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一棵小桃树》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该课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棵小桃树》的作者是当代作家贾平凹,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意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本文中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暗线:“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明线、暗线两条线索交织,使小桃树和“我”建立了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托物言志显得自然,感人。
课时计划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在文中所呈现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在文中所呈现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寄托了作者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借一树茂盛的紫藤萝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从一棵小桃树身上发现不平凡的感动。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在文中所呈现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走近”小桃树
1.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中对小桃树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小桃树的语句并展开品析,做好圈点批注。
【知识链接】
品析语句的角度: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形容词、虚词……
品析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
品析句式,如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双重否定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并批注,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①勾画: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品析:“委屈”“弯了头”“紧抱”“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同时分别从动作、形体和色彩角度,写出了小桃树刚长出来时的“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的同情、怜爱之情。
教师明确:从修辞手法、推敲词语的角度进行品析。
②勾画: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学生品析:“蓄着我的梦”的小桃树终于开花了。“竟”字表现了作者对于小桃树开花的高兴和惊喜之情。
教师明确:从推敲词语的角度进行品析。
③勾画: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学生品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绘小桃树努力、坚强、不放弃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努力生长的小桃树给情绪低落的作者带来了希望。
教师明确: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品析语句。
2.结合小桃树的经历,根据例句来说一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示例:这是一棵蓄着我的梦却被我忘却的小桃树。
(学生发言)
[预设]
这是一棵被我遗忘却从土里长出来的小桃树;
这是一棵样子猥琐却让我十分高兴的小桃树;
这是一棵被猪拱了却努力支撑的小桃树;
这是一棵经受风雨却留下花苞的小桃树;
……
教师明确:“我的小桃树”贯穿文章始终,是全文的线索。这是一棵弱小、脆弱、被人遗忘、无人欣赏、经受风雨却又顽强的小桃树。
四、“读懂”小桃树
作者开篇就说“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想写下的字,其实是对小桃树情感的另一种表达。作者如果要为小桃树写下一个字,他会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课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小桃树的态度和情感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并批注,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1.勾画:⑴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学生批注:我爱小桃树,它为我蓄梦
⑵却不大相信,执着的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学生批注:爱它为我实现梦
⑶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学生批注:小桃树身上寄予着“我”的幸福
教师明确:这个字是——爱。
2.勾画:⑴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学生批注:怜惜小桃树发芽的“弱态”
⑵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天一晚又让我们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学生批注:怜惜小桃树不被人关心的命运
⑶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学生批注:怜惜它受不住风雨
教师明确:这个字是——怜。
3.勾画:⑴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学生批注:因忘记它而愧疚
⑵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呢?——学生批注:因忘记它而愧疚
教师明确:这是愧。作者对小桃树有热爱,有怜惜,有愧疚,还有感激,这样的感情复杂而深刻。
五、“比较”小桃树
1.单文本比较阅读: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棵平淡无奇的小桃树有如此特殊的感情呢?小桃树与我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试着从文中理一理“我”的成长经历。
(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勾画:⑴“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
⑵“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⑶“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教师明确:作者写小桃树历尽坎坷,被忘却,被忽略,经风雨,叙述小桃树的“身世”,同时也暗写作者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从小有梦想,但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和天真,不免失落难过。但看到风雨中坚强的小桃树,“我”也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因此,小桃树与“我”之间,小桃树是“我”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以物写人、以物喻人这就是托物言志。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以致用。
①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
②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③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
④整体把握全文,揭示所言之志。
2.多文本比较阅读:请将预习单上的《心田上的百合花》(见附件1)、《紫藤萝瀑布》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说说这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学生比较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明确指导。)
[预设]相同之处: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一棵小桃树》借小桃树表达作者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心田上的百合花》通过野百合表达了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②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紫藤萝瀑布》将紫藤萝的今昔之景进行对比突出生命的顽强,《一棵小桃树》中将小桃树与“我”进行对比表现了小桃树给“我”的精神启迪,《心田上的百合花》通过周围野草蜂鸟的不屑衬托出了野百合的坚定信念和努力坚持。
不同之处:《紫藤萝瀑布》是写景状物,借景抒怀;《一棵小桃树》是通过双线组合,明写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暗写“我”的人生经历,以物喻人;《心田上的百合花》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野百合的形象。
教师明确:三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细致且生动的描写。又各具特色,或状物抒怀,或双线组合,或拟人手法塑造形象。
六、课堂小结
一棵在风雨中顽强抗争的小桃树,给了作者坚定梦想的信心和勇气。这节课我们通过圈点勾画,多种角度品析了文中对小桃树细致而又生动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进一步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美好的生命是用来奋斗的!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作业设计
请选择生活中的一种植物,如菊、梅、松树、牡丹等等,合理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模仿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要求:
1.在有层次的描写中,运用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摹事物,恰当抒发自己的情感。
2.抓住事物的特征,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巧妙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强调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前面所学赏析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方法,能自主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学法的迁移运用,以落实掌握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在理解“小桃树”意象的丰富内涵时,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能够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致描写小桃树遭遇的句子,并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角度进行语句品析,让学生把握意象内涵的同时感受到散文语言之美。
情感是散文阅读的核心、灵魂。教学设计中通过“读懂小桃树”的环节设计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到深入理解作者与小桃树的情感关系,再到深入理解作者借小桃树抒发的感慨。不但从中深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教学设计两次比较阅读。文本内比较小桃树与“我”的经历,是为了理解作者借小桃树寄寓的“志”,明白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联系。多文本的比较阅读写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