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6: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世纪80年代,英法两国进行贸易谈判。在谈判中,法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法国葡萄酒的关税,而英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玻璃、陶瓷器、金属器和羊毛制品的关税。最后双方签署了条约,达成了各自目标。这一条约( )
A.维护了英国的技术优势 B.保护了法国的中小型工业
C.违背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D.加速了英法资本原始积累
2.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 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
C.促进手工劳动转向机器大生产
D.推动了生产流水线的广泛应用
3.19世纪初,英国的商品产量尽管得到大规模增长,出口比例却一直比较稳定。以棉纺织品为例,1819—1846年年终产值从2940万英镑上升到4670万英镑,而每年出口的比例在50%~55%,其余满足国内需求。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工业化引发产业不断升级 B.自由主义推动出口贸易
C.国内市场成为工业化基础 D.世界工厂地位逐渐稳固
4.《共产党宣言》写道:“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首创作用,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发明家们”指的是( )
A.德国古典哲学家 B.英国政治经济学家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马克思主义者
5.1884年,普鲁士政府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公里。材料意在强调德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垄断资本干预政治
D.政府主导铁路发展
6.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发现了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很多缺陷,这些理论充当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体制辩护士,无法系统地解释清楚现在资本主义的种种“异化”现象以及其内部的运行机制。为此,马克思在继承、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 )
A.创立了唯物史学观 B.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D.完善了人民实现解放的思想体系
7.列宁在论述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其政治特性时,曾将其称之为“帝国主义”或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其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新形式,推动它的产生、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也只能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19世纪后期这种“新形式”最突出的表现是( )
A.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科学化管理受到了重视
8.有人这样描绘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一日游者”:许多市民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浏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四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还尽量打扮了一番,手里提着一篮子吃的,旁边总还跟着一个小孩子。以上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后( )
A.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B.工人虽生活改善但仍被歧视
C.铁路是主要出行方式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9.如表为19世纪后半叶英国进出口情况表。据此可推知( )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单位:百万英镑) 工业制成品 (单位:百万英镑)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4年 173.4 23.7 47.1 205.3
1884年 169.0 24.6 59.6 196.6
1894年 156.4 30.6 75.3 173.5
A.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对外贸易发展 B.英国始终居贸易顺差地位
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被撼动 D.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10.1844年诗人海涅写下了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恩格斯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海涅的这首诗之所以“有力”是因为( )
A.宣传了《共产党宣言》的主张 B.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C.盛赞了工人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D.推动了国际工人的联合
11.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一些经济学家推崇友邻互惠的自由贸易。而法国一些学者则借助德国主流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著作,认为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保护本国产业实属必要,法国必须在此前提下与英国通商,并获得了政界的认可。这反映了( )
A.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 B.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欧洲垄断资本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D.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12.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13.借词(loanword)是获取新词最常见的方法之一。18世纪前期,英语从其他语言借词数锐减至145个。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英国热”的兴起,欧洲其他语言从英语借词的做法一直未停息。这种变化反映出( )
A.英国殖民扩张致使欧洲语言趋同 B.制度优势提升了英国的影响力
C.工业革命扩大了英语的外部影响 D.世界市场拓展增强了欧洲联系
14.如表反映了当时德国( )
1882-1907年德国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统计
领域 统计项目 1882年 1907年
农业生产 就业人数(万人) 823.7 988.3
男女就业比重(%) 79.7:20.3 77.8:22.2
工业生产 就业人数(万人) 639.6 1125.6
男女就业比重(%) 69.2:30.8 53.5:46.5
A.工业革命推动工农业均衡发展 B.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男女的就业比例分布相对均衡
15.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冶炼和采矿业开始使用机器,纺织业由于使用珍妮纺纱机而迅速发展;北部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农业国的面貌发生改变;在政治上,这一时期的法国“专制制度的长期排斥使这些人不得不相信要么全部全盘接受过去不正义的制度,要么全部全盘推翻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架构”。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是彻底铲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所阐述的政治思想更为成熟、系统、彻底。
——摘编自张朝阳《法国何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材料二 合众国宪法既立,而联邦制形式,亦益巩固,各州之间,非若当时之为共同行动而已,直结合为一、如婚约之不可破。……。其联合之宗旨则曰维持公道,谓通国之民,皆当受正直平等之待遇也。平治内政,谓四境之内,当雍和静谧也。以相当之武力,立国于世界。永保共和,谓合国民之意志,拥护法律,确保自由为世世子孙之福利也。泱泱大国,以是而生存,亦以是而结合焉。
——摘编自胡晓进《商务印书馆与美国宪法在中国大陆之翻译及传播》
材料三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耗费近十年心血的著作《国富论》,并明确以“重商主义”总结先前欧洲列国的经济政策,并强烈主张自由主义贸易……与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干预贸易不同,自由贸易认为应当逐渐开放殖民地对外贸易,最终实现贸易自由,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决定一切。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钱了,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如果说,瓦特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靠《国富论》为工业革命的全球贸易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在过去,所有的大国都是靠贸易保护,用武力保持贸易垄断来取得财富,而亚当·斯密认为:平等竞争的自由贸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法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对法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宗旨。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不足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自由贸易”逐渐取代“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给予戏剧家创作丰富的原始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
——摘编自卢暖《戏剧先贤易卜生》
材料二: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阶段 传播概况
1915-1927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和北大学生领袖们翻译并全面介绍了易卜生。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
1928-1937 针对“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不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
1937-1945 1940年戏剧家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在结尾明确指出:中国女性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
——据许由、周梦遐《解读经典:百年回眸易卜生》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易卜生作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易卜生作品理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易卜生的作品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材料三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2年以前,俄国政府每四年将整个巴库油田承包给一个包税人,再由包税人分租给业主。1872年,俄国政府全面废除油田包税制度,进行公开招标,实行长期甚至永久租赁,有力刺激了企业家向石油业投资。从1877年起,俄国政府变相禁止美国煤油进口,并免征俄国企业家的煤油消费税10年。到1883年,美国煤油被排挤出俄国市场。1884年,俄国开始向国外出口石油。从19世纪80年初期开始,以蒸汽机驱动的钻井抽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打井采油法,成为俄国石油开采的主要方法。到19世纪末,俄国的石油开采量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半数。与此同时,俄国的石油加工技术也迅速进步,石油逐渐成为俄国工业和运输业的主要燃料。伴随着石油及其制品销售的活跃,石油业主之间展开激烈争夺并形成垄断组织。
——据张广翔《19世纪60-90年代俄国石油工业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俄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后期俄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世纪80年代(英法)。据材料可知,法国的主要目标是传统葡萄酒业,而英国谈判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内玻璃、陶瓷、金属和羊毛制品制造业。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80年代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因此材料中的这些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才得到英国政府的保护,因此这一条约维护了英国的技术优势,A项正确;条约只保护了法国的葡萄酒业,而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排除B项;18世纪80年代英国即将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是自由主义贸易,排除C项;材料是英法贸易谈判,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起(欧洲)。据本题材料“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工是属于生产关系上的变革,机器的使用是属于生产力上的变革,所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生产专业化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C项仅体现了生产力的变革,没有反映出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D项仅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反映出生产力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英国。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商品产量得到大规模的增长,但是出口并没有大规模增加,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出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开展中,说明英国当时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成为工业化基础的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英国产业升级问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英国国内市场成为工业化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自由主义推动出口贸易的认识,排除B项;世界工厂强调的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材料主旨不是突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强大的商品生产能力,而是强调英国国内市场成为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首创作用,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及所学可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他们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C项正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条件,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马克思主义者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据材料可知,政府在修建铁路上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政府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强调工业革命成效,偷换主语,排除A项;材料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材料未涉及军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政府限制了私人资本投资铁路,因此垄断资本未对政治给予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根据材料“马克思发现了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很多缺陷,这些理论充当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体制辩护士,无法系统地解释清楚现在资本主义的种种‘异化’现象以及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及所学可知,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在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劳动创造价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C项正确;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且当时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世界。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及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技术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即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企业之间竞争情况,选项也不是这种“新形式”最突出的表现,排除A项;“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题干主旨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并不是这种“新形式”最突出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根据材料“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可知,此时工人生活相比之前有所改善,另外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描绘者是站在上流社会的立场上,如“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这样的描述,体现了他们对工人的歧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流社会对工人的看法,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铁路这种出行的方式,但没有指出这是主要的方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上流社会对工人的看法,未涉及到世界市场,且世界市场是19世纪末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并非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1894(英国)。根据材料图表显示,英国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数量在下降,同时工业制成品进口量在上升,出口量在下降,说明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占据优势,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被撼动,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得出,工业制成品进口量在上升,出口量在下降,说明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占据优势,无法得出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对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仅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无法判断英国是否始终居贸易顺差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贸易经历了从一个中心向多中心格局的转变,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欧洲)。据材料“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及所学知识可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纺织工人的咬牙切齿体现了阶级矛盾,所以恩格斯认为海涅对西里西亚工人的诗歌的盛赞是因为其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排除A项;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并没有争取工人的普选权,排除C项;此时期欧洲的工人运动还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推动国际工人的联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法德两国都主张保护本国产业,反对自由贸易,这主要是工业革命扩大了法德两国与英国的生产力差距,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不强,A项正确;当时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确实有所壮大,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垄断资本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里昂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这说明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强调里昂工人起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19事迹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时间是在187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西欧)。据材料可知,18世纪前期,英语从其他语言借词数锐减,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其他语言从英语借词的做法一直未停息,这与英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工业革命始于英国,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英语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语言,C项正确;“英国殖民扩张致使欧洲语言趋同”的说法错误,欧洲语言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排除A项;制度优势不是主要原因,且18世纪的欧洲大陆上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世界市场拓展增强了欧洲联系,这并不能直接解释欧洲其他语言从英语借词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882年到1907年,工业生产领域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生产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男女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有工农业的就业人数变化,无法得出工农业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显示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人数与比例显著增加,但无法推导其社会地位一定显著提高,排除C项;农业生产领域男女就业比例差异较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的法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说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尝试与反对派和解,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B项正确;和解不代表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反对派的问题,农民阶级不属于巴黎公社的反对者,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反对派的问题,不是国际工人阶级联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法国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要求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
影响: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2)宗旨:保障公民权益;稳定社会秩序: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巩固共和制度。
不足之处: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3)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
影响: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垄断组织。
【详解】(1)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法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冶炼和采矿业开始使用机器,纺织业由于使用珍妮纺纱机而迅速发展;北部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农业国的面貌发生改变”可知,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根据材料“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是彻底铲除封建专制制度。”可知,法国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要求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所阐述的政治思想更为成熟、系统、彻底。”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是彻底铲除封建专制制度”及所学可知,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87年(美国)。第一小问宗旨:根据材料“维持公道,谓通国之民,皆当受正直平等之待遇也”可知,保障公民权益;根据材料“谓四境之内,当雍和静谧也”可知,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以相当之武力,立国于世界”可知,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根据材料“永保共和,谓合国民之意志,拥护法律,确保自由为世世子孙之福利也”可知,巩固共和制度。第二小问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3)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与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干预贸易不同,自由贸易认为应当逐渐开放殖民地对外贸易,最终实现贸易自由,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决定一切。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可知,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材料“瓦特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靠《国富论》为工业革命的全球贸易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影响包括: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垄断组织。
17.(1)特点: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历史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社会问题日益暴露;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女权运动的兴起。
(2)变化:由侧重于个人解放转为侧重于国家前途和民族解放。
影响: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救亡图存);影响中国的戏剧创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特点:据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得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结合所学,易卜生是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历史背景:据材料“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得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据材料“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得出社会问题日益暴露;结合所学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得出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女权运动的兴起。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得出由侧重于个人解放转为侧重于国家前途和民族解放。
影响:据材料“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易卜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据材料“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得出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据材料“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得出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救亡图存);据材料“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得出影响中国的戏剧创作。
18.(1)原因: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影响: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因素:工业革命推动农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交通运输的进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得出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据材料一“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得出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据材料一“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得出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可知,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根据材料一“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三“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可知,英国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需要,可以养活更多的城市人口;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可知,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三“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与交通运输的进步;根据材料三“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可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19.(1)原因:油田包税制度的废除;政府鼓励本国煤油工业的发展;美国煤油丧失了俄国的市场;俄国石油国外市场的开拓;石油开采技术的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石油的需求增多。
(2)影响:促进了俄国石油产量的提升;促进了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俄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原因:根据材料“1872年,俄国政府全面废除油田包税制度,进行公开招标,实行长期甚至永久租赁,有力刺激了企业家向石油业投资”,可得出油田包税制度的废除;根据材料“从1877年起,俄国政府变相禁止美国煤油进口,并免征俄国企业家的煤油消费税10年”,可得出政府鼓励本国煤油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883年,美国煤油被排挤出俄国市场”,可得出美国煤油丧失了俄国的市场;根据材料“1884年,俄国开始向国外出口石油”,可得出俄国石油国外市场的开拓;根据材料“从19世纪80年初期开始,以蒸汽机驱动的钻井抽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打井采油法”,可得出石油开采技术的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内燃机成为主要动力,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石油的需求增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影响: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俄国的石油开采量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半数”,可得出促进了俄国石油产量的提升;根据材料“与此同时,俄国的石油加工技术也迅速进步”,可得出促进了技术的改进;根据材料“石油逐渐成为俄国工业和运输业的主要燃料”,可得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伴随着石油及其制品销售的活跃,石油业主之间展开激烈争夺并形成垄断组织”,可得出促使俄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