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静女》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静女》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5 14: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个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二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春秋》D《诗》《书》《礼》《易》《春秋》
静 女《诗经》 世界充满劳绩
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不学诗,无以言.腹有诗书气自华.静女检查预习 积累字音 邶bèi 姝shū? 隅yú? 见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 í 洵xún ?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通假字:
爱:通“ 薆”,隐藏,遮掩。(薆,草木茂盛的样子)
见:通“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怿,欢喜)
女:通“汝”,你。
归:通“馈”,赠送。
匪:通“非”,是。其:单音节形容词之前,
起强调作用,“多么”。
之:
①匪女之为美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美人之贻 调节音节,无实义。【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基本解读《静女》是一首情歌。通过对一对青年男女在城上的角楼上幽会时活泼欢快的情景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进入诗歌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
场景、事件、心理……《邶风·静女》译成一首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录如下供你参考: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只红管箫。我爱你管箫颜色鲜,我爱你管箫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
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讨论细节描写。
1、“静女”到底静不静?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
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
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 “匪其为美”吗? 2、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手法,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更能表现我对静女的热爱 .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彤管” ,乐器,买来的,不是很辛苦。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普通的小草也 “ 洵美且异 ” ,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结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小小瞬间。
* 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
静女:调皮 逗趣
男子:焦急 期待
犹豫 惆怅

*生动鲜明地表现人物性格
静女:顽皮 可爱 有情趣
男子:憨厚 淳朴 真诚 痴情  静 女
那娴静淑美的可人儿,
与我相约在城隅一角。
我如期而至却不见佳人倩影,噢,那伊人赠予的荑草啊,
还散发着她身上的香气,
沁入我的心怀。
问我为何如此痴迷?
只为那红颜醉!那娴静淑美的可人儿,
赠予我朱丹管箫。
那红润光艳的色泽,
折射出她那娇红两靥。
而那管箫的乐音,
则犹如她的歌声,
在我心底
声声脆心里踟躇徘徊,只得翘首凝眉。李珂玭心里踟躇徘徊,只得翘首凝眉。  静 女
如月光般静静流淌着的美,
多么文雅的女子啊,
到底连同她的美在哪里躲藏着呢?还有那带着野外芬芳的
白茅草,
它是如此特别而美丽。
然而,他一切闪光并非
由它,
只因赠送女子的
脉脉情意。如怒放的花朵般夺目的美,
多么美好的女子啊,
那曾从她手中接过的艳红
闪光的管箫,
仿佛跳动着她恬静的影子。
在这荡漾流动的红光中,
我醉了,醉了。杨健玲只有我独自一个心茫茫而徘徊于边城上,
在一片寂静中挠发苦苦等待。只有我独自一个心茫茫而徘徊于边城上,
在一片寂静中挠发苦苦等待。于鹄《江南曲》李清照《点绛唇》细节处宜思量《氓》《孔雀东南飞》细节回顾江南曲 (唐)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
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
暗掷金钱卜远人。
注:赛江神是唐朝风俗,人们向江神做祷告,追求幸福。
远人:远行的丈夫。
“暗掷”描摹出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只能“暗掷”的那种神情。逼真、细腻、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少妇对其丈夫的一片深情和深切思念。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
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
暗掷金钱卜远人。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袜刬chǎn:来不及穿鞋,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②金钗溜: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期写的一首诗。主人公荡罢秋千,休息时家里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诗的后半部分着重写此时少女的反应。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面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 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 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的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面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要求:①按照诗意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 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 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
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的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无端隔水抛莲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遥被人知半日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写参考镜头三: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羞惭了大半天。第 1 小题参考答案:
①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课文中代指“彤管”。
②归:通“馈”,赠送。 注意:“说”、“女”、“归”的通假用法。
③涕:眼泪。 注意:“涕”不能理解为“鼻涕”。
④贿:财物。课文中指“嫁妆”。 注意:“贿”不能理解为“贿赂”。 第 2 小题参考答案:
①见: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
见(露出)原形
②即:若即(靠近)若离
不即(靠近)不离
③尔:尔(你)虞我诈
出尔(你)反尔(你)
④爽: 屡试不爽(差错)
毫厘不爽(差错)
三幕话剧:《诗经 邶风 静女》 资料来源:网络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 ·邶风· 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
“我”:男青年阿康 扮演者:______
“她”:静女丽丽 扮演者:______
旁白:______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月儿初上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阿康和丽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 “凉风有幸,秋月无边.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腕。”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一声长叹)“不见赴约人,泪湿春衫袖”
(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儿当空 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
女:(我从怀里摸出一只红管箫,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昨天我上山亲自采的,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管草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西沉 地点:郊外 旁白:(阿康和丽丽在郊外散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阿康,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白色是云的颜色,白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丽丽 , 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康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 ,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