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端午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19:5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端午粽》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提示: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都向学生传递着生活中的美好,呼唤着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本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体现出粽子的美味和外婆的善良、勤劳,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粽子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以及来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者分析 提示: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迁移习惯, 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书写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还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积累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利用早读时间互相交流、反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学习目标确定 提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新偏旁。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的意思,感受叠词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2.积累( )的( )短语。感受叠词的魅力。
学习评价设计 提示: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是否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是否能够感受叠词的魅力,并会写叠词。 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激趣导入。教师活动1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 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学生活动1 1.生观察粽子的图片,并思考图片上的实物是什么? 2.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全班交流。 3.生齐读课题。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端”“午”“粽”。读不准的生字,其他同学帮忙指正。 5.生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生字的读意。活动意图说明: 激发兴趣导入,创设浓厚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并通过读课题学习课题中的生字的新偏旁。 环节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教师活动2 (一)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的哪几个方面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二)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用圈画出本课会认会写的生字。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1)出示会认的生字。 (2)齐读生字、分组读生字、小组赛读生字。 (3)去掉拼音再认识生字。 (4)教师出示会写生字: 午节叶米真分豆 (5)认读会写生字。 4.指导写生字。 (1)教师让学生分析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好每个生字的关键所在。 (2)小组交流写好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事项。 (3)教师范写每个生字,学生临摹书空。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2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课文,生字画“○”,生词画“”,读不准确的地方,小组内合作完成。 2.生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生词,互相帮忙正音。 3.生自由读课文,组内合作,互读互译,并交流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1.根据教师的引导识记巩固生字的认读情况。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组内交流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3.描红。 4.交流作品的展示。活动意图说明 会认识和会写本课的生字。 环节三:学习课文,感悟内容。教的活动3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 ”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 箬竹叶 糯米 枣 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 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学的活动3 1.生认真倾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4.全班交流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5.观察田字格中生字“午”、“节”的笔顺和所占的位置,边描红,小组内边讨论该注意的问题。 6.展示并交流书写作品。 7.生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组内讨论交流。 8.全班交流: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9.生朗读以下词语: 箬竹叶 糯米 枣 清 香 又黏又甜 10.朗读第2自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找出相关句子: (1)外婆的粽子是用这些材料包成的: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煮熟的粽子,清香扑鼻: 外婆……一股清香。 (3)外婆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 剥开粽叶……又黏又甜。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知道端午粽的结构,又箬竹叶、糯米、馅料组词。并且描述是有顺序的:从外面到里面再到中间。 感受叠词的魅力,会自己写叠词( )的( )。会说完整的句子,并能根据学过的短语学习读长句子。
板书设计 提示: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提示: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提示: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且做了优美的板贴,让课文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教学反思与改进 提示: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里,我考虑到字词句的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重点,所以,在课前,我准备了若干田字格字帖拿在手上。如教学“粽”这个字时,一边教同学读音(平舌音),一边提示学生“粽子”是用米做的,所以它是个米字旁,还是个形声字。这个字和“子”连起来时,“子”要读轻声,所以这个词教读了好几遍,直到孩子们全读准为止。另外,课文第2自然段长句较多,所以,在教学时,我又采用分析法,根据课文内容,一句一句引导读,直到孩子们读通顺,读流利为止。这一点,在下节课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