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升华与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 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一).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3.实验室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获得低温,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______时______热的缘故。
4.用久了的电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的。
5.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5)戴眼睛的人从 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6)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二).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是100℃ B.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能沸腾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 ]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三)、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 )、合作探究:
引入: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1.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呢?
2.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酒精灯、碘、铁夹
按下面的方法实验
(1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碘,在靠近碘粒上方悬 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现象(碘的状态改变)
(2)冷却,再观察碘的状态变化,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及其外观情况,想一想 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
(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升华也需要 热,凝华也需要 热。
(2)讨论完成:下雪不冷化雪寒的道理
4.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①冬天冰冻的衣服 变干
②铁丝网上的霜:
③窗上的冰花
④用久了的灯泡壁发黑
⑤查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过程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中的结论。实验当中还发现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将整理学习内容后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本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 疑问,并主动举手提问!)
三、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当对烧瓶微微加热时,观察到碘没有 ,而是直接 ,停止加热,碘蒸气没有 ,而是直接 .
2.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 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 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3.在箱子里放卫生球用来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这一物理现象是:( )
A升华 B.汽化 C.蒸发 D.熔化
4.冬天早晨看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A.凝固而成的 B.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5.关于雨、 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6.关于霜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先液化再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7.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文章第5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学习目标】
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了解世界以及我国的;
知道水污染情况,并能为治理水污染,和节约水资;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认真看书的P(27-30)页完成下;(1)(2),;(3)(4);
1.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有:水,气候反常和人为浪费等方面。
2.水污染主要是指生活污水、工业、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水体的污
染,使水质变差而失去了使用价值。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主要的方法有:
(1)节约 (2)防治 (3)植树
4.自1992年起将世界水日定于每年的
二、合作讨论
1、物质状态的改变就称做物态的变化,其具体形式有 、 、 、 、 、 。
2、物态变化总伴随着的 转移,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中吸热的有 、 、 。
我国当前的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水资源 ;二是水 ;三是用水的极大
4、地球尽管大部分的表面被水所覆盖,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 。
5、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
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们应珍惜节约 。
6、水危机日趋严重,节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请你结合生活提一条节水建议 。
三、课堂展示、评估
四、课堂检测:
1、主要由于水被污染而产生的后果是( )
A、河中鱼虾绝迹 B、河流干涸
C、城市地表下沉 D、水土流失
2、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 )
A、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海中 B、占地球表面积的70%
C、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不到总水量的1%
3、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通过了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不得销售和使用含磷
洗衣粉。这是因为这类洗衣粉中的磷会污染( )
A、大气 B、河流、湖泊 C、食品 D、耕地
4、有的科学家曾这样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下列主要原因中,
属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是( )
①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却不富裕
②地球上淡水分布很不均匀
③水被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④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⑤浪费水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行为中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生活用水任意排放 B.使用农家肥 C.海上原油泄露 D.使用含磷洗衣粉
6、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日渐严重,地球上的水资源将逐年减少,如下现象或做法中, 不会加剧水资源危机的是 ( )
A.地球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减少
B.全球变暖,雪山顶白雪正在减少
C.生活、工业废水排入湖泊中
D.海水的大量蒸发
7、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可以活30d,若是没有水,时限便缩短为3~4d,因此水是人类生命的基本要素·如图所示是一个应急净水器.在大容器中倒人不能直接饮用的水(如泥水、海水等),将杯子放在容器中央,用塑料膜将容器口封好(容器边留一小缝隙),上面压一块石头,使塑料膜形成一个凹面。将制成的净水器放在阳光下,几小时后杯中就可收集到从塑料膜上滴下的纯净水·这种净水器主要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两种物态变化来达到净水目的的
8.右图所示为节水徽标,从节水角度看,徽标结构的设计上有哪些
寓意和含义,请相互交流谈一谈:
(1)
(2)
(3)
9、请调查学校附近的一个水体的水质情况,看看水质是否受到污染?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都有哪些?并请提出你自己的建议,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进水质
五、课堂小结与课堂反馈
通过这堂课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小结一下,第1课时 汽化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汽化的概念。
知道汽化要吸热。
知道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汽化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学习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汽化现象。
2、解释常见的汽化现象。
【学习过程】
1、蒸发
问题1:洗完的衣服中的水分要蒸发,衣服的外面先干?还是里面先干?
这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
问题2:春、夏、秋、冬任何季节洒在地面上的水都能逐渐变干。这说明蒸发发生在
问题3:打针时皮肤上抹上酒精,酒精此时会蒸发,你的感觉是什么
这说明蒸发时要 ,即蒸发吸热致冷。
(1)、蒸发的特点:蒸发发生在液体的 ,蒸发发生 ,蒸发要 ,蒸发 (填剧烈或缓慢)
认真观察上面的三幅图,图1中 的衣服先干,这说明蒸发与液体的 有关;
图2中 的裤子先干,这说明蒸发与液体的 有关。图3中 的衣服先干,这说明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 有关。
综上所述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A. B. C.
。
2、沸腾
(1)、水的沸腾实验
待水温升至60℃时,开始记录。每隔30秒记录1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后再记录4、5次,最后停止加热。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时间/min
水的温度/℃
沸腾前的现象
沸腾时的现象
(2)、描绘图像:
用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在右面的坐标系中将对应的点描出来,
最后把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
我们描绘出的图像就是水的沸腾图像
(3)、沸点: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水在达到 ℃时才会沸腾,而且沸腾时一直保持在这一温度。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4)、水沸腾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并对比蒸发的特点回答
水沸腾的特点:沸腾发生在液体的 ,沸腾发生在 ,沸腾要 ,沸腾 (填剧烈或缓慢)
(5)、水沸腾的条件: 。
(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我们本节课测出的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水川地区的气压比1标准大气压
想一想: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导致高原上的沸点较低,常常出现“开水”不烫手,鸡蛋煮不熟等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发生的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蒸发
沸腾
【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雾气,这是因为水经过了( )
A.先汽化后凝固的过程
B.先蒸发后液化的过程
C.蒸发后形成水蒸气
D.水蒸气液化成了小水珠
(2)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夏天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水珠
B.早晨出现的雾
C.冬天,室外地上的水结成的冰
D.冬天从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眼镜片上出现的水珠
(3)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变焦,这是因为 ( )
A.饺子在水中煮,温度不到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B.饺子在水中煮,温度超过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C.饺子在油中炸,温度超过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D.饺子在油中炸,温度不到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4) 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内放着盛有80OC热水的大 试管,如图1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内的水将( )
A. 升到100OC而沸腾
B. 升到100OC不能沸腾
C. 试管内水温保持80 OC不变
D. 无法确定第2课时 凝固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了解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凝固过程
【学习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凝固时温度 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学习器材】铁架台 烧杯 温度计 酒精灯 铁圈及石棉网 冰 烛蜡 秒表
【学习过程】
(一)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活动三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晶体凝固的条件。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二)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2-31至图2-3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拓展演练】
1.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 )
A.晶体 B.非晶体 C.不能确定
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4.纯水的凝固点是0℃,海水的凝固点是-2.5℃,这说明水中如果掺有食盐其凝固点会降低.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放热后温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请你帮助小华想一想,这个现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你的解释吗?
6.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第2课时 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学习过程】
一、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二、自学指导
1、师述:你知道天上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下面我们来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书P.37的活动2.5
2、 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 比谁观察得仔细,说的实验现象多而准确
想一想 烧杯中的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有的话主要来自于哪里 ,当水蒸气
(上升/下降)在瓶口附近遇 (冷/热)时,水蒸气变为
比一比 谁能叙述一下如何做"模拟雨的实验"并演示给大家看
3、生看书,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师巡视,然后指名回答
4、师述:"雨"就是这样形成的,水蒸气变为水(液),这种现象是液化,什么叫液化 为什么要遇冷,遇热却不能液化 指名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师述:所以液化需要放热,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在标准大气压把那些物质降到表格中的温度以下就可使其液化,而打火机里的在常温下是气态,为什么能以液态出现在打火机里呢
下面我们来看
三、自学指导
1、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想一想你观察到的现象
2、生先看书然后去自己动手做实验,师巡视,指名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师评讲:我们看到了液态的乙醚,我们有没有去降低温度,那么我们是采用什么办法
使其液化的,指明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生积极地去想生活的其他的例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师评讲
【自我检测】
1、汽化有 、 两种方式,液化有 、 两种方法。
2、戴眼镜的人从温度较低的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这是室内的 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 而附着在镜片上的。
3、居民使用的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 使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4、为什么对手吹气感到凉而哈气却感到暖和
5、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 ( )
A、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B、夏天潮湿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
C、冬天室内玻璃壁上上附着水珠 D、湿衣服晾干了
6、夏天要下雨时,水缸外壁从水面往下部分"穿裙子",这是怎么回事 第1课时 熔化与熔点
【学习目标】
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学习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学习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
结论: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凝固
多媒体演示:
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
⑵冰山
(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活动一
[提出问题]
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1)冰熔化 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 一定的温度?(有/没有)
(2)冰熔化时温度 ,烛蜡熔化时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41页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P42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29和图2-30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
(1)烛蜡加热后,发现 ;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 (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
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
(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活动二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 温度变化情况 有无熔点
晶体
非晶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拓展演练】
1.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不变”)的。
2.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它的大小还与______等外界条件有关。
4.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______态,在 39℃时呈______态或________态,也可能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态.
5.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第1节 温度与温度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 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 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课前预习学案】
(一)、自主预习
请根据以下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预习自测题:
1、什么是温度?
2、合作探究: “想想做做”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冰箱冷冻室温度,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完成后小组讨论:“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通过图4-1.1实验一下,感受只凭感觉来判断温度可靠吗?
3、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种类的温度计?
5、记住摄氏温度中8摄氏度和188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6、会读表“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
7、使用测量工具需先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
8、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9、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结构上和使用上有何区别?
【预习自测题】
1、____________ 叫做温度。
2、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____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所以要做到准确地判断温度,就要使用____ 。
3、实验室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制成的。生活中的温度计有____、__、____ 。还有测量人体温度的____ 。
4、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它的____ 和____ 。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 ,分度值为____ ,实验室中温度计的量程为____ 分度值为____。
5、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6、查表说明:太阳表面的温度为____ ,白炽灯灯丝的温度为____ , 水的沸点为____
7、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____ 。其作用是____
所以体温计在使用之前应____。
8、通过预习,你对哪些知识还存在疑惑?请写在这里。
【教学过程】
(一)、温度计
阅读“温度计”部分,然后进行试验:自制温度计。
试验完成后,回答: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的体积越____(选填大或小),这就 是____ 现象。
3、把手捂到温度计的液泡上,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4、看课本图4.1-8了解常见的温度计有哪些?
5、思考并讨论:如果要给我们自制的温度计刻上刻度,如何刻呢?
(二)摄氏温度
A、自学“摄氏温度”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3、通过读“小 资料”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4、你了解到了哪些生活中的温度? 你能试着把表中的空白填一下吗?
(以上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可 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B、练习:
1、18℃读作____ ,-8℃读作____。
2、摄氏温度规定:把____的温度规定为0 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的温度为100度 。然后把0和100摄氏度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____。我们的温度计的刻度就是这样刻上的。
3、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为____,地球表面最低温度为____ ,
铁的熔点为____ ,我国的最低气温为____ 。
(三)温度计的使用
A自学“温度计的使用”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量程?你会观察体温计、室温计、寒暑表的量程吗?(如课本图)
2、什么是分度值?上述三种温度计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3、如何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测量时需注意的点有哪些?为什么要注意这些?
4、对于课本上“想想议议”中所画情形,你能指出分别错在哪里吗?
(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决或有老师解决。)
B、练习
1、能否用体温计来测量开水的温度。
2、使用桌上的温度计测量桌上那杯温度较高的水的温度。(各小组长顺次到其他小组中,观察对方组的测量情况。即1组的组长到2组去,2组到3组,以此类推,12组到1组。说出所监督小组的测量错误。没有错误的小组得分。)
(四)体温计
自学体温计部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对照桌上的体 温计和普通温度计,
回答:
1、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它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使用体温计之前,你必须怎样做才能测准体温?
(以上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
【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的规律制成的。
2、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 图1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
A.-4℃ B.-8℃ . C.8℃ D. 18℃.
3、某粗心的护士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是38.8℃,仅用酒精擦拭后就给38℃和正常人测体温,则两次的体温计示数分别为____ 、____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B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C体温计每次使用之前都要放在沸水 中消毒。
D人体口腔正常温度一定是88℃.
5、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8℃.
C青州盛夏中午室外温度为38℃。
D青州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8度。
6、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他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
D读数时力求准确, 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地观察。
7、甲乙两只准确的水银温度计,甲的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两只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相同,当周围温度改变时,则( )
A甲的水银柱长度比乙的长,因此甲的读数比乙大。
B甲的水银柱长度比乙的短,但读数与乙相同。
C甲的水银柱长度比乙的长,但读数与乙相同。
D甲乙的水银柱长度变化相同,因此示数相同。
由此,你能明白体温计的液泡格外大,而内径格外细了吧。
8、自主设计:假如给你一个没有标注刻度的温度计,你用什么办法给它标上刻度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