
⑦有一次我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为了不耽误白天生产队的劳动,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我去镇上打点滴。走完丁字路上公路,还要走六七里地才到镇上卫生院。父亲有点儿胖,背着我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父爱如山,我就趴在“山”上睡觉。父亲背着我整整打了两个月的点滴,才帮我捡回一条小命。
⑧念高中之后,只能周末回家了。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再到后来,我仅仅春节回一趟老家。家乡的这条丁字路逐渐变成了一种念想,一个浓缩儿时记忆的符号,时不时地进入梦乡。大人们说的“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是父辈在谆谆教诲子女:如果不吃苦,不奋斗,你就只能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门。
⑨父母相继作古之后,每年清明节是必回老家的。儿时的丁字路,依旧还是丁字路,早些年已经铺上了水泥地面,所有撤落在泥巴路里的记忆都已被光洁的水泥路面封存。父母就安葬在丁字路边不远处,墓地绿草葱茏,松柏常青。长方形的墓碑上刻着:父爱如山,高山仰止;母爱如溪,潺潺湲湲;父母之言,言犹在耳。
⑩墓地周边就是广袤无垠的油菜花海,几支油菜花穿过篱笆斜伸过来,在绿草映衬之下尤其显得金黄瑰丽,春风吹拂,摇曳生姿。花香阵阵扑鼻,花海渐迷人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好年。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9.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的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
20.围绕“丁字路”,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1.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22.请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023·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亲人
凌泽泉
①老家的门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顶平坦,盖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祠堂,后来祠堂被拆,碎砖破瓦散落得满山都是。一锹扎下去,锹口不是被石块磕崩了,就是被砖瓦啃瘪了。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
②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邻村的枣先生便背上竹篓,拎着小铁铲,赶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随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
③何止是这座土山,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渠坝埂、田间地头,春夏时节,不是这里探出几桑乳白的小花,就是那边丛生出一蓬碧叶,俨然成了一方硕大无比的药匣子,被各种各样的药草塞得满满当当。
④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谁家小孩高烧,它们就奉上柴胡、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谁家大人腹泻,它们就捧出葛根、黄芩、黄柏。
⑤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们也无师自通地成为了药师。吃五谷杂粮的他们偶尔也会遇到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他们通常不会大惊小怪,也很少去找医生抓药。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
⑥在农人的眼中,不光花草可以入药,枇杷叶、玉米须、生姜都是药,就连锅底灰也是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农人的身子皮实,但最怕冬闲。外面寒风刺骨,人们拢着袖子在屋内烤着火,感觉身子骨越烤越冷。渐渐地,有人撑不住了,只得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起来。上了年纪的人说,乡下人这把骨头不能闲,一闲就会闹毛病。是啊,村东倒下了一条汉子,村西一条汉子又倒下,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从中医的角度看,泥土是药,草木是药,阳光、空气是药,劳作也是药,正是这些药,维持着人身心的某种平衡。
⑦其实,药草熬煎并不是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将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多种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中医看病其实就是让身体里的虚弱与道旁的草木彼此牵上了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
⑧细想想,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们最亲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2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村的枣先生每挖起一株草木,便喊出一个名字,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喜欢炫耀卖弄的心理。
B.柴胡、车前草、葛根、黄芩……各种草药的名字充溢在文中,使文章内容丰富,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
C.第⑥段中说“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说明劳作是农人们的药,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
D.作者认为熬煎的药草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指的是将它们按照药方进行恰当调和,制成各种药物。
2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的本味和身体的经络以生命,用相视一笑泯冤仇表现药物温和有效。
B.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整有散,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全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C.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并多处使用成语,如雕梁画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等,文学性强。
D.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5.第①段看似与写草木无关,为什么还这样开篇?请简要分析。
26.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27.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①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② ,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黯然如灰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③
28.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29.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30.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家浜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泥污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也吓得尖声怪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新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里去……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精神,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31.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32.阅读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3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
34.“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35.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这样读书的好处。
(2023·辽宁大连·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开在回家的路上
①立春了!天亮堂起来了!一条条树枝上那么多春天的眼睛。紫藤还在盘算着如何艳压群芳,春梅已悄悄冒出满身红蕾,早开了一朵两朵,和迎春一起撬开冬天的壳。
②在寒冷的日子里盼春,于料峭的日子里寻春,那些花不是花,芽也不是芽,而是温暖的感觉,明亮的化身,使人在黯淡的日子里保持着爱和希望。
③“明天回家吃炸糖糕吧。”母亲打来电话说。回家,回家。走在松软的田间小路上,一大片素净的蓝色小花突然出现在我的脚边,星星般灿烂!春天才掀开一角,它们已迫不及待抖落出一地春天。不,每朵小花都是一个盛开的春天。一种我从未注意过的花,竟齐刷刷开在我回家的路边!忙查“识花君”,是婆婆纳。再看一眼这明媚朴实的婆婆纳,不禁想起母亲纺织的老粗布。
④去年春天,听说村口来了一家印染花布的,母亲赶忙把她年轻时熬夜织成的最后一卷白粗布从箱底搬出来,请人印染上花色,反复洗晒晾干,捶平整,做好的十几个床单全分给了我和弟媳。那些粗布床单,冬暖夏凉,越铺越柔软。可惜,年轻的时候,我不懂。记得20年前我出嫁时,母亲问我要不要这种老粗布,我一口回绝说,只喜欢洋气的花洋布。就像从前,吃住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生活在幸福里的人。
⑤“过了冬至,一天长一线,你瞧这条线又向北移了一指宽。”每年冬至一到,母亲常常指着地上的房檐影子说。爽朗的话语里充满无限的希冀和温暖,怕冷的我立即觉得春天就要来了。
⑥“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每当我发了新书,母亲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坐下来,翻着课本,轻声读上一阵子。那种如饥似渴的沉醉使一旁幼小的我对读书充满莫名的亲近感和神圣感。小学三年级就被迫辍学的母亲把美丽的读书梦传给了我。
⑦花盆里的指甲草从泥里钻出两片圆圆的子叶。看着,盼着……终于茎叶间开出了紫的、红的花。母亲采几朵最新鲜的花儿配了白矾,于碗底的凹槽里捣成花泥,敷在我的指甲上,再用扁豆角叶子包好,白线缠紧。这样连染五六次,我的指甲便红得发紫,到学校比红夺冠的骄傲至今历历在目。
⑧与母亲同框的一幕幕,像许多落地生根的画,每一幅,都如春天般明亮而温暖。
⑨母亲是从外县远嫁过来的。老实巴交的父亲一贫如洗,母亲硬是把一个荒凉的家园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我的伙伴丽说:“你们家的欢笑和明朗全是你娘带来的。”没错。我们家之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之所以拥有一个美好和谐的童年,全靠活成了一束光的母亲。
⑩长大后,我在村子里教书,中午常回家吃饭。“今天咋没听见你们学校的上课铃响?”有天吃饭的时候,母亲突然问我。我心里咯噔一声,说:“改点儿了,还没来得及调整。”原来还一直在牵挂着我,就像我一直牵挂着她一样。
临走,母亲很自然地用手捏了捏我的自行车轮胎,然后拿来打气管打气。我立在那里,像个上学将走的孩童。“看这链子干的,你蹬着不沉呐?”母亲又拿来机油瓶子,用一根鸡毛沾满油,轻触着链子,另一只手缓缓转动脚蹬子。油一滴一滴渗进去,两三圈后,车链子变得油亮亮的。我蹬上充满气、膏过油的自行车,一缕风吹过耳边,飞向白云朵朵的蓝天。
母亲七十多了,可不曾见她闲过。每次回家,儿时的大院子依然一派生机。康乃馨满盆子红,两丛大月季花开得灿灿的。青葱的小菜园里,母亲在浇水。叫一声:“娘!”“哎……”母亲应了一声。一颗心,便有了安处。
儿子高考后的一天,母亲塞给我一个小包,悄悄说:“这是5000块钱,给孩子上大学用。”我心里一惊,饱经风霜的母亲哪儿来的钱?这钱不过是我平时给的零用钱加上每月一百多块的养老金,她舍不得花,一分一分从牙缝儿里省下来的罢了。
母亲就这样生活了一辈子,她的生活态度和美好品质始终感染着我,引领着我迈向朴素真实的生活。
回家的路是世界上最美的路。伴着一路的光和暖,女儿又回到了母亲身边。走进厨房,一盆热腾腾的糖糕刚刚炸好,“快吃吧!”甜蜜的童年时光又回来了。
浅浅的春雨过后,红梅落了。玉兰推开门扉,“哗”的一声,杏花、桃花一树一树全开了。而我再无心赏春,一颗盼春、寻春的心早已被那片蓝色的婆婆纳占满。春色愈来愈浓,可怎么浓得过那片素净的小花——那是母亲的一片心啊。
(文/侯腊梅,有删改)
36.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框架图补充完整。
描绘春景,奠定情感基调 → (1) ,引发回忆 → 回忆往事,(2) → (3) → 再绘春天景象,深化主题
37.“春天”为什么会“开在回家的路上”?
38.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9.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0.文章回忆了母亲日常生活的多件小事,其中哪一件事打动了你?又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出来。(不得抄袭文中的内容,不超出所给字格)
41.(2021·辽宁锦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爹娘树
张金刚
①我的老家在一个山坳里,树木连绵遍野。那里的树与村里的人一样,绵延了不知多少代,其中与我相伴的那些树,令我永远牵念。一些树贴上了“老张家”的标签,是属于父母的,我亲切地唤作“爹娘树”。
②“爹娘树”品类不一,凡土生土长的树种都有些,大大小小有百余棵,遍布我家田间地头、屋前屋后。它们有分田地时带的,有老家院儿里祖传的,还有父母亲手培植的。父母把它们视若儿女,精心呵护并时常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
③父亲个头不高,但身形灵活。过去,每年冬季,他都会腰别镰刀,蹭蹭爬上树干,修理那些疯长的枝丫。经过父亲的精心护理后,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父亲一边砍枝一边逗我:“小子呀,你也像这树一样,不修理就成不了材!”我叉腰抬头朝树上喊:“那你下来修理我呀!”说完,我俩都笑了。
④冬去春来,修剪过的树木冒出新芽,父亲又会剪些杨树枝,扦插在自家河埂上、沟渠边、农田里。他说:“每年栽一些,以后又是一片树林!”还真是这样,如今几十年过去,我老家的那几片杨树林已郁郁葱葱。
⑤记得哥哥结婚那年,父亲伐了几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让哥哥风风光光将媳妇娶进了家。那些父亲一手培育成材的树木,即使不再撒下荫凉,也换了种方式继续帮着老张家遮风挡雨,开枝散叶。
⑥那年我考上师范,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高兴地放了一挂鞭,对着老房山墙外的两株老洋槐念念有词:“老洋槐啊,孩子的学费就靠你了!”说完,摩拳擦掌地砍起树来。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
⑦母亲虽然瘦弱,却能勤劳持家。母亲总会千方百计地从田野沟谷寻得各种果树苗,有柿树苗、枣树苗、核桃树苗、苹果树苗、石榴树苗……移栽在我家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费尽心思地侍弄、修剪和嫁接这些果木树。
⑧老房墙角处,有一棵李子树,可心的是竟然还有两枝大黄杏。盛夏,黄杏先熟。我对着黄澄澄的大黄杏,直流口水,“娘呀,这些大黄杏深得我心!”摘下杏来咬一口,酸甜可口,“太解馋了!”母亲喜滋滋地看着我吃,眼中充满了慈爱,说:“小时候带你走亲戚。你吃了人家一瓢大黄杏。我怕你嘴馋,就嫁接了两枝,好几次才成活呢。”我吃着黄杏,想着家里的那些果树,说:“这么多果树,得结多少果子啊,我们也吃不完呀!”母亲说:“吃不完的果子,你爹去集上卖,卖了钱也能贴补家用……”如今,那些树还在,一年年牵动着我回家的脚步。
⑨有一年秋天,我回家帮母亲摘柿子。当年的小树已高大挺拔,硕果满枝。在家的那些天,母亲略显神秘地领我走了几道谷、几块地,让我认认家里的果木树。在母亲的指引下,我知道了村北有三棵核桃树、五棵枣树,村东有两棵杏树、四棵花椒树,村南有两棵柿树、一棵山楂树,老屋附近还有四棵桃树、一棵李子树;也知道了这些果树参差的树龄、挂果的先后以及管理方法、收获时令。
⑩母亲坐在院里的苹果树下喘着气,说:“哪年我都会栽些树。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我连连说“是”。母亲满意地笑了,起身做饭,我却坐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
一日,父亲打电话说,村里修路要占地,要砍掉一片杨树林。他虽不舍,却识得大体。几日后,他招呼我回家,将得的4万元补偿款给我,说:“这些钱你帮我收着,等哪天我们有个大事小情,或者突然走了,就用这些吧。菜园地里还有两棵老香椿树,到时砍了给我俩做寿材,够用,挺好……”
时光如梭,“爹娘树”年岁日长,明年将继续发新叶、结新果,可爹娘却会一直枯萎下去,终将滑向生命的冬季,不再回春。
恍惚间,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
(1)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写父母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阅读选文③~⑧段,概括出“沾光”的几件事。
(2)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
(3)品析选文第⑩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
(4)概括选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
(5)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6)选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脸则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圆,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偶见父亲戴过一次,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可我的脑瓜太小,往头上一套,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①”。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伟岸的父亲。
③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有打过弟弟。四弟生性顽皮,走路总是乱跑乱撞,一不小心,不是把墙角的暖瓶踢倒了,就是把桌上的酱油瓶碰翻了……然而父亲对四弟的“劣行”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劝诫。他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④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真诚相待。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因此,远近邻居都非常敬重父亲。
⑤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一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⑥这个故事叫“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派负责养马的官员去找。官员回报:“马儿已经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我把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统统抓了来,国君您看如何处治!”秦穆公说:“别,别,哪儿能因为几匹马,就把这么多百姓都抓起来呢?我听说马肉不是寻常食物,吃它时必须喝点儿酒,否则会伤肠胃。赶紧给每人都喝点儿酒吧,然后放他们回家。”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秦穆公被围,身负重伤。节骨眼上,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⑦这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祖上传下来的还有诸多。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接过。
⑧父亲还说,自己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⑨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因事陷入困境,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⑩“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4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写了父亲对“我”言传身教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外柔而内刚”,联系全文可以体会到,这也是父亲为人处世的特点。
B.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运用拟人,写出了礼帽像父亲一样对我嘲笑。
C.文章开头写“我不像父亲”,第 段又写“我逐渐像父亲”,不仅首尾呼应,构思巧妙,而且意味深长。
D.本文善用俗语,例如,“牛大自耕田”“行要好伴,住要好邻”等,使文章读起来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44.文章第⑥段用较大篇幅写了“秦穆饮盗马”的故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46.文章结尾的句子含义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含义理解
思维导图
常考题型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标题含义
解题思路
理解词语含义
词语的本义
即词语在字典上的释义。
2. 词语的语境义
语境义,即词语在文本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词语的语境义包括:
(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的意思。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本义是“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的样子”。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的心理,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
3.修辞义
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作用一般是生动形象,生动贴切等。
4.情感义
作者从情味、感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词语是有感彩的,词语中按感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但是某些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他们的感彩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表达情感。
解题方法:
分析词性,明确词语本义。
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的语境义或临时义。
注意把握词语的修辞义、双关义。
把握词语的感彩,褒贬义。
答题格式:
本义+文中义+情感
理解句子含义
考查形式:结合文章内容(上下文),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解题方法:
1.定位。(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
2.分析。(解释句子这么说的原因;从描写或修辞等手法角度分析,还原内容的朴实说法;找出关键词语,替换词语解释;探求句子的中心思想,领会含义)
3.总结。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句子情感。
答题格式:
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联系主旨的文中义)。
标题的含义
解题方法:
1. 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往往这个标题具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表层含义,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
二是深层含义,就要联系文章主旨,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2. 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如果题目运用了修辞,特别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
3. 一语双关,双层含义。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含意丰富。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意义,并结合文意具体回答: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②指代意义与比喻象征意义;③情感意义和结构意义。
答题格式:
表层义+深层义
课堂练习
(22-23九年级下·重庆·阶段练习)送行淡月微云
包利民
①我们一家人都穿得厚厚的,天微微放亮,无声无息的风带着尖锐的冷意时常钻进眼睛里。我们都不说话,低头往前走,只有脚下的雪不沉默,村庄里还残留着过年的氛围,几户人家院子里高高的红灯笼还亮着。到了村口的高坡上,父亲停下来,回头看我们,我们也看着他。
②父亲笑了一声,背起那个大旅行包,大步向村外走去。他要步行十八里路,去镇上坐火车。我的眼中有泪,却不是因为溜进去了冷风。抬头,一片薄薄的月印在天上,也有云,却轻淡如风里稀散的炊烟。父亲的背影把我们的目光越牵越长,我们依然沉默,伤感于团聚日子的迅疾。我不知道那样的时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能不能感受到排在背上的濡湿的目光。
③在清晨送别,那份离情便和新的一天一同开始,和太阳的脚步一同启程的,还有心底的思念。云和月,不管多少里的相随,都是来自故地的情思。
④我离开故乡的小城时,也是一个清晨,母亲送我到门口,父亲在房里没有出来,一直坐在那儿吸烟。我能感受到母亲的目光,还有目光里流淌的不舍。夏天行将逝去,连同我在家乡的光阴。我一路穿过几条冷清的街道,走向城外的火车站,感受到了秋的凉意。看到天上淡淡的月,还有几片浅浅的云,心底那份漂泊之感愈发浓重,我知道,当我踏出这个小城,便开始了无依无着的岁月。
⑤从此,每在清晨看到淡月微云,都会记起曾经的那次离别,心里依然缠绕着母亲的目光和自己空空的足音。
⑥相比于清晨的送别,黄昏的送别就多了几分凄清,特别是秋日的黄昏。许是山间水畔总有西风芦苇,在加上斜阳涂抹衰草连天,那样的情境与心底的离愁相互洇染,自然天地间满是骊歌。
⑦很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年轻的我去那个偏远的山村,当了一个月的代课老师,虽然那么短的时光,却让我失落烦躁的心平复如岭树山云,并葱茏着许多的希望。离开的时候,也是将近傍晚,山里的黄昏来得早,那群孩子送我,要翻过前面那座山到达公路,才有通往县城的车。孩子们陪我上山下山,穿林过桥,转过一个弯,便遇见天上那弯月。而远山正吞没着夕阳,丝丝缕缕的云变幻着颜色,在孩子们眼中写下生动的影子。
⑧我回头看那群上山的小小身影,他们也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们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在我们中间不但隔着重山叠水,还隔着那么悠长的岁月。即使近三十年过去,他们眼中的月光云影,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
⑨而有一种送别,却是那么疼痛,疼痛中也带着一丝欣慰。那是我带着父亲的骨灰,驾车回老家的祖坟入土为安。启程的时候,天还未明,山回路转间,我能看见若隐若现的月。天渐渐地亮了,就像车从黑夜驶出来,我在心底不停地念着:爸,三年了,我今天送你回家!一路上,喜鹊一群又一群地飞,出了山口,大平原扑面而来,心底涌动着亲切而熟悉的感受,我仿佛也感受到了父亲的欣慰。
⑩离开墓地的时候,清晨还未散去,月不见了,云却悠悠而来。走在田间细细的路上,我知道父亲在看着我,爷爷奶奶也在看着我,他们送我离开。这样的送和别,回想起,总能疼出许多怀念。
云和月一直都会在,无言地看着这世间的别离。可我却希望,每一次别离,每一次漂泊,都能如云洁净,如月无尘。那么,送行我的那些目光,也会温暖而清澈,照亮我脚前的路。
注:标题出自苏轼《临江仙·送钱稳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惘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梳理文章内容,围绕“送行”,在下列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家人送行父亲,伤感团聚日短—→ , —→ , —→送行父亲入土,疼痛伴有欣慰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作答。
(1)虽然那么短的时光,却让我失落烦躁的心平复如岭树山云,并葱茏着许多的希望。(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我们都不说话,低头往前走,只有脚下的雪不沉默,村庄里还残留着过年的氛围,几户人家院子里高高的红灯笼还亮着。(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3.请分析标题“送行淡月微云”的妙处。
4.如何理解第 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5.根据理解,为第⑧段画线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最后在我们中间不但隔着重山叠水,还隔着那么悠长的岁月。即使近三十年过去,他们眼中的月光云影,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
【答案】1. 父母为子送行 自此漂泊无依 学生送行老师 内心充满温暖 2.(1)“葱茏”意思是草木青翠而茂盛,这里活用作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给山区孩子当代课老师的短短时光使我内心充满了希望。
(2)衬托(反衬/侧面烘托/对比),通过雪的“不沉默”反衬我们的沉默不语,代表温暖与团聚的“红灯笼”反衬我们的送行与别离,突出了我们对送行父亲的不舍与伤感。
3.①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围绕着“送行”这一主题展开分别讲述了四个关于送行的故事。②充当文章线索,送行时的云、月景色的描写贯穿全文。③引用古诗词,富有诗意,吸引读者。④暗示文章主题:人生中有很多离别,但这些送行也如云月般洁净无尘,寄托亲友美好祝愿,温暖清澈。 4.这世间有许多离别,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我希望每次离别和漂泊都是纯洁美好、充满真情的,并会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5.示例1:朗读“悠长的岁月”时语速要慢,在舒缓的朗读节奏中,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悠久,更体现出孩子们送行体现出的纯真的爱对我人生影响之久(或这段记忆的深刻)。
示例2:“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的“永远”要重读,强调孩子们送行时的真挚情感使我感到温暖,这种温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难以忘怀。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④段“我离开故乡的小城时,也是一个清晨,母亲送我到门口,父亲在房里没有出来,一直坐在那儿吸烟。我能感受到母亲的目光,还有目光里流淌的不舍”可概括为:父母为子送行。
②空,依据④段“看到天上淡淡的月,还有几片浅浅的云,心底那份漂泊之感愈发浓重,我知道,当我踏出这个小城,便开始了无依无着的岁月”可以概括为:自此漂泊无依。
③空,依据⑦段“开的时候,也是将近傍晚,山里的黄昏来得早,那群孩子送我,要翻过前面那座山到达公路,才有通往县城的车。孩子们陪我上山下山,穿林过桥,转过一个弯,便遇见天上那弯月。而远山正吞没着夕阳,丝丝缕缕的云变幻着颜色,在孩子们眼中写下生动的影子”可概括为:学生送行老师。
④空,依据⑧段“最后在我们中间不但隔着重山叠水,还隔着那么悠长的岁月。即使近三十年过去,他们眼中的月光云影,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可概括为:内心充满温暖。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1)“葱茏”意思是草木青翠而茂盛,依据“并葱茏着许多的希望”。依据⑦段“很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年轻的我去那个偏远的山村,当了一个月的代课老师”可知,这里是当做动词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给山区孩子当代课老师的短短时光给我的内心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和希望。
(2)依据“我们都不说话,低头往前走”和“只有脚下的雪不沉默”可知,这是使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通过雪的“不沉默”衬托我们的沉默不语的表现,依据“村庄里还残留着过年的氛围,几户人家院子里高高的红灯笼还亮着”可知,用代表温暖与团聚的“红灯笼”烘托我们别离的氛围,突出了我们送别父亲时的不舍与伤感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依据“送行淡月微云”中的“送行”可知,文章围绕着“送行”这一主题展开分别讲述了四个关于送行的故事。因而,题目不仅是文章线索,而且能概括全文内容。依据全文中送行父亲,父母为子送行,学生送行老师和自己离别父亲四个故事,以及 段“云和月一直都会在,无言地看着这世间的别离。可我却希望,每一次别离,每一次漂泊,都能如云洁净,如月无尘。那么,送行我的那些目光,也会温暖而清澈,照亮我脚前的路”可知,标题还能暗示文章主题:人生中有很多离别,但这些送行也如云月般洁净无尘,寄托亲友美好祝愿,温暖清澈。同时,题目《送行淡月微云》出自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所以,引用古诗词,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依据句中的“云和月一直都会在,无言地看着这世间的别离”可知,世间有许多离别,这是无法避免的;依据“可我却希望,每一次别离,每一次漂泊,都能如云洁净,如月无尘”可知,我希望每次离别和漂泊都是纯洁美好、充满真情的;依据“那么,送行我的那些目光,也会温暖而清澈,照亮我脚前的路”可知,这是表现了温暖而清澈会陪伴我的人生的道路,一直勇敢前行。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示例1:朗读“悠长的岁月”时语速要慢。目的是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悠久的意味,体现出当年孩子们对我纯真的爱以及对我人生的影响深远,让我记忆深刻。
示例2:“依然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暖”的“永远”应重读,突出了当年孩子们为我送行这种行为给我带来一生的温暖,且近三十年让我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23-24九年级下·广东中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烟花一瞬
①漫天星云汇聚之处,银河是极尽美好而神秘的意象,可其距离地面千里迢遥,无人能近距离地观其貌,于是这缥缈梦幻的盛景便只存在于世人的浪漫想象之中。人们将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拟作银河,譬如“诗仙”李太白以“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飞流直下的瀑布。而我私心觉得,烟花就像是流落在人间的银河一角,如流萤四散,又似繁星垂落,只待更深夜浓时绽放于深邃天幕。
②幼时岁岁在故乡过年,除夕的爆竹未令我雀跃,真正让我留恋的,当属正月十五的烟花。那时在一个村庄,放烟花的人家并不多,祖父只为哄我开心,年年都从镇上买来好些烟花。在十五那天放烟花,是因为次日我便要回城上学。祖父说,那是正月里他送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③四方小院里夜风轻寒,月华满地。祖父将引线点燃,在火捻燃烧的那几秒钟,我期盼着烟花当空绽放时的绚烂,却也深知,待一簇簇火光坠落,便又到一年离别时。当时年少,自是不会多虑离愁,只记得自己在欢喜雀跃之余,又充满了对祖父的不舍。
④如今想来,那时的烟花年年都相似,我却总也看不厌。我和祖父的“烟花仪式”持续到我九岁,后来过年都是父母将祖父接到城里团圆,城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便也未再同祖父放烟花了。
⑤其实,早在于年之前,烟花就是人们用来营造热闹氛围的奢侈品。北宋时期的烟花着实称得上华美惊人,《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漫天烟花令汴京成为不夜之城的景象:“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⑥辛弃疾在《青玉案》一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他的笔下,烟花倒更添人间烟火气。寻常巷陌里,女眷笑语盈盈而来,衣袂飘香而去,有一人正目光热切地寻着心上人,久寻而不得,终于在蓦然回首间找到伊人清逸的身影。灯火已阑珊,烟花即将谢幕,他的心却霎时明亮起来,得遇佳人,日月星辰都成了陪衬。经年之后令人回味的,是那璀璨的烟花,更是烟花之下上演的那一抹柔情。
⑦对烟花的认知,不止在于视觉景象,也有一部分来自听觉记忆。上初中时,同龄人都爱听周杰伦的歌。初二春游那日,同组的一位朋友单曲循环外放《烟花易冷》,碰巧出游的景点是古建筑群落,倒也与这落寞凄美的古风旋律相衬。其中有一句歌词“烟花易冷,人事易分”,是那个年纪的我不能感同身受的,只是觉得美,读来美,听来也美,越品越有韵味。
⑧如今觉得这真是有趣,春游本是怀着雀跃的心情,却全程与这首伤感歌曲相伴。毕竟年少时,听歌大多只是单纯地听旋律而已,偶尔三两句歌词入了心,也只当作自我陶醉,未必真正觉得悲苦。直到多年后冷不丁又听起同一首歌,才恍然觉得真正听懂了,就像是无心种在心底的种子发了芽。
⑨再后来,我懂得了“人事易分”,再想起那句“烟花易冷”,总可惜好景虽然惊艳,但是也不过片刻纷繁。好在烟花虽“冷却”,人心尚能从不同的地方汲取温暖。人生终归是由一场又一场的相聚和分离拼凑而成,是啊,总会有新的相遇。愿你我再见烟花时,身侧有知心人相伴,既可与之共览如梦似幻的盛景,又能待浮华散尽时,于寂然中不离不散。
⑩经年之后,我也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下看过烟花,却依然最牵念曾绽放在故乡那方小院上空的绚丽“花火”和祖父慈爱的笑颜。我记得明媚的烟花倏然点亮我眼前的黑暗,当空似有“银河落九天”,而祖父的眸中,藏着我深爱的烟火人间。
(有删改)
6.文章要写的对象是“烟花”,开头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银河”?
7.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烟花的认知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 作者的认知 作者的情感
幼时 ① 欢喜雀跃、不舍
上初中时 美 陶醉
再后来 新的相遇 ②
③ 烟火人间 ④
8.第⑥段画线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其艺术特色。
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答案】6.①用银河的“极尽美好”烘托烟花的浪漫美好;②用银河的“迢遥”“缥缈”与“流落在人间”的烟花作对比,突出烟花的真实美;③结构上,用银河引起下文对烟花的描写;④用美丽的银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答出三点即可) 7. 离别(礼物) 豁达(乐观) 经年之后 牵念(深爱) 8.元宵之夜满街的彩灯像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闪烁的烟火像春风吹落了满天的繁星。此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美,并未直接点出“灯火”二字,但已借纷繁花雨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的欢腾(温馨、柔情)气氛。 9.示例一:“曾有烟花一瞬”中的那一瞬烟花指的是幼年时祖父给“我”放的烟花;“曾有”意味着现在已经失去,抒发了“我”对当年在故乡放烟花的留恋以及对祖父的怀念。
示例二:“曾有烟花一瞬”文中指小时候在家乡祖父带我燃放烟花,体验到了烟花瞬间的美和无比快乐的亲情。后来到了城市,再也没燃过烟花,流露了作者对曾经美好的留恋。长大后,逐渐懂得了“烟花易冷,人事易分”,但温情常在,表达了作者对身边知心人的珍惜。
示例三:“曾有烟花一瞬”指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易逝的,表达对生命中某些美好时刻的留恋。作者意识到人生总会有新的相聚和欣喜,表达出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爱、对分离的释怀和豁达。
【解析】6.本题考查语段作用。
根据首段中的“漫天星云汇聚之处,银河是极尽美好而神秘的意象”和“烟花就像是流落在人间的银河一角,如流萤四散,又似繁星垂落,只待更深夜浓时绽放于深邃天幕”可知,用银河的“极尽美好”烘托烟花的浪漫美好;
根据“可其距离地面千里迢遥,无人能近距离地观其貌,于是这缥缈梦幻的盛景便只存在于世人的浪漫想象之中”“烟花就像是流落在人间的银河一角”可知,用银河的“迢遥”“缥缈”与“流落在人间”的烟花作对比,突出烟花的真实美;
根据“烟花就像是流落在人间的银河一角,如流萤四散,又似繁星垂落,只待更深夜浓时绽放于深邃天幕”可知,由对天下银河的描写引出后文对人间烟花的描写。
根据“于是这缥缈梦幻的盛景便只存在于世人的浪漫想象之中”“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知,用美丽的银河和诗句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银河的描写和引用诗句,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幼时”对应的是文章第②③段,根据第③段“却也深知,待一簇簇火光坠落,便又到一年离别时”可知,第①空应填“离别”。
“再后来”对应的是文章第⑨段,根据第⑨段“好在烟花虽‘冷却’,人心尚能从不同的地方汲取温暖”可知,虽然烟花易冷,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伤,反而是期待“新的相遇”,由此可见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因此第②空应填“豁达”或者“乐观”。
第③④空对应文章第⑩段,根据“经年之后”“却依然最牵念曾绽放在故乡那方小院上空的绚丽‘花火’和祖父慈爱的笑颜”不难判断第③④空的答案。在回答作者的认知及情感时要善于依据文本,从文本中寻找并加以概括。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意为: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把烟火比作繁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作梨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想象奇特,虽未直说灯火,却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元宵之夜的欢腾与温馨氛围。
9.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及文章主旨的分析。文章开头部分重点介绍幼年时的烟花,结尾部分又回到幼年时的烟花,首尾点题,作者看过很多烟花,但是最让作者牵念的还是幼年时祖父给作者放的烟花,因此“曾有烟花一瞬”中的“烟花一瞬”指的是幼年时祖父给作者放的烟花;由文章最后一段中“却依然最牵念曾绽放在故乡那方小院上空的绚丽‘花火’和祖父慈爱的笑颜”可知,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当年在故乡放烟花的留恋以及对祖父的怀念,据此作答即可。
(23-24九年级上·河南三门峡·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身枣花香
①体育馆后面是湖滨巷。巷不长,也就百八十米,两侧全是沙枣树。树不高,耐寒,适宜在北方生长;开花迟,花骨朵小,如米粒一般,金黄色,但非常繁密。夏夜走进湖滨巷,有一种甜蜜的眩晕感。走出巷子很远,身上还有淡淡的香气。小巷的尽头,是农科所的家属院,一幢四层小楼,十六家住户。我结婚后搬进了新房,这里成为父母的二人世界。四年前母亲离世,父亲独居。
②在我心中,父母可做天下夫妻的楷模。尽管他们的学历只是中专,算不上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的恩爱,在这幢家属楼里是公认的。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沉浸在他们所营造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令我不解的是,学财会专业的父亲,业余爱好却是音乐——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那种让年轻人浑身扭动的摇滚乐,也令父亲沉醉。他不光是聆听和欣赏,还动手演绎优美的旋律。冬日飘雪的傍晚,他坐在阳台上用手风琴演奏《三套车》;夏日落雨的黄昏,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没有哪位住户对此提出抗议。
③和父亲如此大动静的爱好不同,学养蜂专业的母亲,业余生活却是那样安静:读书——全是文学类,四本一套的《静静的顿河》,各种版本、不同译者的,家里有五套。最独特的一套,是父亲出差时买给母亲的礼物。母亲接过书刚翻看了两页,就笑得直拍大腿,说道:“都说艺术是相通的,但隔行如隔山,喜欢音乐的搞不懂文学。这是盗版的。”那一套《静静的顿河》,母亲对照人民文学社版金人译本,用红色中性笔将差错逐一勘正,并指给父亲看。这让父亲在谈论音乐之外,对文学也有了谈资。
④他们就这样度过了大半生,直到母亲离世。
⑤我不知道母亲的离去对父亲造成了怎样沉重的打击,但他把所有的乐器、唱片、功放、音响,都赠给了他和母亲曾就读的中学。业余时间,父亲就读母亲勘误过的那套《静静的顿河》。
⑥父亲退休的前一年,我差不多有十个月时间没有见到他。打电话给父亲,要么不接,要么就回复两个字:在忙。直到今年6月的一天,父亲发短信给我:来家。
⑦沙枣花全开了。
⑧父亲坐在阳台上,小桌上反常地没有摆放《静静的顿河》,而是其他的东西。他递给我一张纸。我吃了一惊:大粗黑的边框内,是纪委约谈父亲的通知书。我心惊肉跳地看完,发现日期是一年前的,这说明事情已经过去了。我轻轻地放下了那张千斤重的纸,愕然地望着父亲。
⑨父亲微笑着问:“你看它像什么?”
⑩我无语。
父亲说:“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错误的事情,这张纸看起来就会像一张讣告啊!你看抬头直呼其名,连‘同志’两个字都没有!是啊,谁会称呼一个疑似贪污犯的人为‘同志’呢?但是儿子你放心,爸爸是干净的,组织上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我是对得起你妈和你的。”
父亲将小桌子上的两本荣誉证书打开递给我,一本是嘉奖令,一本是三等功证书。他又把一个细绒包面的精致小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枚三等功奖章。
父亲站起身,打开窗户,望向湖滨巷。沙枣花的香气扑进屋来,四处弥散,倒像是奖章证书自带香气,肃穆而严正,逼退了其他的任何气味。父亲坐下盯着我说:“我学的是财会,干的是会计,工作几十年,坚持原则,得罪人是免不了的。有人告我的状,纪委查我的账,这很正常。关键是,自身要干净。现在有了结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嘉奖和三等功,也补发了。昨天,办理了退休手续。做人,要像你妈,把所有的错误都剔除干净,这样手脚才会干净。如果要贪,就要贪读书,像你妈一样,那样你的心才会纯净,才能安稳。‘讣告’和奖章,我希望你都带走。这两样东西,就是生与死的界限。你干警察,应该比我更懂得它们的意义。”
走出湖滨巷,满身枣花香。不用回头我都知道,背后,是父亲站在阳台上深情注视的目光。
(作者:李芳。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5期)
10.“在我的心中,父母可做天下夫妻的楷模。”父母哪些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1.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很有特点,可以说曲折有致、张弛有度,同时又善于层层设疑、引人入胜,特别是小说结尾处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请选择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2.请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错误的事情,这张纸看起来就会像一张讣告啊!”
13.小说的题目《满身枣花香》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10.①父母是一对恩爱(关系融洽)的夫妻。他们的恩爱在农科所这幢家属楼里是公认的。父亲出差给母亲买书做礼物,母亲发现是盗版,将书中的差错勘正后指给父亲看,父亲并不介意,还喜欢上了文学。母亲离世后,父亲深深地怀念母亲,把所有的乐器、唱片等都赠给了他们共同就读过的中学,业余时间就读那套母亲勘误过的《静静的顿河》。②父母是一对有着高雅情趣的夫妻。父亲喜欢音乐,无论冬夏,都喜欢在阳台上奏上一曲;母亲喜欢文学,四本一套的《静静的顿河》,各种版本、不同译者的,家里有五套。③父母是一对做人做事坚守原则的夫妻。父母一辈子做事坚守原则,为人正直,手脚干净,心灵纯净,内心安稳,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④父母是一对注重言传身教的夫妻。父母相敬如宾、爱好高雅、为人谦和清明,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亲在组织审查过后邀“我”回家向“我”讲明一切,并教导“我”要像母亲一样纯净,这些话都令“我”受教。 11.示例一:小说情节设计曲折有致,张弛有度。小说前半部分写父母恩爱、爱好高雅,一家人其乐融融,营造了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情节舒缓;母亲去世后,父亲独居,波澜顿起;父亲退休前一年,有十个月几乎断了联系,波澜再起;应父亲之邀“来家”,得知其经历,波澜又起;情节紧张曲折,张弛有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示例二:小说情节上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父亲退休前一年,有十个月总联系不上,设下悬念:父亲为何不接电话?父亲让“我”来家,桌上摆放的不是《静静的顿河》,而是其他的东西,又设下悬念:父亲为何有这样的反常举动?事情过去了,父亲才告诉“我”,再设下悬念:父亲为何现在才告诉“我”?然后通过父亲的讲述逐一释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示例三:小说结尾处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父亲深情的注视是对“我”的期望和监督,“我”未来的道路会怎样走,会如何当警察,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想象得到,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12.约谈通知书有大粗黑的边框,乍看与讣告相似;如果父亲犯了错,这个约谈通知书就宣告着父亲政治生命的结束,会让父亲虽生犹死。 13.示例:父母居住在湖滨巷的尽头,夏天的时候巷子两侧盛开着繁密的沙枣花,走出巷子很远,满身都有淡淡的枣花香气;今年六月沙枣花全开了,父亲告诉了“我”前一段他被人告状接受纪委约谈,最终被还以清白并受到嘉奖的事情,所以这满身的枣花香更是父亲的满身正气和做事干干净净的象征;父亲用父母做人做事的身教嘱托“我”手脚要干净,心要纯净才能安稳,“我”仿佛感受到了父母传承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给予“我”的深深的爱和希望。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
根据第②段“但他们的恩爱,在这幢家属楼里是公认的。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沉浸在他们所营造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可知,父母恩爱,为儿女创造了温馨和和睦的家庭氛围;根据第③段“最独特的一套,是父亲出差时买给母亲的礼物”“母亲对照人文社版金人译本,用红色中性笔将差错逐一勘正,并指给父亲看。这让父亲在谈论音乐之外,对文学也有了谈资”可知,父亲出差时,会想到喜爱文学的母亲,给她带她喜爱的文学书,并且还会将书中的差错勘正后指给父亲看,自此以后父亲也喜欢上了文学;根据第④和第⑤段“我不知道母亲的离去对父亲造成了怎样沉重的打击,但他把所有的乐器、唱片、功放、音响,都赠给了他和母亲曾就读的中学。业余时间,父亲就读母亲勘误过的那套《静静的顿河》”,可知,在母亲离世之后,父亲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根据第 段“我学的是财会,干的是会计,工作几十年,坚持原则”“现在有了结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嘉奖和三等功,也补发了。昨天,办理了退休手续。做人,要像你妈,把所有的错误都剔除干净,这样手脚才会干净。如果要贪,就要贪读书,像你妈一样,那样你的心才会纯净,才能安稳”可知,父母是做事非常有原则性的一对夫妻,并且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11.本题考查情节手法的赏析。本文在情节上突出的使用了伏笔,文中第⑥段“父亲退休的前一年,我差不多有十个月时间没有见到他。打电话给父亲,要么不接,要么就回复两个字:在忙”为下文第⑧段“我心惊肉跳地看完,发现日期是一年前的,这说明事情已经过去了”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前面让读者漫不经心的看过,并不认真觉察,而到后面,才感到前面情节已有暗示,这种技法的使用,可以使情节发展新异奇妙,出人意料,又让观众觉得情理之中。
12.本题考查加点词的含义的理解。“讣告”的意思是报告丧事。也指报告丧事的通知。文中用它指“纪委约谈父亲的通知书”可知如果父亲真的工作上做了错误的事,这张讣告就是父亲的死亡通知书,宣判父亲的死亡。联系文中后边的内容可知事情已经过去,表明父亲是清白的。表明父亲的心灵干净,值得我学习。
13.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由第 段“打开窗户,望向湖滨巷。沙枣花的香气扑进屋来,四处弥散”可知,“满身枣花香”表层意思指湖滨巷沙枣花的香气扑进屋落在身上。由第 段“做人,要像你妈,把所有的错误都剔除干净,这样手脚才会干净。如果要贪,就要贪读书,像你妈一样,那样你的心才会纯净,才能安稳。‘讣告’和奖章,我希望你都带走。这两样东西,就是生与死的界限。你干警察,应该比我更懂得它们的意义”可知深层意思指: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像枣花的香气一样影响了我,让我懂得要做一个心灵纯净的人。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④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⑤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⑥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⑦跟着月亮走吧。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4.“母亲的‘月光疗法’”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15.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6.说说你对第④段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17.文中母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18.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我们跟着月亮走吧”中“月亮”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案】14.①母亲让哥哥跪在有月光的院子里,教育他并让他反思自己的偷盗行为:②母亲用月亮有阴晴圆缺的道理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和我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途中,看到月亮并跟着月亮走,教育我做人要坚强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16.心里的缺口在文中指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月亮的银辉即指窗外的月光,又表现为母亲对家人的的关爱之情。姐姐因情感遭受变故而受伤的心,被母亲的爱意所注满,走出情伤。表达出表现出母爱的伟大。 17.母亲是一个正直、严厉的人,母亲对哥哥偷东西严加训斥,教育他做人要清白;母亲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她一个人扛起家庭重担,不抱怨,勇敢面对生活;母亲是一个有生活智慧的人(善于教育子女),她用生活中常见的月光来比喻生活,用“月光疗法”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18.夜空中明亮的月亮;母亲的“月光疗法”,母亲对家人的关爱之情;表达出作者愿意在母亲的陪伴下,努力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以及对母亲深厚的爱意。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可概括出: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
根据第④段“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可概括出,母亲用月亮有阴晴圆缺的道理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
根据第⑤段“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第⑨段“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可概括出:“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15.本题考查文章词句的赏析。
根据⑤段“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把“母亲的目光”比作“月光”,又把“月光”比作“白油漆”,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突显了母亲对哥哥的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显著。
16.本题考查文章词句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分析可知,缺口本义指物体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结合“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分析,在文章中指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结合“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分析,月光在文章中指从窗外照进屋中的月光,也指母亲对姐姐的关爱之情,表达出母亲对家人深深地关爱之情。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③段“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④段“‘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等内容可知,母亲对哥哥偷东西严加训斥,教育他做人要清白,由此可见母亲为人正直、对孩子严厉有加; 结合⑦段“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等内容可知,母亲一个人扛起家庭重担,不抱怨,勇敢面对生活,由此可见其乐观坚强; 结合 段“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等内容可知,母亲用生活中常见的月光来比喻生活,用“月光疗法”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个懂得教育智慧的人。
1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③段“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第④段“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第⑥段“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分析可知,“月亮”在文章中的浅层含义是夜空中皎洁的月光。
根据第③段“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第④段“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第⑥段“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分析可知,“月亮”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是母亲的“月光疗法”以及母亲对家人深切的关爱之情。
根据第⑦段“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分析可知,表达出作者愿意在母亲的陪伴下努力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以及对母亲深厚的爱意。
(2024·四川凉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丁字路
熊兴保
①正值洞庭湖区油菜花开时节,层层叠叠的花儿在明媚春光里金灿灿的,生机勃发,流光溢彩。清明田乡祭祀,离开柏油公路向左拐,穿行一段油菜花海就到了我的老家,老家离公路就一里半地。
②老家门口这条路与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形成了一个T字形,俗称“丁字路”。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小时候并不懂大人话中的深意,只有无边无际与无忧无虑的玩耍和游戏。夏天里,脱光衣服跳进沟渠里玩水,烈日把后脖颈晒得通红。到了秋天,偷偷躲在风影婆娑的甘蔗地里尽享甘甜,湖区很少种植水果,甘蔗就是小孩子心中的美味。冬天下雪,小伙伴们在丁字路上堆雪人,打雪仗,眉宇粘满雪花,一屁股溜下沟渠,试图去踩碎结得厚厚的冰凌。春暖花开的时候,丁字路上就成了小孩子的游乐场,一把甩掉棉袄,滚铁圈,打陀螺,跳长绳,捉迷藏。疯够了,玩累了,爬上高大繁茂的桑树偷吃酸甜的桑葚,留下满嘴的紫黑。
③丁字路承载了大多孩提时代的快乐,也镌刻着无数苦难的灰色记忆。
④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时代,我记忆深处里经常要去邻居家借东西。炒菜没油了,母亲要我拿着油罐子去东家借几调羹油,没来下锅了,母亲就要我去西家借两升来。每次母亲都有交代,借了邻居的东西一定要记清楚,有借必还,如果是平升借来的米,下次务必堆尖还回去。实在没有借到米,我们兄弟就饿着肚子去上学。记得深秋季节,旧鞋子已经穿破不能上脚了,大人农忙新鞋子还没有纳好,我们上学路上就光着脚丫,赤脚踩着枯草上的白霜,刺骨的凉意直窜心底。冬天上学,穿的棉裤常常是破旧不堪,在冰冷透风的教室里两腿冻得直打寒颤。那时候读书不觉得苦,苦难都来自于饥饿与严寒。
⑤也有无数的亲情与美好照亮了儿时的天空,而天空的光辉又丝丝扣扣地温润了丁字路上每一寸泥土。
⑥母亲经常挑着蔬菜去镇上卖,鸡叫三遍的时候她就准时把我从梦中叫醒,我提着个马灯走在前面,母亲挑着一大担自家菜园采摘的瓜果蔬菜走在后面。这丁字路是黄泥巴路,雨过天晴总是坑坑洼洼。马灯光线微弱,还没睡醒的我眼睛都睁不开,稍不小心就会被磕倒摔跤。这时母亲就会递给我一节甘蔗,或者是一根昨晚煮好的玉米棒。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
⑦有一次我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为了不耽误白天生产队的劳动,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我去镇上打点滴。走完丁字路上公路,还要走六七里地才到镇上卫生院。父亲有点儿胖,背着我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父爱如山,我就趴在“山”上睡觉。父亲背着我整整打了两个月的点滴,才帮我捡回一条小命。
⑧念高中之后,只能周末回家了。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再到后来,我仅仅春节回一趟老家。家乡的这条丁字路逐渐变成了一种念想,一个浓缩儿时记忆的符号,时不时地进入梦乡。大人们说的“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是父辈在谆谆教诲子女:如果不吃苦,不奋斗,你就只能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门。
⑨父母相继作古之后,每年清明节是必回老家的。儿时的丁字路,依旧还是丁字路,早些年已经铺上了水泥地面,所有撤落在泥巴路里的记忆都已被光洁的水泥路面封存。父母就安葬在丁字路边不远处,墓地绿草葱茏,松柏常青。长方形的墓碑上刻着:父爱如山,高山仰止;母爱如溪,潺潺湲湲;父母之言,言犹在耳。
⑩墓地周边就是广袤无垠的油菜花海,几支油菜花穿过篱笆斜伸过来,在绿草映衬之下尤其显得金黄瑰丽,春风吹拂,摇曳生姿。花香阵阵扑鼻,花海渐迷人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好年。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9.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的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
20.围绕“丁字路”,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1.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22.请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9.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瞌睡因为食物的出现而跑得无影无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爱总是体现在细微之处,总是能及时地用食物赶走我的瞌睡。 20.儿童时代,在“丁字路”上玩耍;儿童时代,家庭贫困、生活艰难;母亲带着“我”挑着蔬菜走过“丁字路”去街上卖;父亲背着“我”走过“丁字路”去镇上看病。 21.[示例]人生唯有吃苦,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才能获得成功,有所成就。 22.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更有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解析】1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的内容可知,第⑥段的画线句子“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瞌睡”以人的行为——“跑”,以及“无影无踪”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表现了美食带给“我”的吸引力之大,让“我”瞬间清醒了过来。这种写法不仅富有生活气息,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②段中“夏天里,脱光衣服跳进沟渠里玩水,烈日把后脖颈晒得通红。到了秋天,偷偷躲在风影婆娑的甘蔗地里尽享甘甜,湖区很少种植水果,甘蔗就是小孩子心中的美味。冬天下雪,小伙伴们在丁字路上堆雪人,打雪仗,眉宇粘满雪花,一屁股溜下沟渠,试图去踩碎结得厚厚的冰凌。春暖花开的时候,丁字路上就成了小孩子的游乐场,一把甩掉棉袄,滚铁圈,打陀螺,跳长绳,捉迷藏。疯够了,玩累了,爬上高大繁茂的桑树偷吃酸甜的桑葚,留下满嘴的紫黑。”可知,作者回忆了在丁字路上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描述了夏天玩水、秋天偷吃甘蔗、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等场景,以及春暖花开时在丁字路上进行的各种游乐活动,如滚铁圈、打陀螺等。可概括为:儿童时代,在“丁字路”上玩耍;
结合第④段中“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时代,我记忆深处里经常要去邻居家借东西。炒菜没油了,母亲要我拿着油罐子去东家借几调羹油,没来下锅了,母亲就要我去西家借两升来。每次母亲都有交代,借了邻居的东西一定要记清楚,有借必还,如果是平升借来的米,下次务必堆尖还回去。实在没有借到米,我们兄弟就饿着肚子去上学。记得深秋季节,旧鞋子已经穿破不能上脚了,大人农忙新鞋子还没有纳好,我们上学路上就光着脚丫,赤脚踩着枯草上的白霜,刺骨的凉意直窜心底。冬天上学,穿的棉裤常常是破旧不堪,在冰冷透风的教室里两腿冻得直打寒颤。那时候读书不觉得苦,苦难都来自于饥饿与严寒”可知,作者提到了在极度贫困的时代,经常需要去邻居家借东西,如油、米等。同时,他还描述了因为贫穷而饿着肚子去上学,以及深秋季节没有新鞋穿,只能赤脚走在路上,冬天上学时棉裤破旧不堪,双腿冻得直打寒颤的艰难经历。可概括为:儿童时代,家庭贫困、生活艰难;
结合第⑥段中“母亲经常挑着蔬菜去镇上卖,鸡叫三遍的时候她就准时把我从梦中叫醒,我提着个马灯走在前面,母亲挑着一大担自家菜园采摘的瓜果蔬菜走在后面。这丁字路是黄泥巴路,雨过天晴总是坑坑洼洼。马灯光线微弱,还没睡醒的我眼睛都睁不开,稍不小心就会被磕倒摔跤。这时母亲就会递给我一节甘蔗,或者是一根昨晚煮好的玉米棒”、⑦段中“有一次我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为了不耽误白天生产队的劳动,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我去镇上打点滴。走完丁字路上公路,还要走六七里地才到镇上卫生院”可知,作者回忆了与母亲和父亲在丁字路上的温情时光。母亲挑着蔬菜去镇上卖时,作者提着马灯走在前面,母亲则走在后面,路上母亲会给他甘蔗或玉米棒吃。当作者生病时,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背着他去镇上打点滴,走了很长的路才到达卫生院。据此可概括为:母亲带着“我”挑着蔬菜走过“丁字路”去街上卖;父亲背着“我”走过“丁字路”去镇上看病。
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第⑧段中“如果不吃苦,不奋斗,你就只能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门”这句话传达了一个关于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的重要信息:首先,“不吃苦,不奋斗”意味着一个人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样的人往往满足于现状,缺乏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和勇气。其次,“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门”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消极态度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吃苦和奋斗,他就只能被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无法拓宽视野,无法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机会。他的生活将变得单调乏味,缺乏变化和新鲜感。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积极奋斗,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门”的局限,拥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精神的肯定和推崇,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
2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结合“墓地周边就是广袤无垠的油菜花海,几支油菜花穿过篱笆斜伸过来,在绿草映衬之下尤其显得金黄瑰丽,春风吹拂,摇曳生姿。花香阵阵扑鼻,花海渐迷人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好年”的内容可知,最后一段通过描绘墓地周边的油菜花海,为全文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油菜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它们的金黄瑰丽与绿草映衬之下显得尤为耀眼,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美好寄托,也是对故乡和儿时记忆的温馨回忆。这种描写使得文章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令人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好年”一句,既是对故乡丰收景象的写实描绘,也寓意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待。这既是对过去艰辛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构上: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它通过对故乡美景的描绘和对丰收年景的期待,将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整篇文章在情感上更加完整和圆满。同时,照应开头“正值洞庭湖区油菜花开时节,层层叠叠的花儿在明媚春光里金灿灿的,生机勃发,流光溢彩。清明田乡祭祀,离开柏油公路向左拐,穿行一段油菜花海就到了我的老家,老家离公路就一里半地”,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2023·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亲人
凌泽泉
①老家的门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顶平坦,盖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祠堂,后来祠堂被拆,碎砖破瓦散落得满山都是。一锹扎下去,锹口不是被石块磕崩了,就是被砖瓦啃瘪了。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
②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邻村的枣先生便背上竹篓,拎着小铁铲,赶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随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
③何止是这座土山,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渠坝埂、田间地头,春夏时节,不是这里探出几桑乳白的小花,就是那边丛生出一蓬碧叶,俨然成了一方硕大无比的药匣子,被各种各样的药草塞得满满当当。
④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谁家小孩高烧,它们就奉上柴胡、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谁家大人腹泻,它们就捧出葛根、黄芩、黄柏。
⑤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们也无师自通地成为了药师。吃五谷杂粮的他们偶尔也会遇到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他们通常不会大惊小怪,也很少去找医生抓药。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
⑥在农人的眼中,不光花草可以入药,枇杷叶、玉米须、生姜都是药,就连锅底灰也是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农人的身子皮实,但最怕冬闲。外面寒风刺骨,人们拢着袖子在屋内烤着火,感觉身子骨越烤越冷。渐渐地,有人撑不住了,只得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起来。上了年纪的人说,乡下人这把骨头不能闲,一闲就会闹毛病。是啊,村东倒下了一条汉子,村西一条汉子又倒下,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从中医的角度看,泥土是药,草木是药,阳光、空气是药,劳作也是药,正是这些药,维持着人身心的某种平衡。
⑦其实,药草熬煎并不是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将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多种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中医看病其实就是让身体里的虚弱与道旁的草木彼此牵上了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
⑧细想想,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们最亲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2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村的枣先生每挖起一株草木,便喊出一个名字,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喜欢炫耀卖弄的心理。
B.柴胡、车前草、葛根、黄芩……各种草药的名字充溢在文中,使文章内容丰富,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
C.第⑥段中说“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说明劳作是农人们的药,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
D.作者认为熬煎的药草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指的是将它们按照药方进行恰当调和,制成各种药物。
2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的本味和身体的经络以生命,用相视一笑泯冤仇表现药物温和有效。
B.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整有散,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全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C.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并多处使用成语,如雕梁画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等,文学性强。
D.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5.第①段看似与写草木无关,为什么还这样开篇?请简要分析。
26.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3.B 24.C 25.①环境描写,交代了草木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贫瘠,侧面突出野生草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由老家门前的土山延伸到家乡的沟渠坝埂,写出野生草木的生存范围广,随处可见,为后文花草人药、泽被农人作铺垫,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6.①草木在荒僻的山间生长,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给山里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②乡亲们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草木,农人和草木相处自然如同亲人;③草木入药,如同亲人一样为人们治病排忧解难,奉献自己;④草木如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
【解析】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②段“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这里表现枣先生的博学与慈爱。选项中“喜欢炫耀卖弄”理解有误;
C.根据第⑥段“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可知,文中指农人不喜清闲,一旦闲下容易生病。选项中“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过于绝对;
D.根据第⑦段“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可知,原文中指的是多种草药熬煎在一起,抵达病体后,激活经络,还原身心平衡。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
C.根据第④段“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以及第⑥段“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可知,文中还采用了诸多口语化的语言,选项中“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有误;
故选C。
2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从内容上看,第①段中“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交代了家乡草木的生存环境,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存,从侧面突出了野生草木顽强的生命力;从结构上看,联系后文第②段“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可知,第一段还能够起到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贫瘠土山,上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为下文野生的草木生长于此做了铺垫,引出下文草木人药、泽被后人的内容,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在开头段描写贫瘠的山土环境,读者会产生在这样贫瘠的山上会发生什么的疑问,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6.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生长在荒僻山间的草木,为山里的乡亲们送来温暖和希望,装点了农人们的生活;
根据第④段“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可知,山里的乡亲们对草木十分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相处之道如同亲人一般;
根据第⑤段“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可知,农人们在遇到头疼脑热之时,草木入药,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奉献自己,治好乡亲们的病痛;
根据第⑦段“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可知,草木如果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这种品质与精神只有亲人之间才有。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023·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27.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①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② ,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黯然如灰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③
28.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29.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30.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27. 搭建新居 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不舍 28.(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
(2)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29.第一次描写了海南岛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的惊奇之情;第二次描写了椰子树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第三次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30.示例:这篇散文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倾心教育事业,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
【解析】2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已知信息“畅快”对应第④段“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结合第④段“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可概括经历为“搭建新居”;
第二空:已知信息“教书育人”“陶醉”对应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可知,可将经历概括为“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第三空:已知信息“即将北归”对应第⑩段“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结合第 段“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可知,即将北归的苏轼是多么不舍,据此概括心境为“不舍”。
2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分析,结合第③段“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可知,“憋着一股劲”“抒写无尽的诗意”是赋予椰子树以人的动作与情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这是苏轼初见海岛时,他眼中的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这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2)句要求理解句意。结合“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分析,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可知,“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是指岛上极少感受到的墨香,即诗词歌赋带来的文化气息;也就是说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29.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是第一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茂盛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初见海岛时的惊奇之情;
结合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可知,这是第二次描写岛上树木的句子,这里描写了椰树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结合第⑤段“他喜欢这树”“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可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椰树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
结合第 段“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可知,这是第三次描写海南岛上树木生长的景象,写的是作者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看到生长茂盛的植物;结合第 段“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可知,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30.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可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法特色进行分析,再阐述理由进行推荐。
思想内容分析:结合第④段“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第 段“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可知,文章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投入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乐观旷达,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写法特色分析:结合第②段“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苏轼还未登岛的想象之景与心情与初见海岛的景象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①至 段,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回忆了苏轼贬官海南岛教书育人的故事;第 段则是回到现在,作者见到海南岛的感想;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家浜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泥污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也吓得尖声怪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新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里去……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精神,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31.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32.阅读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3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
34.“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35.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这样读书的好处。
【答案】31.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顽童”的形象。 32.偶然看到《儿童时代》,被书中的字画所吸引,逐渐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逐渐提高了对阅读的热情;书阅读越多,脱离顽童行列,做过幻想的梦,沉溺于文学世界;为了长大以后能当写书人,自觉读书,用功学习,变成小书迷,书呆子。
33.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表格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诸努力。 34.“我”曾经是一个小顽童,但是在书籍的影响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作家,旨在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也不要去妄自菲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书,读好书,它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自己的梦想也终有一天会实现。
35.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有利于自己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自己的文学积累。
【解析】31.本题考查句作用分析。
根据第①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第②段“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可知,开头两段在内容上交代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特点:顽皮、爱逞强、贪玩,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合第⑧段“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可知,开头两段和后文作者变成小书迷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结构上:文章标题为“顽童变成小书迷”,开头两段交代作者的顽童想象,正好和标题照应;结合第②段“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可知,此两段还可以引出下文对作者成长变化的描写。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可知,作者被《儿童时代》这本书里面的字画所吸引,觉得比自己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由此开始被书本吸引,产生阅读兴趣;
根据第④段“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可知,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慢慢地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逐渐提高了附属的兴趣,爱上了读书;
根据第⑤段“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第⑥段“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可知,作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不仅沉溺于文字,更沉溺书中的情节带给他的无限广阔的想象,沉溺于文学世界;
根据第⑧段“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可知,作者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自觉自愿读书,认真细致读书,还及时做读书笔记,最终变成了小书迷。
3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画线句中“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说明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很短暂的,结合前文“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要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结合后文“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可知,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百折不挠地读书学习,慢慢地充实自己。
34.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
根据第①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第②段“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第⑨段“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第⑩段“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等内容可知,作者小时候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但是在与书本结缘之后,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作家。作者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要告诉小朋友:“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小朋友知道,曾经的自己怎么样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了梦想,有了目标之后,就朝着梦想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
35.本题考查作用分析。开放性题目,结合句中“很细致、很认真”“记下读书的笔记”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读书细致认真,有利于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清楚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更好地培养阅读兴趣。只有被深深吸引了,才会有不断去读的欲望;“记下读书的笔记”可以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便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同时也便于后期读到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让自己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从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力。
(2023·辽宁大连·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开在回家的路上
①立春了!天亮堂起来了!一条条树枝上那么多春天的眼睛。紫藤还在盘算着如何艳压群芳,春梅已悄悄冒出满身红蕾,早开了一朵两朵,和迎春一起撬开冬天的壳。
②在寒冷的日子里盼春,于料峭的日子里寻春,那些花不是花,芽也不是芽,而是温暖的感觉,明亮的化身,使人在黯淡的日子里保持着爱和希望。
③“明天回家吃炸糖糕吧。”母亲打来电话说。回家,回家。走在松软的田间小路上,一大片素净的蓝色小花突然出现在我的脚边,星星般灿烂!春天才掀开一角,它们已迫不及待抖落出一地春天。不,每朵小花都是一个盛开的春天。一种我从未注意过的花,竟齐刷刷开在我回家的路边!忙查“识花君”,是婆婆纳。再看一眼这明媚朴实的婆婆纳,不禁想起母亲纺织的老粗布。
④去年春天,听说村口来了一家印染花布的,母亲赶忙把她年轻时熬夜织成的最后一卷白粗布从箱底搬出来,请人印染上花色,反复洗晒晾干,捶平整,做好的十几个床单全分给了我和弟媳。那些粗布床单,冬暖夏凉,越铺越柔软。可惜,年轻的时候,我不懂。记得20年前我出嫁时,母亲问我要不要这种老粗布,我一口回绝说,只喜欢洋气的花洋布。就像从前,吃住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生活在幸福里的人。
⑤“过了冬至,一天长一线,你瞧这条线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