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增值性评价数据采集
一、选择题(本题包含12小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中学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
B.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C.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
D.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2.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对“照亮了当时的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B.内容非常丰富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充分保障人民利益
3.研读示意图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呈现了
A.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B.古代印度佛教外传的路线
C.法兰克王国的扩张路线 D.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路线
4.某同学在笔记本上记道:“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地区”、“斯巴达克起义”。据此,他探究的学习主题应当是
A.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B.罗马城邦的兴起
C.罗马帝国的兴衰 D.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
5.下列名人名言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先哲们的思想智慧,其共同的核心主张是
孔子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苏格拉底 人要认识你自己
A.强调统治者要用仁政治理国家 B.崇尚自然科学
C.注重以人为本 D.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6.九年级(1)班的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两张图片和一则材料。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A.契约精神在西欧传播 B.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C.西欧庄园经济的形成 D.西欧基督教占据特殊地位
7.“尽管拜占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文化生活的强大生命力,但在保守、传统和形式主义的‘古董’帝国的束缚下,却很少有机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拜占庭帝国有强大生命力 B.拜占庭文化辉煌了千余年
C.拜占庭帝国缺乏创新能力 D.拜占庭帝国沟通东西文化
8.史学家张传玺的书中写道: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十三次,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受中国律令制度影响,其表现为
A.实行将军幕府统治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按血缘建立武士团 D.授田农民统一赋税
9.它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之一(下图),还因保存和发展古典科技成果赢得了科学“义父”的美誉。它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0.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的知识结构图中“?”处应为
A.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B.西欧城市的兴起
C.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 D.西欧庄园的出现
11.研读和分析史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分析下表中的史料,其史料信息表明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
英国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班牙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A.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 B.自由、民主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C.传播人文主义的主要方式是戏剧 D.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许多地方
12.下图是美国某阶段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美国历史的说法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A.阻力F2代表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前进方向
B.a处是来克星顿的枪声,它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C.b处指代的历史事件,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c处的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二、材料题(13题8分,14题8分,15题6分,共2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郑州2023年1月15日报道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内发现大量北魏时期仓窖遗迹,目前已勘查出240座,为北魏皇家府库。这是国内首个考古确证的宫城内仓窖区,也是等级最高的古代仓储类建筑。这不仅对中国古代宫城的形制布局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对于探究中国古代宫城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内仓窖区位置示意图(局部)
材料二 克里特岛宫殿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荷马史诗》中克诺索斯是真实存在的,将古希腊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依据发现的刻在墙壁、柱子和印章上象征海上霸权的三叉戟,考古学家断定这是一位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此外遗址中陶器上的彩画、雕塑以及宫殿中的壁画,都堪称古代艺术的杰作。
克里特岛宫殿遗址
材料三
汉魏洛阳城复原图 帕特农神庙遗址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其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规划发生的一次转折性变化,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其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立面高与宽的比例接近“黄金分割比”。柱廊建筑体现了一种自由、开放、民主的气息。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出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内的北魏时期仓窖遗迹和克里特岛宫殿遗址发掘的历史价值。(4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出汉魏洛阳城和帕特农神庙在建筑构造上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汉魏洛阳城和帕特农神庙在使用功能上分别体现了东西方怎样的文化特征?(3分)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请你谈谈历史遗存对研究历史的作用。(1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请仔细观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
图一 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示意图 图二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二中A、B、C、D四条航线,哪一条是环球航行路线 率领这支船队的航海家是谁?(2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出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
(4)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有学者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2分)
15.阅读以下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结论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一 1648年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他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摘编自德国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材料二
九年级历史增值性评价数据采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含12小题,每题1.5分,共18分。)
1.D 2.A 3.B 4.A 5.C 6.B 7.C 8.B 9.D 10.A 11.D 12.C
二、材料题(13题8分,14题8分,15题6分,共22分)
13、(1)北魏的粮仓规模大,数量多,等级高,说明中央集权加强,行政效率提高;北魏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说明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措施;古代重视物资储备﹑粮食安全;粮仓建设与古代宫城紧密相连;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
印证了相关史料的记载;将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呈现了较为发达的文明成就;反映了当时较为强大的王权。(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
(2)相同点: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建筑造型美观或者规模宏大。(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1分)
特征:东方:王权色彩。西方:宗教色彩。(2分)
(3)考古发现的文物、遗迹、遗址等是重要的实物史料,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答出言之成理的一点即可)(1分)
14、(1)航线:D。航海家:麦哲伦。(2分)
(2)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原因:新航路开辟(答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也可以。)(2分)
(3)变化:马铃薯成为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改变了作物结构;促进人口增长;推动欧洲崛起;少数欧洲国家得以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推动殖民扩张。(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
(4)认识: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见证了欧洲的崛起和殖民扩张的历史。(2分)
15、答案示例:
观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论述: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已成为历史必然。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结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水平等级 赋分标准 史事及结论 材料运用与阐释
水平四 6-5分 结论观点鲜明提取史事准确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事,能够做到论从史出,文字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水平三 4-3分 结论基本正确提取史事基本关联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材料中的史事,但所建立联系的史事与所要表述的观点逻辑关系欠佳,条理基本清楚。
水平二 2-1分 结论不够明确史事与结论关联性不强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运用或史论结合不充分。文字表述条理性不强或缺乏层次,基本不使用历史术语。
水平一 0分 未得出结论或结论严重错误无相关史事 单纯摘抄材料,论证没有条理、层次混乱、语焉不详。
注:观点1分,论述过程4分,结论1分,只有观点和结论,无论述过程,只给1分。
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如命令人民交纳“仆一税”。
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