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4-09 18: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透视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本课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和理解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PPT等。
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在本课中,充分利智慧课堂的互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并尝试进行创作,用智慧课堂的交互功能,通过展示课件跟进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单纯的平面感受,提升到声音、视频动态画面等冲击力大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评价环节,学生将作品拍照上传平台,全面的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情况,组织纪律
二、导入新课,分析透视
教师出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
提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图片空间感更强烈。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学生回答:画面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一个小点了,所以空间感很强。
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三、名作欣赏 体会美感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会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村道》:这幅画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他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看到这副作品,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做个游戏,了解概念
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
将板书补充完整: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一个叫视平线,一个叫消失点。它们藏在画面中,你能找到它们吗?
出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卡通形象及语音:
我叫视平线,是与你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我与地平线重合。
我叫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我。你能找到我吗?
学生在黑板上的图片中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五、对比观察,谈谈感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请你先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然后与其他同学手中的图片比一比,看看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先用笔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然后以组为单位观察视平线和消失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发现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结合课件进行小结:视平线和消失点位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生变化。想突出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低一点,想突出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高一点;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往右移,想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六、景物变化,蕴藏规律
师:在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帮助下,我们来看看画面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用智慧白板聚焦功能在图片上边画边讲解: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字形;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字形。这四条线叫消失线。
通过教师演示,了解视平线以下和视平线以上景物的变化规律。
七、深入分析,掌握规律
提问:正“八”字形和倒“八”字形分别是图片中的什么地方?
天空由近至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现并板书:
树的变化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北京颐和园长廊横梁的变化与树是一样的,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八、位置数量,应需而变
1.图片对比。
通过分析教材图片中的消失线,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的位置及数量有哪些变化。
2.对比观察学生作品
进一步观察教材学生作品中消失线的数量变化和透视现象的表现手法。
九、教师演示,激发情趣
今天,我们运用透视现象来画一幅风景画。
教师演示:
根据需要,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确定消失线的位置;、
确定街道的深度;
4.画出路两旁的景物;
5.整理完成作品。
学生通过教师演示,了解绘画步骤及方法。
十、艺术实践,感受透视
实践提示:运用本课所学的透视知识,在教室里找一处场景写生或者画一幅风景画,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画的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十一、出示作品,评价色彩
学生利用学生机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拍照上传,进行评价。
评价要点:
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用知识点进行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的表现了一幅风景画,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风景,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或把自己家里有这种现象画下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树的变化有:
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作画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 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