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79年,苏联制定了工业管理新举措: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5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这些举措的制定(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目性 B.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C.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2.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
3.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 B.美苏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C.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失败 D.苏联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4.1959年夏天,美国在莫斯科举行了为期6周的博览会,几乎所有的参展商品都受到了苏联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就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手持一杯美国某知名品牌的饮料,在各国记者的摄像机面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据此可知,这次博览会( )
A.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 B.促使苏联的改革重心转向工业
C.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苏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5.在1987年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十月与革命:改革在继续》的报告中,苏联领导人讲到,“我们现在越来越经常地重温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力求从这一经验中得到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切宝贵的东西”。这表明( )
A.赫鲁晓夫意图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领域逐渐发生变化
C.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体制的反思 D.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积极“向列宁请教”
6.1980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尚不知晓苏联的真实军费。直至成为总书记,他才发现每年军费高达八百多亿卢布,占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掌握真实开支的国防负责人和军工负责人提醒戈尔巴乔夫世界大战的风险,反对削减军费。这段历史反映了( )
A.利益集团依附国家体制 B.苏联极细密的情报工作
C.计划经济约束财政开支 D.美苏冷战愈发胶着激烈
7.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制定《行动纲领》(部分内容,见图)。这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 )
(1)使生产资料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即企业真正归工人和员工所有。 (2)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离。 (3)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同社会主义各国和世界进步力量结盟,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反对外来力量干涉本国事务。
A.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推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C.学习西方国家政党政治 D.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 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
9.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一批以新闻记者和非职业历史学者为主的写手,为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这导致苏联( )
A.社会科学研究百家争鸣 B.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
C.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失败 D.资本主义价值观广泛传播
10.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企业财权,并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D.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11.1968年7月16日出席华沙会议的苏、波、匈、保、东德五国领导人联名致信给捷共中央,“我们不能坐视敌对势力把你们的国家推离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引起使捷克斯洛伐克表示,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危险。这已经不仅是你们一国的事情了。”这一事件( )
A.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源自于美国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C.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独立发展 D.加速了苏东剧变和多极化趋势
12.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 )
A.体现了工业改革的盲目性 B.提高了政府各部门行政效率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仍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13.1962年苏联《经济报》载文,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所有制或大或小的发展都是从全民所有制的发展、从国民财富的增长派生出来的数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是不矛盾的”。这一文章得到苏联高层的认同。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遭到抵制 B.赫鲁晓夫改革受挫
C.物质利益原则得到重视 D.私有化正加速发展
14.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在进行改革时强调,工人自治不仅在简单再生产领域,而且扩展到扩大再生产领域;不仅在企业范围内进行,还扩大到社会各个部门;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由直接生产者取而代之。据此可以推断,这场改革( )
A.埋伏着失败的危险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意在下放经济管理权 D.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15.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 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 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 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增长率 农业产值增长率 投资额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年,苏联农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水平的118%,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14%,畜牧业产值为127%。但从1928年开始,苏联国内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到1929年4月,收购到的粮食比上年同期还要少,连莫斯科的面包供应都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心加速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便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里。“一五”计划结束时,有60%以上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主要产粮区,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比例为80%—90%。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从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时期》
材料二 1952年,民主德国工业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0%,工业优势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特征。同年,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向合作社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补贴合作社社员收入,吸引农民主动自愿加入合作社。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在农产品收购制度方面,政府采用了双重价格体系,国家规定农户每年以交售价格向国家出售一定额度的农产品,超出交售额度的农产品既可以以收购价格出售给国家,也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市场上出售。而且,在集体化期间一直保留了较高比例私有成分,甚至直到实现全盘集体化的前一年,私营比例依然超过一半以上。至1960年底,民主德国农业基本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摘编自曾哲《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及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民主德国两国农业集体化特点的异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盛顿共识”即1989年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其主张发展经济必须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采取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严格限制政府干预。在市场运作方面,私有产权是基础安排,鼓励私人自由参与市场竞争,降低边际税率,激励盈利欲望,开放国内市场。实施自由贸易,参与全球化合作竞争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竞争浮动;在政府管理方面,放松管制,国企私有化,控制财政支出,削减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宏观经济平稳。
——摘编自易娅莉《中国经济模式发展分析——基于“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和“孟买共识”的比较》
材料二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操作层面,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性资源配置模式,实现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配置方式,促进了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提高了发展效率和质量,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理顺了政企关系,探索出一条国企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路子,推进了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加快了改革进程,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开放使中国打开了大门,将自身尽快融入到世界发展之中,遵循世界经济规则,参与世界各类经济组织,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互惠共赢。中国还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并鼓励外资进入,不断降低关税壁垒,发展自由贸易。中国的改革充满着自己的智慧,也是中国自己的方案。
——摘编自韩利《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路径、战略与精神标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共识”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华盛顿共识”相比中国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归纳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智慧方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79年苏联。给企业经营活动较大的余地、促进技术改造、给予科技人员必要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职工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所述改革措施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而非具有盲目性,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改革举措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说法绝对,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至1962年(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在这一时期,美国调整了其经济遏制战略,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开始积极寻求扩大东西方贸易关系,以便为苏联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获得技术和资金,D项正确;A项并非苏联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与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排除B项;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主要是为了获得资金技术,并不是炫耀本国石油产能,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由“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陷于停滞,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矛盾激化,反映了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A项正确;虽然苏联经济存在问题,但此时期苏联的经济并没有被“拖垮”,且导致材料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苏联经济的情况并非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而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活力受到压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领导人对美国某知名品牌饮料很满意,侧面反映出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重心已经转向工业,排除B项;博览会不能改善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C项;高度互补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87年(苏联)。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87年属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十月革命70周年重温新经济政策是指列宁实行的经济政策,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向“列宁请教”,D项正确;材料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的内容是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领域,排除B项;材料反映戈尔巴乔夫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苏联)。材料中苏联的国防和军工负责人明白真实的军费开支巨大,仍以防范世界大战的理由反对削减军费,因为削减军费会使本集团利益受损,由此体现利益集团依附于国家体制之上,A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的军费情况,与情报工作细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苏联国家体制下的受益集团反对削减军费,无法体现计划经济对财政开支的约束作用,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较之前趋于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捷克斯洛伐克探寻社会发展的道路,同时力图摆脱苏联控制,走对立发展的道路,D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国家学习,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东欧)。据材料“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及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欧国家在探寻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苏联模式,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所以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东欧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并非冷战的负面影响,排除B项;苏联解体前,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是西欧国家,排除C项;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自己国家内部的改革,与华约组织内部联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知这种行为并不利于人们了解真实的苏联,容易使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对苏联的影响,并非百家争鸣,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排除C项;材料涉及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没有涉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企业财权,并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知,二战后南斯拉夫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将权力下放到地方有助于提高地方自主权,工人管理工厂有助于提升企业活力,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改善民众生活,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B项正确;战后南斯拉夫实行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且“秩序混乱”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南斯拉夫没有照搬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东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开始改革,受到了苏、波、匈、保、东德五国的干预,因此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独立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A项;美国对东欧的和平演变属于客观因素,且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和多极化趋势明显,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苏联)。据材料可知,改革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企业只不过由中央政府管理划为地方政府管理,仍受制于国家部门僵化管理,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改革的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政府管理企业部门的改革,排除B项;改革后的企业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控,并未扩大企业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的苏联。据题意可知,1962年苏联高层认为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并不矛盾,这就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说明物质利益原则得到了一定的重视,C项正确;1962年的苏联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抵制,排除A项;认同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不矛盾,这并不代表赫鲁晓夫改革受挫,排除B项;当时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私有化并没有加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据本题材料“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由直接生产者取而代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强调工人自治,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由直接生产者取而代之,这种做法忽视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埋伏着失败的危险,A项正确;南斯拉夫的改革强调工人自治,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忽视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场改革不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排除B项;南斯拉夫的改革强调的是工人自治,而不是为了下放经济管理权,下放经济管理权是为调动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苏联在此之前已开展赫鲁晓夫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据材料“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可知,即肯定了苏联政治的积极影响,又指出其后期的局限,较为整体的建构了苏联的历史,C项正确;材料认为苏联模式后期僵化和保守,没有全面肯定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全盘否定苏联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共同政策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
【详解】(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0—1960年、二战以来的美国、苏联。第一问共同政策因素,由材料“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及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者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至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1—1990年时期苏联正处于斯大林模式后期,这时期随着苏联改革陷入困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导致这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这时期苏联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等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
17.(1)苏联农业水平的恢复;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领导人对形势的认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2)同:都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体现政府主导作用)都重视群众的力量;都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都基本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异:苏联——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带有强烈的强制性;粮食收购过程中排斥市场;实现的方式相对单一。民主德国——建立在工业化实现基础上;强制与自愿相结合;过程中农产品收购利用市场;政府多种方式引导。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原因:根据材料一“ 1926年,苏联农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水平的118%,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14%,畜牧业产值为127%。”可知,苏联农业水平的恢复;根据材料一“到1929年4月,收购到的粮食比上年同期还要少,连莫斯科的面包供应都出现了问题。”可知,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心加速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便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里。”可知,领导人对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一“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可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52年(苏联、民主德国)。同: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心加速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便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里。”和材料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向合作社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补贴合作社社员收入,吸引农民主动自愿加入合作社。”可知,都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或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一“有60%以上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主要产粮区,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比例为80%—90%。”和材料二“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可知,都重视群众的力量;从结果的角度分析可知,都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或都基本实现了全盘集体化。异: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苏联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带有强烈的强制性;从实施的过程中可知,粮食收购过程中排斥市场,实现的方式相对单一。根据材料二“同年,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可知,民主德国建立在工业化实现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二“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可知,强制与自愿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在农产品收购制度方面,政府采用了双重价格体系,国家规定农户每年以交售价格向国家出售一定额度的农产品,超出交售额度的农产品既可以以收购价格出售给国家,也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市场上出售。”可知,过程中农产品收购利用市场;根据材料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向合作社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补贴合作社社员收入,吸引农民主动自愿加入合作社。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可知从方式上,政府多种方式引导。
18.(1)背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东欧剧变;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困境;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新自由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扩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方案:国家顶层设计;试验机制;理论创新;改革开放;走特色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9年(世界)。背景:据材料一“‘华盛顿共识’即1989年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80年代在拉丁美洲国家发生了一次债务危机,这是材料所述“华盛顿共识”提出的重要背景;1989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相对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新自由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可归纳为,这时期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困境,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促进社会主义阵营秩序的混乱,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这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扩大。
(2)本题是比较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9年(世界)与1992年(中国)。不同之处:据材料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材料“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可得出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根据材料“实现互惠共赢”可得出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根据材料“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可得出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根据材料“中国还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并鼓励外资进入,不断降低关税壁垒,发展自由贸易”可得出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如国家顶层设计、试验机制、理论创新、改革开放、走特色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
19.(1)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
(2)举措: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历史作用: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答出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中“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私人生产受益”等,可得出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等联系所学,可得出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联系所学,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可得出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根据材料“发放预购定金”“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等,可得出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扶持;根据材料“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可知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根据材料“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等,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根据材料“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