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0: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先后宣布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和天然气管道设备技术禁运。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布什政府宣布撤消相关禁运措施。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A.美国放弃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B.两极对峙局面最终结束
C.亚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 D.美苏两国关系趋于缓和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苏联看作是反人道主义、“随落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美国却备受青睐,美国政府以其崇尚自由极力资助现代艺术家进行创作和举办艺术展览。这可说明,现代艺术( )
A.成为了美苏冷战的焦点 B.与苏联意识形态相冲突
C.是美国文化殖民的重要工具 D.被赋予了文化对抗功能
3.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4.1949年11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旨在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82年—1984年间,日本东芝、挪威孔斯贝格等公司却向苏联出口高端数控机床,用于提升苏联核潜艇螺旋桨的制作技术。这体现出( )
A.日本民间反美情绪高涨 B.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
C.多极化的趋势初露端倪 D.全球化冲击了固有政治格局
5.下面为1948年5月西班牙作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在欧洲议会上发表的演讲内容。材料意在说明西欧国家应该( )
必须诞生这样的欧洲,当西班牙人说“我们的夏尔特勒(法国地名)”,英国人说“我们的克拉科夫(波兰地名)”,意大利人说“我们的哥本哈根”,德国人说“我们的布鲁日(比利时地名)”……为了生存,它将具有那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欧洲发明创造性词汇:FIATTEROPA(让欧洲来干吧)
A.率先致力于经济的复兴 B.携手应对苏联威胁
C.以联合方式促共同发展 D.让渡传统国家主权
6.1945年3月,美国好莱坞布景师工会和画师工会成员开始罢工,造成近60%的在拍电影拍摄停滞。这场罢工催生了1947年《塔夫特-哈特莱法》的出炉,该法案旨在限制工会权力,还要求工会领袖宣誓不进行共产主义活动。上述事件说明( )
A.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 B.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 D.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对内政策
7.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说明( )
A.中法具有独立自主的共性 B.欧美关系已经走向对峙
C.美苏冷战加剧东西方对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大国外交
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年度外交政策报告中表示:“在当代,认为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主要是美国的事是不正常的和不可能的,其他国家的防卫和进步,必须首先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其次又是地区性的责任。”这反映了美国( )
A.遏制政策的终结 B.反对欧洲共同体成立
C.全球战略的调整 D.放弃对北约承担义务
9.下面为1948年5月西班牙作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在欧洲议会上发表的演讲内容。材料意在说明西欧国家应该( )
A.率先致力于经济的复兴 B.携手应对苏联威胁
C.以联合方式促共同发展 D.让渡传统国家主权
10.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后,提出法国应建立自身防务安全。随后法国相继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缓和同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并积极谋求独立核力量。对于法国的做法,当时的美国政府反应并不激烈。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法国积极谋求国际事务话语权 B.美法间共同利益大于矛盾分歧
C.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差异性 D.国际实力对比变化有利于美国
11.1980年,艾滋病在美国出现后,苏联和东欧国家认为“艾滋病是美国军方制造的生物武器”,暗示“美国士兵是最危险的病毒携带者”。198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部分西方科学家抛出“艾滋病自然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据此可知( )
A.西方科学家缺乏科学研究精神 B.非洲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C.美苏生物科学研究的分歧严重 D.病毒溯源成为冷战的工具
12.以下是某篇论文的参考书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序号 参考书目 作者
1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艾森豪威尔
2 《美国与“大中东”》 安维华、钱雪梅
3 《布什的战争》 鲍勃·伍德沃德
4 《中东两千年》 伯纳德·路易斯
5 《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问题》 陈天社
6 《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 程皖
7 《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 储永正
A.《美国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 B.《中东国家通史》
C.《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研究》 D.《美国对外援助—目标、方法与决策》
13.下表是二战后世界科技政策范式转变分析表(部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1945—1975年 1975—1990年 1990年至今
科技政策范式 为国防而科学 为工业而科学 为民生而科学
政策模式 高度集中军事国防 集中式工业经济 社会创新和民生科技
核心目标 国防 工业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A.社会生活的需求 B.新科技革命的开展 C.国际格局的演变 D.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14.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古巴签订经济贸易协定,给古巴大量贷款,同时购买古巴的蔗糖。古巴希望通过大量生产和出口蔗糖来积累资金;苏联希望通过进口古巴的食糖,来降低生产糖的成本,将种植甜菜的土地用来种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
A.互惠合作符合国家需求 B.控制拉美地区成为冷战焦点
C.世界形势影响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已建立
15.二战后,日本采取了吸收型的技术发展战略,大量引进技术。这些技术几乎涵盖了人类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1960—1975年的15年间,日本花费57亿美元获取了25700件先进技术,而若要自己从研制到生产则需要花费1800—2000亿美元。这体现了( )
A.经济全球化提供发展机遇 B.日本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C.技术引进开启现代化进程 D.日本残留军国主义传统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将越南问题作为外交重点——美国希望尽快撤离越南,并且要光荣地撤离。由于苏联是北越的重要武器援助国,美国希望与苏联召开峰会谈判,就越南问题达成相关共识。起初,关于美苏峰会问题的谈判主动权掌握在苏联手中,苏联不仅提出以柏林问题的解决作为谈判条件,而且重启了关于越南问题的谈判,甚至逼迫美国在越南问题的谈判中让步。为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力图利用中国来迫使北越和苏联在谈判桌上让步。中、美、苏的三角关系将本无较大关联的越南问题和峰会问题的谈判关联起来。即便北越之后发起复活节攻势,在战争继续的情况下,美苏双方妥协,依然于1972年召开莫斯科峰会。美苏峰会的召开促进了越南问题的解决。1973年1月,美越在巴黎签署协定,美军正式退出越南。美国最终完成撤军并不再干预越南形势,北越于1975年击败南越,完成了越南的统一。
———摘编自许冲《浅析尼克松政府时期美苏两国关于越南战争问题的秘密互动——以莫斯科峰会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期间美苏莫斯科峰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苏莫斯科峰会。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地区构建起针对苏联的多边联盟。美国起初也希望在亚洲建立类似的多边联盟,但因为效果不彰而不得不作罢。1950~1953年,《美泰军事援助协定》《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等双边联盟条约陆续签订。根据这些条约,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同盟国建立军事基地,将美军部署到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联合演训、共享军事情报等。1954年,美国拉拢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但是该组织未形成多边安全合作的合力,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因此,这个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依靠双边联盟实施安全战略。
——据凌胜利、王彦飞《霸权的逻辑: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多边转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中国为应对周边环境的变化,积极建立合作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积极行动越来越鲜明地以多边体系——如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等——的领导者角色行事。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中国在2003年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与东盟还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从而避免了任何用武力解决该水域中主权分歧的可能。
——据【英】罗丝玛丽·福特《中国与亚太的安全秩序:“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的美国和冷战结束后的中国在亚太安全战略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建立“亚洲版北约”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合作的意义。
18.【资本积累与工业化进程】
材料一 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在完成工业化起步的同时,往往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无业工人,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二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不足30年代的一半,贸易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盛行,经济秩序混乱……194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何二龙、孙蚌珠《土地、城乡关系及中国式工业化》
材料二
年份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一产业就人口占比(%) 人口城镇化率(%)
1952 346.0 51.0 141.8 20.9 83.5 12.46
1957 433.9 40.6 317.0 29.6 81.2 15.39
1977 950.6 29.5 1509.1 46.9 74.5 17.55
1987 3233.0 26.8 5251.6 43.6 60.0 25.32
1997 14441.9 18.3 37543.0 47.5 49.9 31.91
2007 28627.0 11.1 124799.0 48.5 40.8 45.89
2017 65467.6 7.9 334622.6 40.5 27.0 58.52
——摘编自任保平、张星星《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演进及其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工业化进程。
1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东各国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阿以冲突的不断激化。许多国家纷纷扩充军力,地区军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跃升。20世纪下半叶,伴随地区霸权的争夺和战争频发,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在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等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美国、苏联等为实现各自的战略图谋,不惜利用中东地区的内部纠纷,长期提供军事支援,开展军火贸易。在中东地区这块世界“石油宝库”上,大量国家的军火贸易采取“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巨额石油收入为中东国家采购现代化武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中东地区各种高精尖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扩散对有关国家的社会发展,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当前,海湾六国的先进武器技术几乎全部从外部引入,势必增强这些国家的对外依赖程度。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大大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使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安全环境将愈加险恶。此外,中东地区的军备扩散,特别是核军备的扩散,为恐怖活动提供了方便,对国际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
——摘编自刘正茂、岳杨《试析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东地区军备竞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东地区军备竞赛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1989年(美苏)。根据材料“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布什政府宣布撤消相关禁运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后,美苏双方通过多层次对话、签署裁减军备条约及苏联从阿富汗地区撤军等措施,体现的是在苏联妥协的前提下,美苏关系走向缓和,D项正确;减少不等于放弃遏制苏联,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对峙结束,排除B项;欧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不是亚洲,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根据材料“美国政府以其崇尚自由极力资助现代艺术家进行创作和举办艺术展览。”可知,现代艺术被苏联看作是反人道主义、“堕落艺术”,而美国却极力资助现代艺术家进行创作和举办艺术展览,结合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说明现代艺术被赋予了美苏之间的文化对抗功能,D项正确;文化对抗不是美苏冷战的焦点,排除A项;现代艺术与苏联意识形态相冲突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现代艺术是美国文化殖民的重要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48年的英国。根据材料“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及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出了西欧联盟的建议,并且要受到美国和自治领的支持,说明其意在维护英国对欧洲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属于英国建立西欧联盟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建立英国主导的西欧联盟,与美国的政治联盟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苏联对西欧的渗透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82年—1984年间,日本东芝、挪威孔斯贝格等公司却向苏联出口高端数控机床,用于提升苏联核潜艇螺旋桨的制作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即使在政治对立的背景下,也难以完全隔绝交流和合作。尽管存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但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这些障碍。这种现象表明,全球化正在改变传统的政治格局,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D项正确;本题主旨“多极化对政治格局的冲击”,而“日本民间反美情绪高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在20世纪70年,虽然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差别依然存在,B项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联的出口行为,排除B项;多极化的趋势初露端倪在20世纪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欧洲)。根据材料“当西班牙人说‘我们的夏尔特勒……’”“为了生存,它将具有那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欧洲发明创造性词汇:FIATTEROPA(让欧洲来干吧)”可知,该作家主张欧洲各国应该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以此实现更好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对经济复兴的观点,排除A项;该作家认为西欧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未体现苏联威胁,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欧国家以联合方式促共同发展,并不是放弃原有国家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1947年……该法案旨在限制工会权力,还要求工会领袖宣誓不进行共产主义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案是在冷战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冷战期间一部典型的具有浓烈反共意识形态色彩的反劳工立法,维护了大企业主和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工人运动的干预,并非干预经济,排除A项;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爆发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弊端已经显露,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法国)。根据材料“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时期,法国意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力图摆脱苏联的控制,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具有独立自主的共性,A项正确;在冷战时期,美国与欧洲处于合作时期, “欧美关系已经走向对峙”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中法两国在外交上的共性,不是东西方对立,排除C项;本题主张为“中法两国独立自主的共性”,而“中国积极开展大国外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材料“承认美国力量的有限性”“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主要是美国的事是不正常的和不可能的”,表明当时美国不愿对“世界的安全和发展”单独承担责任,而希望西方大国“共同承担责任”,这反映美国战略在经济衰退背景下全球战略的收缩,C项正确;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对苏联、中国等的“遏制”政策的终结,只是“遏制”更加灵活,方式更加多样,排除A项;美国对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持支持态度,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美国只是打算减少对北约的义务,并没有放弃对北约承担义务,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西欧)。根据材料“当西班牙人说‘我们的夏尔特勒……’‘为了生存,它将具有那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欧洲发明创造性词汇:FIATTEROPA(让欧洲来干吧)”可知,该作家主张欧洲各国应该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以此实现更好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西欧国家应该以联合方式促共同发展,未反映出对经济复兴的观点,排除A项;该作家认为西欧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未体现苏联威胁,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欧国家以联合方式促共同发展,并不是放弃原有国家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做法挑战了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地位,但美国对此作出的反应并不激烈,主要是因为美法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具有更大的共同利益,双方的矛盾分歧居于次要地位,B项正确;法国确实积极谋求国际事务话语权,但这无法解释美国的做法,对该问题的分析不全面,排除A项;美法均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一致性,排除C项;法国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做法挑战了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地位,这对美国是不利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1985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艾滋病在美国出现后,苏联和东欧国家认为“艾滋病是美国军方制造的生物武器”,可知疾病溯源成为攻击对方的方式之一,说明在两极格局对峙之下,美苏争霸采用了一切除战争以外的手段攻击对方,即病毒溯源成为冷战的工具,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科学家是否对艾滋病进行了研究,不能得出西方科学家缺乏科学研究精神,排除A项;材料知识说明艾滋病可能起源于非洲,未涉及美苏两国对非洲的争夺,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分歧不是生物学研究,而是两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与“大中东”》《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等多本参考书目涉及到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包括对约旦、以色列等国家的政策研究,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研究符合主题,C项正确;艾森豪威尔和布什等总统不是犹太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的参考书目主要是二战后的内容,不构成中东国家的通史,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涉及到美国对外援助,且对外援助也属于对外政策的一部分,该主题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5—1975年、1975—1990年、1990年至今三个阶段的科技政策范式、政策模式和核心目标各有不同,主要和当时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等国际格局演变有着密切关系,C项正确;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格局的演变,“社会生活的需求”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开展起来,但不属于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美苏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和古巴。根据材料“古巴希望通过大量生产和出口蔗糖来积累资金;苏联希望通过进口古巴的食糖,来降低生产糖的成本,将种植甜菜的土地用来种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和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古巴签订经济贸易协定,双方互通有无,古巴获得了贷款支持和蔗糖资源出口,苏联也因此降低了生产糖的成本,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获益巨大,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互惠合作符合国家需求,A项正确;冷战的焦点在欧洲,非拉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局势对外交的影响,排除C项;冷战时期,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结为一体是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形成的世界经济整体,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对技术的引进,说明经济全球化为日本发展提供了机遇,A项正确;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材料主旨为引进技术而非自身的科学研究,排除B项;一般认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在明治维新时期已经开启,排除C项;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默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材料未涉及军国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背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美国奉行尼克松主义政策;苏联在越南地位突出;大国之间的角逐;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
(2)简评:评美苏莫斯科峰会是美苏妥协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征;标志着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缓和;对于冷战时期全球的军备竞赛局势起到了缓解作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点冲突解决;对于缓解冷战期间文化冲突与误解,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苏。背景:根据材料“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将越南问题作为外交重点——美国希望尽快撤离越南,并且要光荣地撤离”“中、美、苏的三角关系将本无较大关联的越南问题和峰会问题的谈判关联起来”和所学可知,可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美国奉行尼克松主义政策、苏联在越南地位突出、大国之间的角逐及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苏。简评:根据材料“战争继续的情况下,美苏双方妥协,依然于1972年召开莫斯科峰会。美苏峰会的召开促进了越南问题的解决。”和所学可知,可从是美苏妥协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征、标志着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缓和、对于冷战时期全球的军备竞赛局势起到了缓解作用及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
17.(1)美国主要依赖双边联盟机制,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机制;美国实行结盟政策,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美国强调自身在亚太的主导权,中国则强调自身的平等性。
(2)原因:亚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立场和利益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共识;亚洲国家多为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外部大国的军事介入持谨慎态度;美国与苏联在亚洲的外交博弈。
(3)意义:有助于中国融入区域经济和政治结构,提升其国际地位;通过多边合作,中国能够更有效地与其他国家沟通和协调,处理领土争端和其他敏感问题,维护地区稳定;中国的参与还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区域合作框架,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的积极作用也能够平衡其他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促进地区多极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因此,这个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依靠双边联盟实施安全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要依赖双边联盟机制,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机制;根据材料一“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地区构建起针对苏联的多边联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结盟政策,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根据材料一“根据这些条约,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同盟国建立军事基地,将美军部署到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联合演训、共享军事情报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强调自身在亚太各国联盟的主导权,中国则强调在合作组织中的平等性。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亚洲。根据材料一“1954年,美国拉拢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立场和利益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共识;根据材料“根据这些条约,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同盟国建立军事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国家多为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外部大国的军事介入持谨慎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在亚洲的外交博弈。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亚洲。根据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积极行动越来越鲜明地以多边体系——如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等——的领导者角色行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多边合作,中国能够更有效地与其他国家沟通和协调,处理领土争端和其他敏感问题,维护地区稳定;根据材料三“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参与还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区域合作框架,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根据材料三“ 中国在2003年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积极作用也能够平衡其他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促进地区多极化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中国融入区域经济和政治结构,提升其国际地位
18.(1)特点:英美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源于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日本工业化资本依赖国外贷款,中国工业化资金靠国内积累,将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生产资料投资。
意义:降低工业化成本,提高工业化速度,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2)进程: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是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新中国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进行“一五计划”,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大幅度提高。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是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增幅迅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英、美、日本和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可得出英美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源于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据材料一“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可得出日本工业化资本依赖国外尤其是美国贷款;据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可得出中国工业化资金靠国内积累,将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生产。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将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生产”可以降低工业化成本,提高工业化速度,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准备,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据材料二中的“1952——1957年的数据”可得出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是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的史料,从发展工业的措施及影响等角度思考即可。措施如,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进行“一五计划”,影响部分结合表中关于工业的数据“141.8”“317.0”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提高,结合所学可得出,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发展的表现有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结合表中1977年的数据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大幅度提高。
据材料二中的1987——2017年的数据可得出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史料,从与发展工业相关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等角度思考即可。如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影响部分结合表中关于工业的数据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
19.(1)阿以冲突的不断激化;地区霸权的争夺和战争频发;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美苏争霸的影响;石油收入为采购武器提供保障。
(2)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强了海湾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为恐怖活动提供了方便,对国际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中东。根据材料“始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阿以冲突的不断激化……伴随地区霸权的争夺和战争频发,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在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等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得出阿以冲突的不断激化;地区霸权的争夺和战争频发;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根据材料“美国、苏联等为实现各自的战略图谋,不惜利用中东地区的内部纠纷,长期提供军事支援,开展军火贸易”得出美苏争霸的影响。根据材料“巨额石油收入为中东国家采购现代化武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得出石油收入为采购武器提供保障。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中东地区。根据材料“中东地区各种高精尖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扩散对有关国家的社会发展,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得出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根据材料“势必增强这些国家的对外依赖程度。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大大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使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安全环境将愈加险恶。此外,中东地区的军备扩散,特别是核军备的扩散,为恐怖活动提供了方便,对国际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得出增强了海湾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为恐怖活动提供了方便,对国际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