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标题作用
思维导图
常考题型
(1)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为题有哪些作用?
(3)文章以“××”为题,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
标题特点
(1)以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为标题,如鲁迅《藤野先生》
(2)以物为标题,如茅盾《白杨礼赞》
(3)以线索为标题,如朱自清《背影》
(4)以主题为标题,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5)以事件为标题,如莫怀戚《散步》
(6)以时间或地点为标题,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解题方法、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交代写作对象;③突出主题。
(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①呼应;②对比,强调突出。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寄托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交代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
答题角度
(1)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贯穿全文线索;暗示情节发展。
(3)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4)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课堂练习
(2024·安徽·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望天鹅
蒋冬梅
①他们很少说话,他们只听风和窗子说,听院子里的大树说,听一只鸟说,听整片林子说,听峡谷里流出的小溪喊喳。
②白天进山,没人可以说话,他就跟树说话。他从来都沉默寡言,唯独见了树才眉开眼笑。
③他一走进林子,仿佛能看见树都在欢呼雀跃。一会儿这棵树的胳膊缠住他,一会儿那根藤的手指拂过他。大树在他头顶隆隆响着说话,鸟儿说的话像碎米子一样往下掉。连一丛草都在说话,像绿色的水波在荡漾。
④他摸着一棵红松粗糙的树皮说:“使劲长吧!”去年松毛虫病来的时候,它病得可重了,现在,那些鲜嫩的松针带涩味的香气,钻进他的鼻腔,洗着他的肺。
⑤这时候,她正坐在院子里,背对着林子。她不怕飞过的蜻蜓掠一下她的头发,不怕迷路的小虫在她耳边聒噪,也不在乎蚂蚁误闯入地的裤管,一只蜘蛛降落在她的手腕上,她笑着对它说:“降落失误喽!”然后轻轻地把它抖在地上。它们都是她的伴儿,她一整天都在听它们说话,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
⑥他们搬进这幢房子有二十多年了,房子被粉刷成醒目的橘红色,像开在大山里的一朵百合花。他扯来电线,挂上灯,装上喇叭,除了这些和一部对讲机,再也没有现代化的物件了。
⑦有时他告诉她:“今天从脚上盘过了一条蛇,你不动,它就以为你是一块木头。”有时她告诉他:“野猪来过啦,顺走一些苞米。”下雨天,他们躲进屋去,担心那些淋雨的鸟儿,天晴了,院子里的稀泥地上,有几行小爪印,小鸟把他们故意撒在院中的豆粒捡去了,这有点像他们的孩子玩累了,回来抓一口食儿就又跑出去疯。
⑧他遇到过人参,小小的四品叶,在草窠里笑着。他告诉它:“要藏好了呀!”他没有留下一个记号,故意忘了它在的那个山坳。
⑨二十年没抽过烟了,有时他疲累得浑身像散了架,真想抽上一口,可压根不可能找到一点烟丝和一支打火机。秋冬的山就是一个柴堆,出了护林站的门,永远都不能有一点火星,方圆几十里,只有他们的房顶上竖着一根烟囱。
⑩他和树就像老朋友,每天互相看看,彼此都还好好的,就放心了。可是,有一天巡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人正挥着斧头在砍一棵大白桦树,他们已经砍出一道深深的伤口,新鲜的伤口里还散发着奶油味的清香。他连想都没想,一声怒喝就冲了上去,迎着那些拿着斧头的人,那些人举起闪着寒光的斧头想吓走他,可最后却被他死都不怕的气势吓退了。从那天夜里开始,他一连几天都守着大白桦树,像从前守着他生病的孩子。他老婆担心坏人伤害他,可他对她说:你见过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害怕的父母吗?后来,他老婆干脆和他一块守在大白桦树下,他不走,她也不走。
某天,路上响起一阵汽车喇叭声,他和她都明白,又有人来望天鹅峡谷看风景了。在护林站的屋子前面,一群人停下来,准备继续向望天鹅峡谷进发。那些人发出刺耳的声响,让他俩感到很害怕,害怕他们惊走了鸟儿,踩伤了野花;害怕他们扯过树的胳膊,把一个个白色泡沫饭盒挂在树枝上。
那些树好像也在收缩着,都竖着汗毛似的,连鸟都憋着不唱了。那些人不停地说着望天鹅的绮丽风景,说应该开一条大路,还说要拦住溪水,建一个水厂。他们吵闹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着,好像把整个望天鹅山脉都颤动了似的。他俩默默地听着,充满担心,再也开心不起来。
后来,来了一群孩子,那些孩子来的时候,他俩像看见树那样眉开眼笑。孩子们在林子里跑着,像那些进过他们院子的动物一样欢快。孩子们舍不得弄坏一片树叶,舍不得摘下一朵花。整片森林里仿佛能听见树叶在鼓掌,花儿跟着风的鼓点开始跳舞。
在树林的深处,一条小溪正闪着光在奔跑。他俩舒心地笑着,像孩子一样开心。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美丽的望天鹅峡谷,可他们知道,他们守着的这些树就是天鹅的羽毛,他们一直被天鹅拥在怀中。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抚摸红松的树皮 眉开眼笑
听蜻蜓、蚂蚁、小虫说话 ①
② 怒喝守树
③ 害怕担心
看见孩子欢快地奔跑 ④
2.联系语境,分析第⑧段加点词语“藏好”“故意”的妙处。
3.文章写孩子们来到望天鹅峡谷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4.护林员夫妇从来没有去过美丽的望天鹅峡谷,为何要以《望天鹅》作为标题?
【答案】1. 开心高兴 看到两个人正挥着斧头在砍大白桦树 听说要在望天鹅峡谷开一条大路、建一个水厂 舒心地笑(眉开眼笑) 2.①“藏好”意思是让人躲藏好踪迹,不要被人发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护林人对山中草木的珍视喜爱,不希望自然被人为破坏。
②“故意”意思是有意为之(有意识去做)。这里护林人是有意识地不去留下记号,忘记人参所在地点。
③表现了护林人不慕名利、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品质。
④表达了作者对护林人的赞美。
⑤为下文写一群人进山开发作铺垫。 3.写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欢快可爱,用真纯的童心与山林友好相处,孩子的存在让山林增添了生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寄予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人都尽到保护山林的职责,莫用物欲玷污这美好的生灵天堂。表达了对孩子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赞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希冀。与上文一群人来到望天鹅峡谷开发形成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是在对比中表现孩子们的可贵,对贪婪自私、破坏环境人的不满,也表现了护林人对自然的珍视。
自然守护意识要从儿童抓起,儿童承载着保护自然的希望,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升华了主题。 4.①“望”又有“守望”之意,题目高度浓缩了老两口的护林故事,体现了护林人无私、负责、热爱自然的品质。
②护林人夫妇守护的地点是“望天鹅峡谷”
③故事围绕望天鹅峡谷展开,是全文的线索。
④“树”是天鹅的羽毛,守护山林就是守护天鹅,就是“望着天鹅”,代表着守护美丽的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⑤老两口爱护树木、保护自然,表达了作者对护林人精神的赞美。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感情的梳理。
(1)根据第⑤段“这时候,她正坐在院子里,背对着林子。她不怕飞过的蜻蜓掠一下她的头发,不怕迷路的小虫在她耳边聒噪,也不在乎蚂蚁误闯入地的裤管,一只蜘蛛降落在她的手腕上,她笑着对它说:“降落失误喽!”然后轻轻地把它抖在地上。它们都是她的伴儿,她一整天都在听它们说话,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可知,她的心情是“开心高兴”。
(2)根据题干中的“怒喝守树”可知,对应的语段在第⑩段。根据“有一天巡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人正挥着斧头在砍一棵大白桦树,他们已经砍出一道深深的伤口,新鲜的伤口里还散发着奶油味的清香。他连想都没想,一声怒喝就冲了上去”可以概括故事情节为:看到两个人正挥着斧头在砍大白桦树。
(3)根据“害怕担心”可以定位在第 段,根据“那些人不停地说着望天鹅的绮丽风景,说应该开一条大路,还说要拦住溪水,建一个水厂。他们吵闹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着,好像把整个望天鹅山脉都颤动了似的。他俩默默地听着,充满担心,再也开心不起来”可以概括故事情节为:听说要在望天鹅峡谷开一条大路、建一个水厂。
(4)根据“看见孩子欢快地奔跑”可以定位到第 段“后来,来了一群孩子,那些孩子来的时候,他俩像看见树那样眉开眼笑”,据此可以概括为:舒心地笑(眉开眼笑)。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藏好”意思是让人躲藏好踪迹,不要被人发现。根据第⑧段“他遇到过人参,小小的四品叶,在草窠里笑着。他告诉它:“要藏好了呀!”他没有留下一个记号,故意忘了它在的那个山坳”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让人参藏好,免得被人发现给挖走了,这个词语体现了护林人对山中草木的珍视喜爱,不希望自然被人为破坏。
“故意”的意思是有意为之(有意识去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护林人发现了人参,却没有做标记,也没有去记长在哪个山坳里,就是故意忘记它,好让人参在山中自由生长。这表现了护林人不慕名利、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品质。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护林人的赞美。也为下文写一群人进山开发作铺垫。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由第 段“孩子们舍不得弄坏一片树叶,舍不得摘下一朵花。整片森林里仿佛能听见树叶在鼓掌,花儿跟着风的鼓点开始跳舞”可知,“孩子们”天真烂漫,用纯真的童心和山林友好相处,给山林增添了生机,又不破坏山林里的美景,让人看见保护自然的希望,“孩子们”是受欢迎和赞赏的对象;
作者通过孩子们的行为,与上文一群人来到望天鹅峡谷开发形成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是在对比中表现孩子们的可贵,对贪婪自私、破坏环境人的不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享受自然美景和资源的同时,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联系第 段“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美丽的望天鹅峡谷,可他们知道,他们守着的这些树就是天鹅的羽毛,他们一直被天鹅拥在怀中”可知,作者通过此文呼吁人人都尽到保护山林的职责,莫用物欲玷污这美好的生灵天堂。也暗示了守护意识要从儿童抓起,儿童承载着保护自然的希望的主题,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升华了主题。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读文章可知,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望天鹅峡谷”,题目点明可地点;“望天鹅”的“望”有“守望”之意,这与文章中护林员两口守护树林的故事情节相照应,高度浓缩了老两口的护林故事;故事围绕望天鹅峡谷展开,是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记叙护林员老两口的故事,表现了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的主题,呼吁人们守护美丽的自然景观,与自然和谐相处,题目“望天鹅”暗含了小说主旨;同时以“望天鹅”为题,引起读者思考“望天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望天鹅”?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024·湖北襄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褪色
钱春华
①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德福老汉凌晨五点出发,走到月亮升起,终于赶到了儿子大兴所在的炮兵部队。
②德福老汉一直觉得,他的大兴和大炮最相配——大兴帅气,大炮威风。一想起大兴与大炮站一块的画面,他就一身豪气,感觉不到疲惫。
③爬到山坡上,他便能看到儿子部队所在的营地了。德福老汉坐下来,打算吃一个馒头再走。朦胧月色下,有人嘴里“啰啰”地唤着,赶着一头猪出现在山坡上。
④只听那赶猪的人说:“黑花呀,你就待在这山林里,自己找草药吃,过上十天半月,我来看你。”虽然听着声音有点耳熟,德福老汉也没多想,只看了看那头猪,形销骨立的,看样子没几天活头了。不过德福老汉喂猪二十多年,经验丰富,他冲着赶猪人说:“这猪有病,但还可以救活。”
⑤赶猪人明显一顿,赶着猪快步来到德福老汉跟前,叫了一声:“阿爸!”
⑥德福老汉吓了一跳,仔细一看,这不是儿子大兴吗?他疑惑地说:“儿子啊,你怎么跟猪打上了交道呢?”
⑦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
⑧德福老汉却大声嚷嚷着:“你喂猪有什么出息?那不跟我一样吗?”
⑨大兴说:“阿爸,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啊!”
⑩他们的大声嚷嚷,惊动了营队里的人,连长和司务长跑了过来。连长说:“大兴,你不是赶猪上山了吗?怎么在这里跟人家吵上了?你们在说啥?我一句都听不懂。”
大兴忙敬了个礼,说:“报告连长,这是我阿爸,他从厦门老家来看我。”
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连长好,我们正在讨论治猪病的方法。你们看,这山上的泥土和杂草都有利于猪的康复。大兴说得对,把病猪丢到山上,让它自己吃草药和野菜,就能恢复健康。”
大兴瞥了一眼阿爸,明白阿爸还是支持自己的工作的。
德福老汉在连队里住了两天,教了儿子不少养猪的技巧,部队领导都很感谢他,最后他开开心心地回了老家。过了半个月,那只病猪真的养好了病,自动回营了,后来还被养成了“年猪”。大兴因为养猪任务完成得好,被提拔当了班长,还评上了先进个人。
第二年,大兴开始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还发明了一个让猪长得快的办法,他养的猪,只只能在一年里就长到180斤以上。到了年底,因为养猪的表现突出,大兴又立了一个三等功。
大兴复员后,回老家承包了他家附近的三座山头,种果树的同时,还进行山猪养殖。一到傍晚,三座山头的几百头猪就嗷嗷叫,等待全天最后一餐的投喂。时间久了,人们风趣地将这个情景称为“三猪鼎立”。受此启发,大兴便给自己的养殖场更名为“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
他的养猪事业红红火火,引起了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附近各村都闻风前去观摩取经。因为富有养猪经验,又擅长给猪治病,大兴先被调到镇上的畜牧所上班,又被调到县里畜牧公司,三年以后,进了市畜牧局,十年后甚至当上了副局长。
退伍二十年时,大兴邀请当年的几位战友来厦门做客。回忆起当时大兴赶病猪上山的事,连长说:“大兴啊,其实我外婆也是厦门人,我八岁前都跟着外婆住,所以我听得懂你们的话。那时你阿爸明明在责备你养猪没有出息,看到我和司务长来了,却说是在教你怎么给猪治病。你有一个好阿爸。”
大兴微笑道:“我知道您当时装作听不懂,是不想让我们尴尬。我当时也是立了志,非要在养猪这个事情上,干出名堂来。”
连长和战友们看着大兴家门上方挂着的军烈属光荣牌,问起他家有几个人参过军?
大兴说:“我祖父是红军,烈士。我阿爸因为视力不好,没能参军。但他把我送进了军营。我的女儿、儿子都参过军,退伍后,接手了我的‘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他们现在除了帮助乡亲们致富,还定期联合‘爱国拥军促进会’开展公益活动,以粮食和猪肉慰问军烈属和孤寡重病老人。我觉得通过养猪,实现了我此生最大的社会价值。阿爸过世时,也特别肯定了我的选择。”
连长说:“退伍不褪色,你做得很好。”
此时,附近那三座山头的猪又嗷嗷叫了起来,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金羊网”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5.父母总是用他们最朴素的观念看待儿女的职业选择。文中德福老汉是如何看待儿子大兴的职业选择的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6.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任选一句作答)
(1)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赏析加点词)
7.文中的大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8.文章第 段补充交代连长“听得懂厦门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9.读完本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标题展开了讨论,请你替小优阐述理由。
小翼:我认为可以将文章标题改为《大兴养猪记》,朴质而简明,写出了大兴在部队时负责养猪并学习养猪技能,在退伍后兴办养猪事业,以此回馈社会,实现了社会价值。
小优:我觉得《不褪色》作为标题更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1)疑惑 (2)知道儿子在部队养猪(3)看到儿子通过养猪实现社会价值 6.示例一:选(1)。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大兴对自己能负责整个部队农场的猪感到自豪,写出了大兴对工作的热爱。
示例二:选(2)。“迅速”是速度非常快的意思,写出了德福老汉在看到儿子的领导时态度转变之快,既写出了德福老汉通晓人情世故,又表现了德福老汉对儿子的爱和对其工作的支持,不希望在领导面前给儿子丢脸。
7.示例:①爱岗敬业。没有职业高低贵贱的思想,认为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工作。②善于学习。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养猪的表现突出。③勤劳肯干。复员回家后承包山头种果树、养山猪,事业红红火火。④乐于奉献。成立的养殖公司不仅帮助乡亲致富,还定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结合文章内容,通过人物的事迹概括其形象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8.①体现了连长的善解人意,避免了德福老汉和大兴父子俩的尴尬;②通过连长之口从侧面突出了德福老汉对大兴工作的支持。 9.一方面题目新颖,能引起读者好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不褪色”出自“退伍不褪色”,暗示了大兴退伍军人的身份,表达了作者对退伍军人在退伍后依然不忘军人本色,努力奋斗,回馈社会的赞美。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疏通文章脉络再填空作答。根据“自豪”和“觉得儿子与大炮最相配”可得知(1)处为情感,(2)(3)处均为事件。
(1)根据“偶遇儿子赶猪上山”可锁定范围为第③段至第⑥段,由第⑥段“他疑惑地说”可见此处应填情感:疑惑;
(2)根据空后“支持”和“教儿子养猪技巧”为第 段至第 段内容,可得知此空范围为第⑦段至第 段,由第⑧段“德福老汉却大声嚷嚷着:‘你喂猪有什么出息?那不跟我一样吗?’”可知,父亲在得知儿子在部队养猪十分的不满,此处应填事件:得知儿子在部队养猪;
(3)根据空前可锁定本空范围为第 段至第 段,由第 段“我觉得通过养猪,实现了我此生最大的社会价值。阿爸过世时,也特别肯定了我的选择”可得知,父亲因为儿子实现了社会价值而肯定了他,此处应填事件:看到儿子通过养猪实现社会价值。
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描写方法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常见的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人物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根据“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根据“有点小得意”可知也运用神态描写,通过“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可见大兴对自己能负责全部的猪感到而自豪,也能看出他对工作的热爱。
(2)炼字主要是对动词、形容词的赏析。可按照“本意+句中义+人物形象+情感”的模板进行作答。“迅速”本意为速度非常快,根据语境可得本文指德福老汉在看到儿子的领导时态度转变之快,转变之快是因为连长的到来,才转换了刚刚不满的态度,这里能够看出德福老汉通晓人情世故,又可看出德福老汉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对其工作的支持,不希望在领导面前给儿子丢脸。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①爱岗敬业。根据第⑦段“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可见,大兴并没有因为自己养猪而觉得丢人,而是很自豪地对自己父亲进行解释,根据第⑨段“阿爸,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啊”可见,他没有职业高低贵贱的思想,认为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
②善于学习。根据第 段“第二年,大兴开始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还发明了一个让猪长得快的办法,他养的猪,只只能在一年里就长到180斤以上。到了年底,因为养猪的表现突出,大兴又立了一个三等功”可见他善于学习,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养猪的表现突出。
③勤劳肯干。根据第 段“大兴复员后,回老家承包了他家附近的三座山头,种果树的同时,还进行山猪养殖”可见,他不辞辛苦,十分勤劳。
④乐于奉献。根据第 段“他们现在除了帮助乡亲们致富,还定期联合‘爱国拥军促进会’开展公益活动,以粮食和猪肉慰问军烈属和孤寡重病老人。我觉得通过养猪,实现了我此生最大的社会价值”可见他成立的养殖公司不仅帮助乡亲致富,还定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善有爱心、善于奉献的人。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句段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结构包括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前文等;内容包括烘托、反衬、点明主旨等。
根据第 段“那时你阿爸明明在责备你养猪没有出息”可知,连长一开始假装听不懂是因为父亲因为他养猪而责备他,场面十分尴尬,这里体现了连长的善解人意,保护了他的尊严;根据“看到我和司务长来了,却说是在教你怎么给猪治病。你有一个好阿爸”从这里可见借连长之口,从侧面突出了父亲对儿子工作的支持和对儿子的爱。
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交代文章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思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主题、奠定文章的基调、文章行文的线索等。本文主要讲述了父亲对儿子养猪从不满到认可的故事,主要发扬了儿子所具备的乐于奉献、回馈社会的品质。《不褪色》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交代了文章主题,暗示了大兴退伍军人的身份,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4九年级上·安徽蚌埠·阶段练习)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礼貌
彭荆风
①从前,这一带是块临近城郊的空地,不知道从哪年起,这里有了第一座房屋,接着就一栋接一栋地盖起了许多灰色、米黄色的大楼和小屋。建房的人都想多占地,楼与楼屋与屋之间,挤得拢挨得近,如果不是还要有个通道进出,中间这条窄巷怕也不会留下。
②这天下着雨,巷道里一盏孤灯在凄迷的雨雾中闪烁,照得地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水洼忽明忽亮。
③近11点钟时,雨下得大了,哗哗啦啦地打在楼房的墙上又溅进窄巷,地上的水洼在扩大,缓缓地连成一片……
④雨雾中有团硕大的蘑菇在移动,走近前才能看清楚,青布雨伞下是父子俩。父亲身躯瘦矮,儿子却胖嘟嘟的,如果不仔细审视,还以为是一大一小俩孩子呢!
⑤儿子难耐这冷雨秋风,不愿意地说:“这么晚,你还带我来这里。”
⑥“有事。”
⑦“我冷。”
⑧“我和他们说一句话就回去。”
⑨父亲在一栋灰色楼房前站定,寻觅着那第三层从左起第五间的窗户。窗里一片漆黑。看来主人已睡下了。
⑩“还上楼去?”孩子问。
“这么早就睡了?”父亲对着那没有灯光的窗户出神。
“回去吧!”孩子拉扯着父亲。
“不。还是要告诉他们一声。”
父亲把伞移开,在雨中清了清嗓门,迸发出一声大喊:“小王——”这声音尖锐刺耳,迅速冲入高矮房屋的大小窗户。
一个正要拉窗帘入睡的女人,以为附近发生了劫案,吓得忙伸头向下张望。那左起第五间的窗户,还是帘幕低垂,没有动静。
“他们睡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雨点打在他脸上,冷飕飕的。
“不要急。”父亲又深深吸了一口雨中潮湿的空气,像气功师那样,运进丹田再回升到喉咙口,喊出了第二声,“小王——王大海!”
这喊声比刚才至少增加了十来个分贝,几个还亮着灯的窗口,像被启动了开关,同时打开了窗子,有男人女人,老翁少妇,他们愤怒惊讶地向外张望。
父亲却很为自己喊声的洪亮而得意,又加大嗓门连喊了几声:“小王——王大海,王大海——小王——我是老刘,刘……”孩子见父亲喊得威风,也急忙呐喊助威,用他那尖锐的童音喊着“小王——王叔叔——”
父子俩的呼喊唱和,一声比一声高昂,在这如峡谷般的窄巷里震荡回旋,把好多人家都吵醒了。那灰色楼房第三层的第五个窗户,终于亮起了灯光。过了一会儿,有个中年人慢吞吞地伸出头来:“是老刘?上来嘛!”
“你睡了?我就不上楼了。”下边回答。
“上来嘛! 不要紧。”
“不上来了。”
“上来嘛!”
楼上楼下这样应和着又是一声比一声高。在楼下的人这才转入正题:“我今晚来,只是告诉你一声,很对不起,明天上午我有事,不来你家做客了。”
“来嘛!”
“实在有事,不来了。”
“来嘛!”
“谢谢! 真的不来了。”
楼上的人拗不过,只好说:“那就请你改天过来坐。”
“好,一定。你请休息,你请休息。”楼下边的人拼足气力响亮回答后,才向楼上扬扬手,转身向巷口走去。
雨下得大了。孩子紧紧偎依着父亲。
父亲边走边对孩子说:“做人要讲礼貌。天再晚再下雨,也要来告诉人家一声。懂吗?”
孩子刚才站在伞外呐喊,被雨水弄糊了眼睛,茫然地没有做声。父亲却像完成了件大事,兴奋地把步子迈得大大的,踩进了水洼里也不在意。
有个人愤怒地把一块西瓜皮从楼上丢下,打在他们身后十几步处,溅得污水乱飞。
父亲回过头望了一眼。“是哪个这样不讲公德,乱扔东西。”说完,又在雨中走得飞快。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处描写雨,突出父子俩冒雨前往的不易,表现父亲注重公德。
B.孩子“茫然地没有做声”是神态描写,表现儿子不知所措的样子。
C.“雨雾中有团硕大的蘑菇在移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子俩撑着伞在雨雾中行走的形态。
D.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日常小事揭示了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主题。
11.小说第一自然段介绍“这一带”楼房拥挤、通道狭窄的情况和原因,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12.小说多次描写父子俩呼喊王大海时的情景和住户的反应,请结合全文分别概述。
1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孩子见父亲喊得威风,也急忙呐喊助威,用他那尖锐的童音喊着“小王——王叔叔——”
14.小说为什么以“礼貌”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10.A 11.社会环境描写,含蓄地指出社会上存在公德缺失的现象;为下文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作铺垫。 12.第一次,父亲用尖锐刺耳的声音大喊,一个正要入睡的女人吓得向下张望;第二次,父亲气运丹田,增加音量大喊,还亮灯的几户人愤怒惊讶得向下张望;第三次,父亲得意得加大嗓门,父子俩一起呼喊唱和,几户熟睡的人家被吵醒,亮起了灯光;第四次,父亲迸足力气与王大海应和后离开,楼上有人扔下一块西瓜皮。 13.“威风”指使人敬畏的气势,这里褒义贬用,讽刺父亲深夜喧哗扰民不自知还洋洋得意的样子。“助威”指增加声势,父亲想教育孩子讲礼貌,却言传身教孩子不礼貌的行为,极具讽刺意味。 14.文章主要记述“父亲”在冷雨秋风的深夜特地带上孩子,提前到朋友家说明自己不能赴约的原因,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讲礼貌;揭示主题“父亲”为向朋友说明原因却深夜喧哗扰民的行为实际上是没礼貌;运用反语,极富讽刺效果。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有误,小说多处写雨,突出父子俩冒雨前往的不易,体现出了父亲的执着,父亲为了告诉朋友他明天不能到朋友家做客,自认为很有礼貌,但其实他喊话的过程中影响了很多邻居,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并不是一个有公德的人;
故选A。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开头语句一般在结构上:照应标题;引出下文或总领全文;内容上: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抒发作者情感;点明文章中心等。
根据文章第①段“这里有了第一座房屋,接着就一栋接一栋地盖起了许多灰色、米黄色的大楼和小屋。建房的人都想多占地,楼与楼屋与屋之间,挤得拢挨得近,如果不是还要有个通道进出,中间这条窄巷怕也不会留下”可知,这部分是社会环境描写,写出了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断侵占公共利益,缺乏公德;也为下文写父亲带着儿子冒雨,深夜去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不惜打扰别人的情节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 段“父亲把伞移开,在雨中清了清嗓门,迸发出一声大喊:‘小王——’这声音尖锐刺耳,迅速冲入高矮房屋的大小窗户”和 段“一个正要拉窗帘入睡的女人,以为附近发生了劫案,吓得忙伸头向下张望”可概括为:第一次,父亲用尖锐刺耳的声音大喊,一个正要入睡的女人吓得向下张望;
结合第 段“父亲又深深吸了一口雨中潮湿的空气,像气功师那样,运进丹田再回升到喉咙口,喊出了第二声,‘小王——王大海!’”和 段“这喊声比刚才至少增加了十来个分贝,几个还亮着灯的窗口,像被启动了开关,同时打开了窗子,有男人女人,老翁少妇,他们愤怒惊讶地向外张望”可概括为:第二次,父亲气运丹田,增加音量大喊,还亮灯的几户人愤怒惊讶得向下张望;
结合第 段“父亲却很为自己喊声的洪亮而得意,又加大嗓门连喊了几声:‘小王——王大海,王大海——小王——我是老刘,刘……’孩子见父亲喊得威风,也急忙呐喊助威,用他那尖锐的童音喊着‘小王——王叔叔——’”,第 段“父子俩的呼喊唱和,一声比一声高昂,在这如峡谷般的窄巷里震荡回旋,把好多人家都吵醒了”可概括为:第三次,父亲得意得加大嗓门,父子俩一起呼喊唱和,几户熟睡的人家被吵醒,亮起了灯光;
结合第 —— 段的两个人的对话和第 段“有个人愤怒地把一块西瓜皮从楼上丢下,打在他们身后十几步处,溅得污水乱飞”可概括为:第四次,父亲迸足力气与王大海应和后离开,楼上有人扔下一块西瓜皮。
1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第 段“孩子见父亲喊得威风,也急忙呐喊助威,用他那尖锐的童音喊着‘小王——王叔叔——’”中的“威风”一词,意思是使人敬畏的气派或声势,此处是褒义贬用,其实是在讽刺父亲大晚上大声吵叫影响了别人,不仅不感到不好意思,反而还很得意,而“助威”一词的意思是帮助壮大声势,此处是指儿子看见父亲大声喊叫,也有样学样地帮忙叫喊起来,结合第 段“父亲边走边对孩子说:‘做人要讲礼貌。天再晚再下雨,也要来告诉人家一声。懂吗?’”可知,父亲本来是想教儿子有礼貌,但是却让儿子学会了不讲礼貌的行为,这样的行为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1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文章的题目是“礼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写一位父亲深夜冒雨特意带着儿子去朋友家,告诉朋友自己第二天不能去赴约,想要以此告诉儿子“做人要讲礼貌。天再晚再下雨,也要来告诉人家一声”,可是他到了地方,却深夜吵醒邻居,他的做法其实很没有礼貌,缺少公德心,文章用这样的题目,增强讽刺效果。
(23-24九年级上·湖南·阶段练习)一片洁白
铁凝
①一连两年我都没有考上大学。一连两年我都没有找到工作。
②妈妈对我说:“瞧你这副迷迷瞪瞪的样儿,趁早去你二姨家住一段时间。乡村空气好,朝哪儿看都豁豁亮亮。”
③一晃几年,我没有去过二姨家。我只知道大表姐、二表姐都已出嫁,平时家里只有二姨、表妹小素和表弟小杰。
④二姨一眼就认出了我,她一边让小素给我舀水洗脸,一边自己去忙着和面,烙饼,煎腊肉。
⑤只有小杰不在家。如果我没记错,他该是十七岁了。
⑥原来姨父要退休,小杰可以去顶替。我不由想到,顶替姨父的应该是小素,她的未婚夫就在城里上班,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⑦“怎么你不去顶替姨父?”我洗完脸,坐在炕沿上问小素。
⑧“我?”小素有些吃惊地抬头看看我,然后她淡淡一笑说,“小杰合适。你听,他回来了。”
⑨随着一阵哨声,一个高个儿小伙子出现在我跟前。一绺微黄的头发软软地斜搭在前额上,加上唇边那隐约可见的柔嫩胡须,又叫人觉得称他小伙子还为时过早。可是,他的表情很有自信,俨然是一个大人,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神态。
⑩小杰有些惊奇地招呼了我一声“大表姐”,然后张口就告诉我:他就要去顶替姨父的工作了。
二姨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饭,亲自把饼卷腊肉塞到我手中。趁二姨起身盛米汤的空儿,我忽然冲小杰使了个眼色,他一下就会意了,伸手从桌子下边接过了我的饼。我又拿起一块,空着卷了起来。
“你不爱吃肉?”小素发现我的举动,问我。
“嗯……我爱吃鱼。”我有些慌乱地信口回答着。
“离这儿五里有条河,热天,人们净去捞鱼,可惜这会儿结了冰。”二姨说着把米汤分盛给我们。
他们问起了我的工作。当大家知道我还在待业时,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就沉闷起来。小杰吃完饭,把碗一推就往外走……
小杰回来了,把那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往我眼前一举。
“啊,鱼!”我嚷道。
小素赶忙把白搪瓷盆往案板上一放。“扑噜”一声,半口袋银色小鱼,连泥带水拥进盆里。小鱼满盆冲撞,叫人眼花缭乱。
“怎么弄的!”二姨追问着。显然,这半盆银色的鱼,使她也激动起来。
“在河里。”小杰故意镇静着。
我心里一阵发热,努力设想着小杰在冰上抓鱼的场面。我注意了一下他的脚,棉鞋湿透了,裤腿上也沾满了泥沙。
“快喝碗姜糖水吧。”我说。
“那是妇女们的事。”小杰说完一头扎进东里间换衣服去了。
二姨忙着点火热饭。小素把我拉到西里间说:“不喝拉倒,天生爱逞能。上炕来,咱俩说会儿话。”她说着已跨上炕去,抄起钩针,飞快地钩起白线手套。钩手套,是这里妇女们的副业:从县针织厂领回半成品,加工好以后,五双一沓捆扎整齐,再交回去。加工一沓是两毛五分钱。
小素麻利地钩着手套,工艺并不复杂。找小素要了支钩针,我也钩了起来。小杰进来了,他光脚趿拉着一双球鞋。
“躺柜里那双新棉鞋,你先穿了吧。”小素看着小杰那双冻红的脚说,然后扯条被子给小杰把脚盖住。
“我要双皮棉鞋。”小杰盖好脚,把身子往小素眼前挪了挪。
小素愣了一下,停住了钩针。“你买吧,我给你钱。”她说完,打开躺柜,拿出二十块钱塞给了小杰。
小杰接过钱转向我说:“大表姐,明天我就进城买鞋。你给我拿主意,我骑车带你。”
小素告诉我,她也要去,她是去交手套,昨晚赶出了二十沓。
初冬的原野显得沉寂,而公路上是另一番景象:各种车辆你挤我让,显得十分繁忙。
进了城,鞋很快就买好了,我们又去运输公司看了看二姨父,他说这星期回家就把要填的表给小杰带回去,小杰就可以来上班了。小杰一出大门,激动地对我说:“下次你再来,我开车送你进村。”我也激动,激动得都有点嫉妒了。
路过针织厂时,姑娘们正围在小窗口前交手套。我一眼就看见了小素,她正踮着脚尖和窗口里的收购员争执着什么,包袱突然被人从窗口里扔了出来。
“怎么回事?”小杰迎上去问她。声音之大,简直是在怒吼。
小素红着脸说:“人家说有几只不合格,所有的都不让交。”
小杰一把拽过包袱,又挤了上去。
不合格的那几只自然是我手下的产品,我心里十分难过。我们看着小杰在窗口和人家争吵。忽然,我看见小素那包袱空了,包袱皮从窗口飘了起来。小杰一手攥着那几只不合格的手套,一手攥着包袱皮的一角,跑出人群,像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到底是你,到底是你呵。”小素感激而又骄傲地望着他说。
一路上,小杰把车子骑得很稳、很慢,他脸色格外严肃,四周原野也变得分外寂静。是小杰在思索,还是大地在思索?
回到家里,二姨交给我一封信,是妈妈托人捎来的,说是工作有眉目了,叫我立刻回去。我匆匆忙忙离开了二姨家。谁知妈妈说的那个“眉目”,原来是约了几个人搭伙蘸糖葫芦。单调难熬地捅窟窿,穿串儿,蘸糖……春节前夕,我扔下工作,就走了。
一场大雪刚过,原野被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汽车好不容易才开进了运输公司。我下了车就去找小杰。
“哪个小杰?”一个围着炉子抽烟的中年人问我。
“李小杰呀,李家佐的。”我说。
“小杰没来。”
“没来?”我吃惊了,“那小素呢?小杰的姐姐。”
“小素也没来。名额空着,没人来接。”
“那小杰他……”
“当厂长啦。”
“厂长?”
“一点不假。”中年人冲我点头微笑,“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我还是没有转过弯来,也许是为小杰没来接班而遗憾吧。我走上了通往李家佐的公路,白雪在脚下格格地响着,那声音仿佛不是我踩出来的,是小杰,是一位穿皮棉鞋的年轻厂长踩出来的,我是没有这种力量的。在这种声音伴随下,我眼前总是闪现着那天交手套回来,小杰那张沉思的脸。一辆拖拉机过来了,司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一辆自行车过来了,骑车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也许那些农民几代连鞋袜都穿不上,现在却也戴起了白手套。啊,白的原野,白的手套,一片洁白。二姨的院子已经隐约可辨了……
1981年7月
15.这篇小说虽然是以我的视角来写,实际上的主人翁却是小杰与小素,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小杰做的事情 小素做的事情
我来到二姨家 ① 与我在炕上说话,钩白线手套
第二天进城 买鞋,看望二姨父 ②
春节前夕再回二姨家 ③ 成为织手套的工人
16.“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小说标题“一片洁白”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片洁白”的理解。
【答案】15. 冰上抓鱼 交手套时与收购员争执 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 16.①运用第一人称“我”叙事,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②“我”是线索人物,小素和小杰姐弟之间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见闻来展开的。③“我”是次要人物,衬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通过“我”衬托了小素的踏实和勤劳,也衬托了小杰的闯劲和能干。④揭示小说主题。同是待业人员,“我”忍受不了单调的工作,而小素安心加工手套,小杰放弃机会回家办厂,突出了青年要自强不息、踏实勤劳、敢闯敢拼的主题。 17.①“一片洁白”指洁白的手套,即小素织的白线手套,从为县针织厂代加工,到自家开办工厂加工,让白手套普及。象征着小素得踏实与勤劳。②“一片洁白”指洁白的原野,白雪响着的声音仿佛是小杰踩出来的,办工厂、敢打拼的小杰是青年的代表,象征着小杰的闯劲和能干。③“一片洁白”象征着小素和小杰高洁的精神境界,他们姐弟情深,都为对方着想,互帮互助。更体现着作者对青年自强不息、踏实勤劳、敢闯敢拼的精神的赞美,呼吁人们用双手改变生活,改善生活条件,获得幸福生活。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
①结合第 段“小杰回来了,把那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往我眼前一举”,第 段“‘啊,鱼!’我嚷道”,第 段“‘在河里。’小杰故意镇静着”,第 段“我心里一阵发热,努力设想着小杰在冰上抓鱼的场面。我注意了一下他的脚,棉鞋湿透了,裤腿上也沾满了泥沙”可得:冰上抓鱼;
②结合第 段“路过针织厂时,姑娘们正围在小窗口前交手套。我一眼就看见了小素,她正踮着脚尖和窗口里的收购员争执着什么,包袱突然被人从窗口里扔了出来”可得:交手套时与收购员争执;
③结合第 段“‘一点不假。’中年人冲我点头微笑,‘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我还是没有转过弯来,也许是为小杰没来接班而遗憾吧。我走上了通往李家佐的公路,白雪在脚下格格地响着,那声音仿佛不是我踩出来的,是小杰,是一位穿皮棉鞋的年轻厂长踩出来的,我是没有这种力量的”可得: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讲述故事。运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见证人,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我”是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串联起了相关情节,小素和小杰姐弟之间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见闻来展开的,如“小杰”要接班,小素织手套、交手套,小杰与收手套的人争执并赢得胜利等。“我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见证作用;
③刻画人物。“我”是次要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衬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通过“我”衬托了小素的踏实和勤劳,如第 段“她说着已跨上炕去,抄起钩针,飞快地钩起白线手套”,第 段“她是去交手套,昨晚赶出了二十沓”,也衬托了小杰的闯劲和能干,如第 段“小杰一手攥着那几只不合格的手套,一手攥着包袱皮的一角,跑出人群,像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④揭示小说主题。小说中的“我”、小素和小杰同是待业人员,从第 段“单调难熬地捅窟窿,穿串儿,蘸糖春节前夕,我扔下工作,就走了”可知,“我”忍受不了单调的工作;从第 段“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可知,小素安心加工手套,踏实和勒劳,小杰放弃机会回家办厂,有闯劲和能干。小说突出了青年要自强不息、踏实勤劳、敢闯敢拼的主题。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由原文第 段“她说着已跨上炕去,抄起钩针,飞快地钩起白线手套。钩手套,是这里妇女们的副业”,第 段“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一辆拖拉机过来了,司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一辆自行车过来了,骑车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也许那些农民几代连鞋袜都穿不上,现在却地戴起了白手套。啊,白的原野,白的手套,一片洁白”可知,“一片洁白”指洁白的手套,即小素织的白线手套,从为县针织厂代加工,到自家开办工厂加工,让白手套普及。象征着小素得踏实与勤劳;
②由原文第 段“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我走上了通往李家佐的公路。白雪在脚下格格地响着,那声音仿佛不是我踩出来的。是小杰,是一位穿皮棉鞋的年轻厂长踩出来的,我是没有这种力量的。在这种声音伴随下,我眼前总是闪现着那天交手套回来,小杰那张沉思的脸”可知,“一片洁白”指洁白的原野,白雪响着的声音仿佛是小杰踩出来的,办工厂、敢打拼的小杰是青年的代表。象征着小杰的闯劲和能干;
③由原文第⑦段“‘怎么你不去顶替姨父?’我洗完脸,坐在炕沿上问小素”,第⑧段“‘我?’小素有些吃椋地抬头看看我,然后她淡淡一笑说,小杰合适。你听,他回来了”,第 段“‘我要双皮棉鞋。’小杰盖好脚,把身子往小素眼前挪了挪。小素愣了一下,停住了钩针。你买吧,我给你钱。她说完,打开躺柜,拿出二十块钱塞给了小杰”,第 段“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可知,“一片洁白”象征着小素和小杰高洁的精神境界,他们姐弟情深,都为对方着想,互帮互助。
(2023·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岁半的旅行
周国平
①春天,朋友们集体出游,三岁半的啾啾随我们同行。十几个大人,只有她一个孩子,便成了大家宠爱的对象。
②在机场候机室,众人欣赏地围着她。阿蓝说:“你把我们都迷倒了。”红问:“怎么没倒?”阿蓝朝后仰,头发垂下。啾啾说:“头发倒下了。”阿蓝问她:“你的白马王子是谁?是不是爸爸?”她严肃地回答:“爸爸就是爸爸,爸爸本身不是白马王子。”
③我们多次在阿蓝的俏江南吃饭,啾啾最爱吃的一道菜是鸭饼。阿蓝喜欢孩子,每次看见她,总围着她转,但她显得有些矜持。红做她的工作,告诉她,阿蓝阿姨本事可大了,有好多个餐馆。她问:“阿蓝阿姨的每个餐馆里都有鸭饼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她才露出服气的神情。
④崔健戴着那顶洗白了的帽子,从帽檐下笑眯眯地看着她,问:“你叫什么名字?”她笑而不答。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她用这个方式既回敬了他的玩笑,又回答了他的问题,令他吃一惊。
⑤飞行途中,她快活极了,不停地说话和评论。机舱外,云层不厚,透过云的间隙可以看见下面的沟壑,一条略微泛红的长长的黄带子蜿蜒其间。妈妈告诉她,那是黄河。她惊呼:“妈妈你看,黄河流到云上去了!”的确,黄带子的另一端向天际甩去,被云遮住了去向。于是妈妈给她讲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讲唐朝的诗人,提到了李白。她会背《静夜思》,问妈妈:“李白还活着吗?”妈妈向她解释,李白是古代的人,很久以前活着,早就不在了。她听了,露出思考的表情,显然感觉到了时间的令人困惑。
⑥抵达成都,在一家宾馆休息和午餐。这次出游,京城一个作家是发起者,行前他给我们的说法是,成都附近一个景区的开发商是他的朋友,请我们去玩一玩,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到了以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午餐后,我们突然被招呼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我和崔健还被指名在会上发言。发言就发言吧,反正我是要说真话的,谈了中国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的破坏。崔健拒绝发言,事后他对我说,他觉得我的发言特别好。
⑦我们开会时,红带啾啾去近旁一个公园玩,在那里给她买了一只米老鼠形象的氢气球,她视为宝贝,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举在手里。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一个女服务员把她拦住了,喝令她离开,她一慌张,松开手,气球飞跑了,停留在天花板上。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我把她抱起来,向大家宣布:谁替啾啾把气球拿下来,奖一个吻。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啾啾信守诺言,给了两位勇士每人一个吻。
⑧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我确信,那必是一种伪善的、冷血的东西。
18.本文写的是一次朋友们的集体出游,为什么标题却为“三岁半的旅行”?请说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9.周国平的语言凝练又不失诗意,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
②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
20.画家刘彦说:“我向人谈国平——国平是个孩子。”请找出句子印证“国平是个孩子”这句话,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孩子性的?(第10题句子除外)
21.文章最后:“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并阐述其表现及看法。
【答案】18.含义:这是三岁半的啾啾参与的旅行,事情围绕其展开,充满了儿童稚嫩、天真的趣味。
作用:标题充满趣味,围绕主人公,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19.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啾啾在被服务员阻拦之后的委屈和慌张,表现了作者的疼惜之情。
②运用动作描写,用词准确,细致地写出了气球之高和两人取气球时动作的麻利,更能体现儿童般的趣味。
20.示例:句子: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
本句通过两人对话时将姓与名互换的形式来呈现崔健与啾啾说话时的幽默风趣,也体现了啾啾的聪明伶俐。
21.“某种东西”表现为缺乏人情味、人文关怀,却去追求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秩序与严肃。如路灯只设定时间却不考虑冬夏季节的变化,缺乏人性的关怀。“这种东西”更注重功利性,却不能走入人心给人温暖,是我们需要摒弃的。
【解析】1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结合第①段“春天,朋友们集体出游,三岁半的啾啾随我们同行。十几个大人,只有她一个孩子,便成了大家宠爱的对象”,第②段“在机场候机室,众人欣赏地围着她”,第⑤段“飞行途中,她快活极了,不停地说话和评论”,第⑦段“我们开会时,红带啾啾去近旁一个公园玩,在那里给她买了一只米老鼠形象的氢气球,她视为宝贝,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举在手里。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可知,文章讲述的这次旅行经历,三岁半的啾啾随同我和朋友们旅行,标题“三岁半的旅行”是指三岁半的啾啾随同我和朋友们旅行;结合全文可知,文章讲述的旅行途中发生的事情围绕三岁半的啾啾而展开,这些和啾啾有关的故事充满了儿童稚嫩、天真的趣味;
以“三岁半的旅行”为标题充满了趣味,且标题围绕主人公“三岁半的啾啾”,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易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什么是“三岁半的旅行”,什么是“三岁半的旅行”。
1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①句“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分析,“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是动作描写,“泪流满面”是神态描写;结合第⑦段“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一个女服务员把她拦住了,喝令她离开,她一慌张,松开手,气球飞跑了,停留在天花板上。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可知,①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啾啾在被服务员拦住喝令离开之后的慌张与内心的委屈,表现了作者对女儿的疼惜之情;
结合②句“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分析,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了“搬”“叠架”“攀”“取”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细致地细致地写出了气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远,也写出了老六和和平取气球时动作十分麻利迅速,这样的描写更能体现儿童般的趣味。
20.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语言。
结合“国平是个孩子”可知,这句话是说周国平像个孩子一样地说话,思考,天真纯朴地展现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孩子性。
结合第⑥段“午餐后,我们突然被招呼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我和崔健还被指名在会上发言。发言就发言吧,反正我是要说真话的,谈了中国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的破坏”可知,当作者被告知要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时,他并没有顾虑朋友的面子,只是顺从自己的心说真话,这体现了他的真实诚实的孩子心性;
结合第⑦段“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可知,当作者在主席台上发言时看见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一刻也呆不住了,“狗屁”二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愤怒与对女儿的心疼,展现了他的孩子性。
21.本题考查阅读看法。
结合第⑧段“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我确信,那必是一种伪善的、冷血的东西”可知,女服务员为了维持会场所谓的秩序而不在意小女孩的感受,冷酷地驱赶她,这“某种东西”主要指缺乏人情味、人文关怀,却去追求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秩序与严肃。如现实生活中,很多城市打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旗号,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在意这些工程是否能够能百姓带来受益,不在意这些工程是否会给地方带来的债务。这样的功利工程,是不可取的。
(23-24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守在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③他经常守在这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2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3.第⑧段“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这句话有何深意?
2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
25.本文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22.“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23.先烈打江山,就是为了后代幸福,这句话赞美了先烈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 24.描写了雨中公园空旷、寂寥的特点,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他怀念战友的沉痛心情。 25.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赞美了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望人民的幸福生活的伟大精神和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也表达了人们缅怀先烈的感情;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效果上,语言凝练,引人关注。
【解析】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第⑥段“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可知他的身份,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
根据第⑩段“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第 段“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和 段“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以及他一开始反对建公园可知,他对逝去的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
根据第⑧段“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可知,面对公园建成的事实,他没有做多余的反抗,反而是坦然地接受如今人们的幸福现状,自己把那份感情深藏于心,并始终付诸行动,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2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第⑧段“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这句话运用反问句式,加强表达的肯定语气,意思是先烈打江山,就是为了后代幸福。结合第⑨段“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可知,此句表达了对先烈们英勇牺牲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先烈们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是为了让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社会环境中。
24.本题考查语句作用分析。
通过“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雨天对公园的影响,将原本充满活力和欢乐的场景转变为雨中的空旷和寂寥,而“空旷”和“寂寥”两个词都是孤独和悲伤的象征,它们传达了一种无人问津和心灵上的空虚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悲凉的气氛,再结合第 段“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可知,烘托了他怀念战友的沉痛心情。
2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①内容上,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在烈士陵园的守望,标题仅用“守望”一词,凝练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守望”这个词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主人公对战友的深情怀念和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同时,它也传达了人们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结合尾段“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可知,它不仅指的是主人公对战友的怀念和纪念,也象征着烈士们为后代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和守望。
②结构上,文章中多次出现“守望”的动作,使标题与文章内容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守望”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表达效果上,标题“守望”简短而有力,且引发读者的好奇:谁守望谁,为什么守望?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3-24九年级上·黑龙江牡丹江·期末)阅读《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
尹成荣
①鲜花店前,小男孩已经站了很久。他不时地看看花店里,又看看紧紧攥在手里的几枚硬币,犹豫着,徘徊着。硬币已经被小男孩攥得潮湿,那是被手里的汗水洇湿的。
②正在这时,一个男人边打电话边朝花店走来,看到小男孩正痴痴地看着花,觉得小男孩很可爱,使调侃他道:“小伙子,我发现你在花店前站很久了,一直在看花,是想给女朋友买一来花吗?”
③男孩听了男人的话,脸微微一红,声音低低地说:“先生,我是想买花,但不是给女朋友买,我是想给我妈妈买一束花,我妈妈最喜欢红玫瑰了,可是……”男孩低下头看了看手里的几枚硬币:“我的钱不够买一束玫瑰的,哪怕买一枝也不够,妈妈今天收不到我送给她的花了。”男孩的声音有些哽咽,眼泪忍不住要掉下来。
④男人看了看表情失望无奈的男孩,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转身走进花店,对老板说:“老板,给我拿两束玫瑰,“然后付了钱,走出店外,把其中的一束给男孩:“给,把这束花送给妈妈吧!”
⑤“谢谢,谢谢您,先生,您也给妈妈买了花吗?”男孩看着男人手里另一束花,表情又感激又激动,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⑥“这束花是我送女朋友的,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最喜欢玫瑰花了。”男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激笑,仿佛此刻他的女朋友正在面前。
⑦男孩再次道了谢,捧着鲜花快步走开。男人拿着花,走向自己的车,男人边开车边看着花,笑容再次从脸上绽放开来。开了一段路,男人突然发现男孩正走在前面,他走得很快,好像在赶时间。男人把车停在男孩的身边:“小伙子,你去哪?我送你一程。”
⑧男孩上了车,告诉男人要去的地方。男人不由得愣住了,因为男孩去的地方是一个公墓。
⑨“今天是妈妈的忌日,所以我要买花送给她,我希望妈妈在天堂能收到花,感受到我对她的想念和爱,她就会开心幸福。”男孩紧紧抱着花,眼角噙着泪,嘴角缓缓露出微笑。
⑩到了墓地,男孩下了车,向男人道了谢,挥手告别。看着男孩小小的身影走向墓地,男人眼睛湿润了。就在刚才,他的妈妈给他打电话。说想他了,问他今晚能不能回去和她共进晚餐,而正忙着要给女朋友买花的他却不耐烦地挂断了妈妈的电话。虽然他没有听到妈妈对他的理想,但此时他似乎看到了妈妈那失望的眼神。
男人擦了擦眼睛,拿起电话给妈妈打了过去:“妈妈,今晚我要回家吃饭,我想吃您做的馅饼了。还有,我要送您一份您最喜欢的礼物。”男人挂断电话,遐想着刚才妈妈电话里语气的惊喜和开心,不由得嘴角上扬,看着那束鲜艳的玫瑰,自言自语道:“我和那个男孩今天买到的是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
26.阅读全文,梳理男人的心路历程。
→幸福→惊讶→
27.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男孩紧紧抱着花,眼角噙着泪,嘴角缓缓露出微笑”的表达效果。
28.本文标题“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有什么作用?
29.读完文章后,小文想将本文作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联读材料,你觉得是否合适,请从内容或者主题中任选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26. 怜悯 感动(悔悟) 27.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男孩心里想念母亲时的样子,表达了小男孩对母亲的想念和爱。 28.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男孩和男人买了鲜艳的玫瑰花送给母亲:象征(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孩子的惦念和感恩之心是送给母亲的最好的礼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9.示例一:合适,本文中的小男孩和男人,与《秋天的怀念》的作者,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或思念,主题一致,可以作为联读材料。
示例二:不合适。本文的主题是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与回报,《秋天的怀念》是写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二者内容和主题不一致,不能作为联读材料。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④段“男人看了看表情失望无奈的男孩,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转身走进花店,对老板说:‘老板,给我拿两束玫瑰’然后付了钱,走出店外,把其中的一束给男孩:‘给,把这束花送给妈妈吧’”概括可得:怜悯;
二空,结合⑩段“看着男孩小小的身影走向墓地,男人眼睛湿润了。就在刚才,他的妈妈给他打电话。说想他了,问他今晚能不能回去和她共进晚餐,而正忙着要给女朋友买花的他却不耐烦地挂断了妈妈的电话。虽然他没有听到妈妈对他的理想,但此时他似乎看到了妈妈那失望的眼神”概括可得:感动悔悟。
27.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
结合第⑤段画线句“男孩紧紧抱着花,眼角噙着泪,嘴角缓缓露出微笑”中的“紧紧抱着”“眼角噙着泪”“嘴角缓缓露出微笑”可知,这句话为动作和神态描写。结合⑨段“今天是妈妈的忌日,所以我要买花送给她,我希望妈妈在天堂能收到花,感受到我对她的想念和爱,她就会开心幸福”可知,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写出男孩想念母亲的样子,表达男孩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8.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③段“男孩听了男人的话,脸微微一红,声音低低地说:‘先生,我是想买花,但不是给女朋友买,我是想给我妈妈买一束花,我妈妈最喜欢红玫瑰了,可是……’”、 段“男人擦了擦眼睛,拿起电话给妈妈打了过去:‘妈妈,今晚我要回家吃饭,我想吃您做的馅饼了。还有,我要送您一份您最喜欢的礼物’”等内容可知,标题“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男孩和男人买了鲜艳的玫瑰花送给母亲,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结合 段“男人挂断电话,遐想着刚才妈妈电话里语气的惊喜和开心,不由得嘴角上扬,看着那束鲜艳的玫瑰,自言自语道:‘我和那个男孩今天买到的是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可知,标题“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点明文章主旨,表达男孩对母亲深深的感恩和思念之情;此外,标题“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9.本题考查主观表达。从内容或者主题中任选角度说明,合理即可。
示例:合适。本文中的男孩和男人为自己的母亲买花,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恩。《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两文主题一致,内容相关,因此合适。
(23-24九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保修
星新一
①一天,一名青年拜访了驰名画坛的 M 先生。“对不起,我不会打搅您很长时间。只是来告诉您一件对您有利且重要的事。”
②见来人低声下气、毕恭毕敬,M 先生先发制人说道:“不凑巧,我已经买了生命保险。我有别墅,健身器材也刚买。”
③“不是。我来不是为了这些事。我有办法能解决您的烦恼。”
④“我没什么烦恼。我身体健康,作品颇受欢迎,收入也很可观,不缺钱用。”“这我知道。我来不为别的,是跟您的脑瓜有关。”
⑤“你不要说得那么难听。我的脑瓜很正常。与大学教授相比,我也许智力差点,但搞艺术不靠这个。” “这我也很清楚。不是脑袋里面的问题,是关于您戴着的贝雷帽与脑袋之间的……”
⑥M 先生蹙起了眉头。他的画风细腻,而他头发却长得很粗犷,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头发。青年打开包,取出装有绿色液体的小瓶。M 先生接过小瓶,查看着标签。
⑦“我用过各种各样的生发剂,还没有遇到过能让我激动的产品,这产品的名字连听都没听说过。”“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媒体上向大众宣传过此款产品。我们只销售给特定的上层人士。”
⑧因为“上层人士”这句话,M 先生的感觉稍稍好了些。青年不失时机地开始说道:“本公司研发了与以前不同的生发产品,将毛发植物种子播种到皮肤这块田里,并获得了专利。”
⑨“有道理!这个发明我是第一次听说。仔细查看液体,里面装着无数小颗粒。这自然就是你说的毛发种子吧。兴许会有效果……”
⑩“这是担保书。头发很快就能长得毛茸茸的,而且不会马上脱落。如果一个星期后没有效果,我们就退钱。”
M 先生仔细查看了说明,有一流银行的支付担保,看来不会有假。若是如此,尝试一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那么,我就决定购买了!可是,这个价钱也太昂贵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向特定的上层人士……
一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扰了。您使用的怎样啊?”
“太好了!简直像做梦一样。虽然价格昂贵,但很值得。长出的头发都已经有一厘米了。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可是,头发呈绿色……”
“是的。因为是植物性的毛发,所以呈现绿色。不过,我们有把它染成其他颜色的专用药品,价格更加昂贵……”
“没关系!把染黑的专用药品卖给我。”
“这是担保书,如果染不上去,我们负责退回货款。”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两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搅了。您使用得怎么样啊?”
“好极了。简直像做梦一样。绿色头发染黑后比真头发还有光泽,生长得比真头发还要快。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但是按这个长势,我得不停地去理发店啊,有什么办法吗?”
“有的,就是本公司设计制作的自动理发机。因为需要配备适合个人头形和发型的零部件,价格昂贵,所以不向普通的理发店销售。”
“你是说,若是普通长势的头发,对理发店和顾客来说都是不划算的?”
“是的,不实惠。不过,您若是用我们的自动理发机,隔一天剪一次头,岂不是转眼就收回成本吗?” “我买一个。有担保吧?”
“当然,理发机明天就可以送到。”
三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搅了。使用情况怎么样啊?”
“令人叫绝。简直像做梦一样。我差点儿发出尖叫声。”“是满足而高兴的尖叫吧。”
“不!是噩梦般凄惨的尖叫。我不停地染色,不停地涂发蜡,花了钱却不知如何是好。还要用自动理发机隔天理发,很费时间,连绘画的采风旅行也去不了。收入也开始减少。这样下去,我会破产的!”
“那真可怜。”
“我想尽办法试用了各种除毛剂,全都没有效果!”“这是植物性的,所以会这样。”
“你们就没有什么办法吗?”
“本公司有经过研制并获得专利的专用除毛剂。你若使用它,保证可以除掉毛发。” “拜托了,卖给我。价钱无论多么昂贵都没问题。”
四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搅了。使用情况怎么样啊?”
“好极了。简直像做梦一样。可以把毛发除得干干净净,恢复原样,有重获新生的感觉。幸好没有破产就结束了。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
“只要您能满意,我就放心了。”
“贵公司的产品的确具有相应的效果,你应该对此很有信心吧。” “是的。那当然。”
“若是如此,今天应该没有值得你必须来的事情!”
“不!我必须来。这款自动理发机,如果你不用的话,我们可以按四分之一的价钱回收。”
“真的?那十分感谢你。头发没有了,用不着它了。眼下我正准备把它扔掉。贵公司的经营方针很有良心,多么美好简直像做梦一样!”
“是的。关于本公司周到的售后服务,我们的顾客都是这么称赞的……”
(节选自星新一《少年科幻·情感电视机》
3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保修”的内涵和作用。
31.文中的“青年”是如何让“M 先生”直到最后也称赞其公司的?
32.文中反复说到“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有何深刻含意?
33.有评论者说,星新一的创作充满“巧妙的笑料”,结合内容,请你对其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34.联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存在像“M 先生”这样的人吗?
【答案】30.“保修”是指“青年”一次次的答应“M先生”,所卖给的产品质量良好。作用:文章围绕“保修”展开故事情节,“保修”是文章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31.“青年”善于抓住“M先生”的心理,满足他的虚荣心,同时摸清了“M先生”的心理,还有“青年”能言善辩,让“M先生”一步一步落入他的圈套。 32.文章最后写到“M先生”明明头发都被清除,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应是一种彻底的失败,而画家却说到这是“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采用了讽喻的手法,揭露、讽刺了商业的诈骗和现代物质的享受的反面性,表现了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使欺诈得逞的基础,嘲讽了人性的弱点。 33.采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主题;结构上采用重复的基本程式突出文章主题。如文中每次“M先生”开门说的一句话,“了不起,好像做梦一样”“惊人的效果,科学的胜利”。而“青年”每次都会说“您能满意,我就放心了”“那么,再过一星期,我来为你保修”,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青年推销的产品药效过好,超出了预期,在解决完一个麻烦后,又会产生新的烦恼,最终“M先生”又回到了当初的状态,但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造成了一种漫画效果,结构分明,凸显中心,出乎意料而又讽刺强烈。 34.示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M 先生”这样容易被商家忽悠、购买不必要产品的人。如一些人受到“以瘦为美”的观念引导,买了一堆减肥药,报了大量的减肥课程,商家往往会和顾客签订合同,保证一定时期内达到减肥效果,可是这样的减肥却是违背身体健康的,往往容易造成反弹的效果,最终这些人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甚至危害了身体健康,还是没有达到减肥的效果。
【解析】30.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第一问:“保修”的意思是顾客购买商品后,商家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负责免费修理。根据文章第⑩段“这是担保书。头发很快就能长得毛茸茸的,而且不会马上脱落。如果一个星期后没有效果,我们就退钱。”和 段“这是担保书,如果染不上去,我们负责退回货款。”以及第 段“我买一个。有担保吧?”和第 段“当然,理发机明天就可以送到。”和第 段“本公司有经过研制并获得专利的专用除毛剂。你若使用它,保证可以除掉毛发。”和第 段“是的。关于本公司周到的售后服务,我们的顾客都是这么称赞的……”可知,“担保”指的是文中的“青年”一次次的保证所卖的产品质量有保证;
第二问:文章中的青年推销员以“保修”为理由,在成功的推销了生发剂后,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销染发剂、发蜡、自动理发机和脱毛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见标题“保养”是文章的线索,暗示了商家的售后服务和担保是一种商业套路,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第⑦段“我用过各种各样的生发剂,还没有遇到过能让我激动的产品,这产品的名字连听都没听说过。”“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媒体上向大众宣传过此款产品。我们只销售给特定的上层人士。”可知,当“M先生”对产品表示怀疑的时候,“青年”则用“上层人物”来奉承他,可见青年善于抓住M先生的心理,满足他的虚荣心;
再结合第⑩段“这是担保书。头发很快就能长得毛茸茸的,而且不会马上脱落。如果一个星期后没有效果,我们就退钱。”和第 段“我们有把它染成其他颜色的专用药品,价格更加昂贵……”和第 段“您若是用我们的自动理发机,隔一天剪一次头,岂不是转眼就收回成本吗?”和第 段“本公司有经过研制并获得专利的专用除毛剂。你若使用它,保证可以除掉毛发。”和 段“不!我必须来。这款自动理发机,如果你不用的话,我们可以按四分之一的价钱回收。”可知,“青年”摸清了“M 先生”的心理,加上能言善辩,他知道“M 先生”急于想要摆脱眼前的烦恼,就诱导他一步一步落入购买更多产品。直到最后,“M先生”还没有认识到自己上当,沉迷不醒。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3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第一次是在 段“长出的头发都已经有一厘米了。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可是,头发呈绿色”,第二次是在 段“绿色头发染黑后比真头发还有光泽,生长得比真头发还要快。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但是按这个长势,我得不停地去理发店啊”,第三次是在 段“可以把毛发除得干干净净,恢复原样,有重获新生的感觉。幸好没有破产就结束了。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这句话采用了讽喻的手法,表面看来,“M先生”一次次地解决了上一次的麻烦,可是却又产生了新的麻烦,在这种解决麻烦,又带来麻烦的循环中,明明是圈套,顾客没有上当的感受,讽刺了现代人身受商业和科技的害处,沉迷不醒。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3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
文章采用了讽刺的手法来揭示主题,结合文中 段,“本公司周到的售后服务,我们的顾客都是这么称赞的”可知,“青年”夸耀本公司的售后服务很好,其实却是在一步一步引诱顾客陷入圈套之中,“M先生”植发、染发、打发蜡,理发,不断地花了很多钱,最后一切都落空了。根据文章第⑩段“这是担保书。头发很快就能长得毛茸茸的,而且不会马上脱落。”可知,“青年”一开始声明担保产品质量,可当出现麻烦时,根据第 段“是的。因为是植物性的毛发,所以呈现绿色。不过,我们有把它染成其他颜色的专用药品,价格更加昂贵……”可知,“青年”却及时的甩锅,并且不失时机厚着脸皮一再推销产品,给“M先生”带来了经济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最后使他几乎破产,这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些不法商人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文章结构上采用了重复的基本程序,结合文章第 段“一个星期后”和第 段“两个星期后”和第 段“三个星期后”和第 段“四个星期后”可知,时间上的重复,再根据第 段 段和 段,“M先生”一直在说“太好了!简直像做梦一样。”“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根据第 段、 段、 段、 段可知,“青年”一直进门在说“对不起,打搅了。使用情况怎么样啊?”,“青年”和“M先生”两个人的对话一直在重复,很怪异荒诞,具有戏剧性,反复的基本程序,使文章具有漫画效果、喜剧效果,“青年”不觉惭愧,乐在其中,而“M先生”也不觉上当,揭露、讽刺了商业欺诈、商业推销,也嘲讽了一些虚荣心或贪占便宜的人会上当受骗。
3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我们身边存在“M 先生”这样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外观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而被各种产品和服务商家利用,最终落入无休止的消费陷阱中。他们可能因为虚荣、焦虑、或者其他原因而愿意尝试各种产品和服务,但最终却可能陷入花钱不断、效果不佳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示例:一些容易受到市场营销策略影响、缺乏对产品真实需求评估能力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能在没有充分调研和思考的情况下被高价产品的“独家定制”、“专属服务”等虚假宣传所吸引,从而购买了一系列实际上并不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他们可能会在购买了一款产品后被推销人员和广告继续引导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最终形成一种“不断升级”的购买链条。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购买多余的产品,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2023·湖北黄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豁口
刘洪文
①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老赵头就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特殊,不是送货,也不是运皮张,而是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
②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这个时候,要把粮食送进去,谈何容易?可是,游击队已经断粮几天了,老赵头心急如焚,最终还是决定冒险。
③“爬犁帮”最怕遇见松花江上的三九天。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拉爬犁的牲口,鼻孔往外喷着白汽,眼睫毛上全都挂满了霜花,汗水顺着毛往下淌,在肚皮下凝结成冰,哗啦哗啦地响。赶爬犁的小伙子们跟着爬犁跑,跑得全身透汗。
④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瞅着就要进入游击区了,可老赵头却一点也不松懈。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不停扫视着苍茫的江面。
⑤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老赵头的神情变得紧张起来,心想,这可咋办?自己安危事小,粮食进不了山事大。老赵头赶紧吆喝大家加快速度。双方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近了,爬犁再快也快不过鬼子的汽车和摩托车。老赵头心里明白,咬牙,说:“干脆,走‘龙豁口’。”
⑥一听“龙豁口”三个字,大家头皮就发麻,精神更加紧张了。
⑦所谓“龙豁口”,就是爬犁正在这冰面上行进时,脚下三尺多厚的冰面骤然裂开,裹挟着呼啸声一直向岸边延伸。人只能瞪眼看着冰面不断裂开,从一尺、两尺、三尺再到无法丈量。幽暗的湖水翻涌着从裂口冒出,像是有一条恶龙会随时从湖底蹿出来。传说是湖中的独角龙耐不住严寒,一怒之下用独角豁开冰面,所以称之为“龙豁口”。
⑧“龙豁口”不是常有,但只要遇到一次,就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爬犁帮”的人谈“龙”色变,因为不管什么车辆或者爬犁,若是掉进了“龙豁口”,那是九死一生的事。
⑨可是今天情况特殊,如果被小鬼子撞到了,同样没有好下场,老赵头只好铤而走险。于是,老赵头赶着爬犁向右侧疾驰,偏离了原来的路线,朝湖心奔去。小伙子们知道,湖心区冰薄,且有一处活水,最易形成“龙豁口”。平时大家总是尽量避开,即使路近一些也从不敢贸然前往。
⑩老赵头今天是要豁出去了。抗联的战士们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了把粮食运到战士们的手里,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
鬼子越来越近,老赵头拼命地打马飞驰。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小鬼子叫喊着让老赵头停下来,可老赵头全当听不见。小鬼子开枪了,子弹贴着头皮呼啸而过。忽听咔嚓一阵雷鸣炸响,江面的冰排豁然裂开,并且迅速向两边漾开。
老赵头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声喊道:“‘龙豁口’现身,大家小心了,跟住我!”
伴随着喊声,老赵头的爬犁左躲右闪,飞一般窜向侧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个跟着一个从“龙豁口”边缘掠过。后面的小鬼子一个个躲闪不及,绝望地喊叫着,无从应对,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和摩托车如同乌龟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终于把粮食送到战士们手里,大家这才像散了架似的,瘫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
老赵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有删改)
3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刻画老赵头细致而传神,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B.小说叙述张弛有度,送粮过程一波三折,颇有紧张感和戏剧性。
C.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升华了小说主题。
D.“爬犁帮”冒险为游击队送粮食,彰显了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
36.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与蕴含的情感)
37.小说中有多处伏笔与照应。请找出一对并简析其作用。
38.有人建议将小说的标题“龙豁口”改为“老赵头”,你认为可以吗?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答案】35.C 36.(1)把枣红马比作“一道红色的闪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马奔跑的速度之快,突出了老赵头策马疾驰的勇武,表现了老赵头给游击队送粮的急切心情和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
(2)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胜利完成任务;敌人追赶他们,掉进“龙豁口”丧命。这句话表达了老赵头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37.示例:开头“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与下文“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相照应,突出了为游击队送粮的危险,表现了老赵头等人爱护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决心。 38.示例:可以。本文记叙了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赞美了老赵头等人热爱子弟兵、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宝贵品质。以“老赵头”突出了主要人物,简洁醒目。
【解析】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C.有误,结合第③段“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标题作用
思维导图
常考题型
(1)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为题有哪些作用?
(3)文章以“××”为题,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
标题特点
(1)以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为标题,如鲁迅《藤野先生》
(2)以物为标题,如茅盾《白杨礼赞》
(3)以线索为标题,如朱自清《背影》
(4)以主题为标题,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5)以事件为标题,如莫怀戚《散步》
(6)以时间或地点为标题,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解题方法、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交代写作对象;③突出主题。
(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①呼应;②对比,强调突出。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寄托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交代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
答题角度
(1)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贯穿全文线索;暗示情节发展。
(3)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4)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课堂练习
(2024·安徽·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望天鹅
蒋冬梅
①他们很少说话,他们只听风和窗子说,听院子里的大树说,听一只鸟说,听整片林子说,听峡谷里流出的小溪喊喳。
②白天进山,没人可以说话,他就跟树说话。他从来都沉默寡言,唯独见了树才眉开眼笑。
③他一走进林子,仿佛能看见树都在欢呼雀跃。一会儿这棵树的胳膊缠住他,一会儿那根藤的手指拂过他。大树在他头顶隆隆响着说话,鸟儿说的话像碎米子一样往下掉。连一丛草都在说话,像绿色的水波在荡漾。
④他摸着一棵红松粗糙的树皮说:“使劲长吧!”去年松毛虫病来的时候,它病得可重了,现在,那些鲜嫩的松针带涩味的香气,钻进他的鼻腔,洗着他的肺。
⑤这时候,她正坐在院子里,背对着林子。她不怕飞过的蜻蜓掠一下她的头发,不怕迷路的小虫在她耳边聒噪,也不在乎蚂蚁误闯入地的裤管,一只蜘蛛降落在她的手腕上,她笑着对它说:“降落失误喽!”然后轻轻地把它抖在地上。它们都是她的伴儿,她一整天都在听它们说话,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
⑥他们搬进这幢房子有二十多年了,房子被粉刷成醒目的橘红色,像开在大山里的一朵百合花。他扯来电线,挂上灯,装上喇叭,除了这些和一部对讲机,再也没有现代化的物件了。
⑦有时他告诉她:“今天从脚上盘过了一条蛇,你不动,它就以为你是一块木头。”有时她告诉他:“野猪来过啦,顺走一些苞米。”下雨天,他们躲进屋去,担心那些淋雨的鸟儿,天晴了,院子里的稀泥地上,有几行小爪印,小鸟把他们故意撒在院中的豆粒捡去了,这有点像他们的孩子玩累了,回来抓一口食儿就又跑出去疯。
⑧他遇到过人参,小小的四品叶,在草窠里笑着。他告诉它:“要藏好了呀!”他没有留下一个记号,故意忘了它在的那个山坳。
⑨二十年没抽过烟了,有时他疲累得浑身像散了架,真想抽上一口,可压根不可能找到一点烟丝和一支打火机。秋冬的山就是一个柴堆,出了护林站的门,永远都不能有一点火星,方圆几十里,只有他们的房顶上竖着一根烟囱。
⑩他和树就像老朋友,每天互相看看,彼此都还好好的,就放心了。可是,有一天巡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人正挥着斧头在砍一棵大白桦树,他们已经砍出一道深深的伤口,新鲜的伤口里还散发着奶油味的清香。他连想都没想,一声怒喝就冲了上去,迎着那些拿着斧头的人,那些人举起闪着寒光的斧头想吓走他,可最后却被他死都不怕的气势吓退了。从那天夜里开始,他一连几天都守着大白桦树,像从前守着他生病的孩子。他老婆担心坏人伤害他,可他对她说:你见过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害怕的父母吗?后来,他老婆干脆和他一块守在大白桦树下,他不走,她也不走。
某天,路上响起一阵汽车喇叭声,他和她都明白,又有人来望天鹅峡谷看风景了。在护林站的屋子前面,一群人停下来,准备继续向望天鹅峡谷进发。那些人发出刺耳的声响,让他俩感到很害怕,害怕他们惊走了鸟儿,踩伤了野花;害怕他们扯过树的胳膊,把一个个白色泡沫饭盒挂在树枝上。
那些树好像也在收缩着,都竖着汗毛似的,连鸟都憋着不唱了。那些人不停地说着望天鹅的绮丽风景,说应该开一条大路,还说要拦住溪水,建一个水厂。他们吵闹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着,好像把整个望天鹅山脉都颤动了似的。他俩默默地听着,充满担心,再也开心不起来。
后来,来了一群孩子,那些孩子来的时候,他俩像看见树那样眉开眼笑。孩子们在林子里跑着,像那些进过他们院子的动物一样欢快。孩子们舍不得弄坏一片树叶,舍不得摘下一朵花。整片森林里仿佛能听见树叶在鼓掌,花儿跟着风的鼓点开始跳舞。
在树林的深处,一条小溪正闪着光在奔跑。他俩舒心地笑着,像孩子一样开心。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美丽的望天鹅峡谷,可他们知道,他们守着的这些树就是天鹅的羽毛,他们一直被天鹅拥在怀中。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抚摸红松的树皮 眉开眼笑
听蜻蜓、蚂蚁、小虫说话 ①
② 怒喝守树
③ 害怕担心
看见孩子欢快地奔跑 ④
2.联系语境,分析第⑧段加点词语“藏好”“故意”的妙处。
3.文章写孩子们来到望天鹅峡谷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4.护林员夫妇从来没有去过美丽的望天鹅峡谷,为何要以《望天鹅》作为标题?
(2024·湖北襄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褪色
钱春华
①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德福老汉凌晨五点出发,走到月亮升起,终于赶到了儿子大兴所在的炮兵部队。
②德福老汉一直觉得,他的大兴和大炮最相配——大兴帅气,大炮威风。一想起大兴与大炮站一块的画面,他就一身豪气,感觉不到疲惫。
③爬到山坡上,他便能看到儿子部队所在的营地了。德福老汉坐下来,打算吃一个馒头再走。朦胧月色下,有人嘴里“啰啰”地唤着,赶着一头猪出现在山坡上。
④只听那赶猪的人说:“黑花呀,你就待在这山林里,自己找草药吃,过上十天半月,我来看你。”虽然听着声音有点耳熟,德福老汉也没多想,只看了看那头猪,形销骨立的,看样子没几天活头了。不过德福老汉喂猪二十多年,经验丰富,他冲着赶猪人说:“这猪有病,但还可以救活。”
⑤赶猪人明显一顿,赶着猪快步来到德福老汉跟前,叫了一声:“阿爸!”
⑥德福老汉吓了一跳,仔细一看,这不是儿子大兴吗?他疑惑地说:“儿子啊,你怎么跟猪打上了交道呢?”
⑦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
⑧德福老汉却大声嚷嚷着:“你喂猪有什么出息?那不跟我一样吗?”
⑨大兴说:“阿爸,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啊!”
⑩他们的大声嚷嚷,惊动了营队里的人,连长和司务长跑了过来。连长说:“大兴,你不是赶猪上山了吗?怎么在这里跟人家吵上了?你们在说啥?我一句都听不懂。”
大兴忙敬了个礼,说:“报告连长,这是我阿爸,他从厦门老家来看我。”
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连长好,我们正在讨论治猪病的方法。你们看,这山上的泥土和杂草都有利于猪的康复。大兴说得对,把病猪丢到山上,让它自己吃草药和野菜,就能恢复健康。”
大兴瞥了一眼阿爸,明白阿爸还是支持自己的工作的。
德福老汉在连队里住了两天,教了儿子不少养猪的技巧,部队领导都很感谢他,最后他开开心心地回了老家。过了半个月,那只病猪真的养好了病,自动回营了,后来还被养成了“年猪”。大兴因为养猪任务完成得好,被提拔当了班长,还评上了先进个人。
第二年,大兴开始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还发明了一个让猪长得快的办法,他养的猪,只只能在一年里就长到180斤以上。到了年底,因为养猪的表现突出,大兴又立了一个三等功。
大兴复员后,回老家承包了他家附近的三座山头,种果树的同时,还进行山猪养殖。一到傍晚,三座山头的几百头猪就嗷嗷叫,等待全天最后一餐的投喂。时间久了,人们风趣地将这个情景称为“三猪鼎立”。受此启发,大兴便给自己的养殖场更名为“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
他的养猪事业红红火火,引起了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附近各村都闻风前去观摩取经。因为富有养猪经验,又擅长给猪治病,大兴先被调到镇上的畜牧所上班,又被调到县里畜牧公司,三年以后,进了市畜牧局,十年后甚至当上了副局长。
退伍二十年时,大兴邀请当年的几位战友来厦门做客。回忆起当时大兴赶病猪上山的事,连长说:“大兴啊,其实我外婆也是厦门人,我八岁前都跟着外婆住,所以我听得懂你们的话。那时你阿爸明明在责备你养猪没有出息,看到我和司务长来了,却说是在教你怎么给猪治病。你有一个好阿爸。”
大兴微笑道:“我知道您当时装作听不懂,是不想让我们尴尬。我当时也是立了志,非要在养猪这个事情上,干出名堂来。”
连长和战友们看着大兴家门上方挂着的军烈属光荣牌,问起他家有几个人参过军?
大兴说:“我祖父是红军,烈士。我阿爸因为视力不好,没能参军。但他把我送进了军营。我的女儿、儿子都参过军,退伍后,接手了我的‘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他们现在除了帮助乡亲们致富,还定期联合‘爱国拥军促进会’开展公益活动,以粮食和猪肉慰问军烈属和孤寡重病老人。我觉得通过养猪,实现了我此生最大的社会价值。阿爸过世时,也特别肯定了我的选择。”
连长说:“退伍不褪色,你做得很好。”
此时,附近那三座山头的猪又嗷嗷叫了起来,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金羊网”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5.父母总是用他们最朴素的观念看待儿女的职业选择。文中德福老汉是如何看待儿子大兴的职业选择的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6.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任选一句作答)
(1)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赏析加点词)
7.文中的大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8.文章第 段补充交代连长“听得懂厦门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9.读完本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标题展开了讨论,请你替小优阐述理由。
小翼:我认为可以将文章标题改为《大兴养猪记》,朴质而简明,写出了大兴在部队时负责养猪并学习养猪技能,在退伍后兴办养猪事业,以此回馈社会,实现了社会价值。
小优:我觉得《不褪色》作为标题更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4九年级上·安徽蚌埠·阶段练习)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礼貌
彭荆风
①从前,这一带是块临近城郊的空地,不知道从哪年起,这里有了第一座房屋,接着就一栋接一栋地盖起了许多灰色、米黄色的大楼和小屋。建房的人都想多占地,楼与楼屋与屋之间,挤得拢挨得近,如果不是还要有个通道进出,中间这条窄巷怕也不会留下。
②这天下着雨,巷道里一盏孤灯在凄迷的雨雾中闪烁,照得地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水洼忽明忽亮。
③近11点钟时,雨下得大了,哗哗啦啦地打在楼房的墙上又溅进窄巷,地上的水洼在扩大,缓缓地连成一片……
④雨雾中有团硕大的蘑菇在移动,走近前才能看清楚,青布雨伞下是父子俩。父亲身躯瘦矮,儿子却胖嘟嘟的,如果不仔细审视,还以为是一大一小俩孩子呢!
⑤儿子难耐这冷雨秋风,不愿意地说:“这么晚,你还带我来这里。”
⑥“有事。”
⑦“我冷。”
⑧“我和他们说一句话就回去。”
⑨父亲在一栋灰色楼房前站定,寻觅着那第三层从左起第五间的窗户。窗里一片漆黑。看来主人已睡下了。
⑩“还上楼去?”孩子问。
“这么早就睡了?”父亲对着那没有灯光的窗户出神。
“回去吧!”孩子拉扯着父亲。
“不。还是要告诉他们一声。”
父亲把伞移开,在雨中清了清嗓门,迸发出一声大喊:“小王——”这声音尖锐刺耳,迅速冲入高矮房屋的大小窗户。
一个正要拉窗帘入睡的女人,以为附近发生了劫案,吓得忙伸头向下张望。那左起第五间的窗户,还是帘幕低垂,没有动静。
“他们睡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雨点打在他脸上,冷飕飕的。
“不要急。”父亲又深深吸了一口雨中潮湿的空气,像气功师那样,运进丹田再回升到喉咙口,喊出了第二声,“小王——王大海!”
这喊声比刚才至少增加了十来个分贝,几个还亮着灯的窗口,像被启动了开关,同时打开了窗子,有男人女人,老翁少妇,他们愤怒惊讶地向外张望。
父亲却很为自己喊声的洪亮而得意,又加大嗓门连喊了几声:“小王——王大海,王大海——小王——我是老刘,刘……”孩子见父亲喊得威风,也急忙呐喊助威,用他那尖锐的童音喊着“小王——王叔叔——”
父子俩的呼喊唱和,一声比一声高昂,在这如峡谷般的窄巷里震荡回旋,把好多人家都吵醒了。那灰色楼房第三层的第五个窗户,终于亮起了灯光。过了一会儿,有个中年人慢吞吞地伸出头来:“是老刘?上来嘛!”
“你睡了?我就不上楼了。”下边回答。
“上来嘛! 不要紧。”
“不上来了。”
“上来嘛!”
楼上楼下这样应和着又是一声比一声高。在楼下的人这才转入正题:“我今晚来,只是告诉你一声,很对不起,明天上午我有事,不来你家做客了。”
“来嘛!”
“实在有事,不来了。”
“来嘛!”
“谢谢! 真的不来了。”
楼上的人拗不过,只好说:“那就请你改天过来坐。”
“好,一定。你请休息,你请休息。”楼下边的人拼足气力响亮回答后,才向楼上扬扬手,转身向巷口走去。
雨下得大了。孩子紧紧偎依着父亲。
父亲边走边对孩子说:“做人要讲礼貌。天再晚再下雨,也要来告诉人家一声。懂吗?”
孩子刚才站在伞外呐喊,被雨水弄糊了眼睛,茫然地没有做声。父亲却像完成了件大事,兴奋地把步子迈得大大的,踩进了水洼里也不在意。
有个人愤怒地把一块西瓜皮从楼上丢下,打在他们身后十几步处,溅得污水乱飞。
父亲回过头望了一眼。“是哪个这样不讲公德,乱扔东西。”说完,又在雨中走得飞快。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处描写雨,突出父子俩冒雨前往的不易,表现父亲注重公德。
B.孩子“茫然地没有做声”是神态描写,表现儿子不知所措的样子。
C.“雨雾中有团硕大的蘑菇在移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子俩撑着伞在雨雾中行走的形态。
D.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日常小事揭示了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主题。
11.小说第一自然段介绍“这一带”楼房拥挤、通道狭窄的情况和原因,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12.小说多次描写父子俩呼喊王大海时的情景和住户的反应,请结合全文分别概述。
1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孩子见父亲喊得威风,也急忙呐喊助威,用他那尖锐的童音喊着“小王——王叔叔——”
14.小说为什么以“礼貌”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23-24九年级上·湖南·阶段练习)
一片洁白
铁凝
①一连两年我都没有考上大学。一连两年我都没有找到工作。
②妈妈对我说:“瞧你这副迷迷瞪瞪的样儿,趁早去你二姨家住一段时间。乡村空气好,朝哪儿看都豁豁亮亮。”
③一晃几年,我没有去过二姨家。我只知道大表姐、二表姐都已出嫁,平时家里只有二姨、表妹小素和表弟小杰。
④二姨一眼就认出了我,她一边让小素给我舀水洗脸,一边自己去忙着和面,烙饼,煎腊肉。
⑤只有小杰不在家。如果我没记错,他该是十七岁了。
⑥原来姨父要退休,小杰可以去顶替。我不由想到,顶替姨父的应该是小素,她的未婚夫就在城里上班,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⑦“怎么你不去顶替姨父?”我洗完脸,坐在炕沿上问小素。
⑧“我?”小素有些吃惊地抬头看看我,然后她淡淡一笑说,“小杰合适。你听,他回来了。”
⑨随着一阵哨声,一个高个儿小伙子出现在我跟前。一绺微黄的头发软软地斜搭在前额上,加上唇边那隐约可见的柔嫩胡须,又叫人觉得称他小伙子还为时过早。可是,他的表情很有自信,俨然是一个大人,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神态。
⑩小杰有些惊奇地招呼了我一声“大表姐”,然后张口就告诉我:他就要去顶替姨父的工作了。
二姨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饭,亲自把饼卷腊肉塞到我手中。趁二姨起身盛米汤的空儿,我忽然冲小杰使了个眼色,他一下就会意了,伸手从桌子下边接过了我的饼。我又拿起一块,空着卷了起来。
“你不爱吃肉?”小素发现我的举动,问我。
“嗯……我爱吃鱼。”我有些慌乱地信口回答着。
“离这儿五里有条河,热天,人们净去捞鱼,可惜这会儿结了冰。”二姨说着把米汤分盛给我们。
他们问起了我的工作。当大家知道我还在待业时,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就沉闷起来。小杰吃完饭,把碗一推就往外走……
小杰回来了,把那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往我眼前一举。
“啊,鱼!”我嚷道。
小素赶忙把白搪瓷盆往案板上一放。“扑噜”一声,半口袋银色小鱼,连泥带水拥进盆里。小鱼满盆冲撞,叫人眼花缭乱。
“怎么弄的!”二姨追问着。显然,这半盆银色的鱼,使她也激动起来。
“在河里。”小杰故意镇静着。
我心里一阵发热,努力设想着小杰在冰上抓鱼的场面。我注意了一下他的脚,棉鞋湿透了,裤腿上也沾满了泥沙。
“快喝碗姜糖水吧。”我说。
“那是妇女们的事。”小杰说完一头扎进东里间换衣服去了。
二姨忙着点火热饭。小素把我拉到西里间说:“不喝拉倒,天生爱逞能。上炕来,咱俩说会儿话。”她说着已跨上炕去,抄起钩针,飞快地钩起白线手套。钩手套,是这里妇女们的副业:从县针织厂领回半成品,加工好以后,五双一沓捆扎整齐,再交回去。加工一沓是两毛五分钱。
小素麻利地钩着手套,工艺并不复杂。找小素要了支钩针,我也钩了起来。小杰进来了,他光脚趿拉着一双球鞋。
“躺柜里那双新棉鞋,你先穿了吧。”小素看着小杰那双冻红的脚说,然后扯条被子给小杰把脚盖住。
“我要双皮棉鞋。”小杰盖好脚,把身子往小素眼前挪了挪。
小素愣了一下,停住了钩针。“你买吧,我给你钱。”她说完,打开躺柜,拿出二十块钱塞给了小杰。
小杰接过钱转向我说:“大表姐,明天我就进城买鞋。你给我拿主意,我骑车带你。”
小素告诉我,她也要去,她是去交手套,昨晚赶出了二十沓。
初冬的原野显得沉寂,而公路上是另一番景象:各种车辆你挤我让,显得十分繁忙。
进了城,鞋很快就买好了,我们又去运输公司看了看二姨父,他说这星期回家就把要填的表给小杰带回去,小杰就可以来上班了。小杰一出大门,激动地对我说:“下次你再来,我开车送你进村。”我也激动,激动得都有点嫉妒了。
路过针织厂时,姑娘们正围在小窗口前交手套。我一眼就看见了小素,她正踮着脚尖和窗口里的收购员争执着什么,包袱突然被人从窗口里扔了出来。
“怎么回事?”小杰迎上去问她。声音之大,简直是在怒吼。
小素红着脸说:“人家说有几只不合格,所有的都不让交。”
小杰一把拽过包袱,又挤了上去。
不合格的那几只自然是我手下的产品,我心里十分难过。我们看着小杰在窗口和人家争吵。忽然,我看见小素那包袱空了,包袱皮从窗口飘了起来。小杰一手攥着那几只不合格的手套,一手攥着包袱皮的一角,跑出人群,像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到底是你,到底是你呵。”小素感激而又骄傲地望着他说。
一路上,小杰把车子骑得很稳、很慢,他脸色格外严肃,四周原野也变得分外寂静。是小杰在思索,还是大地在思索?
回到家里,二姨交给我一封信,是妈妈托人捎来的,说是工作有眉目了,叫我立刻回去。我匆匆忙忙离开了二姨家。谁知妈妈说的那个“眉目”,原来是约了几个人搭伙蘸糖葫芦。单调难熬地捅窟窿,穿串儿,蘸糖……春节前夕,我扔下工作,就走了。
一场大雪刚过,原野被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汽车好不容易才开进了运输公司。我下了车就去找小杰。
“哪个小杰?”一个围着炉子抽烟的中年人问我。
“李小杰呀,李家佐的。”我说。
“小杰没来。”
“没来?”我吃惊了,“那小素呢?小杰的姐姐。”
“小素也没来。名额空着,没人来接。”
“那小杰他……”
“当厂长啦。”
“厂长?”
“一点不假。”中年人冲我点头微笑,“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我还是没有转过弯来,也许是为小杰没来接班而遗憾吧。我走上了通往李家佐的公路,白雪在脚下格格地响着,那声音仿佛不是我踩出来的,是小杰,是一位穿皮棉鞋的年轻厂长踩出来的,我是没有这种力量的。在这种声音伴随下,我眼前总是闪现着那天交手套回来,小杰那张沉思的脸。一辆拖拉机过来了,司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一辆自行车过来了,骑车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也许那些农民几代连鞋袜都穿不上,现在却也戴起了白手套。啊,白的原野,白的手套,一片洁白。二姨的院子已经隐约可辨了……
1981年7月
15.这篇小说虽然是以我的视角来写,实际上的主人翁却是小杰与小素,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小杰做的事情 小素做的事情
我来到二姨家 ① 与我在炕上说话,钩白线手套
第二天进城 买鞋,看望二姨父 ②
春节前夕再回二姨家 ③ 成为织手套的工人
16.“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小说标题“一片洁白”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片洁白”的理解。
(2023·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岁半的旅行
周国平
①春天,朋友们集体出游,三岁半的啾啾随我们同行。十几个大人,只有她一个孩子,便成了大家宠爱的对象。
②在机场候机室,众人欣赏地围着她。阿蓝说:“你把我们都迷倒了。”红问:“怎么没倒?”阿蓝朝后仰,头发垂下。啾啾说:“头发倒下了。”阿蓝问她:“你的白马王子是谁?是不是爸爸?”她严肃地回答:“爸爸就是爸爸,爸爸本身不是白马王子。”
③我们多次在阿蓝的俏江南吃饭,啾啾最爱吃的一道菜是鸭饼。阿蓝喜欢孩子,每次看见她,总围着她转,但她显得有些矜持。红做她的工作,告诉她,阿蓝阿姨本事可大了,有好多个餐馆。她问:“阿蓝阿姨的每个餐馆里都有鸭饼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她才露出服气的神情。
④崔健戴着那顶洗白了的帽子,从帽檐下笑眯眯地看着她,问:“你叫什么名字?”她笑而不答。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她用这个方式既回敬了他的玩笑,又回答了他的问题,令他吃一惊。
⑤飞行途中,她快活极了,不停地说话和评论。机舱外,云层不厚,透过云的间隙可以看见下面的沟壑,一条略微泛红的长长的黄带子蜿蜒其间。妈妈告诉她,那是黄河。她惊呼:“妈妈你看,黄河流到云上去了!”的确,黄带子的另一端向天际甩去,被云遮住了去向。于是妈妈给她讲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讲唐朝的诗人,提到了李白。她会背《静夜思》,问妈妈:“李白还活着吗?”妈妈向她解释,李白是古代的人,很久以前活着,早就不在了。她听了,露出思考的表情,显然感觉到了时间的令人困惑。
⑥抵达成都,在一家宾馆休息和午餐。这次出游,京城一个作家是发起者,行前他给我们的说法是,成都附近一个景区的开发商是他的朋友,请我们去玩一玩,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到了以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午餐后,我们突然被招呼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我和崔健还被指名在会上发言。发言就发言吧,反正我是要说真话的,谈了中国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的破坏。崔健拒绝发言,事后他对我说,他觉得我的发言特别好。
⑦我们开会时,红带啾啾去近旁一个公园玩,在那里给她买了一只米老鼠形象的氢气球,她视为宝贝,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举在手里。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一个女服务员把她拦住了,喝令她离开,她一慌张,松开手,气球飞跑了,停留在天花板上。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我把她抱起来,向大家宣布:谁替啾啾把气球拿下来,奖一个吻。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啾啾信守诺言,给了两位勇士每人一个吻。
⑧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我确信,那必是一种伪善的、冷血的东西。
18.本文写的是一次朋友们的集体出游,为什么标题却为“三岁半的旅行”?请说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9.周国平的语言凝练又不失诗意,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
②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
20.画家刘彦说:“我向人谈国平——国平是个孩子。”请找出句子印证“国平是个孩子”这句话,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孩子性的?(第10题句子除外)
21.文章最后:“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并阐述其表现及看法。
(23-24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
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守在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③他经常守在这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2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3.第⑧段“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这句话有何深意?
2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
25.本文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3-24九年级上·黑龙江牡丹江·期末)阅读《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
尹成荣
①鲜花店前,小男孩已经站了很久。他不时地看看花店里,又看看紧紧攥在手里的几枚硬币,犹豫着,徘徊着。硬币已经被小男孩攥得潮湿,那是被手里的汗水洇湿的。
②正在这时,一个男人边打电话边朝花店走来,看到小男孩正痴痴地看着花,觉得小男孩很可爱,使调侃他道:“小伙子,我发现你在花店前站很久了,一直在看花,是想给女朋友买一来花吗?”
③男孩听了男人的话,脸微微一红,声音低低地说:“先生,我是想买花,但不是给女朋友买,我是想给我妈妈买一束花,我妈妈最喜欢红玫瑰了,可是……”男孩低下头看了看手里的几枚硬币:“我的钱不够买一束玫瑰的,哪怕买一枝也不够,妈妈今天收不到我送给她的花了。”男孩的声音有些哽咽,眼泪忍不住要掉下来。
④男人看了看表情失望无奈的男孩,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转身走进花店,对老板说:“老板,给我拿两束玫瑰,“然后付了钱,走出店外,把其中的一束给男孩:“给,把这束花送给妈妈吧!”
⑤“谢谢,谢谢您,先生,您也给妈妈买了花吗?”男孩看着男人手里另一束花,表情又感激又激动,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⑥“这束花是我送女朋友的,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最喜欢玫瑰花了。”男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激笑,仿佛此刻他的女朋友正在面前。
⑦男孩再次道了谢,捧着鲜花快步走开。男人拿着花,走向自己的车,男人边开车边看着花,笑容再次从脸上绽放开来。开了一段路,男人突然发现男孩正走在前面,他走得很快,好像在赶时间。男人把车停在男孩的身边:“小伙子,你去哪?我送你一程。”
⑧男孩上了车,告诉男人要去的地方。男人不由得愣住了,因为男孩去的地方是一个公墓。
⑨“今天是妈妈的忌日,所以我要买花送给她,我希望妈妈在天堂能收到花,感受到我对她的想念和爱,她就会开心幸福。”男孩紧紧抱着花,眼角噙着泪,嘴角缓缓露出微笑。
⑩到了墓地,男孩下了车,向男人道了谢,挥手告别。看着男孩小小的身影走向墓地,男人眼睛湿润了。就在刚才,他的妈妈给他打电话。说想他了,问他今晚能不能回去和她共进晚餐,而正忙着要给女朋友买花的他却不耐烦地挂断了妈妈的电话。虽然他没有听到妈妈对他的理想,但此时他似乎看到了妈妈那失望的眼神。
男人擦了擦眼睛,拿起电话给妈妈打了过去:“妈妈,今晚我要回家吃饭,我想吃您做的馅饼了。还有,我要送您一份您最喜欢的礼物。”男人挂断电话,遐想着刚才妈妈电话里语气的惊喜和开心,不由得嘴角上扬,看着那束鲜艳的玫瑰,自言自语道:“我和那个男孩今天买到的是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
26.阅读全文,梳理男人的心路历程。
→幸福→惊讶→
27.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男孩紧紧抱着花,眼角噙着泪,嘴角缓缓露出微笑”的表达效果。
28.本文标题“人生中最鲜艳的玫瑰”有什么作用?
29.读完文章后,小文想将本文作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联读材料,你觉得是否合适,请从内容或者主题中任选角度说明理由。
(23-24九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保修
星新一
①一天,一名青年拜访了驰名画坛的 M 先生。“对不起,我不会打搅您很长时间。只是来告诉您一件对您有利且重要的事。”
②见来人低声下气、毕恭毕敬,M 先生先发制人说道:“不凑巧,我已经买了生命保险。我有别墅,健身器材也刚买。”
③“不是。我来不是为了这些事。我有办法能解决您的烦恼。”
④“我没什么烦恼。我身体健康,作品颇受欢迎,收入也很可观,不缺钱用。”“这我知道。我来不为别的,是跟您的脑瓜有关。”
⑤“你不要说得那么难听。我的脑瓜很正常。与大学教授相比,我也许智力差点,但搞艺术不靠这个。” “这我也很清楚。不是脑袋里面的问题,是关于您戴着的贝雷帽与脑袋之间的……”
⑥M 先生蹙起了眉头。他的画风细腻,而他头发却长得很粗犷,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头发。青年打开包,取出装有绿色液体的小瓶。M 先生接过小瓶,查看着标签。
⑦“我用过各种各样的生发剂,还没有遇到过能让我激动的产品,这产品的名字连听都没听说过。”“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媒体上向大众宣传过此款产品。我们只销售给特定的上层人士。”
⑧因为“上层人士”这句话,M 先生的感觉稍稍好了些。青年不失时机地开始说道:“本公司研发了与以前不同的生发产品,将毛发植物种子播种到皮肤这块田里,并获得了专利。”
⑨“有道理!这个发明我是第一次听说。仔细查看液体,里面装着无数小颗粒。这自然就是你说的毛发种子吧。兴许会有效果……”
⑩“这是担保书。头发很快就能长得毛茸茸的,而且不会马上脱落。如果一个星期后没有效果,我们就退钱。”
M 先生仔细查看了说明,有一流银行的支付担保,看来不会有假。若是如此,尝试一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那么,我就决定购买了!可是,这个价钱也太昂贵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向特定的上层人士……
一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扰了。您使用的怎样啊?”
“太好了!简直像做梦一样。虽然价格昂贵,但很值得。长出的头发都已经有一厘米了。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可是,头发呈绿色……”
“是的。因为是植物性的毛发,所以呈现绿色。不过,我们有把它染成其他颜色的专用药品,价格更加昂贵……”
“没关系!把染黑的专用药品卖给我。”
“这是担保书,如果染不上去,我们负责退回货款。”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两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搅了。您使用得怎么样啊?”
“好极了。简直像做梦一样。绿色头发染黑后比真头发还有光泽,生长得比真头发还要快。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但是按这个长势,我得不停地去理发店啊,有什么办法吗?”
“有的,就是本公司设计制作的自动理发机。因为需要配备适合个人头形和发型的零部件,价格昂贵,所以不向普通的理发店销售。”
“你是说,若是普通长势的头发,对理发店和顾客来说都是不划算的?”
“是的,不实惠。不过,您若是用我们的自动理发机,隔一天剪一次头,岂不是转眼就收回成本吗?” “我买一个。有担保吧?”
“当然,理发机明天就可以送到。”
三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搅了。使用情况怎么样啊?”
“令人叫绝。简直像做梦一样。我差点儿发出尖叫声。”“是满足而高兴的尖叫吧。”
“不!是噩梦般凄惨的尖叫。我不停地染色,不停地涂发蜡,花了钱却不知如何是好。还要用自动理发机隔天理发,很费时间,连绘画的采风旅行也去不了。收入也开始减少。这样下去,我会破产的!”
“那真可怜。”
“我想尽办法试用了各种除毛剂,全都没有效果!”“这是植物性的,所以会这样。”
“你们就没有什么办法吗?”
“本公司有经过研制并获得专利的专用除毛剂。你若使用它,保证可以除掉毛发。” “拜托了,卖给我。价钱无论多么昂贵都没问题。”
四个星期后。
“对不起,打搅了。使用情况怎么样啊?”
“好极了。简直像做梦一样。可以把毛发除得干干净净,恢复原样,有重获新生的感觉。幸好没有破产就结束了。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
“只要您能满意,我就放心了。”
“贵公司的产品的确具有相应的效果,你应该对此很有信心吧。” “是的。那当然。”
“若是如此,今天应该没有值得你必须来的事情!”
“不!我必须来。这款自动理发机,如果你不用的话,我们可以按四分之一的价钱回收。”
“真的?那十分感谢你。头发没有了,用不着它了。眼下我正准备把它扔掉。贵公司的经营方针很有良心,多么美好简直像做梦一样!”
“是的。关于本公司周到的售后服务,我们的顾客都是这么称赞的……”
(节选自星新一《少年科幻·情感电视机》
3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保修”的内涵和作用。
31.文中的“青年”是如何让“M 先生”直到最后也称赞其公司的?
32.文中反复说到“效果惊人,这是科学的胜利”,有何深刻含意?
33.有评论者说,星新一的创作充满“巧妙的笑料”,结合内容,请你对其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34.联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存在像“M 先生”这样的人吗?
(2023·湖北黄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豁口
刘洪文
①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老赵头就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特殊,不是送货,也不是运皮张,而是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
②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这个时候,要把粮食送进去,谈何容易?可是,游击队已经断粮几天了,老赵头心急如焚,最终还是决定冒险。
③“爬犁帮”最怕遇见松花江上的三九天。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拉爬犁的牲口,鼻孔往外喷着白汽,眼睫毛上全都挂满了霜花,汗水顺着毛往下淌,在肚皮下凝结成冰,哗啦哗啦地响。赶爬犁的小伙子们跟着爬犁跑,跑得全身透汗。
④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瞅着就要进入游击区了,可老赵头却一点也不松懈。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不停扫视着苍茫的江面。
⑤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老赵头的神情变得紧张起来,心想,这可咋办?自己安危事小,粮食进不了山事大。老赵头赶紧吆喝大家加快速度。双方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近了,爬犁再快也快不过鬼子的汽车和摩托车。老赵头心里明白,咬牙,说:“干脆,走‘龙豁口’。”
⑥一听“龙豁口”三个字,大家头皮就发麻,精神更加紧张了。
⑦所谓“龙豁口”,就是爬犁正在这冰面上行进时,脚下三尺多厚的冰面骤然裂开,裹挟着呼啸声一直向岸边延伸。人只能瞪眼看着冰面不断裂开,从一尺、两尺、三尺再到无法丈量。幽暗的湖水翻涌着从裂口冒出,像是有一条恶龙会随时从湖底蹿出来。传说是湖中的独角龙耐不住严寒,一怒之下用独角豁开冰面,所以称之为“龙豁口”。
⑧“龙豁口”不是常有,但只要遇到一次,就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爬犁帮”的人谈“龙”色变,因为不管什么车辆或者爬犁,若是掉进了“龙豁口”,那是九死一生的事。
⑨可是今天情况特殊,如果被小鬼子撞到了,同样没有好下场,老赵头只好铤而走险。于是,老赵头赶着爬犁向右侧疾驰,偏离了原来的路线,朝湖心奔去。小伙子们知道,湖心区冰薄,且有一处活水,最易形成“龙豁口”。平时大家总是尽量避开,即使路近一些也从不敢贸然前往。
⑩老赵头今天是要豁出去了。抗联的战士们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了把粮食运到战士们的手里,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
鬼子越来越近,老赵头拼命地打马飞驰。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小鬼子叫喊着让老赵头停下来,可老赵头全当听不见。小鬼子开枪了,子弹贴着头皮呼啸而过。忽听咔嚓一阵雷鸣炸响,江面的冰排豁然裂开,并且迅速向两边漾开。
老赵头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声喊道:“‘龙豁口’现身,大家小心了,跟住我!”
伴随着喊声,老赵头的爬犁左躲右闪,飞一般窜向侧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个跟着一个从“龙豁口”边缘掠过。后面的小鬼子一个个躲闪不及,绝望地喊叫着,无从应对,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和摩托车如同乌龟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终于把粮食送到战士们手里,大家这才像散了架似的,瘫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
老赵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有删改)
3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刻画老赵头细致而传神,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B.小说叙述张弛有度,送粮过程一波三折,颇有紧张感和戏剧性。
C.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升华了小说主题。
D.“爬犁帮”冒险为游击队送粮食,彰显了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
36.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与蕴含的情感)
37.小说中有多处伏笔与照应。请找出一对并简析其作用。
38.有人建议将小说的标题“龙豁口”改为“老赵头”,你认为可以吗?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各题。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39.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什么。
40.“贺年片”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1.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3.有人建议将标题“30年的重量”改为“跨越时空的师生情”。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
(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
44.结合选文内容,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按提示完成。
45.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46.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7.在选文中找出与第⑧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照应有什么好处。
48.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努力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49.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 →②
50.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51.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52.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3.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2019·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瓷碗盛不下
包利民
①刚记事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个宝贵的大碗,就摆放在高高碗橱的最顶层。那碗极大,在农村叫海碗,碗外壁全是蓝青色花纹图案,看上去很美。我们这些孩子不知多少次被警告,严禁够触那只碗。那碗平时并不使用,只在年节的时候,才会摆放在饭桌的正中央,我们每人都有幸吃上几口里面的菜肴。
②年龄渐长,听家里人说,这碗是祖辈传下来的,称之为传家宝也并不为过。祖父那时就常常小心地捧着那碗细细端详,想来应该是极珍贵的,不知道多少年传下来,碗上连个缺口都没有,可见每一代人都是细心地呵护。
③渐渐地,我们惊喜地发现,蓝瓷碗竟还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有一次我生病,上吐下泻,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这个时候,祖父请出了蓝瓷碗,把捣碎的蒜汁放进去,让我喝下。那是我第一次亲手碰触这宝贝碗,竟顾不上蒜汁的辛辣,一口气全喝了下去。说来也怪,当晚就止了泻,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蓝瓷碗诸如此类的神奇事件还有许多,比如用它盛上少许酒,放里一片止痛药,把酒点燃,待药片化开后喝掉,不知治好了我们多少次的头疼、感冒。蓝瓷碗在我们的心里愈加神秘。
④后来,此碗就引起了风波,险些毁于一旦。祖父极疼爱姑姑,姑姑出嫁时,祖父曾想将此碗作为嫁妆,于是引发了家里人的强烈抗议,大家都认为这是全家共有的宝贝,谁也不能独占,除非卖了钱平分。祖父先是笑,后是气,最后当着全家人的面高高举起碗要摔掉。姑姑拼命阻拦,才抢下了宝碗,姑姑说:“我不要这碗,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就比什么都好!”于是蓝瓷碗躲过一劫,仍高居于碗橱之上。只是总见祖父盯着它,眼神中透着复杂的光。
⑤听祖父说,在动乱年代,祖父去当兵,多年不曾回来,是祖母一直保护着蓝瓷碗,不管怎样颠沛流离,都不曾离弃。祖父被批斗劳改,也是祖母护着这只碗,虽然那时家里东西大多被摔砸得稀烂,此碗却完好无损。
⑥祖母在我未出生时就已经去世,想来她应该是一个很精明且执着的女人,那些年中没有男人在身边,她拖着一家老小从关里到关外,竟不曾丢掉任何一个人,这是男人都极难做到的事。每当提起祖母时,祖父都会眯眼看着蓝瓷碗,目光里满是柔和的色彩。
⑦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要搬进县城,于是面临着分家。祖父谁都不想跟,自己单过,于是叔叔们开始讨论家产的分配事宜。实际上生活虽然比以前强了许多,却也没有什么家底,大家心之所系的,只有那蓝瓷碗。为此,叔叔们还背着祖父,拿着碗去县城里找懂行的人看了看,回来后都一脸喜色,说了些半通不通的术语,总而言之就是很值钱。只是祖父不发话,谁也不敢打这个碗的主意。
⑧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家族里的人全都聚在一起,因为祖父终于要拿出意见了。祖父手捧蓝瓷碗,缓缓看了看他的子女们,说:“这碗你们知道,是你们的妈妈留下来的,那些年她拉扯着你们走到这儿,不容易!”一提起祖母,大家的脸上全是想念,眼中都闪着泪光。祖父接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把它当成宝贝,而我也确实把它当成了宝贝。不过,今天我告诉你们,这碗其实并不值钱,它只是那个年代最平常的碗。可它的确是咱们家的宝贝,那时你们都小,可能不记得了,你们的妈,当年就是拿这个碗,一路讨饭把你们养活,把你们带过来!所以说我把它当成了宝贝,和你们想的宝贝不一样!”
⑨听了祖父的话,大家全沉默了,没有人不信祖父的话,因为祖父一生都不说谎。最后,大家擦干了脸上的泪,表示要继续保存这只碗,一直传下去,因为那是真正的宝贝!
⑩如今,蓝瓷碗仍存放在老叔的家里,依然美丽,没有裂痕。那碗虽然空空,却盛满了祖母当年的爱,和我们不尽的感恩之情。
(选自《独处之意是清欢》,有删改)
54.文章第③段写蓝瓷碗有神奇作用的目的是什么?
55.文章叙写了蓝瓷碗与祖母的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56.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57.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你们都把它当成宝贝,而我也确实把它当成了宝贝。
58.文章结尾说“蓝瓷碗盛满了”,标题却是“蓝瓷碗盛不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