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3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3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12:4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孔雀东南飞
并序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著名诗人、骈文家。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谥曰章。善于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 今存《徐孝穆集》6卷、《玉台新咏》10卷。
关于编者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后的一部诗歌总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共357句,1785字,小序10句,53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与《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纪实性叙事诗《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乐府简介
单击输入标题
叙事性强:叙事曲折,情节较完整,人物有个性。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武帝时,儒家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另外,汉朝时,社会并不特别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妇女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如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本篇突出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故事背景
通过序文了解故事梗概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写作缘由
汉末建安中 庐江 焦仲卿 刘氏 仲卿母 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 投水 自缢 时人伤之
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序,思考《孔雀东南飞》的作诗缘由。
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作诗原因。
(2)一“遣”一“逼”,写出了封建家长的专横,集中体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这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3)为全诗营造了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按照故事的引子、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脉络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并拟上小标题。
引子——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1)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会不相从许”:兰芝被遣。(2-6)
发展——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7-12)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愁思出门啼”:兰芝抗婚。(13-23)
高潮结局——从“府吏闻此变”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24-31)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魂化鸳鸯。(32)
脉络梳理
诗歌开头为何要写孔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①(内容)以孔雀徘徊起兴,以孔雀恋偶比喻夫妻分离,并用以暗示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顾恋之情。
②(基调) 以孔雀徘徊反顾,营造悲剧气氛,为全篇定下哀婉缠绵的基调。
③(结构)处在开头,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研读文本,赏析细节
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 便可白公姥(2) 2. 昼夜勤作息(8)
3. 我有亲父兄(12) 4.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24)
1. 何乃太区区(4)   2. 汝岂得自由(4)
3. 可怜体无比(4)   4. 再拜还入户(7)
5. 槌床便大怒(6)   6. 感君区区怀(12)
7. 共事二三年(3)   8. 大人故嫌迟(2)
古今异义
9. 守节情不移(2)   10. 处分适兄意(20)
11.承籍有宦官(17) 12.本自无教训(10)
13.汝是大家子(28) 14. 自可断来信(16)
15. 叶叶相交通(23) 16.渠会永无缘
研读文本,赏析细节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
铺陈手法,称之为“赋”。
(1)按时间顺序铺叙了刘兰芝的家教和修养。强调兰芝聪慧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礼。
(2)为下文刘兰芝“无偏斜”“无罪过”却被逐作铺垫,突出刘的无辜和委屈,暗示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思考:本段可否删去?其作用是什么?
采用铺陈的手法,详写刘兰芝离开夫家时的打扮,旨在描写她的美,为下文写“两度提亲”的情节张本;
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坚强。精心打扮,也是自尊、倔强的刘兰芝不动声色地反抗婆婆的一种方式。
(9段)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思考:本段写刘兰芝与婆婆和小姑的辞别,请你分析二者有何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刘兰芝怎样的形象特点?
 (1)与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2)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就要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至此,刘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焦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的表现。
本段极力描写太守家操办喜事的盛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极言聘金之重、聘礼之丰,喜事之豪华排场,集中反映了汉乐府诗长于铺陈的特点。(还有夸张)
(2)反衬刘兰芝不慕富贵、不移情志的品德和节操,也照应前兄“足以荣汝身”说法。
(3)以乐景衬悲情,太守家的喜与刘兰芝悲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悲剧效果。
“松柏”“梧桐”象征两人的爱情天长地久,反映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鸳鸯双飞”的结尾与开头“孔雀徘徊”的起兴呼应,这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充分表现了焦、刘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家长制的控诉。
“鸳鸯”象征了两人的悲愤与控告,写出了人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
思考:“松柏”“梧桐”象征着什么?“鸳鸯双飞”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探究一:你认为本诗中被毁灭的“美好” 东西有哪些?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腹有诗书)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
(勤劳能干)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貌美
(聪明美丽,沉着镇定)
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
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
(有修养,识大体)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善良友爱)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迎娶场面很热闹、奢华
表现兰芝貌美,不慕富贵、爱情专一
以太守家的喜反衬兰芝的悲,强化悲剧性。
运用衬托的手法
县令之子
求婚者地位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娇逸未有婚
求婚者才貌
说媒者身份
太守家迎娶的排场
太守之子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敢于抗争)
形象美
容貌美丽,精妙世无双
品质美
勤劳能干:兰芝自诉
心地善良:辞别小姑
知书达礼:拜别婆婆
精神美
聪慧自尊
果决坚强
勇于反抗
手法:铺陈,直接描写,侧面烘托 ,对比







才华美
诗书礼乐 女红
小结人物:刘兰芝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的妇女形象
(外表美)
(内在美)
探究二:有人说:这场爱情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焦仲卿的性格太过软弱 你同意吗?
焦仲卿:(放于关系中考察人物)
对待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对待母亲:
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形象。
探究二:有人说:这首南朝民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你觉得体现在什么地方?
性格原因:
刘兰芝外柔内刚,性格刚的一面与焦母性格顽固的一面冲突。
焦仲卿性情懦弱孝顺。
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婆媳矛盾。
社会原因:
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生命何其珍贵,没有爱情,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学会示弱,倔强不如随和。对待长辈尽量投其所好、避其所恶。
结婚时要认识到不仅是和自己爱的人生活,还要考虑能否与他的家人和睦共处。
没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避免。
我们当代的后世人从这首诗中获得什么借鉴呢?
启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