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告诉读者,让人如临其境,似与作者同游。作为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来记叙整个游览的过程。游览的路线交代得十分清楚,文章的结构也显得十分完整。
语言简洁,朴实准确。比如开头第一段,短短十余字,就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整篇文章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地运用修辞,作者尽量以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游览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抓住特点,重点突出。作者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些景点的见闻和感受,每个游览的点都抓住了主要特点来写。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写乘船过孔隙的感受,因为这样的一段“冒险”,是每一位游览双龙洞的游客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当然也不例外。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学习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根据本课特点,可以创设“跟着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的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积累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2.能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游览的过程,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能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游览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能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游览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前一课,我们欣赏了巴金巴金笔下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这节课,我们跟随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理解“记”的意思。
2.叶圣陶爷爷,大家应该熟悉这个名字了,我们学过他哪些课文?(《荷花》《爬山虎的脚》)。再来了解一下他,出示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故事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其作品多篇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3.金华的双龙洞,知道金华在哪里吗?出示地图了解金华的地理位置。叶圣陶爷爷是在什么时候游的双龙洞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补充年份:
(1957年)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4.欣赏一组双龙洞的图片,指出:这是现在双龙洞的样子,叶圣陶爷爷当年游双龙洞的时候,这些五光十色的灯光效果是没有的。
学习任务一 通读课文,梳理游览路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反馈,学习字词。
(1)认读字词:
浙江 一簇花 突兀 森郁 孔隙
臀部 漆黑 蜿蜒 石钟乳 石笋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句或资料,重点理解:
①突兀、森郁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②蜿蜒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双龙洞由此得名)
③石钟乳、石笋
在石灰岩溶洞中渗出来的水,含有一种叫碳酸氢钙的物质。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其中的碳酸氢钙会慢慢凝固,沉积,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就形成了各种形状石钟乳、石笋、石柱,统称为钟乳石。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2.我们通过课文,跟着叶圣陶爷爷游览双龙洞。现在,叶圣陶爷爷想请大家帮忙画一张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图呢!
学生借助学习单,画出路线路,交流反馈: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指出: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移步换景”(板书)。
4.我们能够轻松画出这张路线图,得感谢叶圣陶爷爷清楚而有条理的记叙呢。你是根据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轻松地画出了这张游览路线图呢?
交流反馈: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在洞口抬头望,……走进去,……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指出: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方法,把游览的路线写清楚。
5.其实,文中还暗藏着一条逆向的游览路线,你发现了吗?
一路迎着溪流。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学习任务二:聚焦“孔隙”,学习如何写出景物特点
1.跟着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一路都是风景。如果让你给游客推荐双龙洞的游玩景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你最想推荐的是什么呢?
交流,反馈。通常情况下,都会推荐“孔隙”。
2.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感受最深的、最难忘的也是“孔隙”。
呈现语段: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指名朗读,听读思考:作者写孔隙,着重突出了什么特点?(狭小)
(2)那么,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窄小写清楚的呢?学生品读这段话,填写学习单上的思维导图。交流,反馈。
(3)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呢?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通过写船的小,从侧面突出孔隙的窄小。
然后写进洞的方式,从侧面突出孔隙的窄小。
最后着重写“我”乘船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孔隙的窄小。
(4)去掉语段中写感受的语句,通过比较,体会写游玩感受的好处。
交流,小结:写自己游玩的经历和感受,不仅表现了孔隙的狭小,还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写游玩的经历和感受
结课:除了孔隙,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也是很值得一游的,下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一游。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画出了游览路线图,还特别体验了双龙洞的孔隙之狭小。其实,双龙洞值得一游的地方不止孔隙,你还想跟着叶圣陶爷爷去哪里体验呢?
看来大家的意见这次不太统一了。那我们就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吧。
学习任务三 继续“游览”,学习如何写出景物特点
(一)路途上的好风景、好心情
写游记,通常都会先写一写路途上的风景。叶圣陶爷爷是这样写的:
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指名朗读,圈一圈所写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
2.你见过这些景物吗?出示图片看一看映山红和油桐,说说见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板书:明艳)
3.作者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还要写路途上的这些景物呢?只是单纯写一写这些景物吗?透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愉快)
指出:这样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4.除了写映山红、油桐、沙土,作者还特别写了溪流。
呈读: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读着这样的语句,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感觉到这溪流不只是溪流,它就像一首曲子,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展开想象说一说: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
小结:可见,作者写溪流,不只是写溪流,也是为了烘托自己愉快的心情。
(二)宽敞的洞口与外洞
随着欢快的溪流,我们这就来到了双龙洞的洞口。
洞口是怎样的呢?引读: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洞口,就是外洞,外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作者写洞口和外洞,都突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宽敞(板书)。作者是怎样把外洞的宽敞写清楚的呢?
交流,明确:拿“大会堂”来进行比较,并通过“一千或是八百人”的具体数字来说明外洞的宽敞。
(三)奇特的内洞
外洞的特点是宽敞,那么内洞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呈读语段: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作者主要写了内洞的什么景物?(双龙和石钟乳、石笋)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游览内洞的感受?(板书:奇特)
这洞里真的有两条龙吗?(实际上是洞顶岩石的形状像龙,是人们的想象)
洞里还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引读: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出示图片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你觉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什么?如果你亲身来到这里,看到这些石钟乳、石笋,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下面的开头,书面写一段话: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写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