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本课导入通过抛出中国的出路问题,从而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明确它的“新”在于由无产阶级领导。对于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三件大事: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通过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呈现,便于学生认识与理解。五四运动,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内容,了解基本史实,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最后进行探究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共诞生,提供相应错误资料,引导学生纠正相关问题,使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国民大革命,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然后重点突出介绍北伐战争,使学生明确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2.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对于五四运动以教师讲解为主,主要通过视频介绍五四运动,辅之于相关图片、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五四运动中由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于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引导学生结合相应音频资料,明确国民革命的任务,北伐战争意味着国民大革命的高潮,而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1.识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实,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背景,总结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教训。
3.探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国家积弱积贫,人民饥寒交迫。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近代以来,多少有识之士谋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无结果,他们虽有良好愿望,却找不到实现这一愿望的正确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中国到底向何处去,成了不少人思考的一个焦点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迷惘,做出了走俄国人之路的历史性抉择。
由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 无产阶级领导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概念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兴起发展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领导革命 1918年11月28日,北洋政府举行“公理战胜强权”庆祝活动,庆祝一战胜利。在故宫太和殿进行了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并鸣礼炮108响。北洋政府因为胜利而显得雄心勃勃,然而,随之而来的“巴黎和会”给了这次庆祝活动一个响亮的回应,那就是……五四风雷回答问题一:了解巴黎和会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它与五四运动是怎样的关系?结果:失败。
说明:弱国无外交。
关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一、五四风雷1.背景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1919年,中国社会状况如何?阅读课本P66、P67页,回答以下问题:
(1)五四运动的口号?体现出什么性质?
(2)简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间、中心、主力)。
(3)五四运动的特点?
(4)五四运动的结果和意义?2.过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 除 二 十 一 条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性质: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了解其经过(中心、主力、斗争形式)北京上海学生工人阶级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罢免、拒签)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领导。4.五四运动的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永远的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B.无产阶级斗争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C.它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诞生二、中国共产党诞生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及书本P67第三段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1)阶级基础:(2)思想基础:(3)组织基础:(4)国际条件: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共产国际的帮助1.诞生条件 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北京秘密召开。大会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并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资产阶级,领导学生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书记。
2.中共的成立——一大的召开下面是“红色记忆”栏目的一名记者向观众介绍中共成立的情况的文章,请结合课本内容诊断出其中的几处毛病:(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 → 浙江嘉兴南湖(5)书记:陈独秀(3)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4)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表现在哪里?⒈新的领导阶级:
⒉新的指导思想:
⒊新的前途:
⒋群众基础:——无产阶级领导——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农民3.意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不敢发动群众 人民大众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大罢工,李大钊派施洋律师去帮助工人,领导罢工运动的方向,但“二七惨案”发生,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等和200多名工人倒在了吴佩孚屠杀的血泊中。 “头可断,工不可复!”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英勇就义。时间:1922年-1923年教训?
该怎么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
当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
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
——共产国际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8学思之窗的内容,了解国共合作基础和方式是怎样的?共产党国民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急需吸收新鲜血液
认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彻底革命的政党共产国际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的原因敌人力量强大,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国共合作的建立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国民党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图一)1926年7月,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演讲。
(图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图三)叶挺独立团攻打贺胜桥。图一图三图二 直隶广东广西湖
南安
徽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广东广西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形势图3.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目的:对象:概况:影响: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开始破裂全面破裂4.国民革命的失败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有何教训?失败说明了什么?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汪精卫宁汉合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开端:五四运动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重大事件: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919年5月4日)(1921年中共一大)(1924-1927,国民大革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华民族开始了新觉醒;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新面貌;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革命出现了新高潮。1.某中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青年学生高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游行示威。请你推测影片中学生斗争的主要对象应是( )
A.清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美帝国主义B2.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D3.“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A4.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B5.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