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赤壁之战司马光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字:君实
籍贯:陕西涑水,世称“涑水先生”
爵位:温国公,因此也被称为“司马温公”
谥号:文正
官至宰相、龙图阁直学士作者简介父亲司马池曾官居四品,有廉洁美名
“司马光砸缸”事迹被改编为《小儿击瓮图》,流传于开封、洛阳一带
七岁即熟读《左传》,19岁初试即中进士
四朝元老
与王安石的政治斗争失败后,退而著《资治通鉴》司马光vs.王安石生年:1019:1021
进士:19岁:21岁
恩师:宰相庞籍:副相欧阳修
学术:《资治通鉴》:“唐宋八大家”
性格:节制检点近于古板
政见:变法:守旧
官员吕诲去世,司马光为其写墓志铭,王安石将摹本挂在墙上,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
逝世:1086
资治通鉴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为作序
编年体通史
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BC403年,三家分晋)-后周世宗显德六年(AD959年,五代十国)共1362年历史
略依《左传》体例,重视外交与战争的描写
不书奇节,不取迷信,贬低变法关于赤壁之战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赤壁之战的诗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赤壁之战前的中国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混战
以赤壁之战的公元208年为今年(2014)
2002(196),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006(200),官渡之战,45岁的曹操打败“四世三公”的袁绍,统一北方
2013(207),依附于荆州牧刘表的刘备请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出山
2014(208),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南下的曹操。曹操53岁,刘备46岁
鲁肃36岁,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孙权26岁东汉十三州赤壁之战后的中国2014(208),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南下的曹操,刘备逐步占据荆州,几年后吞并四川(益州)
2016(210),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
2025(219),东吴大都督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杀守将关羽,孙刘联盟破裂
2026(220),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汉朝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宰相
2028(222),刘备进攻孙权,被陆逊(39岁)火烧连营。三国鼎立局面定型三国鼎立鲁肃-孙权:谋划前提1:荆州重要
前提2:刘表去世→三巨头
可能性1:协心可能性2:离违
措施:吊表二子,说备→
结果:孙权即遣肃行抚安图之共治曹操鲁肃-刘备:纵横突变:
应对:径迎刘备
会谈:
鲁肃:宣权旨,论事势,致殷勤 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欲投靠某路人甲
鲁肃:东吴君明,心齐,地大,兵精,粮多 路人甲靠不住
“我,子瑜友也”
结果:即共定交刘琮降,刘备败示好试探反试探示好+示强攀亲戚诸葛-孙权:结盟介绍情况:共争天下
两个选择:
1.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早绝
2.若不能,北面而事之
举田横、刘备之例
初步结果:
分析:
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1万+刘琦1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预期:破曹军,成鼎足
结果: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激将再激1.孙权“勃然”2.仍有顾虑情绪理性和战之辩
曹操写了封_________
影响:恐慌
鸽派——张昭等
①理由1政治:曹操政治正确,拒之不顺
②理由2地理:曹操占领荆州,天险半失
③理由3军事:曹操兵力众多,实力悬殊
④建议:投降
其他人反应:
鹰派——鲁肃(密谏)
①理由:投降对谁都有利,孙权除外
②建议: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结果:孙权支持鲁肃恐吓信鲁肃不说话,孙权上厕所周瑜一说孙权:决志周瑜的分析:
1.孙权的优势
①政治: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②地理: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③军事: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2.曹操的劣势
①后方未平②扬短避长
③天时不利④给养不足
⑤士兵不服水土
结论:不但要打,还能大获全胜
孙权反应:用兵之患皆冒行之砍桌明志天降大任于我啊~周瑜二说孙权:运筹周瑜再论兵势:
①曹操虚张声势
曹操中原军队十五六万,久疲
荆州降兵七八万,狐疑
②对策: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孙权:
①充分肯定周瑜鲁肃,天以赞孤
②五万兵难卒合,三万已齐备
③保证:邂逅不如意,孤当决之
结果:周瑜、程普统兵,鲁肃助画方略周瑜算无遗策
孙权用人不疑决战赤壁曹军水土不服,初战不利
黄盖献计诈降
周郎火烧赤壁
曹操败走华容布局妥当,而后北还“鼎足之形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