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祝福
鲁迅
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命运发展的转折点;
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语言;
贰
欣赏小说巧妙的情节安排;
叁
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肆
教学重难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
②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③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知人论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品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祝福》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列为首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祝福》是鲁迅抨击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小说力作。
解题
祝福原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典,以祭神祭祖、祈年求福为主要内容,极为庄严肃穆,一定在深夜举行,不允许妇女参加。
字音
寒暄xuān 陈抟tuán 朱拓tà 荸荠bíqi 门槛kǎn 咀嚼j júe 渣滓zǐ 炮烙páoluò 窈yǎo陷 草窠kē 蹙cù缩 歆xīn享 牲醴lǐ 烟霭 i 诧chà异
蹒跚pánshān 醉醺醺xūn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倒叙
2.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根据情节发展变化情况,可将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是故事的序幕。写“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小说借“我”的所见,描写了旧历年底的阴沉昏暗、鲁镇的封闭迷信、鲁四老爷的顽固保守,这一压抑的社会环境成为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背景。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第二部分(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至“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是故事的结局。写祥林嫂寂然死去。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序幕过后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了强烈的悬念。
第三部分(从“她不是鲁镇人”至“不久也就忘却了”):这是故事的开端。写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第一次从婆家逃到鲁镇来。
第四部分(从“只有四婶”至“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这是故事的发展。写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被迫改嫁给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第五部分:(从“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这是故事的高潮。写祥林嫂受到夫、子双亡的双重打击,再到鲁镇。
她反复讲着阿毛的故事,却得不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她花钱去捐门槛,但仍旧难以摆脱厄运,最后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第六部分(从“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至“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是故事的尾声。写“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这一段与小说开头呼应,渲染了“祝福”的热烈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化了小说的批判意味。
三、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她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也揭露了“国民性”弱点“。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顽固、自私、冷酷,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她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地害人,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我: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变现出启蒙者面对自己的困境和局限时“彷徨”的一面。
四、人物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
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第三次来鲁镇: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这些对祥林嫂的描写,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形象地展示了其人生轨迹和悲惨命运。
五、文本探究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鲁四爷?
鲁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婆婆?
贺大伯?
柳妈?
鲁镇人?
“我”?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
六、人物语言描写
例:
1.鲁四老爷“谬种”的訾骂,见出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他的“可恶”“然而”之类的口头语,则表现出一贯的顽固和刻薄。
2.柳妈“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的一番高论,诡秘无端,煞有介事,见出她的迷信、冷漠而又自以为是。
3.祥林嫂的“我真傻”独白式呓语,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表现了她受到生活重创后难以自救的精神状态。
七、环境描写
课文环境描写精当,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四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而且表现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总结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