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5: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2.11世纪的西欧,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西欧的许多地方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甚至大学,开设文法和计算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由此可见,世俗学校和大学大量创办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统治的衰落 B.城市自治的发展 C.民族迁徙的推动 D.文艺复兴的兴起
3.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和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此外,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由此推知,大津巴布韦( )
A.与欧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社会经济结构多元
C.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 D.商业水平超过农业
4.“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这说明( )
A.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B.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
C.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D.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5.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商人在从事陆上贸易和海上贸易过程中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下列技术文化交流与阿拉伯人有关的是( )
A.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B.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
C.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朝鲜 D.玉米和甘薯种植技术传入欧洲
6.阿兹特克人能把1200多种植物予以分类,能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
A.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 B.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
C.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
7.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颁布教谕禁止神职人员向政府缴税,但法王腓力四世仍向教会征税。而且在1303年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法国人克莱芒五世移居法国阿维农,连他在内的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因”。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王权扩张趋势明显 B.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8.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五年后彻底征服英格兰。1086年8月,威廉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由此在英国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威廉的这一做法( )
A.实现了英国的统一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导致了封君封臣制的瓦解
9.从13世纪后期开始,牛津城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存在的优势,并斥巨资保证大学机构的正常运行。同时,牛津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律师对商业矛盾的解决。因此,庄园主、城市商人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人士都乐意将孩子送往牛津大学接受教育。这反映出( )
A.大学得到了政府支持 B.牛津大学已成为一流大学
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 D.经济发展使人们观念更新
10.13世纪欧洲庄园的经营花费很少,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庄园内部的人力和物力。芦苇可以盖房,桦树可以充作各种用途的木料,鱔鱼可以抵偿帮工的工资,庄园的内部维修也主要使用佃户劳力。这表明当时的庄园经济( )
A.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投资
C.保持着自然经济的属性 D.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1.印加帝国修筑了两条主干道: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这可用于印证印加帝国( )
A.中央权力分散 B.道路网络发达 C.工业技术高超 D.统治疆域广阔
12.朝鲜新罗王国建立后,实行丁田制,将国家占有的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保证农民有地可耕。据此可知,丁田制( )
A.巩固了新罗王国的统治 B.限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保证了财政收入
13.《现代欧洲史》历史丛书的首卷将1460年作为“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 1460年至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作者高度关注( )
A.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社会变革的关系 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
C.技术、观念与西方社会变革间的关联 D.东方科技传入与西方社会演进的关系
1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版图宛如一件由小王国和公国、侯国,边境贵族领地所织成的百衲衣。它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没有一位世俗的或宗教领袖能够一统欧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庄园和农奴制度 B.基督教的统治 C.城市赢得自治权 D.封君封臣制度
15.研究拜占庭文化的学者普遍存在困惑,即很难概括出其核心价值。其文化既带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因素,又具有古代希腊文化的因子。他们既没有纯粹的基督信仰,也没有压倒一切的安拉崇拜。这( )
A.深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 B.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
C.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 D.彰显了近代文化的演变倾向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据史料描述,在春秋时代,游牧于中亚一带的斯基泰人已视中国丝绸为宝物,波斯统治者把丝绸当作“皇帝宫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么,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 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欧洲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普通玛雅农民,无法读懂那些文字和史书。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但余晖至今仍在坚定绽放。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现在的玛雅人,信耶稣也信羽蛇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
——摘编自李均《神秘莫测的玛雅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玛雅文明湮灭的原因和玛雅文明余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玛雅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0—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与农 业有关的副业也日渐发达,城市在欧洲大地迅速发展,产生了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 求。古典文化被大规模翻译,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著作、托勒 密的天文学著作等,人们几乎拥有了古代法学和医学方面的全部知识。城市在欧洲大地迅 速发展并具有前所未有的自治性,为大学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巴黎大学在当时能够吸引众 多学子前来求学,主要原因是有一批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优秀学者在那里讲学;在博洛尼 亚,也有伊尔内利乌斯等著名学者。
——摘编自间晓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精髓探究》
材料二:中世纪大学出现以前,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规模庞大的学术机构,大学诞生后对中 世纪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的产生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及其世俗化,使得西 欧社会的学术生活和中世纪教育的传统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结束了中世纪早期以修 道院为教育中心的状况。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内容、学生入学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及教师的职 责和权利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且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中世纪大学以拉丁文为通 用语言,互相之间有着必要的思想、学术和情感交流,同时也不拘于一门一浪,形成一种求知 求学的学者共同体。
——摘编自李华《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中世纪大学。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促进了笈多帝国封建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贸易无关,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因而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加上自治的城市也有能力创办世俗学校和大学,B项正确;中世纪的宗教势力非常强大,“宗教统治的衰落”的不正确,排除A项;欧洲民族迁徙与世俗学校和大学的创办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可推知,大津巴布韦农业、冶炼业、畜牧业等都有所发展,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非洲,没有涉及与欧洲的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大津巴布韦与世界手工业间的对比,排除C项;仅从材料内容无法推断出“商业水平超过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罗斯)。根据材料“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正教是拜占庭的国教,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并对基辅罗斯在文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反映了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融合了“多元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正教对基辅罗斯文化、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基辅罗斯时期东正教的中心仍旧在拜占庭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就是最明显的证据,A项正确;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排除B项;“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朝鲜”与阿拉伯人无关,排除C项;“玉米和甘薯种植技术传入欧洲”与新航路开辟时期的欧洲人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美洲。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在物种分类、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渔猎活动、金属冶炼等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也即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D项正确;古代美洲人的科学成就属于传统科学,不同于以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排除A项;“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说法夸大,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的科学成就主要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属于对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而非文明间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296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无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的敕令,与教皇对抗,并囚禁卜尼法斯八世,同时新教皇驻地在法国阿维农,这说明当时法国王权扩张趋势明显,A项正确;15世纪末法国民族国家已经建立,排除B项;文艺复兴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66-1086年(英国)。根据材料“1086年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由此在英国却变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可知,威廉一世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在英国推行封君封臣制,这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加速了英国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英国此时并未完成统一,排除A项;实行欧洲大陆的封君封臣制度,不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是引进欧洲大陆的封君封臣制度,不是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后期(英国)。根据材料“牛津城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存在的优势,并斥巨资保证大学机构的正常运行”“牛津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律师对商业矛盾的解决”可知,题干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斥资保证大学发展;二是人们乐于接受大学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现象的出现都与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有关,D项正确;政府支持大学发展,仅仅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表明牛津大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显示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同,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芦苇可以盖房,桦树可以充作各种用途的木料,鱔鱼可以抵偿帮工的工资,庄园的内部维修也主要使用佃户劳力”可知,庄园的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庄园内部的人力和物力,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正确;庄园经济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产物,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A项;庄园内部自给自足,庄园领主缺乏扩大再生产投资的动力,排除B项;13世纪时,欧洲尚未出现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据材料“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内部的道路较长,侧面反映了印加帝国的疆域辽阔,因为只有辽阔的疆域才能修建较长的道路,D项正确;印加帝国道路的修建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B项是材料内容的直接概括,不是可以印证的印加帝国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印加帝国道路较长,但没有涉及道路修建的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材料“实行丁田制,将国家占有的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保证农民有地可耕”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王国的丁田制有利于保证农民有地可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农业发展,C项正确;新罗王国实行丁田制,但新罗王国最终灭亡,所以丁田制没有“巩固”新罗王国的统治,排除A项;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但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出现土地兼并,丁田制无法限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将土地分配给丁农,但没有涉及国家的征税标准和赋税征收情况,不能得知“保证了”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印刷术在1460—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可知,该丛书强调印刷术对推动欧洲近代化、思想解放的作用,体现了作者关注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使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印刷术的作用,未强调东方科技,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在封君封臣这一重要制度下,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包括题干情境中所说的“小王国和公国、侯国,边境贵族领地”等)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D项正确;主要是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政治上的割裂局面,庄园和农奴制度的影响主要和农村以及经济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基督教的统治实际上有助于政治的统一和巩固,而不是造成政治上的分裂,排除B项;城市赢得自治和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在学者看来缺乏或者无明显的核心价值,一方面,表明拜占庭帝国缺乏整合民族凝聚力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体现出拜占庭帝国文化不是一贯和持续的,具有实用性的特征。结合所学,拜占庭帝国处于欧亚非交汇地区,使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及在自身总体衰落的背景下要不断地应对周边民族的侵扰,使其文化具有了实用性的特点,A项正确;“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与材料相违,就拜占庭而言,传统文化为希腊罗马文化,而材料中可以看出其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理想主义倾向的表述与材料现象截然相反,排除C项;近代文化演变的趋势是世俗化、理性化、人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原因: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特点:君主领头,军队开路;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代的西亚。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可知,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以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君主领头,军队开路;根据材料一“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可知,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可知,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代的西亚。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可知,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并且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17.(1)原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贵族子弟养尊处优;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特点:融合现代工业文明和其他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启示:文明发展需重视可持续性;要警惕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因素;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玛雅)。原因:据材料“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可知,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据材料“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可知,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据材料“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可知,贵族子弟养尊处优;据材料“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特点:据材料“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可知,融合现代工业文明和其他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达、近代(玛雅)。启示:据材料“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可知玛雅文明内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是玛雅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反映了要警惕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因素;据材料“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可知,文明发展需重视可持续性;据材料“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及所学知识可知,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18.(1)历史背景: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古典文化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
(2)简评: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及其世俗化;推动学者共同体的形成;大学自治为近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答出两点即可)受教育对象仍局限于贵族和富裕市民。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与农业有关的副业也日渐发达,城市在欧洲大地迅速发展,产生了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以得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古典文化被大规模翻译,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可以得出:古典文化发展;根据材料“城市在欧洲大地迅速发展并具有前所未有的自治性,为大学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且结合中古西欧城市部分所学还可以得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根据材料二“大学的产生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及其世俗化”可以得出: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及其世俗化;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内容、学生入学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及教师的职责和权利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可以得出:大学自治为近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根据材料二“不拘于一门一浪,形成一种求知求学的学者共同体”可以得出:推动学者共同体的形成;结合欧洲中世纪城市情况相关所学可以得出:受教育对象仍局限于贵族和富裕市民。
19.(1)积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经济类型;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传统等级观念松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任答4点即可)消极: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特征:经济功能占主导,由封建领主统治逐渐发展到城市自治等。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城市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店铺日夜均可经营”“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城市经济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可知,丰富了城市经济类型;根据“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可知,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根据“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可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可知,传统等级观念松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根据材料“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可知,带来了大量劳动力的迁入。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可知,随着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特征:根据材料“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可知,经济功能占主导。根据材料“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可知,由封建领主统治逐渐发展到城市自治。原因:根据材料“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可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可知,阶级冲突日益尖锐;根据“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可知,城市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