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15 09:42:53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二、自学指导
1、师述:你知道天上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下面我们来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书P.37的活动2.5
2、 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 比谁观察得仔细,说的实验现象多而准确
想一想 烧杯中的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有的话主要来自于哪里 ,当水蒸气
(上升/下降)在瓶口附近遇 (冷/热)时,水蒸气变为
比一比 谁能叙述一下如何做"模拟雨的实验"并演示给大家看
3、生看书,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师巡视,然后指名回答
4、师述:"雨"就是这样形成的,水蒸气变为水(液),这种现象是液化,什么叫液化 为什么要遇冷,遇热却不能液化 指名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师述:所以液化需要放热,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在标准大气压把那些物质降到表格中的温度以下就可使其液化,而打火机里的在常温下是气态,为什么能以液态出现在打火机里呢
下面我们来看
三、自学指导
1、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想一想你观察到的现象
2、生先看书然后去自己动手做实验,师巡视,指名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师评讲:我们看到了液态的乙醚,我们有没有去降低温度,那么我们是采用什么办法
使其液化的,指明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生积极地去想生活的其他的例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师评讲
【课堂练习】
1、汽化有 、 两种方式,液化有 、 两种方法。
2、戴眼镜的人从温度较低的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这是室内的 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 而附着在镜片上的。
3、居民使用的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 使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4、为什么对手吹气感到凉而哈气却感到暖和
5、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 ( )
A、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B、夏天潮湿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
C、冬天室内玻璃壁上上附着水珠 D、湿衣服晾干了
6、夏天要下雨时,水缸外壁从水面往下部分"穿裙子",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1、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课后练习】
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2课时 凝固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凝固过程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凝固时温度 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器材】铁架台 烧杯 温度计 酒精灯 铁圈及石棉网 冰 烛蜡 秒表
【教学过程】
(一)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活动三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晶体凝固的条件。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二)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2-31至图2-3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课堂练习】
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1、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课后练习】
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 4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卫生球变小
灯壁变黑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1.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课后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七、课后练习
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1课时 熔化与熔点
【教学目标】
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
结论: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凝固
多媒体演示:
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
⑵冰山
(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活动一
[提出问题]
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1)冰熔化 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 一定的温度?(有/没有)
(2)冰熔化时温度 ,烛蜡熔化时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41页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如图2-28(b)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如图2-28(a)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P42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29和图2-30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
(1)烛蜡加热后,发现 ;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 (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
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
(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活动二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 温度变化情况 有无熔点
晶体
非晶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课堂练习】
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熔化: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课后练习】
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5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教学目标
1. 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认识水污染与缺水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2. 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
  3.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增强学生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3、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活动之中。
三、教学过程
课前情景导入
课前安排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信息,从电影,电视录像、报刊、杂志、网络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
教师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取的信息,并安排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有关水资源危机的VCD光盘。
问: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缺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在非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缺乏获得安全用水的渠道。
我国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也很严重,西北、东北、华北等北方城市已经被迫每日定量、定时供水。中国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大部分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问:缺水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节水呢
问: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播放有关水污染的VCD光盘.
问:面对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讨论
讲授新课
一、 水资源危机
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污染。
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二、 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有限的淡水资源
自然界中水的资源极其丰富,据估计全世界水体总贮藏量约为13.6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咸水约占97.2%;陆地淡水占2.8%,约0.4亿立方千米。除了冰山和冰川外,可利用的淡水量还不到淡水总量的1%。天然水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三类。降水包括雨水、冰雹和雪等。降水一部分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形成地面水;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和岩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地球中分布很广泛,几乎占地球表面3/4,它充满了所有地表凹陷处。
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有一亿公顷耕地平均每公顷占有地表水资源约为26325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水污染和环境保护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是无处不在。然而,饮用水的短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虽然地球71%的表面被水覆盖,但地球上的水大约有97%是海水,2%是冰川和冰山;除此之外,空气和地壳中含有水,动、植物体内含有水,人体质量中70%是水。真正可供饮用的淡水不足地球上总水量的1%。 中国是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每年淡水总量约26000亿吨,居世界第六位。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平均占有淡水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00多个国家之后。 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物迅速发展,用水量猛增,全球水危机日益严重。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奇缺,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海水虽然不能直接饮用,但海洋是雨雪的源泉,淡水的发源地。节水和保护水资源、保护海洋、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人口的增长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自然界的水受到明显污染。全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大约20亿吨放射性废料、化学毒品、污水、废渣、化肥以及生活垃圾,给海洋带来深重的实验,其中有毒物质杀死 鱼、海鸟和海洋植物,营养物质导致海藻大量繁殖(如赤潮)而窒息其他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我国人口众多,是污水排放量较多的国家之一,近年呈上升趋势。水污染与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一样成为当代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主要水污染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种类污染物危害有毒物质酚、汞、铅、砷、碱、酸、盐类、氰化物、氟化物、有机农药、化肥、饲料、合成洗涤剂等危害生物、恶化水质、危害农业、使人慢性中毒(有的会致癌)污水生活污水,食品、造纸等工业污水消耗水中的氧,使水变黑发臭石油石油及其残渣在水面形成油膜,使水缺氧,危害水生物及海鸟类热污染热电厂及工业冷却水使水温变化,破坏生态环境放射性物质核爆炸粉尘、核反应堆废物影响鱼类生长、使生物食物链恶化面临日趋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国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了《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问:水的净化有几种方法?水净化后水质有什么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图表。
问我们学生应该为防止水污染作出哪些贡献?
教师总结学生实验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5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一、水资源危机现状
1、全球水资源危机
2、我国水资源危机
二、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1、主要原因:水的污染等。
2、污染来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及海上溢油污染事件频发等。
3、表现:水资源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生活、生产用水严重缺缺,某些水生物大量死亡或灭绝, 某些有害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如:赤潮等。
三、水资源危机的应对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如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知识的掌握要求不高,但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课后练习
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 1节 温度与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 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 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
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 -45℃读做
0℃读做
5、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
教学板书
第1节 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
定义:
单位:
温度计:
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 原理:
结构:
种类:
使用:
其他
教学反思
这课主要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以比较水的温度,引出了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二是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比较出各种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其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零下温度的读写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开始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让学生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同样一杯水,有时我们感觉到的冷热却是不一样的。手指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只靠身体的感受是无法定量的衡量冷热的。教材设计本身目的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为本课学习温度计及温度计的使用做了铺垫。
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我重点强化了对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以0摄氏度为界限,在温度计示意图上读出正确的读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生读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纠正。进过训练,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正确的读写。
在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时时,我先让学生读出的温度计的读数,然后汇报读数。然后让学生演示他是怎么读数的,学生演示后,我给学生边示范边演示,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再用PPT文件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记住只有平视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在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小组间相互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七、课后练习
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1课时 汽化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汽化的概念。
知道汽化要吸热。
知道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汽化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学习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汽化现象。
2、解释常见的汽化现象。
【学习过程】
1、蒸发
问题1:洗完的衣服中的水分要蒸发,衣服的外面先干?还是里面先干?
这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
问题2:春、夏、秋、冬任何季节洒在地面上的水都能逐渐变干。这说明蒸发发生在
问题3:打针时皮肤上抹上酒精,酒精此时会蒸发,你的感觉是什么
这说明蒸发时要 ,即蒸发吸热致冷。
(1)、蒸发的特点:蒸发发生在液体的 ,蒸发发生 ,蒸发要 ,蒸发 (填剧烈或缓慢)
认真观察上面的三幅图,图1中 的衣服先干,这说明蒸发与液体的 有关;
图2中 的裤子先干,这说明蒸发与液体的 有关。图3中 的衣服先干,这说明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 有关。
综上所述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A. B. C.

2、沸腾
(1)、水的沸腾实验
待水温升至60℃时,开始记录。每隔30秒记录1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后再记录4、5次,最后停止加热。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时间/min
水的温度/℃
沸腾前的现象
沸腾时的现象
(2)、描绘图像:
用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在右面的坐标系中将对应的点描出来,
最后把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
我们描绘出的图像就是水的沸腾图像
(3)、沸点: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水在达到 ℃时才会沸腾,而且沸腾时一直保持在这一温度。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4)、水沸腾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并对比蒸发的特点回答
水沸腾的特点:沸腾发生在液体的 ,沸腾发生在 ,沸腾要 ,沸腾 (填剧烈或缓慢)
(5)、水沸腾的条件: 。
(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我们本节课测出的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水川地区的气压比1标准大气压
想一想: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导致高原上的沸点较低,常常出现“开水”不烫手,鸡蛋煮不熟等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发生的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蒸发
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