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6: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56年6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称“否决权的存在已让联合国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在过去10年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42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反映了美国( )
A.坚持大国一致原则 B.推动了多极力量的增长
C.谋求世界霸权地位 D.分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2.1958年,美国邀请部分参与南极科考合作的国家协商如何“确保富有成效的科学合作”,避免在南极发生“不必要的政治冲突”。苏联政府对此也表示基本同意。在此之后,确定了包括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试验的最终条约文本。这反映了( )
A.美苏试图调和国际矛盾 B.美国综合国力有所削弱
C.大国争霸威胁环境安全 D.美苏两国既对抗又合作
3.196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计划访问获得独立的加纳。加纳人制作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的海报,将其并排竖立于路边。加纳此举( )
A.旨在争取英国的外交承认
B.展现了民族独立平等意识
C.唤起了非洲人民民族意识
D.意在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4.1964年,以“人的尊严、人类友好和世界团结”为主题的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本次会议无论是参会人数,还是宣读的论文数量,印度学者都占有绝对优势。许多西方学者指责该会议具有明显的“东方”倾向。这次会议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已出现分化 B.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C.世界多极力量的日益壮大 D.美苏在第三世界展开竞争
5.有学者认为:“从主观因素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 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下列选项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南斯拉夫等国独立获得承认 B.甘地开始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
6.1948年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项法案规定:联邦政府的经费15%用于安置退伍军人。截止1995年,已有二百二十五万退伍军人在法案资助下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五百六十万退伍军人进入技术学校接受职业培训。该法案的实施( )
A.旨在建立保障退伍军人的福利制度
B.有助于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间阶层”
C.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重要表现
D.致力于实现美国战时经济的转型
7.如图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的分布变化(单位:%)。这种变化( )
A.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 B.反映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
C.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D.源于二战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8.在拉美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多次呼吁下,联合国举行三次海洋法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规定( )
A.扩张了发达国家海洋霸权 B.有利于所有沿海国家
C.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D.促进海洋环境的保护
9.1951年,英国学者玛格丽·佩勒姆宣称:“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1963年,牛津大学教授特雷沃尔·罗珀也曾断言:“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上述言论( )
A.推动了非洲历史观的非殖民化 B.客观呈现了非洲的文明轨迹
C.意在维系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 D.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10.1988 年,美国修订《综合贸易及竞争法》,专门设定了“特殊301 条款”,该条款要求美国贸易代表署每年确定那些拒绝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名单,以及那些拒绝给予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生产商提供市场进入机会的国家的名单,从而对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报复。这表明( )
A.国际贸易以髙科技产品为主 B.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C.国家间的竞争呈现出新趋势 D.全球化不利于科技文化交流
11.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糖、镍、水果等失去了主要的出口地,燃料供应大幅减少,开始出现频繁停电的情况,近一半的工业处于瘫痪或减少生产的状态。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挤压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C.美国长期的封锁与制裁 D.经济全球化进程影响
12.如表为1983—1990年美国各行业周薪,据如表数据,可推知美国( )
【男/女(单位:美元)】
A.国家干预政策的弊端 B.社会公平有待提升
C.福利国家模式的不足 D.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3.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说明( )
A.中法具有独立自主的共性 B.欧美关系已经走向对峙
C.美苏冷战加剧东西方对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大国外交
14.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进行福利改革,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审计、检查和评估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上述改革措施表明,英国( )
A.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 B.“福利国家”制度已废除
C.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摆脱政府责任 D.在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15.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认为“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史实依据有( )
①他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他为重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出了努力
③他对计划经济体制发起了冲击
④他描绘了“20年内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俄罗斯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赫鲁晓夫的改革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B.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D.民族问题是毁灭社会主义联盟的火药桶
二、材料分析题
17.巴尔干半岛曾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以来成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格和材质使其成为一座突显了雅典人财富、权力、品位与虔诚的历史遗迹。1975年,希腊政府启动了系统的雅典卫城修缮工程,建立了由跨学科顶尖专家组成的“雅典卫城保护委员会”,并提出“雅典卫城修缮计划”加以统筹。
——邱德华《建筑艺术赏析》
材料二:巴尔干民族为实现各自的伟大梦想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巴尔干此后三十年的混乱局势埋下了隐患,尤其是俄国和欧洲为了各自的利益,分别站在巴尔干冲突国家的各自一边,使得局势更加复杂。19世纪,欧洲列强包括俄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纷纷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遗产”。
——师敏《巴尔干问题及其根源》
材料三:二战后,在的里雅斯特领土归属和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问题上,苏南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1948年6月,在南共未与会的情况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根据苏共的意图,通过了谴责南共的决议,无辜将它开除出情报局。6月29日,南共发表声明,对此反驳。苏南冲突后,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逐步创立以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处境,南斯拉夫采取“守中道”的外交政策,从而“使南斯拉夫在世界事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使铁托作为国际政治家而享有一种独特的威望”。苏南冲突的发生打破了斯大林的神话传说,是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分化。
——张海霞《苏南关系研究(1918-1953)》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保护和修缮雅典卫城应遵守的思想,并阐述帕特农神庙成为雅典卫城主体建筑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尔干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试举一例说明巴尔干问题对国际形势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的时代背景,分析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的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进入“失去的十年”。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因成功缓解“滞胀”而风靡全球。1989年,美国推出“布雷迪计划”,对拉美国家提供援助,并要求受援国进行经济改革。拉美国家的关税大幅度下调,非关税壁垒也大为削减。拉美各国对外资银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外汇限制被取消,汇率自由浮动。政府出售大量国有企业,1990年拉丁美洲私有化收入是72.28亿美元,1991年则迅速扩张到180.81亿美元。各国还修改劳工法,使企业在雇佣和解聘工人时有更多的自主权,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
材料二 经过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拉美经济一度恢复增长,但好景不长。外资涌入之后大肆收购各类资产,经济危机多次发生,经济大幅波动,失业问题严重,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贫困问题仍然顽固存在。总体来看,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并没有起到类似于欧美那样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撖其籍《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与贫困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二中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带来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9.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步伐,因此美国通过签订同盟条约的方式来谋求世界霸权地位,C项正确;据材料“否决权的存在已让联合国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可知,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步伐,不是坚持大国一致原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企图,未体现多极力量,排除B项;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 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据材料“美国在过去10年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42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可知,此时没有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1958年,美国邀请部分参与南极科考合作的国家协商如何……避免在南极发生‘不必要的政治冲突’。苏联政府对此也表示基本同意。在此之后,确定了包括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试验的最终条约文本”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但在南极科考合作方面,两个国家都同意避免出现政治冲突,这反映了美苏既有对抗,也存在一些方面的合作,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体来看,此时期,美苏处于冷战状态,双方采取了除了多种方式相互对抗,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美国整体综合实力强于苏联,且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此时期美国综合国力并没有削弱,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之下的合作,没有涉及美苏争霸对环境安全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女王与加纳总统的海报并列摆放体现出两国地位的平等,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加纳此举展现了本国人民获得独立后的自豪感,B项正确;加纳独立及英国女王的访问说明其已经获得了英国的外交承认,排除A项;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出现于20世纪初,排除C项;“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印度举办的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以东方国家为主,说明第三世界团结合作,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明显,世界多极力量日益壮大,C项正确;东方国家中并不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分化,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的标志是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西方学者的态度,并未涉及美苏之间的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进行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是二战后典型的民族独立战争,D项正确。南斯拉夫等国独立获得承认是在一战期间,而且南斯拉夫不是殖民地,排除A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于一战后,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在1927年,与题干材料所涉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材料中提及在联邦法案的帮助下大量退伍军人进入大学和技术学校接受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有助于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间阶层”,B项正确;福利制度是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能通过一个法案就能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题干中法案并不是针对经济方面的,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C项;1948年已经是二战结束后了,此时美国已不是战时经济了,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西方。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日本、德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呈现下降趋势,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西方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三产业兴起,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部分西方国家就业人口变化的情况,不能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日本,还包括美国、联邦德国,排除B项;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与社会矛盾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发展中国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拉美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多次呼吁联合国举行海洋法会议,最后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规定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海洋霸权,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要求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诉求,C项正确;扩张了发达国家海洋霸权,与材料内容相反,是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排除A项;有利于所有沿海国家,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海洋权益的分配并不能保护海洋的环境,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和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和所学可知,西方学者并不认可非洲的历史,这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者对非洲历史的不认可,因此推动了非洲历史观的非殖民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客观呈现了非洲的文明轨迹的说法与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矛盾,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维系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该条款要求美国贸易代表署每年确定那些拒绝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名单,以及那些拒绝给予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生产商提供市场进入机会的国家的名单,从而对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报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日益趋向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导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突出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贸易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排除A项;发达国家依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全球化不利于科技文化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经济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动导致苏联经济严重困难,B项正确;1994年北美自贸区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如果能造成经济困难,那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造成了,因此并不能解释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的经济困难,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助于古巴解决经济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据题干数据可知,1983—1990年的美国,行政管理者、服务工人薪资水平较高,手工艺维修和农、林、渔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则较低,男女收入差距大,且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种种差异表明社会公平有待提升,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中无法断定收入不公是国家干预导致的,且70年代经济滞胀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A项;福利国家政策主要是影响居民的福利待遇,属于再次分配领域,而非初次分配的工资收入,排除C项;从材料仅能看出四个行业的薪资情况,不能看出新阶层的产生、旧阶层的消亡和阶层流动等社会结构变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法国)。根据材料“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时期,法国意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力图摆脱苏联的控制,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具有独立自主的共性,A项正确;在冷战时期,美国与欧洲处于合作时期, “欧美关系已经走向对峙”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中法两国在外交上的共性,不是东西方对立,排除C项;本题主张为“中法两国独立自主的共性”,而“中国积极开展大国外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英国政府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寻求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间新的平衡,D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进行福利制度改革,无法得出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排除A项;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不是废除“福利国家”制度,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英国陷入“滞胀危机”,于是采取措施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取消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项组合题。时空:二战后(苏联)。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的表述符合史实,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上作出的。②的表述符合史实,赫鲁晓夫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等。③的表述符合史实,赫鲁晓夫对旧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B项正确;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而下台,苏联未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末(苏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使苏联社会内部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苏联解体,B项最佳;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是外部因素,并非主要原因,C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民族问题是推动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不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排除A项。故答案为:B(3分);C(1分);D(1分);A(0分)。
17.(1)思想:首先应当遵循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其次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理由: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而帕特农神庙里就庇护着一尊巨大的雅典娜金像,其规格和材质使其成为一座突显了雅典人财富、权力、品位与虔诚的历史遗迹。
(2)根源: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在巴尔干地区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举例: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
(3)时代背景: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南斯拉夫与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影响;南斯拉夫国家利益冲突。历史影响:打破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权威地位;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提高了南斯拉夫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南斯拉夫独立处理本国事务;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雅典)。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物修复首先应当遵循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其次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理由:根据材料“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格和材质使其成为一座突显了雅典人财富、权力、品位与虔诚的历史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而帕特农神庙里就庇护着一尊巨大的雅典娜金像,其规格和材质使其成为一座突显了雅典人财富、权力、品位与虔诚的历史遗迹。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巴尔干地区)。根源:根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在巴尔干地区的不平衡性是巴尔干问题的根源。举例:可以从从以下角度回答: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
(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二战后(世界)。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战后,在的里雅斯特领土归属和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问题上,苏南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1948年6月,在南共未与会的情况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根据苏共的意图”和所学可知,可从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影响、国家利益冲突等角度进行分析。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使南斯拉夫在世界事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使铁托作为国际政治家而享有一种独特的威望”“苏南冲突的发生打破了斯大林的神话传说,是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分化”和所学可知,可从打破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权威地位、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提高南斯拉夫的国际地位及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背景:拉美经济衰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在拉美传播;美国的诱导与推动。(任答两点)
措施:大幅下调关税;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出售国有企业;强化企业用人自主权。(任答两点)
(2)建议:坚持国家经济主权;合理利用外资,实施适度的金融和外汇管控;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平衡发展,防止国有企业过度私有化;注意保护劳工权利;完善分配机制,提高低收人者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保障贫困人口生活。(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拉丁美洲)。背景: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可知,拉美经济衰退;据材料“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因成功缓解‘滞胀’而风靡全球”可知,新自由主义经济思在拉美传播;据材料“1989年,美国推出‘布雷迪计划’,对拉美国家提供援助,并要求受援国进行经济改革”可知,美国的诱导与推动。
措施:据材料“拉美国家的关税大幅度下调,非关税壁垒也大为削减”可知,大幅下调关税;据材料“拉美各国对外资银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外汇限制被取消,汇率自由浮动”可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据材料“政府出售大量国有企业”可知,出售国有企业;据材料“各国还修改劳工法,使企业在雇佣和解聘工人时有更多的自主权,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可知,强化企业用人自主权。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建议:据材料“。外资涌入之后大肆收购各类资产,经济危机多次发生”可知,针对外资大量涌入造成的影响,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要合理利用外资,并坚持国家经济主权;同时要在实施适度的金融和外汇管控;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平衡发展,防止国有企业过度私有化等方面对外资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据材料“失业问题严重,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贫困问题仍然顽固存在”可知,针对失业、贫困问题,要注意保护劳工权利;完善分配机制,提高低收人者收入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保障贫困人口生活。
19.(1)二战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壮大;五年计划等使苏联经济和军事发展;核武器的研发。
(2)示例:一方面,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实力大为增强。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令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苏联模式使得苏联经济体制僵化,且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经济体制使人民生产积极性较低,影响国家运转和国民生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据材料一“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和所学可知,二战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壮大;据材料一“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和所学可知,五年计划等使苏联经济和军事发展;据材料一“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和所学可知,核武器的研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苏联。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辩证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据材料一“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材料二“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和所学可得出,一方面,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实力大为增强。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令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据材料二“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和所学可得出,另一方面,苏联模式使得苏联经济体制僵化,且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经济体制使人民生产积极性较低,影响国家运转和国民生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