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7:31:31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七上·中山期末)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兴县,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双重瓮城结构石头外城。内城发现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据此可推知,碧村遗址(  )
A.处于渔猎采集阶段 B.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双重瓮城结构石头外城。内城发现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结合所学可知,该遗址发现了城市,分为外城、内城,内城发现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说明当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有了统治阶级,说明该遗址具备早期国家形态,B符合题意;
该遗址生产力水平较高,不是处于渔猎采集阶段,排除A;
材料未体现青铜文明,排除C;
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于秦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3七上·中山期末) 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共同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牛耕技术的逐渐普及
C.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D.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会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D符合题意;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排除A;
牛耕技术的逐渐普及在春秋时期,排除B;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3七上·中山期末) 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陶器用途广泛、功能多样,实用性强,适应了原始农业起源和早期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的需要,A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B;
材料未涉及审美意识,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事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查法即可作答。
4.(2023七上·中山期末) 题4表为《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目录。据此内容推断,该书成书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西汉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文可知,《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体现了分国记事,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史事。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据题干内容推断,该书成书于春秋时期,C符合题意;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没有诸侯国,排除A;
商朝是夏朝之后的朝代,没有众多的诸侯国,排除B;
西汉时期是统一的王朝,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3七上·中山期末) 周朝常用禽兽作见面礼。《周礼》中记载,诸侯王见面拿兽皮裹饰的束帛,卿拿羔羊,大夫拿鹅,庶人拿鸭,这体现周朝 (  )
A.分封制度完善 B.社会等级分明
C.畜业经济发达 D.法律制度严苛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周礼》是周朝贵族遵守的行为礼仪规范,材料中各级贵族所带的见面礼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分明,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礼制,未体现分封制,排除A;
材料不能直接说明“畜业经济发达”,排除C;
材料不能说明法律制度严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周的分封制,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3七上·中山期末) 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卿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这三家卿大夫是(  )
A.秦、 赵、 魏 B.秦、 楚、 韩
C.韩、 赵、 魏 D.赵、 楚、 齐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C符合题意;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存在,排除AB;
楚、齐不是原来晋的卿大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家分晋的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3七上·中山期末) 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官营)”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范蠡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到了战国时期,“奖耕战”“抑商贾”蔚然成风。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的影响
C.地方治理的改革 D.社会转型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D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后确立的,排除A;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局面的表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地方治理的改革,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3七上·中山期末)“对于非议父母的人,人们一定说他不孝,然而对于非议君主的人,天下的人都认为他很贤能,这就是国家混乱的原因。所以,做臣子的专心一意地侍奉君主,才是真正的忠臣。”这体现的是(  )
A.道家的“无为” B.儒家的“仁政”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兼爱”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做臣子的专心一意地侍奉君主,才是真正的忠臣”是指法家的“法、术、势”学说,强化君主对臣子的控制,C符合题意;
道家的“无为”,指的统治者不过多的干涉人民生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儒家的“仁政”,主要指统治者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与题干无关,排除B;
墨家的“兼爱”指的是爱戴全部人,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3七上·中山期末) 战国时秦国田律规定“田广一步,袤(长度)八则, 为一亩。二畛(田地间小路)一百(陌)道。百晦(亩)为顷……”这体现了秦国(  )
A.加强思想控制 B.注重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田广一步,袤(长度)八则,为一亩。二畯(田地间小路)一百(陌)道。百晦(亩)为顷……”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国田律对田亩面积的规定,田亩面积的固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体现了秦国了秦国注重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秦国的田律,没有反映控制思想,排除A;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秦国实行严刑峻法,排除C;
维护专制统治的内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中山期末)《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D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A;
世袭制开始于夏朝的启时期,排除B;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中山期末) 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百家争鸣
C.推动了交通发展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可知,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秦朝的行政效率,D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
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材料体现的内容与交通发展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3七上·中山期末) 为了大量征调劳力和防止人民隐瞒年龄逃避服役,秦朝规定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以身高为标准确定是否达到服徭役的年龄。这说明当时秦朝(  )
A.专制皇权强化 B.加强基层治理
C.推行郡县制度 D.实行摊丁入亩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了大量征调劳力和防止人民隐瞒年龄逃避服役,秦朝规定凡适龄男子者门的名册登记,并以身高为标准确定是否达到服徭役的年龄”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通过户籍制度来征调劳力,防止人民隐瞒年龄逃避服役,说明秦朝加强基层治理,B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
题干未涉及郡县制度,排除C;
题干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基层治理,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3七上·中山期末)据《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记载,在楚汉战争中, 以旧秦朝人为主的郎中骑,战斗力极强, 以功封侯者9-10人。 由此可以推断(  )
A.秦朝统治残暴 B.秦朝统治失去民心
C.刘邦善用人才 D.旧秦人是反秦主力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楚汉战争中,以旧秦朝人为主的郎中骑,战斗力极强”可知,刘邦善于识人,即便是原秦朝人,也能够做到能人尽用的原则,C符合题意;
题干中并没有展现秦朝统治的内容,无法得知秦朝统治残暴,排除A;
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秦朝对人民的所作所为,无法得知秦朝失去民心, 排除B;
反秦主力是六国人,并非旧秦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道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战的基本事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3七上·中山期末) 据《史记》记载汉景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频发,于是汉景帝架临雍县抚民祭天、修改年号,为民祈福并发动社会贤达乡绅捐助。这体现政府(  )
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 C.重视民生 D.维护正统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于是汉景帝驾临雍县抚民祭天、修改年号,为民祈福并发动社会贤达乡绅捐助”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民生,C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未涉及“以德治国”的理念,排除A;
“无为而治”是统治者放任自流,而题干涉及的是政府“为民祈福并发动社会贤达乡绅捐助”,是有为的表现,排除B;
题干涉及的是针对汉景帝期间自然灾害频发政府采取的措施,未涉及维护正统的观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即可作答。
15.(2023七上·中山期末)《后汉书·梁统列传》记载,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入朝时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汉朝丞相)同等的仪礼规格。”这表明当时(  )
A.官僚机构重叠 B.外戚势力膨胀
C.宦官把持朝政 D.注重仪式礼仪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入朝时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汉朝丞相)同等的仪礼规格’”可知,梁冀是东汉梁太后之兄,属于外戚,材料反映了梁冀权势膨胀,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外戚势力膨胀,没有体现官僚机构重叠的问题,排除A;
题干中没有宦官的信息,排除C;
题干中没有体现注重仪式礼仪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3七上·中山期末) 汉武帝时重开西南夷,新设很多郡县,但仍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候等首领。如滇王属地置为益州郡的同时,重新赐给滇王印信,让他继续统治当地。这些措施(  )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汉朝固有的制度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武帝时重开西南夷,新设很多郡县,但仍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候等首领。如滇王属地置为益州郡的同时,重新赐给滇王印信,让他继续统治当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同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候等首领,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色,A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不是汉朝固有的制度,排除B;
题干中的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
题干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3七上·中山期末)“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由此可知,三国时期(  )
A.中原农业生产恢复 B.民族交融逐渐增强
C.政权对峙局面形成 D.三国存在经济交往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可知,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之间存在经济交往,吴国也与蜀国有经济往来,D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中原农业生产恢复,排除A;
题干涉及是三国时期的蜀锦,未反映民族之间的交融,排除B;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题干未涉及赤壁之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3七上·中山期末) 公元420—589年, 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于建康, 史上合称“南朝”。“建康”即现在的(  )
A.洛阳 B.杭州 C.南京 D.扬州
【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建康是今天的南京,C符合题意;
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排除A;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排除B;
扬州在南朝时期未作过都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政治。难度较低,掌握南朝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2023七上·中山期末)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 “吾有一术……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
A.蔡伦 B.华佗 C.司马迁 D.张仲景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吾有一术……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以当导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五禽戏。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B符合题意;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
司马迁是史学家,排除C;
张仲景是医学家,奠定了中医临床理论的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华佗的医学成就,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3七上·中山期末)《晋书》记载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族协之,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政府设常平仓有利于(  )
A.保障民生需求 B.维护宗族团结
C.提高粮食产量 D.带动人口南迁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立常平仓,族协之,丰则伞,俭则隶,以利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设常平仓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生需求,A符合题意;
维护宗族团结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提高粮食产量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带动人口南迁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兴衰。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3七上·中山期末) 北魏曾在洛阳设立四夷馆以供四方民族人士居住。据史书记载, 四夷馆设立后,“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由此可知, 四夷馆的设立(  )
A.巩固了统一政权 B.增强了北魏实力
C.推动了中外交通 D.促进了民族交往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魏曾在洛阳设立四夷馆以供四方民族人士居住”“附化之民万有余……珍奇异味之产,咸悉在焉”可知,北魏在洛阳设立的四夷馆是供四方民族人士居住的,故四夷馆的设立促进了民族交往,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巩固统一政权的信息,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增强北魏实力的信息,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中外交通的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3七上·中山期末) 东晋政府曾多次下令要求百姓种植小麦,推广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长江下游地区。这反映了(  )
A.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 B.长江下游成为经济重心
C.小麦产量优于其他作物 D.南方战乱导致粮食短缺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政府曾多次下令要求百姓种植小麦,推广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下游地区”可知,东晋政府推广小麦种植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下游地区,这说明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A符合题意;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成为经济重心,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小麦产量,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南方战乱导致粮食短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人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3七上·中山期末)“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之间,排除A;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
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战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3七上·中山期末)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 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数学(  )
A.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成果领先世界发展
C.数学家多是农民出身 D.以服务农业为宗旨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据容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围、粮客的容量问题”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说明中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A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对比中国古代数学与世界数学成果,无法得出中国古代数学成果领先世界发展的结论,排除B;
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没有强调数学家的出身,排除C;
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但不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以服务农业为宗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九章算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3七上·中山期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下列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造纸术 B.“五禽戏”
C.《兰亭集序》 D.《史记》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魏晋这一时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
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排除B;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著了史学巨著——《史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羲之的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6题11分, 第27题14分, 共25 分。)
26.(2023七上·中山期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 据材料一所提供的的信息,说出代表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
(2)将材料二图片中三处“口”中数字所对应的诸侯国名称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答案】(1)铁犁(或者铁农具、冶铁技术)和牛耕。
(2)燕国;秦国;楚国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代表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技术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战国七雄地理位置记忆口诀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故①是燕国,②是秦国,③是楚国。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可知,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大变革时代。
故答案为:
(1)铁犁(或者铁农具、冶铁技术)和牛耕。
(2)第1空、燕国;第2空、秦国;第3空、楚国。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等。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春秋战国的历史特征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读图片,理解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7.(2023七上·中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 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1)材料一中,中原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的是谁 该诏令反映了“魏主”推行的什么改革措施
(3)“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哪两种形式
【答案】(1)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人口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根据所学和材料示意图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魏孝文帝,改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本题考查民族交融的方式。材料一反映的是人口迁徙;材料二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故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形式是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故答案为:
(1)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人口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的方式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七上·中山期末)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兴县,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双重瓮城结构石头外城。内城发现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据此可推知,碧村遗址(  )
A.处于渔猎采集阶段 B.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2.(2023七上·中山期末) 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共同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牛耕技术的逐渐普及
C.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D.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
3.(2023七上·中山期末) 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4.(2023七上·中山期末) 题4表为《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目录。据此内容推断,该书成书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西汉
5.(2023七上·中山期末) 周朝常用禽兽作见面礼。《周礼》中记载,诸侯王见面拿兽皮裹饰的束帛,卿拿羔羊,大夫拿鹅,庶人拿鸭,这体现周朝 (  )
A.分封制度完善 B.社会等级分明
C.畜业经济发达 D.法律制度严苛
6.(2023七上·中山期末) 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卿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这三家卿大夫是(  )
A.秦、 赵、 魏 B.秦、 楚、 韩
C.韩、 赵、 魏 D.赵、 楚、 齐
7.(2023七上·中山期末) 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官营)”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范蠡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到了战国时期,“奖耕战”“抑商贾”蔚然成风。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的影响
C.地方治理的改革 D.社会转型的需要
8.(2023七上·中山期末)“对于非议父母的人,人们一定说他不孝,然而对于非议君主的人,天下的人都认为他很贤能,这就是国家混乱的原因。所以,做臣子的专心一意地侍奉君主,才是真正的忠臣。”这体现的是(  )
A.道家的“无为” B.儒家的“仁政”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兼爱”
9.(2023七上·中山期末) 战国时秦国田律规定“田广一步,袤(长度)八则, 为一亩。二畛(田地间小路)一百(陌)道。百晦(亩)为顷……”这体现了秦国(  )
A.加强思想控制 B.注重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维护专制统治
10.(2023七上·中山期末)《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1.(2023七上·中山期末) 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百家争鸣
C.推动了交通发展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2.(2023七上·中山期末) 为了大量征调劳力和防止人民隐瞒年龄逃避服役,秦朝规定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以身高为标准确定是否达到服徭役的年龄。这说明当时秦朝(  )
A.专制皇权强化 B.加强基层治理
C.推行郡县制度 D.实行摊丁入亩
13.(2023七上·中山期末)据《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记载,在楚汉战争中, 以旧秦朝人为主的郎中骑,战斗力极强, 以功封侯者9-10人。 由此可以推断(  )
A.秦朝统治残暴 B.秦朝统治失去民心
C.刘邦善用人才 D.旧秦人是反秦主力
14.(2023七上·中山期末) 据《史记》记载汉景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频发,于是汉景帝架临雍县抚民祭天、修改年号,为民祈福并发动社会贤达乡绅捐助。这体现政府(  )
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 C.重视民生 D.维护正统
15.(2023七上·中山期末)《后汉书·梁统列传》记载,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入朝时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汉朝丞相)同等的仪礼规格。”这表明当时(  )
A.官僚机构重叠 B.外戚势力膨胀
C.宦官把持朝政 D.注重仪式礼仪
16.(2023七上·中山期末) 汉武帝时重开西南夷,新设很多郡县,但仍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候等首领。如滇王属地置为益州郡的同时,重新赐给滇王印信,让他继续统治当地。这些措施(  )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汉朝固有的制度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
17.(2023七上·中山期末)“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由此可知,三国时期(  )
A.中原农业生产恢复 B.民族交融逐渐增强
C.政权对峙局面形成 D.三国存在经济交往
18.(2023七上·中山期末) 公元420—589年, 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于建康, 史上合称“南朝”。“建康”即现在的(  )
A.洛阳 B.杭州 C.南京 D.扬州
19.(2023七上·中山期末)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 “吾有一术……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
A.蔡伦 B.华佗 C.司马迁 D.张仲景
20.(2023七上·中山期末)《晋书》记载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族协之,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政府设常平仓有利于(  )
A.保障民生需求 B.维护宗族团结
C.提高粮食产量 D.带动人口南迁
21.(2023七上·中山期末) 北魏曾在洛阳设立四夷馆以供四方民族人士居住。据史书记载, 四夷馆设立后,“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由此可知, 四夷馆的设立(  )
A.巩固了统一政权 B.增强了北魏实力
C.推动了中外交通 D.促进了民族交往
22.(2023七上·中山期末) 东晋政府曾多次下令要求百姓种植小麦,推广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长江下游地区。这反映了(  )
A.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 B.长江下游成为经济重心
C.小麦产量优于其他作物 D.南方战乱导致粮食短缺
23.(2023七上·中山期末)“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4.(2023七上·中山期末)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 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数学(  )
A.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成果领先世界发展
C.数学家多是农民出身 D.以服务农业为宗旨
25.(2023七上·中山期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下列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造纸术 B.“五禽戏”
C.《兰亭集序》 D.《史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6题11分, 第27题14分, 共25 分。)
26.(2023七上·中山期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 据材料一所提供的的信息,说出代表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
(2)将材料二图片中三处“口”中数字所对应的诸侯国名称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27.(2023七上·中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 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1)材料一中,中原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的是谁 该诏令反映了“魏主”推行的什么改革措施
(3)“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哪两种形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双重瓮城结构石头外城。内城发现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结合所学可知,该遗址发现了城市,分为外城、内城,内城发现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说明当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有了统治阶级,说明该遗址具备早期国家形态,B符合题意;
该遗址生产力水平较高,不是处于渔猎采集阶段,排除A;
材料未体现青铜文明,排除C;
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于秦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会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D符合题意;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排除A;
牛耕技术的逐渐普及在春秋时期,排除B;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陶器用途广泛、功能多样,实用性强,适应了原始农业起源和早期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的需要,A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B;
材料未涉及审美意识,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事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查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文可知,《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体现了分国记事,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史事。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据题干内容推断,该书成书于春秋时期,C符合题意;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没有诸侯国,排除A;
商朝是夏朝之后的朝代,没有众多的诸侯国,排除B;
西汉时期是统一的王朝,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周礼》是周朝贵族遵守的行为礼仪规范,材料中各级贵族所带的见面礼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分明,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礼制,未体现分封制,排除A;
材料不能直接说明“畜业经济发达”,排除C;
材料不能说明法律制度严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周的分封制,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C符合题意;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存在,排除AB;
楚、齐不是原来晋的卿大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家分晋的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D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后确立的,排除A;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局面的表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地方治理的改革,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做臣子的专心一意地侍奉君主,才是真正的忠臣”是指法家的“法、术、势”学说,强化君主对臣子的控制,C符合题意;
道家的“无为”,指的统治者不过多的干涉人民生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儒家的“仁政”,主要指统治者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与题干无关,排除B;
墨家的“兼爱”指的是爱戴全部人,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田广一步,袤(长度)八则,为一亩。二畯(田地间小路)一百(陌)道。百晦(亩)为顷……”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国田律对田亩面积的规定,田亩面积的固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体现了秦国了秦国注重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秦国的田律,没有反映控制思想,排除A;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秦国实行严刑峻法,排除C;
维护专制统治的内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D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A;
世袭制开始于夏朝的启时期,排除B;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可知,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秦朝的行政效率,D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
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材料体现的内容与交通发展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了大量征调劳力和防止人民隐瞒年龄逃避服役,秦朝规定凡适龄男子者门的名册登记,并以身高为标准确定是否达到服徭役的年龄”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通过户籍制度来征调劳力,防止人民隐瞒年龄逃避服役,说明秦朝加强基层治理,B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
题干未涉及郡县制度,排除C;
题干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基层治理,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楚汉战争中,以旧秦朝人为主的郎中骑,战斗力极强”可知,刘邦善于识人,即便是原秦朝人,也能够做到能人尽用的原则,C符合题意;
题干中并没有展现秦朝统治的内容,无法得知秦朝统治残暴,排除A;
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秦朝对人民的所作所为,无法得知秦朝失去民心, 排除B;
反秦主力是六国人,并非旧秦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道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战的基本事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于是汉景帝驾临雍县抚民祭天、修改年号,为民祈福并发动社会贤达乡绅捐助”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民生,C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未涉及“以德治国”的理念,排除A;
“无为而治”是统治者放任自流,而题干涉及的是政府“为民祈福并发动社会贤达乡绅捐助”,是有为的表现,排除B;
题干涉及的是针对汉景帝期间自然灾害频发政府采取的措施,未涉及维护正统的观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入朝时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汉朝丞相)同等的仪礼规格’”可知,梁冀是东汉梁太后之兄,属于外戚,材料反映了梁冀权势膨胀,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外戚势力膨胀,没有体现官僚机构重叠的问题,排除A;
题干中没有宦官的信息,排除C;
题干中没有体现注重仪式礼仪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武帝时重开西南夷,新设很多郡县,但仍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候等首领。如滇王属地置为益州郡的同时,重新赐给滇王印信,让他继续统治当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同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候等首领,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色,A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不是汉朝固有的制度,排除B;
题干中的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
题干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可知,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之间存在经济交往,吴国也与蜀国有经济往来,D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中原农业生产恢复,排除A;
题干涉及是三国时期的蜀锦,未反映民族之间的交融,排除B;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题干未涉及赤壁之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建康是今天的南京,C符合题意;
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排除A;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排除B;
扬州在南朝时期未作过都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政治。难度较低,掌握南朝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吾有一术……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以当导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五禽戏。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B符合题意;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
司马迁是史学家,排除C;
张仲景是医学家,奠定了中医临床理论的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华佗的医学成就,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立常平仓,族协之,丰则伞,俭则隶,以利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设常平仓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生需求,A符合题意;
维护宗族团结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提高粮食产量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带动人口南迁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兴衰。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魏曾在洛阳设立四夷馆以供四方民族人士居住”“附化之民万有余……珍奇异味之产,咸悉在焉”可知,北魏在洛阳设立的四夷馆是供四方民族人士居住的,故四夷馆的设立促进了民族交往,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巩固统一政权的信息,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增强北魏实力的信息,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中外交通的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政府曾多次下令要求百姓种植小麦,推广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下游地区”可知,东晋政府推广小麦种植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下游地区,这说明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A符合题意;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成为经济重心,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小麦产量,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南方战乱导致粮食短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人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之间,排除A;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
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战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据容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围、粮客的容量问题”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说明中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A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对比中国古代数学与世界数学成果,无法得出中国古代数学成果领先世界发展的结论,排除B;
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没有强调数学家的出身,排除C;
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但不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以服务农业为宗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九章算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魏晋这一时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
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排除B;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著了史学巨著——《史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羲之的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答案】(1)铁犁(或者铁农具、冶铁技术)和牛耕。
(2)燕国;秦国;楚国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代表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技术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战国七雄地理位置记忆口诀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故①是燕国,②是秦国,③是楚国。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可知,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大变革时代。
故答案为:
(1)铁犁(或者铁农具、冶铁技术)和牛耕。
(2)第1空、燕国;第2空、秦国;第3空、楚国。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等。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春秋战国的历史特征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读图片,理解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7.【答案】(1)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人口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根据所学和材料示意图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魏孝文帝,改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本题考查民族交融的方式。材料一反映的是人口迁徙;材料二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故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形式是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故答案为:
(1)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人口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的方式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