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19: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单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七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
课题名称 《老山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老山界》文中那些壮丽的景象,乐观的情怀,不屈的斗志,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如今的孩子几乎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冒险、挫折教育,不知道逆境教育的意义,更不懂得风吹浪打对人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所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真正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红军翻阅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重点) 2.精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精彩的段落及词句,品味语言美,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速读课文,梳理红军翻阅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精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精彩的段落及词句,品味语言美,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通过文章写作顺序概括爬老山界的经过。 感受重点语句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1、预习导学 2.作者简 介 探究一 感知内容 梳理结构 探究二 研读文章 学习精神 探究三 品味语言,揣摩妙处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纵( )队 惊惶( ) 攀( )谈 篱笆( ) 峭( )壁 骨碌( ) 包裹( ) 打颤( ) 蜷( )曲 点缀( ) 矗( )立 奔驰( ) 呜咽( ) 澎湃( ) 督( )促 马匹( ) 落( )下 灌( )输 咀嚼 ( ) 苛( )捐杂税 酣( )然入梦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老山界,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路很陡,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宽不过盈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节。 3.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困难情况战士态度走路难 难 难 难
跳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赏析自己认为写的最精彩的语段。 观看PPT zòng huáng pān lí bā qiào gū lu guǒ zhàn quán zhuì chù chí yè péng pài dū pǐ là guàn jué kē hān 了解作者背景及老山界背景 完成探究,梳理文章内容,解决重难点。 通过阅读和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以及革命传统,学习革命前辈们优良的革命传统。 探究一1.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3.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探究二意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的乐观精神,从而达成育人目标。答案见课后习题2. 探究三的设计意在引领学生赏析语言,并在这一环节中把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引领他们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结合课后三四题。
板书设计 老 山 界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分层作业设计 阅读课文第2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通读选段,写出本段的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