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遗产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遗产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4: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遗产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如图所示是我国1966 1976年出版的连环画种类数量统计情况。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出版的连环画( )
A.是以歌颂经济建设为主题的 B.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C.反映了自由创作的文化氛围 D.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
2.清末新政时期,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如同雨后春笋,相继出现。这一现象( )
A.表明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B.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文化的垄断
3.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
A.学者的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4.2013年,江苏扬州曹庄大墓出土墓志一合,发现时受地下水侵蚀严重,对志文的释读有较大的影响。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博物院,利用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制成《隋炀帝墓志》几种新图版。以之参验原石,校订墓志释文多处,并推定志尾铭辞格式。据新释读,大业十四年炀帝死后,权殡流珠堂,八月一日葬西陵,至贞观元年葬今曹庄大墓。墓志叙事,或与中晚唐文献记载炀帝由吴公台改葬雷塘一说相合。据此可知( )
A.墓志属于第一手史料,其对人物的评价客观真实可信度高
B.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助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进展
C.历史真相的获取,离不开考古实物和文献史料的双重互证
D.出土文献的释读,应当参照传世文献的记载展开合理想象
5.2004年意大利《文化与景观法典》第111条规定:“传统的合作模式中,私营部门主要负责酒店、餐馆和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相关的商店;公共部门则专注于历史建筑、公园和博物馆等。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这说明文化景观的保护( )
A.应该由私营部门主导 B.需私营部门更多参与
C.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 D.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6.1902年,面向孺童群体的《启蒙画报》于北京创刊,其宗旨为“欲合我中国千五百州县后进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机”,参考中西教育课程,设有格致、舆地、算术、动植物等栏目。据此可知,该画报( )
A.取代传统报刊成为主流 B.兼具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
C.得益于新政废除科举制 D.基于新闻救国的现实考量
7.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叶圣陶先生曾回忆道:商务的编译所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早期留美、留日回来的很多先生都在商务的编译所工作过。后来创办的几家出版业中的骨干大多是从商务出来的,还有许多印刷厂装订厂,情形也大多相同。上述材料表明商务印书馆( )
A.培养了大批出版业技术力量 B.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众化
C.推动了近代翻译活动的开展 D.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下表为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规定。 由此可见,图书馆规定的变化( )
时间 史实
1910 年 晚清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主张“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 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 年 教育部除颁布《图书馆规程》外,又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其第一条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A.体现了由服务学子向教育国民转型 B.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人才基础
C.保障了中国民众对阅读图书的需求 D.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
9.19世纪初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包含单纯的实践经验或技艺,更包含诸多与技术相关科学理论知识。诸如西欧某些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的地方工业学校,就大量开设了化学实验实习、力学、机械学、应用数学等科学理论课程。该现象( )
A.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B.使欧洲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
C.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D.标志着经济与教育开始结合
10.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繇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他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遂公盨(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围绕大禹治水史料和解释,说明( )
A.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应当以最新史料为据
B.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可以直接为进一步考证提供证据
C.应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D.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是造成对历史不同解释的主要原因
11.山西农村的一位知识分子在民国三年的日记中写道:“起阅六月二十五日(8月16日)《申报》,欧洲之战,各国纷如,将波及于我国。虽云英、法、日本谋攻青岛,而中国必大受损伤,洋人互相攻击,生命财产必大损,天盖甚恶洋人之暴虐,使其相争以毙命也。……中国现无战事,村人亦不知洋人构衅,是以坐享太平抬搁行乐也。”据此可知( )
A.反帝爱国运动影响广泛 B.近代报刊加速信息传播
C.作者认可西方物质文明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2.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抄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和15个月的时间,仅羊皮就占去书的一半成本。1470年,一位意大利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以印出300册书,而这么多书要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这种变化是由于( )
A.雕版印刷术西传 B.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械
C.印刷书的出现 D.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13.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4.下面为西汉时期几位帝王在位时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人数。(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整理)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
帝王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汉平帝
博士弟子 50人 100人 200人 1000人 3000人 7000人
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15.古代世界许多区域文明早期都有传世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它们记录了许多人们口耳相传的诗歌、传说,成为研究该地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史诗”( )
A.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是历史记载的最初形式
C.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D.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缺失
16.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喜爱收骏古玩并研究“金石”证经补史,20世纪初,知识分子希望明确本国历史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强调文物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作用,脱离证经补史的经学传统。中国文物观念的转变( )
A.推动了博物馆的诞生保护文化遗产 B.体现了历史价值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C.反映了强调文化自信应对民族危机 D.加速了中国文物研究的科技化转型
17.下表为托勒密王朝前期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三位馆长的简介。据此可知,亚历山大城图书馆( )
姓名 简介
德米特利乌斯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政治家、演说家、学者,著述包括历史、修辞、文学批评等
芝诺德图斯 语法学家、文体批评家,是第一位校订荷马史诗的人,编纂了希腊辞典
埃拉托色尼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测量地球周长的人
A.民主自由氛围日益浓厚 B.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交流的序幕
C.公众服务职能不断强化 D.有利于地中海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
18.张謇认为教育关乎国运盛衰,但“国文、历史课仅恃书籍讲解,不足以征事物;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观之处所”,同时列强“环我国门,搜求古物,我之落魄士大夫醉心金帛,不惜为之耳目,俾贩驰驱”,为此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并不断扩展。由此可知南通博物苑(  )
①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②兼顾教育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双重功能
③体现国家观念和公共意识④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19世纪60年代,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
A.国家统一加速教育转型 B.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推动教育发展 D.教育发展影响民主进程
20.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 “不许别创书院, 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 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 )
A.完善了地方的教育体系 B.消除了满汉的民族矛盾
C.强化了社会的政治认同 D.提高了基层的治理能力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社团在研究“明代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兴衰与文教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时,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元朝末年,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段基本废弃不用。明永乐时,该河段得到重修,通航条件大有改善,漕运恢复。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运河因黄河泛滥时有淤堵或冲溃。嘉靖、万历年间开凿了新的运河河道,疏通了会通河。至此,会通河段基本稳定下来。明清之交,战事频繁,运河失修。
——摘编自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迁居于此,如临清州“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济宁州“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水陆交通,泉货聚集,实京师要会之地”,“与京津江浙互通有无,可得风气之先”。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尚文尚礼之风更甚。临清州“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济宁州“士美秀有文,彬彬儒雅,……往来有亲睦之风,无暴戾恣睢之习”等。
——摘编自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增建、重建时间分布情况
朝代 洪武 建文 永乐 正统 成化 弘治 正德
数量 0 0 2 2 0 2 1
朝代 嘉靖 隆庆 万历 天启 崇祯 不详 总计
数量 15 1 8 0 0 11 42
注:明代山东新建、修复书院共96所,其中有42所分布在运河流经州县及辐射地区。——摘编自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
(1)综合上述材料,从“书院”的视角,对于该课题可以得出怎样的研究结论?请你对该结论展开说明。
(2)除“书院”外,请你为该课题再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3)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你还可以补充哪些一手史料?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年至1976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1966至1976年,我国出版的连环画种类数量基本呈上升状态,这正是因为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顺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出版的连环画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D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并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在生活都无保障的情况下很难有对于艺术的追求,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促使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相继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新图书馆运动成效明显,不代表清末新政成效显著,而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图书馆中图书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图书馆带有公共性质,并不会加强政府对文化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沈括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尽管我们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但考古资料证明,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了西夏,西夏人在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这一点可以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以及《维摩诘所说经》等实物中得到证实,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B项正确;历史学者的工作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原始材料,也有二手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对材料的不同看法,而是强调多源互证的原则,排除C项;人们也可以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利用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制成《隋炀帝墓志》几种新图版”“以之参验原石,校订墓志释文多处,并推定志尾铭辞格式”体现的是科技手段对历史研究的助推作用,B项正确;墓志铭的编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客观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二重史料证据法,排除C项;出土文献的解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非合理想象,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4年(意大利)。根据材料“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可知,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时,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私营部门的更多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私营部门的参与,非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欲合我中国千五百州县后进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机”“设有格致、舆地、算术、动植物等栏目”可知,从《启蒙画报》的宗旨和所设的科目看,兼具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B项正确;《启蒙画报》只是现代报刊的一种,它不可能取代传统报刊,排除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C项;《启蒙画报》的内容并非新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后来创办的几家出版业中的骨干大多是从商务出来的,还有许多印刷厂装订厂,情形也大多相同”可知,近代骨干大多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说明商务印书馆培养了大批出版业技术力量,A项正确;文化的大众化是指文化更多的面向民众,满足广大民众所需,材料所体现的培养出版业技术力量无法起到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众化的作用,排除B项;商务印书馆培养出版业技术力量主要从事出版业工作,与近代翻译活动无法形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商务印书馆与出版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无法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民国时期中国。材料所示为晚清和民国初年图书馆建设的相关信息,晚清时期,图书馆设立是为了“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民国初年,图书馆的设立是为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功能由服务学子向教育国民转型,A项正确;图书馆建设还不具备奠定新文化运动人才基础的巨大效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保障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说法错误,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各个阶层对材料所述图书馆建设的态度,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职业教育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A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洲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中,“开始”之说材料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也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大禹的记载有着不同的版本,说明历史研究应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C项正确;历史研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非以最新史料为据,排除A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不能作为考证依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立场方法和史料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三年(中国)。民国三年是1914年,据材料“起阅六月二十五日(8月16日)《申报》,欧洲之战,各国纷如,将波及于我国。虽云英、法、日本谋攻青岛,而中国必大受损伤,洋人互相攻击,生命财产必大损,天盖甚恶洋人之暴虐,使其相争以毙命也。……中国现无战事,村人亦不知洋人构衅,是以坐享太平抬搁行乐也。”可知,该知识分子通过《申报》知晓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波及中国,但认为中国总体无战争,山西农村还是安享太平,说明近代报刊加速信息传播,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据材料“洋人互相攻击,生命财产必大损,天盖甚恶洋人之暴虐,使其相争以毙命也”可知,该知识分子认识到列强残暴相争使战争会导致巨大的物质损失,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以印出300册书,而这么多书要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约在14世纪后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传到欧洲,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A项正确;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械是雕版印刷术西传的基础上的升级和改造,排除B项;印刷书的出现是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C项;目前公认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是1810年德国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且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7-18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欧洲国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主要和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从世界各地带回陈列品有关,D项正确;博物馆的建立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才是博物馆建立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博物馆建立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博物馆展现科学革命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自汉武帝开始,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在太学中教习儒家经典,说明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汉选官有察举、征辟、太学中选拔等多种方式,且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入仕途径的选择,排除B项;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朝“焚书坑儒”就结束了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记录了许多人们口耳相传的诗歌、传说,成为了研究该地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史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在史诗出现以前,口编口传、神话传说、结绳记事等都是早期历史记载形式,排除B项;史诗中有许多传说,其本身也具有文学性质,因此只能部分反映历史真实,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排除C项;在文字尚未出现时,史诗是口述式记录的,后来则写成文字,也即流传至今的古代史诗是通过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本身就是文字记载的一种,“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缺失”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强调文物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明确本国历史来增强国家凝聚力,因此强调文物对本国历史的象征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博物馆的诞生,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文物的历史价值,未体现审美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利用科技手段研究文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托勒密王朝前期(亚历山大城)。据材料“亚里士多德的弟子”,“编纂了希腊辞典”,“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三位馆长都与古希腊文明密切关联,有利于促进希腊文化向外传播,D项正确;仅从馆长的简介,无法得出民主自由的状况,排除A项;仅从图书馆的馆长介绍,不能得出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交流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对图书馆馆长的介绍,并未提及公众服务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材料中“为此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并不断扩展”可知兼顾了教育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双重作用。通过材料“张謇认为教育关乎国运盛衰”可知体现国家观念和公共意识,所以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是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也不能体现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据材料“1825年”“19世纪60年代”“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了给工业建设提供符合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德意志各邦对教育进行改革,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材料所述时间是在德国完成统一之前,排除A项;德国完成统一之前,并非是欧洲的科技中心,无法得出德国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民主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可知,清朝顺治前期严禁书院发展,而后期则开始重视书院,宣传儒家纲常伦理,这些变化的出现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强化政治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书院的变化,而非整个地方教育体系,排除A项;消除了满汉的民族矛盾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书院,没有体现基层治理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1.(1)明代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的兴衰直接影响书院的发展。
从空间上看,明代分布在运河区域的书院相对较多。
从时间上看,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正是政府大规模整治漕运,山东运河畅通无阻的时期;而在明初及明末的运河失修阶段,书院状况发展不佳。
运河山东段重疏后,沿岸城市繁荣,为书院的发展提供条件;交通的便利带来文化交流的区位优势;沿岸城市尚文之风浓厚。
(2)科举方面,还可以补充运河区域状元、进士数量;文化方面,文化名人在山东不同区域的分布;文学艺术作品的分布等。
(3)明代家谱;碑刻;墓志铭;时人笔记、日记;史书;档案文书;明代地方志等。
【详解】(1)结论: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京杭大运河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迁居于此”“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尚文尚礼之风更甚。临清州‘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济宁州‘士美秀有文,彬彬儒雅,……往来有亲睦之风,无暴戾恣睢之习’等”“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增建、重建时间分布情况”可知,明代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的兴衰直接影响书院的发展。
说明: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京杭大运河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迁居于此”“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尚文尚礼之风更甚。临清州‘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济宁州‘士美秀有文,彬彬儒雅,……往来有亲睦之风,无暴戾恣睢之习’等”“明代山东新建、修复书院共96所,其中有42所分布在运河流经州县及辐射地区”可知,从空间上看,明代分布在运河区域的书院相对较多。运河山东段重疏后,沿岸城市繁荣,为书院的发展提供条件;根据材料“明永乐时,该河段得到重修,通航条件大有改善,漕运恢复。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运河因黄河泛滥时有淤堵或冲溃。嘉靖、万历年间开凿了新的运河河道,疏通了会通河”“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增建、重建时间分布情况”可知,从时间上看,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正是政府大规模整治漕运,山东运河畅通无阻的时期;而在明初及明末的运河失修阶段,书院状况发展不佳。交通的便利带来文化交流的区位优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沿岸城市尚文之风浓厚。
(2)研究视角: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科技方面、文化方面等方面研究,如科举方面:可以补充运河区域状元、进士数量;文化方面:文化名人在山东不同区域的分布;文学艺术作品的分布等。
(3)史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史料包括明代家谱;碑刻;墓志铭;时人笔记、日记;史书;档案文书;明代地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