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九章 压强
9.4 大气压强
第1课时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9.4 大气压强
课时计划
课时划分说明:本节主要包括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特殊测量、大气压的影响因素四个知识点,第一节课为保证课程完整性主要讲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第二节再补充讲解大气压的特殊测量与大气压的影响因素,故本节安排2个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即大气压的存在与大气压的测量。
9.4 大气压强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 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9.4 大气压强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即托里拆力的实验原理。
大气也有重力与流动性,那大气有没有压强呢?
液体重力
液体流动性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回顾
温故知新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熟鸡蛋被吞入瓶中。鸡蛋是被谁压进去的?
分析:瓶内气体对鸡蛋的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压入瓶中。
实验1
一、大气压强
演示实验
1.将硬塑料片平放在平口塑料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硬塑料片落下,塑料片为什么会落下?
分析:如果大气有压强,则硬塑料片上下面受压强相等,纸片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如果大气没有压强,结果相同。
实验2
一、大气压强
演示实验
2.将塑料杯装满水,仍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硬塑料片没有掉下来。塑料片是被谁拖住的?
分析:硬塑料片受重力作用,受水向下的压力作用,没有下落,必须受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只能是大气,证明大气存在压强。
实验2
一、大气压强
演示实验
现象:硬塑料片没有掉下,说明了什么?
分析:大气的压强向各个方向。
3.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2
一、大气压强
演示实验
你能用你手边的材料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吗?
一、大气压强
生活物理
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
首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一、大气压强
物理史话
抽气前
抽气后
几乎没有气体
为什么抽气后,铁球不容易拉开?
一、大气压强
讨论交流
从以上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得出了什么结论?
可见,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
大气受重力的作用
大气有流动性
一、大气压强
课堂小结
讨论:说说自动喂水器的原理?
一、大气压强
生活物理
【例题1】以下情境与大气压强无关的是( C )
C
考点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典型例题
实验四
最早测定大气压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
二、大气压的测量
实验4
物理史话
实验四
模拟: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4
二、大气压的测量
一个标准大气压 p0= 1.013×105 Pa或760mm汞柱这相当于有10 N 的压力作用在1cm2的面积上,比大象躺倒时对地面的压强还大!
讨论1:若玻璃管倾斜,液面高度会怎样变化?
讨论2:托里拆利为什么不用水来实验?
粗略计算,可取 p0= 1×105 Pa
讨论交流
二、大气压的测量
实验验证:大气能支撑起多高的水柱呢?
实验探究
实验4
二、大气压的测量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
马德堡半球实验、纸托水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等
托里拆利实验:
测大气压的值
大气压的值:
760mm汞柱=1.013×105Pa
课堂小结
二、大气压的测量
【例题2】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马德堡
C.托里拆利 D.奥托格里克
C
考点二、大气压的测量
典型例题
【例题3】在大气压等于760mmHg高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结果管内水银柱高度为740mmHg,其原因是( )
A 管子内径太小
B 管子上端有少量空气
C 管子太长
D 管子倾斜了
B
考点二、大气压的测量
典型例题
【例题4】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人为什么没被大气压扁呢?
解:F=pS=1 105pa 45m2 =4.5 106 N
由于房顶上、下表面都受到相等的大气压力的作用,上、下的压力互相平衡,所以不会把屋顶压塌。人内部外部的气压也相互平衡。
考点二、大气压的测量
典型例题
课堂小结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原因
1.大气受重力作用
2.大气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的值:
760mm汞柱=1.013×105Pa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