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教学杂谈-17小壁虎借尾巴_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语文下教学杂谈-17小壁虎借尾巴_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5 21:0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杂谈-17小壁虎借尾巴人教新课标
〖角色转换〗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如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发音较准确的同学当小老师,上台领读,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第三、四、五、段结构相同,我就在教学、扶学了前两个自然段之后,让学生自学第三个自然段,并自告奋勇地上台当小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深入钻研课文,作一番探究,当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时,我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对其讲解中的不当之处、有疑议之处作一番讨论、更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主动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演一演〗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它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曾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让每小组自己确定具体演哪个片段,然后说成剧本形式。表演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佳创意等,试行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还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的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自主参与的热情非常高。
〖访一访〗
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
比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鲤鱼”、“燕子”、“老牛”、“壁虎妈妈”的同学提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才有哲理性。
〖在发散互补中训练口语〗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能触发学生孕育语言的训练点是很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探究,教学时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讲述了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但都没有成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怎么借?“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过的书籍、电视等说出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故事:①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草地上,他看到梅花鹿在吃草。就对梅花鹿说:“梅花鹿大哥,您把尾巴借给我好吗?”梅花鹿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传递信息呢。”②小壁虎看见了猴子就向猴子借尾巴,猴子说:“不行,如果我把尾巴借给你,我爬起树来就不灵活了。”……同时,还要组织其他孩子认真听,请他们来评论。至此,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在口语交流中迸发出来,从而也扎实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质疑互动中训练口语〗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可根据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方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进行了口语交际。
〖仿句式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让学生仿这种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二年级《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老师让学生仿句式说:谁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养说话能力。
〖“学得”“习得”相辅相成〗
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及教材资源的不同,其探究活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其成效都是以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为目的。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课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但在动物界中,除了这三种动物,其它动物的尾巴也各有其妙用。于是,我们发动学生到网上、图书馆、自己的课外书上查一查其它动物尾巴的用处。看!这一条条形态各异的尾巴,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在兴趣课上,他们的交流精彩极了:鲸的尾巴能推动其前进;飞鼠的尾巴是方向盘;鳄鱼的尾巴能当武器等。虽然是一堂短短的兴趣课,但孩子们的视野一下子被拓宽了,知识面也更丰富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抓住这一契机,提供给他们一些描写动物的好词佳句。如描写蚕的好句:蚕吐丝时的样子很好看,时而低着头,时而昂起头,吐出长长的、柔软的细丝,那样子简直像灵巧的绣女在挑线绣花。通过赏读,使这些低年级的孩子不仅体会到了语句的优美,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语言的能力培养。最后,我们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3、4、5节续编课文,小壁虎又问哪些动物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一拓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把自己吸收的课外知识真正学会了运用,从学生续写的作文看,不仅条理清楚,而且确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