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期中测试卷(考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2必修2前3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期中测试卷(考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2必修2前3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9 18:49:0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期中测试卷(考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2必修2前3章)
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
1.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的一对相对性状杂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在不考虑变异时,问显性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显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显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而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因雌雄不同花,系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系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 F1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详解】设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由于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故显性植株Aa上豌豆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玉米是自由交配,显性植株Aa上可以接受自身花粉A和a,也可以接受来自隐性性植株aa的花粉a,故显性植株产生的 F1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2.彩椒有绿椒、黄椒、红椒三种类型,其果皮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当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彩椒为绿色,当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彩椒为黄色,其余基因型的彩椒为红色。现用三株彩椒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绿色×黄色→绿色∶红色:黄色=1:6:1
实验二:绿色×红色→绿色∶红色∶黄色=9:22:1
对以上杂交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实验一中红色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有 4 种
C.实验二亲本红色个体隐性基因有 4 个
D.实验二子代中绿色个体纯合子比例为 0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果皮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C、c表示,绿色的基因型为A-B-C-,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cc,其他基因型为红色。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一中绿色×黄色→绿色:红色:黄色=1:6:1,相当于测交,说明果皮的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实验一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Cc×aabbcc,则子代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绿色的基因型为AaBbCc,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cc,红色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B错误;
C、实验二亲本红色个体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或AaBbcc,隐性基因有4个,C正确;
D、实验二中子代有黄色,说明亲代绿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根据子代绿色所占比例为9/32(3/4 ×3/4×1/2)可知,亲代红色基因型中两对等位基因各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对等位基因隐性纯合,可能为aaBbCc、AabbCc或AaBbcc,因此实验二子代中绿色个体中不可能存在纯合子,纯合子比例为0,D正确。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b)控制。一对长翅果蝇交配产生F1,F1中残翅果蝇占1/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用具模拟F1全部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2的过程,该同学在甲中放置20个小球B和10个小球b,乙中放置一定数量的小球,并完成后续的抽取记录工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应在乙装置中放置10个小球B和10个小球b
B.若要模拟受精过程,则每次实验后抽取的小球都不应该放回原小桶内
C.若该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则模拟所得的F2表现型及比例越接近长翅:残翅=8:1
D.若要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则需往甲、乙中再放入同样数量和比例D、d小球
【答案】C
【分析】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一对长翅果蝇交配产生F1,F1中残翅果蝇占1/4,说明双亲的基因型都为Bb,故F1长翅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这些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2,F1雌雄配子比例为B∶b=2∶1,因此乙装置中放置的小球比例应为2∶1的B、b两种球,A错误;
B、若要模拟受精过程,为保证每次取球时B,b比例保持不变,每次取球后应将小球放回装置,B错误;
C、F1雌雄配子比例为B∶b=2∶1,自由交配后,F2子代中BB∶Bb∶bb=4∶4∶1,故长翅∶残翅=8∶1,C正确;
D、若要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应再设置丙丁两个装置,将D,d两种小球按照一定的比例投放至丙丁两个装置中,按照选项设置,将无法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自由组合过程,D错误。
4.二倍体作物M雌雄同体,其甜度受相关基因的控制,种质(种子)资源库中的品系甲甜度一般(非甜),乙、丙两个品系甜度较高(甜),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得到的F1再自交得到F2,结果如下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F;表现型 F 表现型
I 甲x乙 非甜 1/4甜、3/4非甜
Ⅱ 甲x丙 甜 3/4甜,1/4非甜
Ⅲ 乙x丙 甜 13/16甜、3/16非甜
用杂交I的F2代非甜植株与杂交Ⅱ的F2代甜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甜植株所占比例为(  )
A.2/3 B.2/9 C.1/3 D.4/9
5.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若M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表现为非甜,则对相关控制机理推断合理的是(  )
A.基因A或基因b控制合成的酶通过不同途径催化非甜物质转化为甜物质
B.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B可抑制基因A表达
C.基因B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A可抑制基因B表达
D.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B可促进基因A表达
【答案】4.A 5.B
【分析】题意分析,杂交Ⅲ中,F2表现型比例为甜∶非甜=13∶3,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因而可确定控制甜与非甜相对性状的基因至少包含两对等位基因,若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杂交Ⅲ所得的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F2的性状表现可推测,甲的基因型可为AAbb(或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
4.杂交I中F2代非甜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1/3AAbb和2/3Aabb,该群体中配子比例为Ab∶ab=2∶1,杂交Ⅱ的F2代甜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1/3AABB、2/3AABb,该群体中的配子比例为AB∶Ab=2∶1,则用杂交I的F2代非甜植株与杂交Ⅱ的F2代甜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甜植株所占比例为2/3×2/3+2/3×1/3=2/3,A正确。
5.A、若基因A或基因b控制合成的酶通过不同途径催化非甜物质转化为甜物质,则 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应表现为甜,A错误;
B、若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B可抑制基因A表达,则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应表现为非甜,AABB表现为甜,符合题意,B正确;
C、若基因B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A可抑制基因B表达,则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应表现为甜,C错误;
D、 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B可促进基因A表达,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将表现为非甜,不符合A项分析,D错误。
6.果蝇(2n=8)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部分染色体),其中①~⑥表示细胞,基因未发生突变,染色体畸变在整个过程中最多发生一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⑥的染色体组成为3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B.若④的基因型是abY,则⑤可能为aBY或AbY或abY
C.②细胞中A基因个数为0或1或2个
D.①为具有4个染色体组的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细胞含有Y染色体,所以①为初级精母细胞,②与③为次级精母细胞,④、⑤、⑥都表示精细胞。
【详解】A、由于与⑥同时形成的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不含Y染色体,则⑥的染色体组成为3条常染色体,不含Y染色体,A错误;
B、若④的基因型是abY,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则⑤的基因型是abY,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⑤的基因型是aBY或AbY, B正确;
C、②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YY或AabbYY或aaBbYY,即②细胞中A基因个数为0或1个,C错误;
D、①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
7.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下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  )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2与3、4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不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与7、8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能自由组合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1与2、5与6、3与4、7与8为相同基因,1(或2)与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与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
【详解】A、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
B、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
C、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也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也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 、1与2位于一条染色体上,7与8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所以1与7、8在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 D 错误。
8.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甲、乙、丙表示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图2中丙图可以发生CD段的变化
B.图2中乙图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图1中D点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A点时期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D.图2中甲、乙、丙细胞所含染色体组数分别是4、2、1
【答案】C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关系,AB段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C段所处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前期到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到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着丝粒)分裂,DE段所处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到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图2丙图可以发生CD段的变化,A正确;
B、图2中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是雌性动物,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
C、若为有丝分裂,图1中D点时由于着丝点(着丝粒)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与A点不同,C错误;
D、图2中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含有1个染色体组,D正确。
9.图1和图2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C段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加倍
B.图2中b对应图1中的CD段,细胞中可观察到赤道板
C.图1中CD段细胞中可能发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和纺锤体形成
D.图2中c细胞中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1:1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图2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且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b表示前期和中期,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c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图1中AC段的细胞内经过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故核DNA数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图2中b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CD段,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能观察到,B错误;
C、图1中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前期细胞中核膜消失、核仁解体,有纺锤体形成,C正确;
D、图2 c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D错误。
10.下列遗传学研究中有关“假说”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提出“F2中出现了新的性状组合”属于假说
B.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配子形成过程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属于假说
C.摩尔根对果蝇红白眼遗传现象的研究中提出“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后代雌性都为红眼,雄性都为白眼”属于假说
D.科学家在研究 DNA 的复制规律时提出“15N 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在含14N 的培养液分裂两次后提取的 DNA 有两种密度”属于假说
【答案】B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为什么F2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是孟德尔发现的问题,不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A错误;
B、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B正确;
C、摩尔根对果蝇红白眼遗传现象的研究中,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后代雌性都为红眼,雄性都为白眼,这属于实验现象,不属于假说,C错误;
D、科学家在研究 DNA 的复制规律时提出“15N 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在含14N 的培养液分裂两次后提取的 DNA 有两种密度”属于实验的演绎推理,D错误。
11.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 (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3
C.雌配子a:雄配子A=1:1 D.雌配子a:雌配子A=1:1
【答案】D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
【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Aa的植物产生的雄性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雌配子中A和a数量也相等,但雄配子数量远远比雌配子多,ABC错误,D正确。
12.下列关于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雄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本
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C.含有X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配子一定是雌配子
D.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都含Y染色体
【答案】A
【分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2.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ZW型的与XY型的正好相反。
【详解】A、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雄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本,Y染色体来自父本,A 正确;
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型,其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W,雄性为ZZ, B 错误;
C、含有 X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配子可能是雌配子,也可能是雄配子,C 错误;
D、X 和 Y为同源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 X 染色体,有的含 Y染色体,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 错误。
13.不可用2n表示的是( )
A.含有n对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最多种类
B.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
C.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产生的DNA分子数
D.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的配子种类
【答案】D
【分析】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DNA分子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结果是一个DNA复制出两个DNA。
【详解】A、当n对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每对基因都是杂合子时,含有n对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数最多,为2n, A不符合题意;
B、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自由组合,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B不符合题意;
C、一个DNA分子复制1次产生2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产生的DNA分子数为2n,C不符合题意;
D、如果每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含基因都是等位基因,则产生的配子的最多种类数为2n,如果有纯合的基因,则产生的配子的最多种类数少于2n, D符合题意。
14.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肌肉萎缩的遗传病,由一对基因(用A、a表示)控制。某型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的遗传病,由另一对基因(用B、b表示)控制。如下所示某系谱图中,Ⅱ-2携带DMD致病基因,Ⅲ-3不携带DMD致病基因,Ⅲ-4不携带血友病致病基因,Ⅱ-1、Ⅱ-4均不携带两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判断,DM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调查DMD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C.DMD和血友病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Ⅲ-3与Ⅲ-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无中生有为隐性”,Ⅱ-3和Ⅱ-4均不患病,却生出了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孩子,且Ⅱ-4均不携带两种疾病的致病基因,因此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血友病的孩子,Ⅱ-1不携带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因此,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3和Ⅱ-4均不患病,却生出了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孩子,且Ⅱ-4均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因此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调查DMD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进行调查,B错误;
C、根据系谱图可推测,DMD和血友病均为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在遗传时,相关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Ⅱ-1和Ⅱ-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血友病的孩子,又Ⅱ-2携带DMD致病基因(其基因型可表示为XAbXaB),Ⅱ-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BY,又Ⅲ-3不携带DMD致病基因,因此Ⅲ-3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BXAb,Ⅲ-4不携带血友病致病基因,却患有DMD,因此Ⅲ-4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BY,二者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15.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探索遗传物质及遗传规律的实验中,科学家运用了多种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运用完全归纳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艾弗里运用“加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萨顿通过对比基因和染色体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 上。
【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选择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并应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T2噬菌体,并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其遗传物质,C正确;
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符合对照实验的“减法原理”,D错误。
16.下图为某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片段中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
B.图中的①②③共同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C.A、B链的方向反向平行,DNA呈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DNA单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答案】B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 (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每个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含有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因此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都相等,A正确;
B、分析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不能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因为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为磷酸二酯键,B错误;
C、每个双链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C正确;
D、分析图可知,DNA单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正确。
17.如图为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酶①和酶②均作用于氢键
B.该过程的模板链是a、d链
C.该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前的间期
D.DNA复制的特点有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其中酶①为解旋酶,酶②为DNA聚合酶。
【详解】A、酶①为解旋酶,可作用于氢键,而酶②为DNA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A错误;
B、由图可知,该过程的模板链是a、b链,B错误;
C、图示为DNA分子复制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C错误;
D、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子代DNA包含了亲代DNA的一条链,和边解旋边复制,D正确。
18.某长度为1 000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其中含腺嘌呤300个,该DNA分子复制时,1链首先被断开形成3′、5′端口,接着5′端与2链发生分离,随后DNA分子以2链为模板,通过滚动从1链的3′端开始延伸子链,同时还以分离出来的5′端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链中的碱基数目多于2链
B.该过程是从两个起点同时进行的
C.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分别作模板,边解旋边复制
D.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共需鸟嘌呤4 900个
【答案】C
【详解】A、环状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的碱基是互补配对的,所以1链和2链均含1000个碱基,A错误;
B、该DNA分子的复制起始于断口处,由于只有一处断开,故只有一个复制起点,B错误;
C、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断开后DNA两条链分别作模板,边解旋边复制,C正确;
D、DNA分子含腺嘌呤300个,所以胸腺嘧啶也为300个,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均为700个,第三次复制过程中,共需鸟嘌呤(23﹣22)×700=2800个,D错误.
19.如图所示为某基因片段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DNA聚合酶
B.该DNA分子复制2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8个
C.④处指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若此DNA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含15N的子代DNA1个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基因片段,其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②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③为氢键,④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详解】A、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解旋酶,A错误;
B、该DNA分子中含有2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复制2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2-1)×2=6个,B错误;
C、④处指的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错误;
D、此DNA其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若此DNA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含15N的子代DNA1个,D正确。
20.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细胞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中的一种,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真菌 ②兔子 ③病毒 ④细菌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分析】1、根据五碳糖不同核酸分为DNA和RNA,细胞结构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
2、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根据碱基不同,DNA的基本单位为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详解】A、 真菌为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A错误;
B、兔子为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B正确;
C、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含4种碱基、4种核苷酸,C错误;
D、细菌为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唐代诗人白居易饲养鹦鹉(ZW型),发现当时鹦鹉有四种不同毛色。他的诗《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减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流传至今。科学家研究发现鹦鹉毛色遗传机理如下图所示,1、3号均为常染色体;当个体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现将多只纯合雄性绿色鹦鹉和多只雌性白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四种毛色个体。回答下列问题:
(1)若鹦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则雌性鹦鹉体细胞中有 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2)亲代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 ,F2出现了蓝色和黄色个体的变异来源是 ;若将F2中蓝色鹦鹉和黄色鹦鹉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3)宠物市场黄色鹦鹉颇受欢迎,请你设计杂交实验从F2个体中选择出纯合黄色雌、雄鹦鹉个体。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答案】(1)N+1
(2) AABB和aabb 基因重组(或基因自由组合) 绿色:蓝色:黄色:白色=4:2:2:1
(3)从F2中选择雌性黄色鹦鹉与雄性白色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或全为黄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体;从F2中选择雄性黄色鹦鹉与雌性白色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或全为黄色鹦鹉)的雄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体
【分析】分析题图:A、B基因分别位于1、3号染色体上,基因A控制蓝色素,基因B控制黄色素,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为绿色,由题意“个体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可知,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蓝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aB_,绿色个体基因型为A_B_。
【详解】(1)雌性鹦鹉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常染色体形状有N-1种,性染色体形状有2种,则雌性鹦鹉体细胞中共有N+1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2)亲代纯合绿色鹦鹉基因型为AABB,白色鹦鹉基因型为aabb,F2出现了蓝色和黄色个体的变异来源是基因重组。若将F2中蓝色鹦鹉(1/3AAbb,2/3Aabb)和黄色鹦鹉(1/3aaBB,2/3aaBb)杂交,蓝色鹦鹉配子为1/3ab,2/3Ab,黄色鹦鹉配子为1/3ab,2/3aB,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绿色(4/9AaBb):蓝色(2/9Aabb):黄色(2/9aaBb):白色(1/9aabb)=4:2:2:1。
(3)黄色鹦鹉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可通过测交的方法选择出纯合黄色鹦鹉个体,要从F2个体中选择出纯合黄色雌、雄鹦鹉个体(aaBB),具体方法是从F2中选择雌性黄色鹦鹉(aaBB或aaBb)与雄性白色鹦鹉(aabb)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或全为黄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体;从F2中选择雄性黄色鹦鹉(aaBB或aaBb)与雌性白色鹦鹉(aabb)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或全为黄色鹦鹉)的雄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体。
22.时近腊月,北园食堂三楼的柠檬树依然硕果累累。柠檬由野生酸橙和野生香橼(野生个体均为纯合体)杂交而来,对柑橘溃疡病表现为不抗病,而香橼对柑橘溃疡病表现为抗病。柠檬可以通过自花传粉的方式繁殖。控制柑橘溃疡病抗性的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某研究团队希望培育出对柑橘溃疡病表现为抗性且能稳定遗传的柠檬。
(1)柠檬对柑橘溃疡病不抗病的基因遗传自 亲本,抗病柠檬的基因型为 。
(2)以不抗病柠檬的混合群体为亲本(不考虑致死和变异),自由交配所得的F1中有4/9的植株无法稳定地遗传性状,则亲本柠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
(3)育种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柠檬种子只发育为一个植株,而少部分种子可以发育为两个植株,其中一株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另一株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①现以柑橘溃疡病抗病和不抗病柠檬各一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则需要对母本进行 的操作流程。所得的某颗种子发育出了两个植株,若两个植株均表现为不抗病,则母本表型为 ,基因型为 。
②研究发现,如果柠檬种子只发育出一个植株,则该植株更可能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与杂合豌豆相比,杂合柠檬自交得到的植株中纯合子比例 (填“更高”、“更低”或“不变”),原因是 。
【答案】(1) 酸橙 rr
(2)RR:Rr=1:2
(3)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不抗病 RR或Rr 更低 大部分柠檬种子只发育出一个植株且更可能是Rr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同一对基因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纯合抗病亲本的子代表现为不抗病,说明抗病为隐性性状(r),不抗病为显性性状(R),柠檬的不抗病基因遗传来自另一亲本——酸橙,抗病柠檬为隐性纯合子rr。
(2)设亲本RR所占的比例为X,Rr所占的比例为1-X,RR形成配子R的概率为X,Rr形成配子R和r的的概率都为1/2(1-X),所以亲本中R的概率为1/2(1+X),r的概率为1/2(1-X),由于亲本RR和Rr的混合群体自由交配子代中4/9为Rr,根据遗传平衡公式可知,2×1/2(1+X)×1/2(1-X)=4/9,解得X=1/3,即亲本RR占1/3,亲本Rr占2/3,因此亲代RR:Rr==1:2。
(3)①自花传粉植物进行杂交时,需要经过去雄→套袋→授粉→套袋的过程。若两个植株均表现为不抗病,则母本和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均不抗病,母本可能为RR或Rr,父本为rr。
②大部分柠檬种子只发育为一个植株,且杂合子柠檬自交得到的植株更可能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为杂合子,会降低纯合子比例。
23.如图甲是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处于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某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A表示 过程,B表示 过程。图乙处于有丝分裂的 期。
(2)图甲中b、c、d、e具有相同的 。
(3)图甲中,若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都 (填“不能”或“能”)合成血红蛋白,其主要原因是 。
(4)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具有 性。
(5)图甲a、b、c、d、e中,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最大的是 。
(6)图乙所示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该细胞所产生的子细胞中 (填“能”或“不能”)同时含有①和②。
【答案】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后 遗传物质 不能 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遗传物质只在红细胞中选择性地发挥作用 全能 a 8 不能
【分析】分析甲图:A表示细胞增殖,该过程可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变;B表示细胞分化,该过程可使细胞种类增多,但细胞数目不变;
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图甲A过程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变,表示细胞增过程,B过程使细胞种类增多,但细胞数目不变,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图乙细胞含有同源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2)图甲中b、c、d、e来自于同一个亲代细胞,因此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3)细胞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e能合成血红蛋白,其他细胞b、c、d不能合成血红蛋白,主要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遗传物质只在红细胞中选择性地发挥作用。
(4)d为植物细胞,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这说明d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5)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越低,因此图甲中a、b、c、d、e这五个细胞相比,a细胞的分化程度最低,其全能性最大。
(6)根据图示分析,图乙所示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该细胞的所产生的子细胞中不能同时含有①和②。
24.人类对遗传规律及遗传分子学基础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选择 进行杂交实验,并运用, 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遗传的两大基本规律。从细菌到人类,性状都受基因控制,所有生物基因的遗传 (填“都”或“不都”或“都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2)继孟德尔之后,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有关基因的位置问题,萨顿提出基因与 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后来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 。
(3)有关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在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基础上,艾弗里及其同事采用 (填“加法”或“减法”)原理,证明了, 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4)在分析富兰克林提供DNA的X衍射图谱数据基础上,依据查哥夫对DNA分子中“腺嘌吟的量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吟的量等于胞嘧啶的量”的发现,沃森与克里克提出了DNA的 模型。
(5)在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过程中,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 的方式进行的。
【答案】(1) 豌豆 统计学 不都
(2) 染色体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减法 DNA
(4)双螺旋结构
(5)半保留
【分析】艾弗里实验采用了“减法原则”,即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以研究其作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孟德尔选择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遗传的两大基本规律。从细菌到人类,性状都受基因控制,所有生物基因的遗传不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如原核细胞的基因以及真核细胞的质基因。
(2)萨顿提出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艾弗里在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计实验,单独观察S型细菌不同物质的作用,得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的结论。
(4)沃森与克里克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5)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即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本,一条链为新合成的。
25.图(一) 为用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图(二)甲图中 DNA分子有α和β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 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 (填“含有”或“不含有”)32P。
(2)DNA 的复制发生在 期。图(二) 甲中,A和B均是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 酶,B是 酶,该过程在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 。
(3)指出图(二) 乙③中的子链是 。
(4)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 的特点。
【答案】(1) 大肠杆菌 不含有
(2) 间(S) 解旋 DNA 聚合 细胞核、线粒体
(3)Ⅱ 、Ⅲ
(4)半保留复制
【分析】DNA分子的结构为双螺旋结构,DNA一般为双链,这两条链反向平行,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连接在一起。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NA的复制主要场所为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复制特点为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1)图(一)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故图(一)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含有32P。
(2) 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间期的S)期。图(二)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解旋酶(使双链解开)和DNA聚合酶(将脱氧核苷酸聚合成核苷酸链),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该过程(复制)在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线粒体,无叶绿体)中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3)DNA复制时,DNA解螺旋,分别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子链,故图(二)乙中③中的子链是Ⅱ链 和Ⅲ链。
(4)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期中测试卷(考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2必修2前3章)
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
1.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的一对相对性状杂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在不考虑变异时,问显性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显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显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2.彩椒有绿椒、黄椒、红椒三种类型,其果皮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当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彩椒为绿色,当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彩椒为黄色,其余基因型的彩椒为红色。现用三株彩椒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绿色×黄色→绿色∶红色:黄色=1:6:1
实验二:绿色×红色→绿色∶红色∶黄色=9:22:1
对以上杂交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实验一中红色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有 4 种
C.实验二亲本红色个体隐性基因有 4 个
D.实验二子代中绿色个体纯合子比例为 0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b)控制。一对长翅果蝇交配产生F1,F1中残翅果蝇占1/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用具模拟F1全部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2的过程,该同学在甲中放置20个小球B和10个小球b,乙中放置一定数量的小球,并完成后续的抽取记录工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应在乙装置中放置10个小球B和10个小球b
B.若要模拟受精过程,则每次实验后抽取的小球都不应该放回原小桶内
C.若该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则模拟所得的F2表现型及比例越接近长翅:残翅=8:1
D.若要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则需往甲、乙中再放入同样数量和比例D、d小球
4.二倍体作物M雌雄同体,其甜度受相关基因的控制,种质(种子)资源库中的品系甲甜度一般(非甜),乙、丙两个品系甜度较高(甜),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得到的F1再自交得到F2,结果如下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F;表现型 F 表现型
I 甲x乙 非甜 1/4甜、3/4非甜
Ⅱ 甲x丙 甜 3/4甜,1/4非甜
Ⅲ 乙x丙 甜 13/16甜、3/16非甜
用杂交I的F2代非甜植株与杂交Ⅱ的F2代甜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甜植株所占比例为(  )
A.2/3 B.2/9 C.1/3 D.4/9
5.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若M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表现为非甜,则对相关控制机理推断合理的是(  )
A.基因A或基因b控制合成的酶通过不同途径催化非甜物质转化为甜物质
B.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B可抑制基因A表达
C.基因B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A可抑制基因B表达
D.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甜物质转化为非甜物质,基因B可促进基因A表达
6.果蝇(2n=8)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部分染色体),其中①~⑥表示细胞,基因未发生突变,染色体畸变在整个过程中最多发生一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⑥的染色体组成为3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B.若④的基因型是abY,则⑤可能为aBY或AbY或abY
C.②细胞中A基因个数为0或1或2个
D.①为具有4个染色体组的初级精母细胞
7.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下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  )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2与3、4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不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与7、8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能自由组合
8.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甲、乙、丙表示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图2中丙图可以发生CD段的变化
B.图2中乙图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图1中D点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A点时期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D.图2中甲、乙、丙细胞所含染色体组数分别是4、2、1
9.图1和图2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C段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加倍
B.图2中b对应图1中的CD段,细胞中可观察到赤道板
C.图1中CD段细胞中可能发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和纺锤体形成
D.图2中c细胞中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1:1
10.下列遗传学研究中有关“假说”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提出“F2中出现了新的性状组合”属于假说
B.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配子形成过程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属于假说
C.摩尔根对果蝇红白眼遗传现象的研究中提出“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后代雌性都为红眼,雄性都为白眼”属于假说
D.科学家在研究 DNA 的复制规律时提出“15N 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在含14N 的培养液分裂两次后提取的 DNA 有两种密度”属于假说
11.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 (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3
C.雌配子a:雄配子A=1:1 D.雌配子a:雌配子A=1:1
12.下列关于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雄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本
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C.含有X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配子一定是雌配子
D.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都含Y染色体
13.不可用2n表示的是( )
A.含有n对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最多种类
B.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
C.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产生的DNA分子数
D.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的配子种类
14.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肌肉萎缩的遗传病,由一对基因(用A、a表示)控制。某型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的遗传病,由另一对基因(用B、b表示)控制。如下所示某系谱图中,Ⅱ-2携带DMD致病基因,Ⅲ-3不携带DMD致病基因,Ⅲ-4不携带血友病致病基因,Ⅱ-1、Ⅱ-4均不携带两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判断,DM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调查DMD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C.DMD和血友病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Ⅲ-3与Ⅲ-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
15.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探索遗传物质及遗传规律的实验中,科学家运用了多种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运用完全归纳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艾弗里运用“加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6.下图为某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片段中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
B.图中的①②③共同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C.A、B链的方向反向平行,DNA呈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DNA单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17.如图为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酶①和酶②均作用于氢键
B.该过程的模板链是a、d链
C.该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前的间期
D.DNA复制的特点有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18.某长度为1 000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其中含腺嘌呤300个,该DNA分子复制时,1链首先被断开形成3′、5′端口,接着5′端与2链发生分离,随后DNA分子以2链为模板,通过滚动从1链的3′端开始延伸子链,同时还以分离出来的5′端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链中的碱基数目多于2链
B.该过程是从两个起点同时进行的
C.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分别作模板,边解旋边复制
D.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共需鸟嘌呤4 900个
19.如图所示为某基因片段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DNA聚合酶
B.该DNA分子复制2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8个
C.④处指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若此DNA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含15N的子代DNA1个
20.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细胞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中的一种,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真菌 ②兔子 ③病毒 ④细菌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
21.唐代诗人白居易饲养鹦鹉(ZW型),发现当时鹦鹉有四种不同毛色。他的诗《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减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流传至今。科学家研究发现鹦鹉毛色遗传机理如下图所示,1、3号均为常染色体;当个体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现将多只纯合雄性绿色鹦鹉和多只雌性白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四种毛色个体。回答下列问题:
(1)若鹦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则雌性鹦鹉体细胞中有 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2)亲代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 ,F2出现了蓝色和黄色个体的变异来源是 ;若将F2中蓝色鹦鹉和黄色鹦鹉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3)宠物市场黄色鹦鹉颇受欢迎,请你设计杂交实验从F2个体中选择出纯合黄色雌、雄鹦鹉个体。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22.时近腊月,北园食堂三楼的柠檬树依然硕果累累。柠檬由野生酸橙和野生香橼(野生个体均为纯合体)杂交而来,对柑橘溃疡病表现为不抗病,而香橼对柑橘溃疡病表现为抗病。柠檬可以通过自花传粉的方式繁殖。控制柑橘溃疡病抗性的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某研究团队希望培育出对柑橘溃疡病表现为抗性且能稳定遗传的柠檬。
(1)柠檬对柑橘溃疡病不抗病的基因遗传自 亲本,抗病柠檬的基因型为 。
(2)以不抗病柠檬的混合群体为亲本(不考虑致死和变异),自由交配所得的F1中有4/9的植株无法稳定地遗传性状,则亲本柠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
(3)育种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柠檬种子只发育为一个植株,而少部分种子可以发育为两个植株,其中一株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另一株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①现以柑橘溃疡病抗病和不抗病柠檬各一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则需要对母本进行 的操作流程。所得的某颗种子发育出了两个植株,若两个植株均表现为不抗病,则母本表型为 ,基因型为 。
②研究发现,如果柠檬种子只发育出一个植株,则该植株更可能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与杂合豌豆相比,杂合柠檬自交得到的植株中纯合子比例 (填“更高”、“更低”或“不变”),原因是 。
23.如图甲是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处于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某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A表示 过程,B表示 过程。图乙处于有丝分裂的 期。
(2)图甲中b、c、d、e具有相同的 。
(3)图甲中,若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都 (填“不能”或“能”)合成血红蛋白,其主要原因是 。
(4)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具有 性。
(5)图甲a、b、c、d、e中,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最大的是 。
(6)图乙所示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该细胞所产生的子细胞中 (填“能”或“不能”)同时含有①和②。
24.人类对遗传规律及遗传分子学基础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选择 进行杂交实验,并运用, 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遗传的两大基本规律。从细菌到人类,性状都受基因控制,所有生物基因的遗传 (填“都”或“不都”或“都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2)继孟德尔之后,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有关基因的位置问题,萨顿提出基因与 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后来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 。
(3)有关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在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基础上,艾弗里及其同事采用 (填“加法”或“减法”)原理,证明了, 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4)在分析富兰克林提供DNA的X衍射图谱数据基础上,依据查哥夫对DNA分子中“腺嘌吟的量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吟的量等于胞嘧啶的量”的发现,沃森与克里克提出了DNA的 模型。
(5)在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过程中,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 的方式进行的。
25.图(一) 为用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图(二)甲图中 DNA分子有α和β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 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 (填“含有”或“不含有”)32P。
(2)DNA 的复制发生在 期。图(二) 甲中,A和B均是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 酶,B是 酶,该过程在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 。
(3)指出图(二) 乙③中的子链是 。
(4)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 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